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四川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就业有岗位 健康有“医”靠 养老有保障

  • 2025年11月08日 09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助力就业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50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超145万人

    ●5年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20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超90亿元

    ●年均开发市场化岗位超120万个,挖掘政策性岗位30万个以上

    ●支持新增创业超100万人,带动就业岗位超过240万个

    ●累计开展补贴性培训超490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300万人

    ●建成基层就业服务站1.2万个

    保障健康

    ●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8.8岁

    ●3个国家医学中心、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地

    ●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9个县域医共体192个

    ●近74%的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水平

    ●全省托育服务机构共7254家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

    兜底保障

    ●将144.3万脱贫人口、34.9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

    ●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99亿元

    ●建成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8万个养老床位总量达50.7万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8%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90%、60%

    ●103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挂牌成立135个县实现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县级直管

    11月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成就。

    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500万人,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6.7个百分点,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成形……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全省人民群众就业有岗位、健康有“医”靠、养老有保障的温暖画卷。

    A

    5年助500万人端稳“就业饭碗”

    “十四五”时期,四川积极拓岗位、提技能、优服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50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超145万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刘会英介绍,“十四五”时期,四川打出“稳定和扩大就业十五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三条”等政策“组合拳”,全力稳住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盘”。真金白银支持劳动者就业,5年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20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超90亿元。

    为满足劳动者就业需求,全省想方设法拓展更多高质量岗位。一方面,年均开发人工智能、文体旅游等领域市场化岗位超120万个,挖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政策性岗位30万个以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支持新增创业超100万人,带动就业岗位超过240万个。围绕“技能四川”建设,全省累计开展补贴性培训超490万人次,技能人才新增296万人,总量突破1300万人。

    全省积极畅通劳动力流通渠道,有效治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加快建设“城市15分钟、乡村5公里”就业服务圈,建成基层就业服务站1.2万个,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就业服务。

    B

    优质医疗资源从“主干”向“全域”延伸

    刘会英介绍,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6.7个百分点,人均预期寿命达78.8岁、较“十三五”时期末增加1.24岁,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

    谈及医疗资源扩容升级,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汝鹏列举系列成果:3个国家医学中心、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地,77个国家级和33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均衡分布在21个市(州),优质医疗资源从“主干”向“全域”延伸。全省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9个、县域医共体192个,近74%的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水平,让群众在县域内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

    聚焦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持续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5年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健康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全省托育服务机构共7254家,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

    四川连续4年将普惠托育纳入全省30件民生实事,争取和投入中央、省委资金共计16.22亿元,推动7个市级、46个县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504个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普惠性托位5.28万个。

    C

    “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成形

    “5年间,全省民政系统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在弱有所扶、幼有所护、残有所助上积极作为、富有成效。”民政厅副厅长张晓玲介绍。

    在“弱有所扶”上,四川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将144.3万脱贫人口、34.9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幼有所护”上,推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集中养育标准从2020年的每月1400元提高至1750元,社会散居养育标准从每月900元提高至1350元;“残有所助”上,连续4年提高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99亿元,惠及90万困难残疾人、110万重度残疾人。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全省已建成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8万个,养老床位总量达50.7万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8%,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0%、60%。

    城市养老提质增效,“十四五”时期,全省建成535个覆盖所有街道的多功能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成形;农村养老短板正在补齐,建成县级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201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952个、村级养老互助点5070个,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养老机构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得到健全完善,103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挂牌成立,135个县实现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县级直管。(记者 刘春华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十四五”时期四川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就业有岗位 健康有“医”靠 养老有保障

  • 2025年11月08日 09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助力就业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50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超145万人

    ●5年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20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超90亿元

    ●年均开发市场化岗位超120万个,挖掘政策性岗位30万个以上

    ●支持新增创业超100万人,带动就业岗位超过240万个

    ●累计开展补贴性培训超490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300万人

    ●建成基层就业服务站1.2万个

    保障健康

    ●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8.8岁

    ●3个国家医学中心、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地

    ●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9个县域医共体192个

    ●近74%的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水平

    ●全省托育服务机构共7254家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

    兜底保障

    ●将144.3万脱贫人口、34.9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

    ●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99亿元

    ●建成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8万个养老床位总量达50.7万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8%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90%、60%

    ●103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挂牌成立135个县实现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县级直管

    11月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成就。

    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500万人,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6.7个百分点,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成形……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全省人民群众就业有岗位、健康有“医”靠、养老有保障的温暖画卷。

    A

    5年助500万人端稳“就业饭碗”

    “十四五”时期,四川积极拓岗位、提技能、优服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50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超145万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刘会英介绍,“十四五”时期,四川打出“稳定和扩大就业十五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三条”等政策“组合拳”,全力稳住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盘”。真金白银支持劳动者就业,5年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20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超90亿元。

    为满足劳动者就业需求,全省想方设法拓展更多高质量岗位。一方面,年均开发人工智能、文体旅游等领域市场化岗位超120万个,挖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政策性岗位30万个以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支持新增创业超100万人,带动就业岗位超过240万个。围绕“技能四川”建设,全省累计开展补贴性培训超490万人次,技能人才新增296万人,总量突破1300万人。

    全省积极畅通劳动力流通渠道,有效治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加快建设“城市15分钟、乡村5公里”就业服务圈,建成基层就业服务站1.2万个,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就业服务。

    B

    优质医疗资源从“主干”向“全域”延伸

    刘会英介绍,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6.7个百分点,人均预期寿命达78.8岁、较“十三五”时期末增加1.24岁,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

    谈及医疗资源扩容升级,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汝鹏列举系列成果:3个国家医学中心、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地,77个国家级和33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均衡分布在21个市(州),优质医疗资源从“主干”向“全域”延伸。全省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9个、县域医共体192个,近74%的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水平,让群众在县域内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

    聚焦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持续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5年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健康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全省托育服务机构共7254家,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

    四川连续4年将普惠托育纳入全省30件民生实事,争取和投入中央、省委资金共计16.22亿元,推动7个市级、46个县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504个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普惠性托位5.28万个。

    C

    “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成形

    “5年间,全省民政系统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在弱有所扶、幼有所护、残有所助上积极作为、富有成效。”民政厅副厅长张晓玲介绍。

    在“弱有所扶”上,四川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将144.3万脱贫人口、34.9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幼有所护”上,推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集中养育标准从2020年的每月1400元提高至1750元,社会散居养育标准从每月900元提高至1350元;“残有所助”上,连续4年提高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99亿元,惠及90万困难残疾人、110万重度残疾人。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全省已建成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8万个,养老床位总量达50.7万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8%,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0%、60%。

    城市养老提质增效,“十四五”时期,全省建成535个覆盖所有街道的多功能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成形;农村养老短板正在补齐,建成县级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201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952个、村级养老互助点5070个,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养老机构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得到健全完善,103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挂牌成立,135个县实现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县级直管。(记者 刘春华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