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部协作村企结对帮扶下,达州市宣汉县建起牧草基地 
川东大山深处长出万亩牧草
             
          
          
          川东大山深处长出万亩牧草
提起牧草,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内蒙古、川西北这些高原地区,但最近,记者在达州市宣汉县大成镇锁辖村发现,大山深处竟冒出了万亩牧草。
一大早,锁辖村村民张琼便提着镰刀、背着背篓出门,往后山走两公里左右,就到了牧草基地。“每年7月和10月是收割季。”她来查看牧草长势,为即将开始的收割做最后准备。
这片山坡上,竖着的“万亩优质牧草示范基地”几个白色大字格外醒目,字牌下方是成片的牧草。和平时在高原上看到的矮牧草不同,这里的牧草能长到两米多高,叶子细长光滑,近一寸宽,远远看去,像是一片甘蔗林。
一个丘陵山村为什么会建起牧草基地?锁辖村党支部书记代亮介绍,村里养牛时间很久,但过去都是村民散养,规模小、效益低。2017年,村民张荣瑞建起全村第一个规模20头的养牛场,点燃了大家的养牛热情。
养牛的人多了,牧草不足就成了问题。“那时候放牛除了吃野草,大家还上山割茅草,连苞谷叶子都剔得精光。”张荣瑞回忆,牧草不足一度制约村里的养牛产业发展。
“以前我们也种牧草,是那种五六十厘米高的黑麦草,现在早淘汰了。”代亮说,2021年起,在东西部协作村企结对帮扶下,浙江省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持续投入资金,为锁辖村的牧草种植注入新动力。
在该集团帮扶下,锁辖村请专家勘地形、选草种,把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的闲置地、撂荒地整理出来,陆续种上新牧草,面积从2022年的120亩扩大到现在的近700亩。“有甜象草、桂牧一号等。”代亮介绍,黑麦草一年只能收一次,而这些新品种一年至少收两次,产量和含水量都更高。以前一亩草只够养一头牛,现在能养两头。
在村集体带动下,锁辖村牧草产业迅速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马滩、瓦窑、柏林等多个村开展种植。目前,大成镇牧草种植面积已有1.2万亩,吸引养牛龙头企业扎根锁辖村,建起标准化养殖场,带动周边1万多名村民在牧草种植加工企业或肉牛养殖场就业,全村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全村养牛数量也从2021年的50多头增加到目前的600多头。
产业势头虽好,代亮却很冷静。牧草基地建起来了,道路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收割运输仍有困难。村里正积极争取土地平整项目,计划借助浙川东西部协作力量购置挖掘机等设备,优化和建设道路。
除了供应本村和周边养牛,多余的牧草怎么办?记者在锁辖村村委会旁看到,由村集体投资建设的秸秆收储运点已投入使用,一包包加工好的青贮牧草整齐堆放,等待外销。“每年收割季,我们都会主动联系经销商往外卖,包括不少省外客户。”一名村干部说。
“牧草市场好不好,关键看牛市。”代亮说,他最担心的还是养牛市场的波动,会影响牧草种植和收割。目前,牧草基地旁的川东北首家母牛繁育基地正加紧施工,预计年底投用,每年能繁育400多头牛,将促进大成镇养牛规模进一步做大。
代亮算了一笔账:目前大成镇全镇存栏肉牛1.3万头,按照一亩牧草可供养两头牛计算,全镇肉牛养殖规模还有1.1万头的增长空间。“可观的牧草种植面积,使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代亮说。(徐洋 记者 王代强 袁城霖)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头条号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