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②|当我们讨论非遗时,哪些数字需要我们关注?

  • 2022年06月09日 23时37分
  • 来源: 封面新闻
  • 【字体:
  •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等文件的印发,显示着拥有8000多处非遗资源的四川,发展新动作不断。作为一个非遗资源丰富的大省,还有哪些“非遗数字”值得我们关注?6月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在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中,解读了关于四川非遗的发展现状。


    赵红川(图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非遗保护取得新发展新成效。历史深厚和人文资源丰富的四川,已经拥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611项,共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72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公布为全国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认定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23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8个项目入选四川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并且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

    四川扬琴、峨眉武术、道明竹编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彝族火把节、竹艺村、“锦绣成都”研学游被评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日前,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项目评审工作也在进行中,省级非遗的名录和项目将被进一步扩充和完整。


    成都漆艺展览

    目前,四川省登记的非遗资源共有8098项,其中7000余项已纳入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日趋完善,全省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有序、存续状况良好。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在建立高校研培、职业教育、专题培训和师带徒四级培训体系的政策引导下,2000余名传承人先后进入高校研修研习。同时,大力开展线上新媒体培训,定期组织非遗管理干部培训,对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开展轮训。

    开展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记录工程以来,共对206名65岁以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全面记录。为给非遗的体验与传承提供场所,未来仍将非遗传习所、非遗馆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文旅发展等规划统筹推进,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开展传承传习实践。目前,全省建有1个省级非遗馆,建设各级各类非遗馆(展厅)195个。

    “酒好还怕巷子深。”再好、再多的非遗资源,也需要被看到、被了解。在非遗创新传播方式上,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和培育非遗传播品牌,齐头并进。目前,四川省已经成功举办7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累计有135个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4000余名代表和国内4万多名代表参加,2000多万市民和游客现场参与,先后通过了《成都宣言》《成都共识》等文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积极参与的重要国际文化盛会。在传统节日上,聚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以及藏历年、羌年、彝族火把节等,突出以非遗项目为重点的品牌宣传。


    非遗蜀绣

    四川创新提出了“非遗之旅”概念,在全国率先发布10条“非遗之旅”线路,命名171个非遗体验基地。绵竹年画村、蒲江明月村、川菜博物馆、桃坪羌寨等一大批非遗旅游目的地吸引着旅游爱好者的眼光;“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诵中秋”“千人千狮迎新春”集中展演、“年画重回春节”绵竹年画节系列活动等活动成功打造出品牌影响力,在全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即将到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音乐会、购物节、线上非遗影像展、非遗集市、美食节等活动已经陆续展开,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在拓展宣传普及渠道,建设四川非遗新媒体矩阵,扩大四川非遗新媒体影响力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四川非遗购物节”,线上参与人数超过2亿人次,销售金额超过3亿元。目前,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记者 刘可欣)

    责任编辑: 刘晨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专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②|当我们讨论非遗时,哪些数字需要我们关注?

  • 2022年06月09日 23时37分
  • 来源: 封面新闻
  •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等文件的印发,显示着拥有8000多处非遗资源的四川,发展新动作不断。作为一个非遗资源丰富的大省,还有哪些“非遗数字”值得我们关注?6月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在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中,解读了关于四川非遗的发展现状。


    赵红川(图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非遗保护取得新发展新成效。历史深厚和人文资源丰富的四川,已经拥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611项,共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72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公布为全国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认定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23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8个项目入选四川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并且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

    四川扬琴、峨眉武术、道明竹编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彝族火把节、竹艺村、“锦绣成都”研学游被评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日前,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项目评审工作也在进行中,省级非遗的名录和项目将被进一步扩充和完整。


    成都漆艺展览

    目前,四川省登记的非遗资源共有8098项,其中7000余项已纳入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日趋完善,全省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有序、存续状况良好。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在建立高校研培、职业教育、专题培训和师带徒四级培训体系的政策引导下,2000余名传承人先后进入高校研修研习。同时,大力开展线上新媒体培训,定期组织非遗管理干部培训,对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开展轮训。

    开展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记录工程以来,共对206名65岁以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全面记录。为给非遗的体验与传承提供场所,未来仍将非遗传习所、非遗馆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文旅发展等规划统筹推进,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开展传承传习实践。目前,全省建有1个省级非遗馆,建设各级各类非遗馆(展厅)195个。

    “酒好还怕巷子深。”再好、再多的非遗资源,也需要被看到、被了解。在非遗创新传播方式上,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和培育非遗传播品牌,齐头并进。目前,四川省已经成功举办7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累计有135个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4000余名代表和国内4万多名代表参加,2000多万市民和游客现场参与,先后通过了《成都宣言》《成都共识》等文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积极参与的重要国际文化盛会。在传统节日上,聚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以及藏历年、羌年、彝族火把节等,突出以非遗项目为重点的品牌宣传。


    非遗蜀绣

    四川创新提出了“非遗之旅”概念,在全国率先发布10条“非遗之旅”线路,命名171个非遗体验基地。绵竹年画村、蒲江明月村、川菜博物馆、桃坪羌寨等一大批非遗旅游目的地吸引着旅游爱好者的眼光;“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诵中秋”“千人千狮迎新春”集中展演、“年画重回春节”绵竹年画节系列活动等活动成功打造出品牌影响力,在全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即将到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音乐会、购物节、线上非遗影像展、非遗集市、美食节等活动已经陆续展开,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在拓展宣传普及渠道,建设四川非遗新媒体矩阵,扩大四川非遗新媒体影响力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四川非遗购物节”,线上参与人数超过2亿人次,销售金额超过3亿元。目前,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记者 刘可欣)

    责任编辑: 刘晨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