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四五”时期民族宗教工作主要成就发布
15年免费教育惠及超158万名民族地区学生
15年免费教育惠及超158万名民族地区学生
●累计投入民族类资金近40亿元,建设四川民族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超500个
●民族地区大班离园幼儿普通话合格率超92%,“9+3”计划累计免费培养5万余名中职生
11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民族宗教工作主要成就。
“十四五”时期,四川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断深化四川民族宗教工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画出最大同心圆。
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命名100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15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全省民族自治地方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913.4亿元,是2020年的1.4倍;创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89个……”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陈武以一组数据展示四川民族工作成果。
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向鸿介绍,四川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十四五’时期,四川累计投入民族类资金近40亿元,建设四川民族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超500个,以产业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此外,四川首创城市和社区民族工作指导性标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成8个国家级、110个省级示范社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加快构建;组织开展“天府石榴籽”研学、“各族青少年夏令营”等交流活动2000余场次。
博物馆初步实现县域全覆盖
“‘十四五’时期,四川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实现从补齐短板向优质均衡跨越。”教育厅总督学王挚介绍,四川深入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助力近32万名幼儿系统学习普通话,民族地区大班离园幼儿普通话合格率超92%;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惠及158.5万余名学生、“9+3”计划累计免费培养5万余名中职生。
省文物局副局长何振华介绍,“十四五”时期,四川民族地区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8项,稻城皮洛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84亿元,支持实施118个民族地区文物保护项目,重点加强对藏羌碉楼与村寨等的抢险加固与保护修缮;全省民族地区备案博物馆数量达83家,初步实现县域全覆盖。
助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
陈武介绍,四川连续3年组织全省宗教界代表人士开展“中华文化体验行”活动,持续开展“中国化·巴蜀风——宗教中国化的四川实践系列活动”,编写《我国宗教中国化四川故事》,宗教界人士的“五个认同”进一步增强。
此外,四川不断从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深化法治宣传等方面强化民族宗教事务的法治保障:出台《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打造“正义雪莲”“草原姐妹”等宣讲队伍,多渠道开展普法工作……
“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是面向我省民族地区开展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的公益法律服务队伍,已组建分团350余个,先后有5000余人次律师参与,助力民族地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司法厅副厅长王飙介绍。(记者 陈松 范芮菱 张斌)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