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创新长效机制,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落实安全责任,健全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第七章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更具区域特色的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深化以南向、东向开放为重点的区域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探索沿江开放合作新路子,加快构建我省实施南向开放战略的重要前沿和内陆开放高地的南向门户。
第一节 推进南向开放合作
主动把握国家加快西南开放的战略机遇,依托沿江高速公路、昭攀丽铁路建设,利用云南、广西与东盟国家距离较近、双边贸易基础较好的优势,“借道出海”,扩大对外贸易,推动外经合作,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参与和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通过我省打造经滇中直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南向国际经济走廊,推动沿江经济带参与我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北部湾经济圈等的互动、合作发展。发挥省际边界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与云南、贵州在矿产、能源、农业、旅游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潜力,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积极融入云南桥头堡建设,加快构建桥头堡核心连接带,建成面向南向开放合作的窗口。
第二节 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和安宁河谷地区合作
积极拓展与成渝经济区的联系,促进成渝经济区沿长江发展带向金沙江延伸,依托重庆发展核心和长江黄金水道,扩大东向开放,依托成都发展核心和成绵乐发展带,扩大北向开放,主动接受经济区的辐射和带动。加强与安宁河谷地区全面合作,依托西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加工制造、特色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方面,促进产业协作配套发展,联合实施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提高区域联动发展水平。
第三节 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
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加广阔的领域聚集发展要素、寻求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依托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出口型企业,努力打造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外向度。支持利用世行、亚行和外国政府贷款进行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扶贫开发、教育卫生等领域建设,提高国内外资金利用规模和水平。积极争取和有效利用国际无偿援助。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力度。鼓励攀钢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与合作,积极发展对外劳务合作。
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推进重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一节 生态建设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重点地区陡坡耕地、山洪泥石流灾区毁损耕地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山洪泥石流灾区植被恢复。加大人工中幼龄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提高森林质量,有效增加森林碳汇,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深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大退化、沙化、鼠虫害草地治理力度,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的保护力度,促进湿地资源
|
|
|
订阅须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