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主要成就发布
超八成人民调解案件化解在乡村
超八成人民调解案件化解在乡村
11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主要成就。
“十四五”时期,四川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协同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积极解决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
探索出契合四川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我们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把党的组织延伸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广大群体、社区和乡村,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发布会上,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乾道出过去5年四川做好社会工作的关键。“这也是‘十四五’时期我省社会治理最鲜明的特征。”
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十四五”时期,省委高规格多次召开社会工作方面会议,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重点任务,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运行机制。2024年四川与全国同步,组建起省市县三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进一步集成社会治理工作职能。同时,还设立省市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健全各级信访联席会议机制,把信访工作整体融入社会工作体系。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四川系统推进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切实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探索出顺应治理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契合四川实际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着力抓城镇社区治理,聚焦全省近5000万城镇居民的急难愁盼,持续实施社区治理优化服务提升行动,围绕社区“补短板”“提能力”“创特色”,每年分别选择150个、100个、240个社区梯次推进,以点带面带动整体提升;着力抓乡村治理,深入推进强村弱村、重点难点村分类管理,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在移风易俗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厚葬薄养、高额彩礼等专项治理,创新开展“村字号”文体活动,全省乡村社会风貌焕然一新。
多方参与
汇聚起社会治理强大合力
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发力。
法治是重要治理手段。为推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四川创建703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培养21.7万名“法律明白人”。司法厅二级巡视员蒋兴清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通过建设调解组织、优化人才队伍、创新制度机制等举措,不断创新新时代调解工作,全省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262.2万次,超过80%的人民调解案件在乡、村两级得到就地妥善处置。
此外,在保持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方面,四川公安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公安厅副厅长周述介绍,“十四五”时期,全省公安机关累计就地排查并治理突出风险隐患10.43万起,建成街面警务站266个,推动20133所中小学幼儿园补齐补足校园硬质隔离和防冲撞设施。
从源头收集好群众诉求,解决好群众矛盾纠纷和难题,四川深入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行动,“十四五”时期,平均每年调处矛盾纠纷超40万件。与此同时,四川坚持每年集中办好30件民生实事,各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保持在65%以上,同时导入市场性社会性资源服务民生;丰富群众服务力量,全省有1500余万名注册志愿者、7万余支志愿服务队以及13.57万名专业社工活跃在社会治理一线。
做好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理,也是社会治理重要一环。“立足防大灾、抗大险、救大灾,我省强化针对性举措,夯实‘防’的基础、增强‘减’的效果、提升‘救’的能力。”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张劲介绍,2021年至2024年全省平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比“十三五”时期下降10.9%。此外,安全生产方面,2024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十三五”期末下降47.6%。(记者 樊邦平 范芮菱 唐子晴 刘珩)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