|
比重大,地形地貌复杂,海拔垂直差异悬殊,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区内水系发达,水能蕴藏量巨大,仅金沙江干流在建和拟建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电站装机总容量就达到4130万千瓦。矿产资源高度富集,钒钛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较大影响力,攀西地区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超过70亿吨,钒储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位,钛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还有丰富的铅、锌、铜、磷等矿产资源。光热资源非常丰富,冬春逆温效应显著,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具有反时令生长、热带作物品质较高等特点。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烤烟、蚕茧、石榴、柑桔、苦荞、黑山羊等农畜产品特色突出,是国家“东桑西移”重要基地和四川重要草食畜禽生产基地。旅游资源绚丽多彩,马湖、龙肘山—仙人湖、红格温泉、金沙江峡谷等自然风光秀美,大型电站建成后形成的高峡平湖,将成为世界独具特色的湖光山色景观。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区幅员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472.1万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93.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64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8∶66.5∶2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8933元和6515元。规划区初步形成了以清洁能源生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机械制造、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903.6亿元,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588家,其中攀钢集团、钢城集团、五粮液集团等大型企业进入了全国工业企业500强。城镇化水平达到42%左右,攀枝花市、宜宾市正在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城市,会理县、会东县、雷波县等县城发展极具潜力。规划区现有攀枝花、宜宾机场,已建成和在建成昆、成贵铁路以及京昆、内宜、宜水、乐宜和丽攀等高速公路,与外部联系条件将极大改善。
规划区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省主要的民族聚居区之一,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歌舞和民间工艺独特,彝族“火把节”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军巧渡金沙江为中国革命史写下光辉篇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取得明显进步,彝区就地免费职业教育逐步推进,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内。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条件极大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深入实施综合扶贫开发工程,“彝家新寨”建设和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成效显著,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第三节 存在问题
规划区在产业培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扶贫开发、资源环境制约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一是优势资源开发滞后,产业支撑薄弱。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水电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以矿产资源采选冶炼等传统产业为主,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瓶颈制约明显。沿江公路和内河航运等交通主干道以及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区域内外缺乏快速通道连接,现有公路、铁路网密度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路技术等级低、通达程度低、抗灾能力弱。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能源保障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区内发展极不平衡,贫困面广程度深。规划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区是最低的8倍,资源优势对当地脱贫致富带动力较弱,该区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其中布拖县、金阳县、雷波县、屏山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扶贫任务艰巨。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教育、卫生、文化等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禁毒防艾任务艰巨,水电库区移民压力较大,社会管理有待加
|
|
|
订阅须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