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凉山 探索立体帮扶新机制 
是互融,也是共享
             
          
          
          是互融,也是共享

龙马潭区结对帮扶工作队队员在普格县查看辣椒长势。龙马潭区结对帮扶工作队供图(资料图片)

近日,绿色启航科技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生产纸箱。记者 杜杰 摄
“昨天泸州一家水果商又订购了5000斤苹果。”10月24日,盐源春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林春告诉记者,与泸州水果商牵上线,源于上个月底的一趟泸州之行。
当时,在泸州市江阳区结对帮扶工作队的组织下,包括春树电子在内的十余家盐源企业组团赴泸州,参加第四届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向泸州本地经销商推介苹果、核桃、花椒等盐源特产。
这样的活动早就在进行。2023年7月,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第四批帮扶工作队赶赴凉山州盐源县、普格县,立足“对方所需,己方所能”开展新一轮省内结对帮扶工作,产销对接是重点之一。
“我们时刻问自己:为什么来?来了怎么干?能留下什么?”共青团泸州市委书记、泸州市江阳区结对帮扶工作队领队汪显介绍,两年多时间里,帮扶工作队在互融共享机制中赋能两县多元发展,展开立体帮扶,向产业要效益,向教育要质量,向民生要温度。
向产业要效益
苹果“穿”新衣,乌鸡“住”新房
盐源全县种植有超42万亩的苹果。入秋以来,苹果陆续成熟,在盐源各地的果园里,都能看到采摘、装箱、发运的忙碌景象。凉山州绿色启航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也开足马力——作为盐源县唯一的纸箱生产企业,他们忙着生产苹果包装箱。
“1000万个订单目前已经完成了700万个。”10月21日,面对记者的采访,该公司总经理侯德海直呼“搞不赢”。除了生产普通纸箱外,他们还要为果农定制高端礼盒、手提箱、异形箱等。
“我们梳理盐源苹果外销堵点时发现,缺少纸箱生产资源、包装成本较高,也是影响盐源苹果外销的原因之一。”江阳区援彝干部赵柱良说,江阳区先后投入资金155万元,并携手中国电信、九洲集团等共同援建方,先后为该公司添置了平压平模切机、瓦楞纸覆膜机、2.2米幅宽瓦楞纸板生产线,大幅提升包装箱产能。“穿”上新衣的盐源苹果也插上电商的翅膀飞往全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另一头,普格县螺髻山乌骨鸡科研选育基地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购买鸡苗的客户。螺髻山乌骨鸡是普格县长期自然选育形成的地方品种,为有效利用这一特色资源,龙马潭区对口帮扶工作队引入供销合作社、成立公司、建设科研选育基地,让乌骨鸡“住”进新房里。
“去年,基地共发放22万羽鸡苗,其中10万羽养大后的乌骨鸡销往外地市场,为当地村民带来了400万元收入。”龙马潭区结对帮扶工作队领队胡良介绍,如今,普格县地方品种乌骨鸡已基本形成“山上育苗提纯、山下散养推广”模式。
向教育要质量
“泸州班”进驻,半山建新校
结缘于“泸州班”,盐源县民族中学高二年级语文教师田玉婷和泸州教师曾宜月成了好友。在江阳区深化“校联体”结对帮扶措施下,从2020年开始,11名来自江阳区各学校的支教教师,在盐源县民族中学高中、初中分别组建“泸州班”,曾宜月就是其中一个“泸州班”的班主任。
“江阳区的老师分享了他们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和方法,通过集体教研活动探讨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这对我们的学科教学水平提升帮助很大。”盐源县民族中学副校长沈应刚说,在2024年全国高考统考中,“泸州班”学生包揽了该校文科本地应届生前三名。
不仅带来教学模式,还要新建学校。位于普格县荞窝镇半山腰上的城西村幼儿园,是龙马潭区援建项目之一。该园共投入帮扶资金1300万元,总建筑面积3200余平方米,设有4个教学班,配备床上用品、饮水设备、电化教学设备等,吸引超100名幼儿就读。
“以前山上的孩子想要读幼儿园,只能去山下的荞窝镇,下山路程就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家长要干农活,接送不方便,这导致很多当地小朋友不能上幼儿园。”荞窝镇中心校校长、城西村幼儿园负责人林伟伟对龙马潭区的帮助满怀感激。
向民生要温度
近水解久旱,家门口务工
在江阳区对口帮扶盐源县指挥部的墙上,张贴着一份由该县梅雨镇虾耙沟村村民和虾耙沟小学师生送来的感谢信,信的内容是感谢江阳区解决该村用水难的问题。
由于地质渗漏、枯水期干旱等原因,虾耙沟村曾经每年有半年时间井中无水。“全村3300多名村民中,有一半以上日常要靠挑水、背水缓解饮水困难,有时还会因为用水闹纠纷。”虾耙沟村党支部书记华友禄说,村头山上就有一股山泉水源,但村里没有资金引水,近水仍无法“解渴”。
去年,江阳区结对帮扶工作队了解到这一困难情况后,投入66万元实施梅雨镇虾耙沟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新建200立方米清水池和20立方米取水池各1口,铺设输水主管道和入户管道共60多公里,让虾耙沟村的3300多名村民都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家里通水后,村民林方敏建起了淋浴房,再也不用吊着桶洗澡了;村民林方武废弃了旱厕,用起抽水马桶,还买来全自动洗衣机。
不光是虾耙沟村,普格县大槽乡特口村村民也从帮扶中得到实惠。龙马潭区结对帮扶工作队投入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帮扶资金36.95万元,采用“支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在村子发展起近百亩的蔬菜种植产业,实现一年三季蔬菜种植。
“每逢蔬菜种植和丰收,我都会到基地工作。”村民拉普莫日牛说,在家门口就能挣着钱,还能照顾家里,“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记者 杜杰)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头条号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