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成就发布
35个教学联盟 让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 2025年11月15日 08时5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59%,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6.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4.95%,20所高校122个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行列

    教育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组建35个教学联盟,覆盖882个义务教育学区和822所普通高中,让民族地区、偏远薄弱地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组建1200余个教育集团,通过城乡一体型、委托管理型、校际联盟型等多种模式,将薄弱、乡村和新建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体系,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推行春秋假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拓展育人空间,让青少年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培养胆识

    ●构建覆盖省、市、县的“三级心链网络”,完善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和服务体系

    ●多措并举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教育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300余万名,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56.7%,比2020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

    ●先后撤销 200个不相适应的本科专业点、新增339个急需的专业布点,与行业部门共建6所特色学院,聚焦六大优势产业布局建设5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6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创新校企“双激励”模式,建设50个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布局建立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撑区域重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11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成就。

    “十四五”时期,四川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实现系统性提升: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组建35个教学联盟、8所高校14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一系列亮眼数据与创新实践,勾勒出四川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坚实足迹。

    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教育公共服务量质双升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59%,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6.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4.95%,20所高校122个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行列……发布会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陈冠松用一组数据,系统展示“四川教育发展水平与国家一道同步进入世界中上国家发展行列”的成果。

    能上学,更要上“好”学。今年,“四川云教”升级为“网链共享计划”,全省组建35个教学联盟,覆盖882个义务教育学区和822所普通高中,名校名师名课通过直播、录播、点播等方式,送到民族地区、偏远薄弱地区学生面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老百姓认可的家门口好学校越办越多。教育厅副厅长冯永刚介绍,四川组建的1200余个教育集团,通过城乡一体型、委托管理型、校际联盟型等多种模式,将薄弱、乡村和新建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体系,以强带弱、一体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十四五”时期,四川系统推进强师举措,通过实施“优师”计划、“国优”计划,印发尊师惠师具体措施22条等一系列手段,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坚持五育并举 构建全面培养教育生态

    “最近热议的中小学春秋假,让孩子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发布会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澜涛介绍,四川推行春秋假就是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拓展育人空间,让青少年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培养胆识。

    不只春秋假,四川还在守护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方面不断推出务实举措:构建覆盖省、市、县的“三级心链网络”,完善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和服务体系,通过《说句“心理”话》《天府家长“慧”》等品牌节目,将心理支持和家教指导送进千家万户。

    引导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四川坚持五育并举,以“德”立人、以“智”慧人、以“体”树人、以“美”悦人、以“劳”励人,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生态。在关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同时,四川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出口关”。陈冠松介绍,四川多措并举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政策层面,出台稳就业、扩就业系列政策文件,构建省、校、院系、辅导员四级联动工作格局;岗位拓展方面,首创“访企拓岗”方法,组织高校深入长三角、珠三角开展对接,同时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年均举办招聘活动2万余场,引导超70万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优化方面,建成省级大学生就业数字服务平台,实现高校毕业生求职签约“一网通办”。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实现教产同频共振

    “十四五”以来,四川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300余万名,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56.7%,比2020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同时,四川高校承担全省近9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超2000项,孵化企业50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10亿元。

    成果背后,是四川以专业动态调整和特色学院建设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持续增强教育与产业的适配性。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毛端喜介绍,近年来,四川先后撤销 200个不相适应的本科专业点、新增339个急需的专业布点,与行业部门共建6所特色学院,聚焦六大优势产业布局建设5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6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服务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也在发力。围绕“规范、提质、贯通、融合”,四川重点增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高职专业布点2688个,服务四川六大优势产业领域高职专科专业布点数占比近48%,实现“教”与“产”同频共振。此外,四川创新校企“双激励”模式,建设50个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布局建立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撑区域重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提升高校创新效能,四川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制度改革与成果转化:通过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布局建设近9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扩大高校成果转化自主权;建成22家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在园企业超2000家,推动1623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记者 严佳敏 江芸涵 李丹)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成就发布
    35个教学联盟 让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 2025年11月15日 08时5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59%,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6.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4.95%,20所高校122个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行列

    教育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组建35个教学联盟,覆盖882个义务教育学区和822所普通高中,让民族地区、偏远薄弱地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组建1200余个教育集团,通过城乡一体型、委托管理型、校际联盟型等多种模式,将薄弱、乡村和新建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体系,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推行春秋假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拓展育人空间,让青少年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培养胆识

    ●构建覆盖省、市、县的“三级心链网络”,完善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和服务体系

    ●多措并举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教育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300余万名,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56.7%,比2020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

    ●先后撤销 200个不相适应的本科专业点、新增339个急需的专业布点,与行业部门共建6所特色学院,聚焦六大优势产业布局建设5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6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创新校企“双激励”模式,建设50个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布局建立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撑区域重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11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成就。

    “十四五”时期,四川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实现系统性提升: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组建35个教学联盟、8所高校14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一系列亮眼数据与创新实践,勾勒出四川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坚实足迹。

    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教育公共服务量质双升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59%,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6.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4.95%,20所高校122个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行列……发布会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陈冠松用一组数据,系统展示“四川教育发展水平与国家一道同步进入世界中上国家发展行列”的成果。

    能上学,更要上“好”学。今年,“四川云教”升级为“网链共享计划”,全省组建35个教学联盟,覆盖882个义务教育学区和822所普通高中,名校名师名课通过直播、录播、点播等方式,送到民族地区、偏远薄弱地区学生面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老百姓认可的家门口好学校越办越多。教育厅副厅长冯永刚介绍,四川组建的1200余个教育集团,通过城乡一体型、委托管理型、校际联盟型等多种模式,将薄弱、乡村和新建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体系,以强带弱、一体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十四五”时期,四川系统推进强师举措,通过实施“优师”计划、“国优”计划,印发尊师惠师具体措施22条等一系列手段,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坚持五育并举 构建全面培养教育生态

    “最近热议的中小学春秋假,让孩子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发布会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澜涛介绍,四川推行春秋假就是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拓展育人空间,让青少年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培养胆识。

    不只春秋假,四川还在守护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方面不断推出务实举措:构建覆盖省、市、县的“三级心链网络”,完善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和服务体系,通过《说句“心理”话》《天府家长“慧”》等品牌节目,将心理支持和家教指导送进千家万户。

    引导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四川坚持五育并举,以“德”立人、以“智”慧人、以“体”树人、以“美”悦人、以“劳”励人,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生态。在关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同时,四川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出口关”。陈冠松介绍,四川多措并举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政策层面,出台稳就业、扩就业系列政策文件,构建省、校、院系、辅导员四级联动工作格局;岗位拓展方面,首创“访企拓岗”方法,组织高校深入长三角、珠三角开展对接,同时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年均举办招聘活动2万余场,引导超70万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优化方面,建成省级大学生就业数字服务平台,实现高校毕业生求职签约“一网通办”。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实现教产同频共振

    “十四五”以来,四川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300余万名,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56.7%,比2020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同时,四川高校承担全省近9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超2000项,孵化企业50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10亿元。

    成果背后,是四川以专业动态调整和特色学院建设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持续增强教育与产业的适配性。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毛端喜介绍,近年来,四川先后撤销 200个不相适应的本科专业点、新增339个急需的专业布点,与行业部门共建6所特色学院,聚焦六大优势产业布局建设5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6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服务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也在发力。围绕“规范、提质、贯通、融合”,四川重点增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高职专业布点2688个,服务四川六大优势产业领域高职专科专业布点数占比近48%,实现“教”与“产”同频共振。此外,四川创新校企“双激励”模式,建设50个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布局建立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撑区域重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提升高校创新效能,四川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制度改革与成果转化:通过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布局建设近9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扩大高校成果转化自主权;建成22家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在园企业超2000家,推动1623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记者 严佳敏 江芸涵 李丹)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