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彭山区聚焦锂电产业开展增值化改革推动产业发展提速增效
眉山市彭山区从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出发,聚焦本地新能源新材料主导产业,以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服务为核心,探索“产业生态+政务服务”新模式,推动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全区累计为产业链企业解决项目服务、关键技术申报等难题50余个,产业链产值增速60%,占全市45%,入选全国锂电材料产业发展潜力十强县。
一、构建链式服务体系,打造锂电产业多维服务矩阵。一是“一链一策”梳理服务事项。围绕锂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供需关系和涉企需求,梳理形成涵盖项目服务、人才服务、科创服务等10个领域72项政务服务,叠加政策匹配、知识产权导航等17项特色增值服务,构建“基础+增值”双维度服务清单体系。二是“双核联动”升级服务阵地。整合资源打造“产业服务综合体”,集成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与园区服务驿站,设立“产业服务专窗”,提供政策申报“一键直达”、融资对接“一链匹配”、技术转化“一揽子方案”等特色服务,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三是“三级管家”护航企业成长。组建“多元化”服务方阵,当好企业“贴心人”,推行区级领导包联重点企业、企业专员对接产业链、“红色代办员”覆盖小微企业“三级管家制”,形成“问题收集—分级处置—督办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建立“服务效能指数”,通过企业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指标动态评估服务质效,推动“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型。
二、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锂电产业项目投产达效。一是建立靶向服务机制。设立专班联席联动服务模式,针对锂电产业“资源开发—材料制备—电芯制造—回收利用”闭环特征,组建发改、经信、科技等12个部门构成“锂电产业服务专班”,专门绘制审批服务流程图,开展联合模拟预审会商协调服务,建立项目从“研发启动、厂房建设、生产线安装、调试竣工、正式投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档案,记录每个阶段关键数据。二是构建双轨服务模式。在常规化开展项目从开工到验收全过程审批服务基础上,推行“容缺受理+技审分离+提前介入”模式,在全国首创“绿电认证审批通道”,将光伏储能配套纳入锂电项目节能审查前置条件,为美国雅保氢氧化锂项目定制“标准地+绿电配额+区域评估”集成审批包,实现园区年产12万吨锂盐项目“拿地即开工”,能评手续办理时间压缩至12个工作日。三是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调度,对项目开工时间、资金到位率等核心指标落实情况实施“红黄蓝”预警,通过航拍、近景拍摄项目现场施工,开展实时监控预警服务。根据项目特点,制定“一项一策”定制化审批服务方案,为重大项目从审批到开工到投产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增值化服务保障。优化“紧盯需求、专员跟进、专班服务、协同联动”服务流程,落实“专员吹哨、专班报到”工作制度,推动由“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去年以来,成功助力杉杉锂电(一期)等5个重点项目在眉山实现当年启动、当年投产见效。
三、聚焦要素保障融合服务,优化锂电产业发展环境。一是降低“四个成本”实现提质增效。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深化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改革,大力推广“一证办电”,压缩用水用气报装时限,提升水电气供应可靠性。统筹园区水电气(汽)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为企业提供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一站式”诉讼服务,用好诉讼、执行费用“缓、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诉讼成本。二是构建智慧政务助力精准服务。全面升级改造天府通办彭山分站点,推出涉企服务专区,探索大模型赋能数字政务,上线“政策计算器”“智能导办数字人”“政企会客厅”等政务服务场景应用,为涉企业务在线协同联动、集成办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成果转化。构建政产学研用促成果转化机制,实施高水平科研院校“双走”行动,积极推进杉杉科技与成都理工大学打造“锂资源与锂电产业学院”,吸引57名硕博人才来彭山区创业兴业。深入实施产业创新“五大行动”,加大财政在科研领域的支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推进“成都研发+彭山转化”,坚持协同互补发展,积极承接成都创新成果,促进科研成果在彭山转化应用,2024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增速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