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标题:

按文号:

刷新

省政府办公厅文件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

  发展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11〕63号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

  前 言

  四川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或“四川老区”),指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四川境内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做出过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整体发展仍然滞后。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与全省同步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广元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和阿坝州全域,成都市、泸州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资阳市、甘孜州和凉山州的部分区域,涉及17个市(州)的81个县(市、区)。规划区域面积2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1.8%;总人口4168.6万人,占全省的46.4%。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四川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特殊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十二五”是老区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历史沿革

  老区的形成。我省老区是全国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建时间早、分布区域广、贡献牺牲大、历史影响深等特点。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由中共四川地方组织领导,王维舟、旷继勋、李家俊等就创建了川东、虎(城)南(岳)大(树)和蓬溪等革命根据地;1932年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入川,建立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核心、以四川为主体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在我省历时一年零八个月,足迹遍布70个县,建立起川康边、康巴、广(元)绵(阳)等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四川境内先后创建过10大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

  老区的贡献。老区先后有30余万人参加红军,32万人参加游击队,为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中国革命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的桥梁,也是红军主力由南向北战略大转移的中转基地,在打击四川军阀、削弱“围剿”中央红军力量和补给红军长征休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把革命真理和共产党的主张传播到西南和西北。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高度评价:“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发展成就

  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老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998.1亿元、14366元,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1.3倍和1.2倍;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30.5∶36.1∶33.4调整为22.3∶48.7∶29.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倍和1.9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4倍、1.4倍和2.6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老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共有小学4263所,普通中学2274所,小学专任教师14.34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86万人;剧场、影剧院等61座,体育场馆96座;有卫生院、所2931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9.23万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10年,老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918元、4661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6538元和2123元;社会消费品人均零售额、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分别达到4508.1元、9206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3倍、1.2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老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生态建设取得成效。老区生态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老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局部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节 主要问题

  贫困人口较多。老区县(市、区)中现有国家扶贫重点县18个,另有62个县(市、区)有扶贫任务,均占全省的50%左右。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的78.9%,贫困发生率为3.9%,分别高出全省、全国0.9和1.1个百分点。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老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其他地区。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8.4%和48.4%,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90.7%和78.8%,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22.9%和13.2%。2010年老区财政自给率仅为12.6%,比全省、全国分别低24.2个和42.5个百分点;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3155元,仅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国的66.8%和57.4%;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例仅为40.7%,比全省、全国分别低23.2个和28.8个百分点。政府性债务沉重,乡村负债普遍。

  基础设施滞后。老区中阿坝州和甘孜州州府尚未通高速公路,两地公路密度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铁路网密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5公里/万平方公里。水利设施落后,有效灌溉面积118.2万公顷,仅占耕地的34%。通讯网络覆盖面低,每100户拥有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仅为7部和39部,分别比全省少9部和13部。

  公共服务薄弱。老区县(市、区)绝大多数处于边远偏僻山区,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发生率达20%以上。医务人员紧缺,技术人员和防疫人员总数占老区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0.2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13个百分点,新农合参合率91.6%,比全省低3.4个百分点。农村文化、广电、体育设施缺乏。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承载力很弱。

  生态环境脆弱。老区多处山区、旱区,山高谷深、坡陡路险,自然灾害频发。“5·12”汶川特大地震,有67个老区县(市、区)受灾,其中国家确定的极重和重灾县26个,占全省的66.7%。四川老区多数地处“秦巴山区灾害分布区”、“四川盆地东部大暴雨、山洪、滑坡区”、“川东伏旱气候区”和“川中夏、伏旱交替区”的交汇地带,常年遭受干旱、暴雨、洪涝、滑坡、大风、冰雹、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灾害的袭击,形成了以旱、涝为主的自然灾害链。

  第四节 发展机遇

  国家和省大力支持老区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从战略层面更加重视和支持革命老区的发展。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设立革命老区专项扶持资金,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老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省政府出台了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制定并分步实施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促进老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给予特殊支持政策,必将为我省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重大区域发展规划实施。随着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国家推进实施藏区跨越式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以及大小凉山综合扶贫规划等重大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必将为处于成渝经济区腹地、民族地区和地震灾区的老区加快发展新增政策和项目支持。

  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国家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坚持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必将显著改善四川老区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更好地发挥人口多、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开拓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弘扬老区精神,实施差别化政策支持。着力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红色资源开发,着力加强扶贫开发和拓展群众稳定增收渠道,着力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实现富民强县,为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我省老区点多、面广、发展不平衡等实际情况,根据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合理确定不同类区的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式,分类、分层、分步有序扎实推进。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始终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总体取向,全面加快改善老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优化结构,绿色发展。充分利用老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推进老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善民生,共享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老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省民生领域的支持政策优先向老区倾斜,财政公共支出优先向老区投放,改善民生的项目优先在老区实施,尤其是对连片贫困的革命老区更要给予重点扶持,使老区与全省人民一道,在共建和谐社会中共享发展成果。

  ——群众主体,多方支持。大力弘扬老区万众一心、求真务实、勇于争先、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和不畏艰险、矢志不移、敢于胜利、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充分发挥老区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争取国家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帮扶,切实用好省外、境外和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实现四川老区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老区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今后5年全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就业持续稳定增长,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逐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老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的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条件明显改善。老区对外通道、骨干路网和农村交通的通行能力、通畅水平和通达深度显著提高。水利设施显著改善,综合能源体系、信息系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健全,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第三章 分类指导

  第一节 老区类型

  根据老区发展历史,综合分析老区发展现状,统筹考虑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将老区分为扶持发展、示范发展、加快发展三种类型,采取差异化支持政策,促进老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 扶持发展类

  扶持发展类老区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发展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贫困人口集中、贫困面广。具体范围主要集中于川陕苏区、川西北和康巴革命根据地,涉及10个市(州)的38个县(市、区)。

  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资源优势,以“输血式”扶持为先导,努力增强“造血”功能,培育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人口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加快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主要任务。到2015年,扶持发展类老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与全省的差距大大缩小,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发展路径。大力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提高通行能力和保障能力。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完善水库渠系配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实现老区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健全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节 示范发展类

  示范发展类老区的主要特点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环境较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具体范围涉及14个市的15个县(市、区)。

  发展思路。立足自身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推动“三化”联动,逐步成为老区发展的典范。

  主要任务。到2015年,示范发展类老区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城市化率大幅提高,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发展路径。所在市要加强对示范发展类老区县(市、区)的支持力度,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完善交通网络,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一批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区,推进开发区扩区升位。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培育特色小城镇。

  第四节 加快发展类

  加快发展类老区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基础,但总体发展水平与全省仍有差距,有条件自我融入大的经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在已有基础上加快发展。具体范围涉及8个市的28个县(区)。

  发展思路。结合各自发展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增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主要任务。到2015年,发展基础更加扎实,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交通干线升级,突出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航道建设,畅通对外通道。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有序推进水电、煤炭等优势资源开发,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第四章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按照“建设新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总体思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相衔接、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界帮扶相协调,全面推动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

  第一节 突出集中连片扶贫

  巴中、达州、广安及广元、南充的部分老区县(市、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也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要以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为核心,以新村建设为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扶贫机制,加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农户能力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重点,整合资源、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综合治理,缩小发展差距,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实现脱贫致富。

  第二节 加强扶贫工程建设

  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水利、中低产田土改造、农村电网和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试点,通过特色产业拉动,增强老区“造血”功能。加强老区城市保障性住房、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改善老区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按照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布局规划,结合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和工程移民,逐步引导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居民向外有序转移。

  专栏2 老区重大扶贫工程

  汶川地震灾区四川省贫困村灾后扶贫工程。扶持2516个贫困村,实施集中连片扶贫试点和新农村建设、扶贫移民搬迁。

  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工程。新建社道3250公里,新建户路2.91万公里,解决农村46.45万户、165.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502所,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750个,实施改造农户危房31.33万户。发展特色产业240万亩,覆盖1.38万个村,520.77万户,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县县有规模优势品牌。劳动力转移培训输出29.2万人,阳光培训25.66万人。天保工程二期1996万亩,实施退耕还林4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0平方公里,完成37处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实现5000户避险搬迁。

  以工代赈扶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甘孜州以工代赈“尚巴董(千桥)”工程。继续实施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程。

  第五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生产力布局和城镇体系布局的要求,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政策倾斜,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加强老区县(市、区)对外通道建设,完善内部交通网络,实现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改善老区发展条件,增强老区区位优势。

  重点推进建设老区对外通道,加快实施客运专线、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高等级航道等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提升老区内联外通快速通行能力,推进水路联运,建设泸州、宜宾、广元、南充、广安等港口,加强老区支线机场建设,积极发展航空运输,增强快速运输能力。完善老区内部网络,建设覆盖乡镇、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实施三州基本通公路,内地基本完成通乡、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

  专栏3 老区交通重点项目

  铁路。建设成绵乐、西成、成贵、成渝客专,成都至雅安、兰州至重庆、巴中至达州、叙永至大村等铁路项目,加快建设成都至兰州铁路。新开工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康定至昌都段、隆黄铁路(内江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叙永至毕节段)、绵遂内自宜城际铁路、广元至巴中铁路扩能改造。加快川青铁路成都至马尔康段等项目前期工作。

  公路。建设广元至陕西、雅安至泸沽、内江至遂宁、广甘、达陕、广南、成都至南部、巴中至桃园、达州至万州、巴中至达州、成都至安岳至重庆、宜泸渝、南大梁、映汶、雅乐等高速公路;加快乐山至汉源、宜宾至叙永、叙永至古蔺至习水、汶川经川主寺至川甘界、绵阳至九寨沟、巴中至广安至重庆界、汶川至马尔康、雅安至康定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加快藏区、彝区干线公路以及现有省道为重点的国省干线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大九寨、川东北、川南、川中、川西等重要经济干线公路。

  水运。加快长江川境段、嘉陵江和渠江航道整治;加快建设泸州港、宜宾港和广安港,开工建设广元港和南充港。

  航空。建成九寨黄龙三期扩建;加快南充机场扩建、阿坝红原机场建设;迁建宜宾、泸州和达州机场;加快甘孜机场前期论证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加快阆中等通用机场前期研究论证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第二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供水保障工程建设。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重点,加快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新建一批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力实施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努力满足老区群众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

  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加快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水闸的除险加固,基本完成主要江河及重点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防汛预警预报系统,搞好重点河道整治,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专栏4 老区水利重点项目

  水库及灌区工程。建成亭子口水利枢纽、武都水库、二郎庙水库、白岩滩水库等在建项目;开工建设红鱼洞、开茂、关刀桥、寨子河等大中型水库和武引二期、毗河一期、升钟二期、向家坝一期、铜头引水等大中型灌区工程;加快建设关门石水库、惠泽水库等在建项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大中小型灌区的渠系配套建设。

  防洪减灾工程。加强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控制性工程,基本完成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长江上游干流重点河段堤防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

  第三节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

  按照全面消除“无电村”的目标,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加强城镇电网改造,建设优质的城市供电网络。强化负荷集中区和工业园区供电网络建设和跨区域输电通道建设,提高电力保障和送出能力。加强供气管网建设,逐步形成安全、高效的天然气输配送网络。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和沼气集中供气、秸秆能源利用和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改善农村用能条件。

  专栏5 老区能源重点项目

  电力。重点建设向家坝、雅砻江锦屏二级、大渡河大岗山、长河坝、猴子岩、双江口等“三江”及大中型河流的水电站。建设珙县、福溪、内江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建设达州等燃机电厂。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等工程。

  煤炭。加快筠连、古叙等矿区综合开发,建设观文、武乐、沐园、石屏二矿、龙山、瓦窑坪等重点煤矿项目。

  天然气。加快达州、巴中、广元、南充以及川西等地区天然气开发。

  管道。加快川东北至川西、北外环等骨干输气管道工程;建设内江至宜宾、成都至遂宁至南充至广安至达州等成品油管道。

  第四节 加强通信设施建设

  全面实施自然村通电话工程,扩大电话、互联网络在老区普及率,加快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多媒体信息服务和手机短信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乡乡通邮工程,完善邮政基础设施,提高农村邮政运输和投递能力。加快邮政体制改革,发展城市社区邮政网点和农村委托代办机构,加快邮政信息化,提高服务能力。

  第六章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强老区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老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第一节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新跨越,发展农业专合组织,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水果、优质蔬菜、道地药材、食用菌等特色效益农业;突出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节粮型草食牲畜和特色小家畜禽,建设食品饮料、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肉类、柠檬、粮油、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发展一批引领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绿色、特色农产品品牌。

  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加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水电资源开发,建成 “川电外送”重要水电基地。大力支持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勘探开发,支持以川陕苏区为重点的革命老区发展利用天然气产业。加强煤炭、盐卤等老区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转化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特色加工制造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以自然生态、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等为核心旅游吸引物,结合民族特色,加快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积极培育旅游市场,重点打造大九寨、环贡嘎山、光雾山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品牌。

  专栏6 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农牧业。以优质稻、马铃薯、“双低”油菜、饲用玉米为重点,实施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工程。以名优早茶为重点,建设高标准无公害茶叶种植基地。以优质甜橙、柠檬、荔枝、龙眼、猕猴桃、核桃、银耳、木耳、香菇、绿色水果等特色产品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效益、规模化的特色果蔬种植基地。以盆周山区、川西北高原的黄连、金银花、天麻、杜仲、川贝母、党参、羌活、冬虫夏草等道地中药材为依托,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优质生猪、优质肉牛、优质奶牛、优质蜂、优质肉鸡、黑山羊、优质肉兔、高原牦牛、藏系绵羊等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特色畜产品为重点,突出发展特色畜禽养殖业。以高粱为重点,建设高标准酿酒原料基地。以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为重点,大力培育木竹工业原料林、核桃、油橄榄、油茶、青花椒、枣、银杏、麻风树、粉葛、山桐子等林业产业基地。

  优势资源开发。山区县、高原县重点开发水能资源。川东北老区重点开发天然气,建成全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加快推进筠连矿区和古叙矿区开发,构建我省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特色加工制造。重点发展粮油、肉禽、果蔬、茶叶、中药材、林竹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大型煤气化及综合利用。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林浆纸一体化。

  特色旅游业。建设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区和大巴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精品旅游区。提升九环线、三国文化旅游线等国际精品旅游线;新推环贡嘎山旅游线、抗震救灾和红色旅游线等精品旅游线路。发展休闲度假、高端生态、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第二节 推动优势产业升级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建材、冶金、轻工、纺织等产业技术改造,振兴丝绸、苎麻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计划,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分地区、有重点、分步骤推进老区红砖、小矿山、立窑水泥等落后产能淘汰。支持老区引进培育节能环保、先进制造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餐饮、家政、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继续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引导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集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要求,在资源富集地区适度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发展“飞地”园区,支持地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第三节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的原则,围绕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以重点园区为载体,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及毗邻地区产业分工协作,打造天然气化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承接基地,建设汽摩零部件、机械装备、电子产品、轻工纺织等产业配套基地。

  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壮大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招大引强,支持各地承接产业(品)链薄弱环节、缺失环节的转移项目,努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第七章 加强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

  第一节 大力开发红色资源

  挖掘红色资源。发掘将帅故居、重要战役、战斗遗址等具有历史价值和特点的红色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加强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

  开发红色旅游。整合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已确定的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以及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万源保卫战等经典战例和重大事件,培育打造“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众志成城,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大爱无疆”的民族精神为主题,打造“抗震救灾红色旅游线”,突出抗震救灾典范和恢复重建奇迹,进一步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品牌。

  专栏7 红色旅游项目

  抗震救灾红色旅游线路。打造成都—汶川—北川—绵阳—成都、成都—青川—江油—平武—绵阳—成都2条主环线和成都—汶川—小金—宝兴—雅安—成都、成都—广元—青川—平武—九寨沟—成都2条辅环线。

  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大渡河—环贡嘎山、二郎山、夹金山、大川河旅游集群。打造雪山草地红色旅游精品旅游线,汶川—茂县—松潘—九寨沟—若尔盖—红原—阿坝—理县(黑水、茂县)—汶川,小金—马尔康—壤塘—金川—小金。打造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线。

  红色旅游重点景区。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泸州市赤水河红色旅游景区。达州市万源战史陈列馆、神剑园、石桥镇列宁街、宣汉王维舟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张爱萍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内江市范长江故居、西林寺及东兴老街。南充市朱德故里红色旅游景区。宜宾市赵一曼故居、李庄红色古镇、川滇黔游击纵队纪念馆。遂宁市蓬溪县赤城镇、大英县卓筒井镇特色旅游镇。广安市邓小平故里旅游区创5A级景区、华蓥山游击队4A级旅游景区。广元市旺苍红军城5A级旅游景区、苍溪县红军渡西武当山景区、朝天区秦巴草甸旅游景区、红军血战剑门关景区。巴中市通江川陕苏区指挥部、红军纪念园、红军烈士陵园景区、空山坝革命遗址生态旅游区、南江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平昌刘伯坚纪念馆景区、巴州南龛红色文化4A级旅游区、恩阳红色古镇特色景区。眉山市青神红色西山多功能教育基地旅游景区。资阳市陈毅故居红色旅游区。雅安市石棉红军强渡大渡河红色旅游景区、夹金山红色旅游景区。甘孜州飞夺泸定桥红色旅游景区、甘孜会师景区。阿坝州两河口会议旧址、卓克基会议旧址、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巴西会议旧址、川主寺长征纪念碑园等五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第二节 积极保护红色资源

  保护红色遗产。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红色资源保护体系。加强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建设和修缮一批革命老区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和博物馆。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老区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培育红色文化品牌。塑造一批标志性文化产品,构建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和宣传教育基地。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形成组织得力、参与广泛、宣传有效的推广体系。

  第八章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为重点,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老区人民。

  第一节 积极扩大就业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中心建设,鼓励老区建设农民创业示范园。大力发展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劳务经纪、劳务公司的培养和发展。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力度,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劳务培训方式,促进项目式培训向常态化培训转变,增加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机会。实行产业工人与产业农民培训相结合,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推进劳务输出。坚持本地就业与劳务输出并重,加快老区外派劳务基地建设。通过对口帮扶、定向培养和定向输出等方式,促进在外农民工稳定就业。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老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老区群众受教育程度。逐步完善老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在老区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设施更新配置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更新完善等,逐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优先安排老区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含县级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建设项目,深入实施免费职业教育,支持老区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对老区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老区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第三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以老区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缩小老区城乡服务差距。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老区群众基本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提高基本药物实际报销水平,促进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

  加大对老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加快老区县级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的建设和改造,加大对老区村卫生室建设扶持力度。增加对老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资金投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支持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奖励政策。建立省、市医院对口定点扶持老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制度。加强老区市、县、乡卫生机构人才培训,促进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城乡医务人员的定期交流制度,促进老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第四节 发展科技文化体育事业

  充分发挥科技对老区经济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利用省内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金和技术更多流向老区。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老区进行项目合作。优先为老区县(市、区)配发科普大篷车,为老区乡镇配发科普电教器材。初步建立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力争老区农村每户有一位掌握农牧业生产技术的“明白人”,每村有一名农业、林业、畜牧业技术员。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工程建设,加强老区乡镇文化站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实施老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支持老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增强老区群众体质。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健全和完善覆盖老区群众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老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老区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和社会救助全覆盖,切实解决老区群众的实际困难。加大老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老区乡镇敬老院、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光荣院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九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老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努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救援体系,切实提高老区防灾减灾能力。

  推进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嘉陵江、岷江、大渡河等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加大退化草地、石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强化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与治理并重,健全污染防治体系。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镇垃圾、污水等环保设施建设,强化工业重点行业污染源防治力度,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突出重点江河流域污染物防治、确保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国家水功能区划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做好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整治严重威胁乡镇、人员集中居住地、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各级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专栏8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

  重点生态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地震灾后植被恢复工程。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川西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实施岷江、嘉陵江和部分重点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脱硫脱硝工程。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土壤修复工程。生态示范建设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城市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工程。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治理工程。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工程。危险废物处置工程。环境监测和监察能力建设工程。

  重点防灾减灾工程。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体系。防洪抗旱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救援救助工程。综合减灾工程。

  第十章 扩大开放合作

  实施充分开发合作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老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老区加快发展,增强老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 加强区域合作

  抓住我省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对外物流大通道的重大机遇,以推动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为目标,加强老区与周边区域以及跨区域的合作,不断拓展老区发展空间。以成渝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深化川渝合作,支持广安老区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促进环渝区块老区发展。深化巴中、达州等原川陕苏区与天水—关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全省北向发展的开放门户。加强宜宾、泸州等老区与贵州、云南等毗邻省份合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利用要素资源,形成我省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进一步挖掘民族地区老区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主动承接成渝经济区的辐射带动,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支持老区参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欧亚大陆桥沿线、北部湾等区域合作,积极扩大国际经济合作。

  第二节 推进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西博会等多种开放平台和载体,加大投资促进力度,扩大和提升老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老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老区以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出口规模,拓展国际市场。支持老区引进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利用水平。鼓励老区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作,开发境外资源,参与国际竞争。

  第十一章 加强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各类政府性资金的整合力度,财政预算内资金安排向老区重点倾斜。大力争取中央财政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省、市(州)、县(市、区)财政也要加大投入力度,使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政策惠及所有老区县(市、区);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照顾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连片贫困革命老区县。加大对老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其他专项转移支付,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探索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鼓励在老区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在资源开发地注册,并在当地缴纳有关税费,增加老区受益度,促进老区可持续发展。

  投资政策。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老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扶贫帮困、就业促进、防灾减灾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入支持力度。对纳入省级规划的老区建设项目要积极支持,对示范发展类老区中开发区的扩区和升级要优先支持、重点倾斜。加大对老区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按照市场化运行方式,到老区投资创业。

  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各类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方式,增加对老区重点工程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投放和资金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革命老区设立分支机构,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积极引导银行业机构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积极发展小额贷款,鼓励发展各类动产质押。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和林权收益的质押贷款业务,建立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老区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及并购重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人身和财产保险,积极推进科技保险、农业保险等保险产品创新。

  土地政策。各地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原则下,可适当向革命老区城镇倾斜规划建设用地指标,支持城镇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根据老区发展需求,继续扩大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扎实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改善老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政策。扶持“三农”发展。对老区农机购置和林木良种补贴给予倾斜和支持。提高老区天然气、水电等资源留存比例,凡有条件在老区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在符合全省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在老区布局建设并优先审批核准。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旅游以及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发展的重点扶持,加大力度扶持国家产业政策鼓励与支持、区域特色及优势明显、与龙头项目或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扶持老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发展。结合国家产业调整指导目录,制订符合老区县(市、区)发展特点的差异性政策。加强西部大开发政策落实,推动老区县(市、区)鼓励类产业加快发展。

  扶贫政策。加大对川陕老区等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努力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制定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帮扶目标,增强帮扶的任务刚性,确保帮扶效果。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扩大扶持范围和帮扶成果。有关市(州)、县(市、区)要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老区贫困村、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做到全覆盖、不脱贫、不脱钩。

  人才政策。制订和实施有利于引进和稳定人才的激励机制,支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支持老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大学生到老区工作。继续选派科技干部到老区挂职,老区选派优秀人才到省直部门、发达地区锻炼学习,鼓励人才、资金和技术向老区有序流动,增强老区要素保障和发展能力。

  第十二章 完善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有关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是老区加快发展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工作主体,要把老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推动规划实施。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老区重点支持,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老区干部群众要强化主体意识,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主动参与规划实施,推进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加强规划衔接。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主体功能区、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藏区跨越式发展、大小凉山综合扶贫、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相协调,确保老区规划在总体上合理一致,在时间安排上科学有序。

  加强监督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跟踪检查规划的实施情况。加强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组织开展专项督查。要加强资金和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项目建设成效,全面实现规划目标任务。

  

 
访客
2011半月刊
2010半月刊
2009半月刊
 
2009旬刊
2008旬刊
2007旬刊
2006旬刊
2005旬刊
2004旬刊
简  介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半月刊,A4开本,全年24期,国内统一刊号:CN51-1727/D;每本单价3.50元,全年订价84元。既可以零售,也可以破季订阅,欢迎需要的单位及个人直接与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联系订阅。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全年合订本,每年2月份出版发行(上一年度),订价200元,需要的单位及个人可直接与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联系邮购。

  邮编:610016

  联系电话:028-86604548

  传真:028-86604548

主管单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发    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发行部

E-MAIL   szf_sczb@sina.com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邮政编码 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