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四川畜牧业综合竞争能力,农业农村厅牵头起草了《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后,于2025年7月4日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十条措施》有关内容,今天我们有幸地邀请到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开勇同志,解读文件并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今天的访谈将联合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四川发布、封面新闻、四川iptv熊猫新闻频道等平台同步直播,欢迎大家在收看访谈的过程当中积极参与访谈互动。陈巡视您好,请您给我们的广大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天借助省政府网站这个平台,与大家进行交流。在此,我代表农业农村厅对各位网友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好的,谢谢,首先请您简要介绍《十条措施》起草背景和意义。
好的,主持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王晓晖书记、施小琳省长多次提出明确要求,5月12日,施小琳省长专程赴农业农村厅调研座谈,指导畜牧业发展,要求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研究措施推动畜牧业提质增效。胡云副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畜牧产业发展,要求迭代优化现有支持政策,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是全国畜牧业大省,畜牧业是四川农业响亮的“金字招牌”。作为国家批准的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四川畜禽养殖体量大,生猪出栏和兔、蜂养殖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肉牛、肉羊、肉鸡、蛋鸡存出栏均居全国前10位,肉蛋奶供应充足。从生产数据看,2024年,全省生猪出栏6149.6万头、牛出栏297.7万头、羊出栏1498.9万只、家禽出栏6.9亿只,一产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近三分之一。从企业数量看,全省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3.4万家、屠宰企业1093家、规上畜禽产品加工企业503家;年营收能力超过1亿元的畜牧业企业达到239家,其中超过50亿元的有新希望集团、铁骑力士、巨星集团、高金集团、德康农牧、四川温氏6家,其中新希望达到千亿级,铁骑力士达到百亿级,年营收总和超过2700亿元,对四川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对照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部署要求,我们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养殖效率效益、精深加工、服务体系、品牌打造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力加劲。 《十条措施》的出台,是加快转变四川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落实国家层面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重要举措。其核心目标,是夯实稳产基础、补齐加工短板,全面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四川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其背后有三点深刻考量: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重要指示要求,首先从强化“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角度加大政策支持。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农业强省部署,按照全要素集成、全链条打造思路,支持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三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强化关键要素保障,支持做优特色、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增强综合效益竞争力。 此外,《十条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稳定和延续行之有效的政策,创设适应行业发展新形势的政策措施,切实回应行业发展期盼,这一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川措施”,无疑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件,为推动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坚实的动能。


《十条措施》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十条措施》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产业链顺序和要素保障逐条展开,共有十条措施: 一是促进畜牧产能稳定。主要包括:对符合条件的肉牛(含牦牛)能繁母牛养殖场(户),省级财政按照300元/头的标准给予激励;对年度超额完成生猪、牛、羊出栏目标任务的市(州),省级财政分别按照超额部分50元/头、200元/头、30元/只的标准给予激励。 二是支持养殖场降本增效。主要包括:支持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推进以种养结合为重点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 三是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主要包括: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支持县级兽医实验室和乡镇畜牧兽医站标准化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四川智慧动监平台建设,推进动物疫病净化等措施。 四是扶优培强龙头企业。主要包括:培育壮大畜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生猪屠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肉类精深加工等措施。 五是做优做亮畜牧品牌。主要包括:实施畜牧业品牌培育计划,支持打造“四川黑猪”、黑山羊(绵羊)、高原牦牛等区域公共品牌等措施。 六是大力拓展消费市场。主要包括: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畜禽产品外销和出口等措施。 七是提升市场监测预警能力。主要包括:建设全省生猪生产智慧管理平台,强化部门监测数据共享共用,完善生猪市场价格监测和发布机制等措施。 八是优化猪肉储备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强化平时调节和应急调控功能,提高调控力度和灵敏度,加大商业储备力度等措施。 九是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主要包括:优化完善生猪保险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施农业产业化银行贷款贴息等措施。 十是提高资源要素保障水平。主要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畜牧业重大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动乡村振兴综合基金及子基金投资畜牧领域项目,全面落实支持畜牧业生产用地政策,打造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区)等措施。


《十条措施》有哪些特色亮点?
《十条措施》主要亮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打造“川字号”畜牧品牌。在生产端,实施奖补稳定基础产能,支持降本增效,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在加工端,培育壮大畜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生猪屠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肉类精深加工。加快打造高水平畜禽产品产业集群,省级财政对纳入国家培育计划的产业集群每年给予3000万元支持。在市场端,实施畜牧业品牌培育计划,支持打造“四川黑猪”、黑山羊(黑绵羊)、高原牦牛等区域公共品牌。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四川黑猪”(乌金猪、藏香猪等)和牦牛肉(奶)等特色产品进入大众餐桌,鼓励企业参加“川行天下”市场拓展,推动四川畜禽产品“出川达海”。在保障端,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施强制免疫补助。以及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加大猪肉储备调控,强化金融、保险等要素支持。 二是给予“真金白银”奖补,发挥激励作用。对符合条件的肉牛(含牦牛)能繁母牛养殖场(户),省级财政按照300元/头的标准给予激励;对超额完成生猪、牛、羊年度出栏目标任务的市(州),省级财政分别按照超额部分50元/头、200元/头、30元/只的标准给予激励。对纳入国家培育计划的畜禽产品产业集群及进入省级先进制造业重点集群的肉类精深加工集群,分别给予3000万元和2000万元支持。对符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畜牧业设备,应补尽补。将生猪产业贷款贴息利率在原基础上增加0.5个百分点。 三是强化新技术运用,实现全链条智慧化监管。在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方面,推进畜禽养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在检疫监督方面,加快推进四川智慧动监建设,提升防疫、检疫、调运等信息化水平,实现全链条智慧化监管。在产能调控和监测预警方面,通过AI赋能,建设全省生猪生产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生猪养殖存栏、出栏等数据精准监测。 四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持续优化迭代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储备调控功能,当价格过度下跌触发二级预警时,经省政府同意后于一周内启动收储;当价格过度下跌触发一级预警时,按照应急程序立即启动收储,每次收储量原则上不低于3000吨。进一步提升生猪养殖风险整体保障水平,将生猪价格保险升级为生猪养殖综合收入保险,在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保障不超过2000元/头的基础上,补充提高生猪死亡风险保障至最高1200元/头。此外,还将全面落实支持畜牧业生产用地有关政策,保障畜禽养殖和生产道路等配套设施用地需求,按规定减免或缓征养殖场土地使用税。并将通过整县推进方式,打造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区)。


将如何宣传贯彻《十条措施》,推动措施落地见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条措施》,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持续营造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我厅通过权威发布、新闻报道、政策解读、一线宣传等多种形式,推动《十条措施》落地见效。 一是做好《十条措施》解读。配合省政府网站,围绕《十条措施》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重要意义等,利用四川主流媒体以及厅网站、微信公众号政策解读专栏发布解读材料,同时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新媒体平台集中转发推广。 二是开展《十条措施》培训。将《十条措施》政策培训纳入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培训课程,逐条讲解基础降本增效、疫病防控、监测预警等10条政策措施,提升农业农村系统对政策文件的理解及执行能力。 三是做好系列报道。围绕行业呼声、技术支撑、市场反响、各地贯彻情况等内容,通过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新闻网、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乡村频道等媒体平台通过深度观察、实地探访、短视频等鲜活形式,挖掘一线生产过程中的小故事、小案例,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呈现政策落地实效。 四是深入一线解读指导。充分发挥省畜牧业协会、市(州)养殖合作社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组建 “政策直达” 宣讲队,深入南充、绵阳、宜宾等畜牧业重点市(州),走进养殖基地、屠宰加工企业、饲料生产厂等一线,通过现场讲解、案例分析、问题答疑等方式,指导市场主体申报补贴、培育品牌,打通政策落地 “最后一公里”。 五是组织媒体采风。以“秋品丰收”为主题,组织开展媒体采风活动,邀请中省媒体深入畜牧业链主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加工基地等,观察产业发展成效,探访政策落地情况,提炼各地经验典型,宣传各类“川字号”畜禽品牌,进一步提升四川畜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六是做好盘点报道。今年年底结合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盘点报道,组织中省媒体以“成效数据+典型案例” 为核心,聚焦产业规模、结构优化、产能提升、产值增长等全产业链发展情况,梳理整体发展成效,实打实算好账,综合呈现政策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展望四川畜牧业持续向好发展的长远方向。


好的谢谢。今天的访谈也受到众多网友们的关注,下面来回答部分网友的提问。

网友快乐的番茄:《十条措施》对促进畜牧产能稳定、养殖场降本增效提出了“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请问,在具体实施中,四川将如何推动这些补贴落到养殖场(户)手中?
《十条措施》中明确对符合条件的肉牛(含牦牛)能繁母牛养殖场(户),对超额完成生猪、牛、羊年度出栏目标任务的市(州),省级财政按照标准给予激励;对符合国家补贴政策的畜牧业设备,做到应补尽补。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细化奖补政策,明确奖补范围和程序,确保有关补贴精准发放。 一是出台细则明确。今年5月,农业农村厅联合财政厅印发了《生猪牛羊出栏激励实施细则》,并继续执行2024年10月印发的《肉牛稳产提质激励实施细则》中的激励标准。同时,将实用畜禽养殖机械和饲草加工机械增补到《四川省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机具补贴额一览表》中。 二是严格核实公示。明确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对申报情况进行核实,核实结果由乡镇人民政府进行乡镇和行政村两级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 7 天。公示内容包括养殖场(户)名单、存栏能繁母牛数量、补贴金额等,如有异议需重新核查,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对核查结果进行审核,确保奖补精准。 三是规范资金发放。财政厅、农业农村厅根据上一年度各地能繁母牛存栏数量,提前将部分激励资金预拨各地。待各市(州)审核上报基础信息后,再按照核实后的头数和激励标准据实清算。县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根据符合要求的能繁母牛头数,在每季度结束后10 个工作日内将激励资金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养殖户手中,养殖户是法人的,则通过其基本账户发放。 四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政策解读、网络发布等形式,加强对畜牧业补贴政策的宣传,将申报流程、激励条件、激励标准等宣传到户到场,提升政策知晓度。


网友丹凤眼:《十条措施》中专门提到“实施畜牧业品牌培育计划”。请问,在培育畜禽产品品牌方面,四川将如何推动措施落地,持续打好“川字号”品牌?
在培育畜禽产品品牌方面,我们着力在建机制、强产业、育品牌、重营销上下功夫,做优做亮“川字号”畜牧品牌。 一是完善品牌发展机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农业农村厅印发《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构建现代农业品牌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品牌培育、推广、监管、保护机制。发布《四川农业品牌发展报告》,编制品牌荟萃宣传画册,总结展示品牌建设成果及经验。 二是健全品牌体系。扎实推进“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培育工作,有序开展商标注册、管理办法制定、精品品牌培育等工作,逐步构建“特色优势区域公用品牌+重点企业品牌+重要产品品牌”的“川字号”畜牧业品牌体系,重点培育了“南江黄羊”“剑门关土鸡”等“天府粮仓”畜牧精品品牌。 三是提升品牌影响力。连续组织举办“川字号”金字招牌农产品网络推广直播活动,持续优化完善“川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云上展馆,通过直播带货、网红卖货等方式,抱团亮相抖音、今日头条、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组织举办“天府粮仓”精品全国推介,支持组织品牌主体参加中国农交会、国际茶博会、四川农博会、科隆食品展、香港茶展等国内外知名展会,持续拓展品牌农产品线下推广渠道,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网友糖炒栗子:今年四月我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对超额完成生猪、牛、羊出栏目标任务的市(州)进行激励,这次的《措施》相对于之前的政策,有什么更新和亮点?
《十条措施》相比于《关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已有政策延续并动态调整。《十条措施》延续了对超额完成生猪、牛、羊年度出栏目标任务的市(州),省级财政分别按照超额部分50元/头、200元/头、30元/只的标准给予激励。同时,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根据生猪、牛、羊的产能和市场价格等予以动态调整,特别是当产能下降、市场供应不足时,将适时提高激励标准,鼓励补栏、出栏。 二是激励措施更丰富。《十条措施》在对市(州)激励基础上,还对符合条件的肉牛(含牦牛)能繁母牛养殖场(户),按照300元/头的标准给予激励,对纳入国家培育计划的畜禽产品产业集群及进入省级先进制造业重点集群的肉类精深加工集群,分别给予 3000 万元和 2000 万元支持。激励政策涵盖了养殖场(户)、养殖企业和地方,激励范围更大。 三是要素保障更有力。《十条措施》在资源要素保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支持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补尽补,对符合国家补贴政策的畜牧业设备加大报废更新补贴力度;全面落实支持畜牧业生产用地有关政策,保障畜禽养殖和生产道路等配套设施用地需求,按规定减免或缓征养殖场土地使用税等,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要素保障。


网友跑调了:畜牧产业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如何多维度帮助养殖场降本增效、提高风险保障?
为有效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对畜牧业的影响,不断提振养殖主体发展信心,今年5月农业农村厅印发《畜牧业降本增效九条措施》,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围绕“饲料”“种业”“养殖”“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综合施策、协同推进,通过降低饲料成本、提升畜禽繁殖水平、降低料肉比和死亡率、推广先进设施装备和健康高效饲养技术、推进畜禽粪肥资源化利用、推动饲料及屠宰降本让利养殖户等措施,不断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实现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合理分配。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均成立了畜牧业纾困解难工作小组,通过上门服务等方式与养殖场业主主动对接,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推动解决。同时,加大省级财政对畜牧业发展支持力度,统筹安排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良种繁育推广、设施装备升级、智能化信息化建设、饲草种植及开发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进一步强化企业融资、用地、用水、用电等要素保障。


网友上弦月:针对肉类等食品,重点产地的冷藏保鲜、冷链配送等是否做出相应部署?如何保障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鲜”?
我们高度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冷链基础设施布局、技术创新、政策支持,逐步构建肉类屠宰、预冷、运输到销售的闭环保鲜体系。 一是健全冷链物流网络。充分利用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奖补等省级财政资金和“冷链助农贷”等金融政策,每年新建一批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加快补齐预冷、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短板。升级改造已投入运营、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的存量冷链物流设施,每年新培育2个以上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市)。 二是提高冷藏保鲜设施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已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优化田头集货、干支衔接运输和农村快递配送,提升产地冷链物流效率。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信息平台功能,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逐步实现设施数量、容量、类型、地理分布以及存放种类、贮存量等信息“一图了然”,畅通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供需衔接渠道,促进信息互联互通、设施共享共用。 三是加强质量追溯。农业农村厅会同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建立了肉产品追溯系统,通过喷码技术将检疫信息与肉品绑定,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生猪来源、屠宰日期等数据,实现肉类从屠宰、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信息可查。


网友阿布:如今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化、个性化、功能化,许多新的消费场景也在不断出现,如何拓展农产品的消费空间?
我们通过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模式和加强重点区域宣传,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消费空间拓展路径。 一是拓展宣传渠道。积极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依托“央媒+省媒+地方媒体+新媒体”,通过公益广告、专题专栏、微视频等,充分展示四川农产品优势特色、品牌内涵。搭建农产品宣传新场景,推出特色农产品美食地图,深度挖掘蜀地农耕文化与非遗技艺,将产品故事与川蜀风情融入宣传内容,持续赋能四川农业产业增值增效。 二是创新宣传模式。联动主流电商平台,开设官方直播频道,培育本土新农人主播。开展“天府爆品”打造行动,聚焦特色优势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品牌包装,通过创意短视频预热、头部主播专场带货等方式集中打造“爆品”,带动全品类销售。 三是加强重点销售区域宣传。针对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等主销区,结合当地消费习惯,通过流动集市、定点展销、美食节活动等,开展针对性宣传推介。加强农产品销售浙川东西部协作,围绕产业合作、消费帮扶等,打造“山海情 新画卷”新媒体矩阵。


好的,《十条措施》旨在通过务实有效的举措,加快转变四川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感谢陈巡视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对《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给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再一次感谢大家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