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
近年来宜宾市以“工业强市,科技兴市”为主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宜宾的决定》、《关于印发<宜宾市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推进宜宾市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意见》、《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等文件,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010年科技年报数据显示,宜宾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机构数量增加,研发人员队伍不断壮大,R&D 经费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自主创新成效逐渐显现。
一、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现状
(一)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踊跃
2010年,宜宾市开展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30个,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26.32%,占52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7%。开展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2000年第一次全国R&D 资源清查增加4个。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提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有力保障。
(二)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增长
随着企业创新意识的增强,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稳步增长。2010年,宜宾市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8.89亿元,比2009年增长15.69%。
(三)科研基础建设初见成效
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程的加快,宜宾市一大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应运而生。目前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2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11个;高新技术企业16家。行业层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省、厅级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达到5133人。
(四)优势领域群集
目前,宜宾市在饮料食品(酒业)、装备制造、化工、纺织(化纤)、造纸、建材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创新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饮料食品(酒业)领域:围绕酒类、茶叶、竹荪等领域,拥有五粮液、叙府茶叶、林湖茶叶、林海竹荪4个省级创新型企业和五粮液、叙府酒业2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装备制造领域:拥有三江机械、天工机械、惊雷科技、岷江实业、南山射钉、普什驱动、伊利集团、普什模具、江源化工、富源电机、力源电机、岷江专用汽车12个省级创新型企业,拥有惊雷科技、岷江实业、三江机械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化工领域:拥有天原、天科煤化工、威力化工3个省级创新型企业和天原、威力化工2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纺织(化纤)领域:拥有丝丽雅1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惠美、海丝特、长毅浆粨3个省级创新型企业,拥有惠美、长毅浆粨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造纸领域:拥有华盛纸业1个省级创新型企业和宜宾纸业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建材领域:拥有环球集团1个省级创新型企业。
(五)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研究开发机构42个,是2000年的3.23倍,机构人员5524人,是2000年的7.21倍;其中博士和硕士309人,占5.59%,是2000年的44.14倍。机构拥有科研用仪器和设备的原价24.98亿元,是2000年的73.03倍。2010年,工业企业申请专利331件,是2000年的4.8倍;其中发明专利58件,是2000年的7.25倍;发明专利所占申请专利比重17.52%。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有力在促进了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
(六)创新成效显著
科研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丰厚的研发成果,企业创新成效显著。从R&D项目的技术经济目标看,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研发活动的主要目的。2010年,在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R&D项目中,以开发新产品为主要目标的项目为74项,占26.43%。
随着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生产稳步扩大,销售较快增长,出口形势好转。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136.11亿元,比上年增长93.17%;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0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新产品项目平均开发经费为342.4万元,比上年增加234.4万元,增长217.09%。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25.21亿元,比上年增长87.96%。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新产品出口形势好转,出口额达13.78亿元,比上年增长44.31%。其中内资企业新产品出口额为12.7亿元,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的92.19%。
(七)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真正主体
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并承担了大部分研发资金。在开展了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在研发内部经费中主要是自筹资金,占94.94%,政府资金比较少,占3.24%,其他资金占1.81%。
二、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宜宾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创新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型社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一)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大分类数据是R&D清查最重要的结构数据。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属于科学研究范畴,这方面的投入能够反映政府对推动科学前沿探索做出的努力,特别是基础研究代表着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是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的科研领域。
而2010年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30万元,仅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0.04%,原始创新能力较低,尚未对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对宜宾科技创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试验发展的投入规模则代表着科学研究的应用能力,主要由企业实施,这方面的投入能反映出一国或一地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水平和能力。2010年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6.81亿元,比2009年仅增长2.83%,实验发展投入未能持续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二)创新行业集中度过高
从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分行业的比重看,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占全部行业的28.83%、28.29%、27.12%,均为宜宾市传统优势产业。
从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经费支出的分行业比重看,2010年,研发投入超过3000万元的行业有6个,分别是饮料制造业(35306.8万元),化学纤维制造业(17226.7万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442.4元),采矿业(10145.1万元),纺织业(3691.3万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15.4万元),这6个行业的研发投入占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行业的比重达到95.42%。这不但为把宜宾市四基地建设成为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还为全面带动宜宾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契机。但从创新活动资源的过度集中看,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不利于宜宾市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继续扎实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需要采取措施激发新兴产业的创新积极性,全面推进宜宾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三)区域创新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未来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从研发投入的空间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翠屏区,占宜宾市大中型工业企研发投入总量的为80.18%;此外,筠连县和宜宾县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量分别为9792.7万元和2956.7万元,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份额分别为9.89%和3.33%。而兴文县、屏山县无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
(四)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很低,难以适应经济高度开放的挑战
从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分行业来看,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是交通运输制造业,为12.65%;研发投入强度在1.5%-3%的有4个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73%,化学纤维制造业2.4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77%,专用设备制造业1.51%。而宜宾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94%,比上年上升0.11%。国际上一般认为只有R&D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企业才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可见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维持在相对低端的技术研发上,与国际标准差距巨大。
(五)大型企业仍是宜宾市工业企业创新骨干力量
从不同规模企业开展R&D活动的情况看,大企业开展R&D活动占比远高于中型企业。2010年,在开展R&D活动的30户大中型工业企业,有7户大型工业企业,占宜宾市大型工业企业的87.5%,远高于中型工业企业23.23%的水平。从R&D活动经费投入来看,占企业总数76.67%的中型企业的创新费用只占了全部费用的28.54%。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相对与大型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企业领导人创新意识不强、机制障碍、缺乏战略规划、缺乏创新文化、缺乏市场需求信息、资金短缺等因素都是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
(六)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高校、研究机构对企业创新的推动有限
从创新合作形式看,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的研发活动开展较少。
从R&D项目的来源构成看,企业自选项目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在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280个R&D项目中,企业自选项目为210项,占75%;来自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的项目为65个,占23.21%;其他来源项目4项,占1.43%。由本企业独立完成是R&D项目研发的主要形式,产学研合作是开展企业R&D项目研发的重要途径。2010年,在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R&D项目中,由企业依托自有科研力量独立开展研发活动的项目为188项,占67.14%;与高校合作的项目为33项,占11.79%;与科研院所合作的项目为33项,占11.79%;与其他企业合作的项目为16项,占5.71%。
从产学研结合的现状看,高校与研究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为企业提供科技储备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加强与企业沟通,为企业解决当前生产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提出今后长远发展前瞻性课题方面还做得不够,技术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企业需求与高校、研究机构技术开发脱节的情况依然存在。
(七)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亦不足
从R&D经费内部支出的资金来源看,政府部门对大中型工业企业资金投入力度有所减弱。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从政府部门获得的研发经费实现小幅增长,总额仅为2554.8万元,增幅虽达8.72%,仍比企业自有资金的增长幅度低9.13个百分点,政府资金所占份额由上年的3.54%下降到3.24%。
(八)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企业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建立起创新的激励机制,适应创新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也还没有形成。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缺乏不断创新、承担风险,把企业办强、办大的内驱力。二是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许多企业不了解技术进步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不了解技术进步中人才的价值。在分配上基本没有考虑到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能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拉开差距。尽管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关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奖励,但企业内部激励措施不力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成为众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
三、对策建议
企业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各种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涉及多个利益主体,需要统筹兼顾、多方努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一)以扩大开放促进企业创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抓住国内外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依托宜宾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先进技术、专业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努力实现技术跨越和取得“后发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水平,把扩大开放政策的重点转向更加注重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植上,在大力引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加大引进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力度,通过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本地的重组和项目建设,利用其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多方联动以投入促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政府支持。首先,政府应通过预算,加强宏观引导力度,进一步提高科技三项费用额度;其次,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科技减免税政策落到实处,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再次,政府要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当前产业发展和扩大内需具有直接作用、已有较好基础、可以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产品的攻关投入。
二是企业主导。明确工业企业创新的主导地位,达到国家和市明确规定的企业自筹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求,加大监督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经费,应明确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企业创新。
三是社会融资。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如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资产重组,股票上网发行,争取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利用境外资金等。
(三)集聚要素以合作促创新,推进创新成果转化
一是加强引导。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研究的产业化引导力度,利用攻关计划、自然基金资助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其面向市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率。
二是促进结合。大学和科研院所是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转变工作思路,注重成果转化,推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增加技术储备。要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合作开发,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科学和技术支撑。要建立好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沟通平台。透过平台使高校、科研机构能够了解市场需求,了解企业,及时完成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使企业更方便的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纳先进技术,保持技术上的领先。要建立良好的人才交流机制,加强高校人才与企业人才之间的流动。
(四)以产业促创新,培育创新优势产业
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当代最新科技成果武装起来的先导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支柱。为此,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应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强化创新、加强集成”的原则,以生物技术、新型功能纤维、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精密模具、竹浆造纸等为重点发展领域;把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塑造高新技术大企业(集团)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重要任务;以重大高新技术项目为依托,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发展道路。
二是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大力促进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重点在于加快推进产业的技术升级。一是围绕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二是依托人才、技术密集的翠屏区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三是积极支持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制造业产业水平;四是依托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形成产业升级的骨干力量;五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逐步形成宜宾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区域强势。
企业创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影响宜宾市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宜宾的决定》的出台,为宜宾描绘了一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美好蓝图,提出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加快建设美好新宜宾的战略目标和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的发展定位。因此,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宜宾应抓住城乡统筹发展的好时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四川省技术创新示范市为契机,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宜宾市综合竞争实力。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