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优质蜂产品基地 蜜蜂“川军”谋酿甜蜜事业

  • 2018年06月12日 08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春天的时候,蓬安县相如镇蜂农黄明光忙着繁殖蜜蜂,为外出放蜂作准备。 (梁洪源 摄 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重点

      6月10日一早,平武县康昕生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兴蓉就忙着联系卡塔尔客商,她的15吨“大山老槽蜜”有望近日再闯中东高端市场。2016年,她第一次赴卡塔尔参加推介会,“不到半天,大山老槽蜜就被抢购一空,还荣获卡塔尔最佳销售奖。”她很自豪。

      从养在深山到境外走俏,“大山老槽蜜”也成为观察我省蜂产业发展的一个窗口。

      去年12月,联合国正式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世界蜜蜂日”。蜂产业发展正日益受到重视。数据显示,2017年四川全省存栏蜜蜂164万群,全国第一。拥有国内最大蜂群的四川,已明确将蜂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重点,蓄势做强这一“甜蜜产业”。

      优势 蜂群规模全国第一,中蜂规模品质优势突出

      早在2000多年前,巴蜀养蜂业就已较为发达。《华阳国志·巴蜀志》记载,当时已将蜂蜜列为18种特产进贡朝廷。“我省地形地貌多样,气候适宜,蜜粉源植物多达250多种,养蜂业又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等特点,中蜂产业还曾被确定为全省十二大优势特色产业,因此近10多年来,我省蜂业得到较快发展。”省蜂业管理站站长王建文介绍。

      省蜂业管理站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存栏蜜蜂164万群,占全国蜂群总量962万群的17.05%,全国第一;生产蜂蜜4.95万吨,全国第三;养蜂直接产值23亿元以上,其中蜂农收入逾11亿元。

      产业布局也逐渐形成:中蜂资源有阿坝、凉山等6个种群;西蜂则分布于眉山东坡、邛崃等县市区。王建文介绍,全省中蜂93万群,占全国中蜂总量的16.91%,蜂蜜产量8000多吨,均为全国第一,“中蜂是四川优势所在,因其利用山花、中草药、灌木丛花等零星蜜粉源植物而生产高价值蜂蜜,且自然封盖属于成熟蜂蜜,售价每公斤100元-150元,高的可卖300元以上,已获阿坝蜂蜜等6个国家地标产品。”赵兴蓉说。

      谁来养蜂也基本破解。省内已基本形成以家庭蜂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养蜂合作社达100多家,规模蜂产品加工企业约30家,年加工能力10万多吨,涌现出“蜜途之家”“神峰堂”“大山老槽蜜”等10多个品牌,2013年以来年均出口蜂蜜1565吨到欧盟、日本、东南亚等地。

      小蜜蜂更成为扶贫“奇兵”。青川县楼子乡阳坪村贫困户毛兴建从小右眼失明,靠几十箱蜜蜂“帮扶”,年收入2万元,还盖起楼房。“哪怕生病卧床也不担心,蜜蜂每天都在‘打工’,不要吃不要喝,还不嫌累。”毛兴建觉得没哪个产业比养蜂扶贫更省事。

      省蜂业管理站已在全省50多个中蜂养殖扶贫重点县、区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以青川县为例,现养殖中蜂7.2万群,2017年带动1500余户贫困养殖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作为农作物“月老”,蜜蜂每年还为全省大田油菜、大棚草莓分别授粉1000万亩、5万亩以上。“油菜产量比自然授粉增加28.79%,出油率提高1.55个百分点;草莓产量提高40%以上,畸形果减少75%,每亩增加纯收益1万多元。”王建文说。

      短板 规模小养殖分散,抵御风险能力弱,缺乏专业研究机构

      “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蜂产品,在化妆品和医药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宋心仿告诉记者,美国、加拿大、德国人均蜂蜜消费分别是我国的2倍、3倍、4倍,随着养生意识的增强,我国蜂蜜消费增长还将不断上升。

      但记者走访也发现,巨大的市场机遇面前,我省蜂产业诸多短板也亟待补齐。

      我省中蜂养殖大多分布在盆周山区,小农户分散的养殖模式与交通不便叠加,成为一大难题。与西蜂动辄两三百箱集中养殖比,中蜂养殖规模多数在10箱-50箱,多为在家定地饲养或小型转地放蜂。青川蜀蕊养蜂专业合作社社长王淑娟告诉记者,自己曾做过蜂农信息基本摸查,一个周才走了5个村。而在平武的赵兴蓉,为保证蜂蜜质量,企业每次回收蜂蜜前必须抽检,工作人员去趟县里的一个藏区乡都得花费3天时间,成本太高。

      小规模生产也造成了设施较落后,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去年倒春寒,就让王淑娟头疼了一番,与公司合作的一名蜂农的100箱蜂全部死掉,直接损失就有5万元。“目前全省还没有建立蜜蜂良种繁育体系,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成熟蜂蜜生产仅为30%,产业基础薄弱。”王建文介绍。

      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不高。目前,市场上就存在部分蜂农为获取较高产量,生产水分含量较高蜂蜜的情况。“这样不利于保存。此外,部分蜂农不注重养殖档案,给产品溯源造成困难。”赵兴蓉说。

      全省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虽基本形成,但加工企业、专合社实力较弱,产品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差,尤其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对蜂农的带动作用不强。“四川中蜂产品很有优势,但目前还主要是在山区街上买卖或卖给熟人,宣传推广还远远不够。”王建文表示。

      宋心仿指出,目前,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作用尚未得到普遍认知,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及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专业性授粉蜂场很少,种植户还没养成花钱买授粉服务的习惯。有的蜂农也担心基地打农药,会伤害蜂群。

      “我省没有专门的蜂业研究机构,从事蜂业研究的20人左右,省内农业院校大都未开设养蜂专业课程。”四川省蜂业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顺海表示,导致蜂场建设、蜂群养殖及蜂产品规范生产缺少专业技术指导,这与养蜂大省地位极不相称。

      谋强 2022年成熟蜂蜜逾70%,打造最具影响力优质蜂产品基地

      补短谋强,去年我省出台的《关于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意见》给出定位: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优质蜂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今年1月印发的《全省农业四区四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2年)》进一步给出细化目标:到2020年,全省蜂群发展到200万群,到2022年达220万群;到2020年,蜂蜜、蜂王浆和蜂花粉产量分别达到6万吨、600吨和900吨,到2022年分别达到6.5万吨、650吨和1000吨,成熟蜂蜜比重2020年达60%以上,2022年达70%以上;到2020年,为油菜、大棚草莓、猕猴桃、大樱桃等农作物授粉的比重达到50%以上,2022年授粉比重达70%以上。

      中国蜂产品协会会长王啉表示,中国蜂产品已到新转折点,靠单一追求数量扩张、低价竞销和掺杂使假、降低质量已难以为继。“对四川来说,核心是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散养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转变,转变单一的蜂产品生产向蜂产品生产和蜜蜂授粉农作物并举转变,因地制宜发展中蜂和西蜂,构建现代蜂业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王建文说。

      我省将实施优质蜂产品供给基地建设工程,总的思路是建立和完善以保种场、育种场、繁育场和资源保护区为主要内容的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成熟蜂蜜生产、优质蜂王浆生产、优质蜂花粉生产和蜜蜂授粉农作物增产“四大示范基地”。同时,积极试点探索蜜蜂养殖保险,保障蜂农稳定收益。

      在建基地方面,王建文认为,将蜂业发展纳入财政支持范围,重点支持种蜂场、标准化养蜂场、加工龙头企业和蜂业专合社等建设,“蜂场建设要规范,要有专门的取蜜房间,蜂箱上方可考虑建雨棚。”邛崃蟲鑫蜂业专业合作社成都店经理邓勇认为必须实现技术培训、生产流程、供应生产资料、活动放蜂屋、工作服、包装、生产工具、蜂种改良、运输“九统一”。

      目前,我国蜂蜜市场鱼龙混杂。邓勇表示,须建立养殖档案记录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让每瓶蜂蜜都有“身份证”。

      多位专家也建议,在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同时,可借鉴四川茶叶、泡菜的做法,打造省级蜂产品尤其是四川中蜂产品区域大品牌,以大品牌引领规范化、品牌化抱团发展。此外,大力发展蜂业生态观光和科普教育旅游。王淑娟准备将蜜蜂养殖、蜂蜜深加工和民宿旅游融合发展,赵兴蓉则打算把目光投向化妆品、护肤品、面膜、蜂疗保健等领域。

      王建文表示,我省将继续开展《油菜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技术推广,并在猕猴桃、大棚草莓、大樱桃等产业进行试验示范,与川农大、中国农科院蜜蜂所联合开展“十三五”育种攻关“盆地高产中蜂选育与育种材料创新”项目,加快建设养蜂种业大省。此外,实施蜂业保险计划,为蜂农增收致富托底。 (记者 李淼 范坤鹏 庞峰伟)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优质蜂产品基地 蜜蜂“川军”谋酿甜蜜事业

  • 2018年06月12日 08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春天的时候,蓬安县相如镇蜂农黄明光忙着繁殖蜜蜂,为外出放蜂作准备。 (梁洪源 摄 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重点

      6月10日一早,平武县康昕生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兴蓉就忙着联系卡塔尔客商,她的15吨“大山老槽蜜”有望近日再闯中东高端市场。2016年,她第一次赴卡塔尔参加推介会,“不到半天,大山老槽蜜就被抢购一空,还荣获卡塔尔最佳销售奖。”她很自豪。

      从养在深山到境外走俏,“大山老槽蜜”也成为观察我省蜂产业发展的一个窗口。

      去年12月,联合国正式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世界蜜蜂日”。蜂产业发展正日益受到重视。数据显示,2017年四川全省存栏蜜蜂164万群,全国第一。拥有国内最大蜂群的四川,已明确将蜂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重点,蓄势做强这一“甜蜜产业”。

      优势 蜂群规模全国第一,中蜂规模品质优势突出

      早在2000多年前,巴蜀养蜂业就已较为发达。《华阳国志·巴蜀志》记载,当时已将蜂蜜列为18种特产进贡朝廷。“我省地形地貌多样,气候适宜,蜜粉源植物多达250多种,养蜂业又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等特点,中蜂产业还曾被确定为全省十二大优势特色产业,因此近10多年来,我省蜂业得到较快发展。”省蜂业管理站站长王建文介绍。

      省蜂业管理站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存栏蜜蜂164万群,占全国蜂群总量962万群的17.05%,全国第一;生产蜂蜜4.95万吨,全国第三;养蜂直接产值23亿元以上,其中蜂农收入逾11亿元。

      产业布局也逐渐形成:中蜂资源有阿坝、凉山等6个种群;西蜂则分布于眉山东坡、邛崃等县市区。王建文介绍,全省中蜂93万群,占全国中蜂总量的16.91%,蜂蜜产量8000多吨,均为全国第一,“中蜂是四川优势所在,因其利用山花、中草药、灌木丛花等零星蜜粉源植物而生产高价值蜂蜜,且自然封盖属于成熟蜂蜜,售价每公斤100元-150元,高的可卖300元以上,已获阿坝蜂蜜等6个国家地标产品。”赵兴蓉说。

      谁来养蜂也基本破解。省内已基本形成以家庭蜂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养蜂合作社达100多家,规模蜂产品加工企业约30家,年加工能力10万多吨,涌现出“蜜途之家”“神峰堂”“大山老槽蜜”等10多个品牌,2013年以来年均出口蜂蜜1565吨到欧盟、日本、东南亚等地。

      小蜜蜂更成为扶贫“奇兵”。青川县楼子乡阳坪村贫困户毛兴建从小右眼失明,靠几十箱蜜蜂“帮扶”,年收入2万元,还盖起楼房。“哪怕生病卧床也不担心,蜜蜂每天都在‘打工’,不要吃不要喝,还不嫌累。”毛兴建觉得没哪个产业比养蜂扶贫更省事。

      省蜂业管理站已在全省50多个中蜂养殖扶贫重点县、区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以青川县为例,现养殖中蜂7.2万群,2017年带动1500余户贫困养殖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作为农作物“月老”,蜜蜂每年还为全省大田油菜、大棚草莓分别授粉1000万亩、5万亩以上。“油菜产量比自然授粉增加28.79%,出油率提高1.55个百分点;草莓产量提高40%以上,畸形果减少75%,每亩增加纯收益1万多元。”王建文说。

      短板 规模小养殖分散,抵御风险能力弱,缺乏专业研究机构

      “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蜂产品,在化妆品和医药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宋心仿告诉记者,美国、加拿大、德国人均蜂蜜消费分别是我国的2倍、3倍、4倍,随着养生意识的增强,我国蜂蜜消费增长还将不断上升。

      但记者走访也发现,巨大的市场机遇面前,我省蜂产业诸多短板也亟待补齐。

      我省中蜂养殖大多分布在盆周山区,小农户分散的养殖模式与交通不便叠加,成为一大难题。与西蜂动辄两三百箱集中养殖比,中蜂养殖规模多数在10箱-50箱,多为在家定地饲养或小型转地放蜂。青川蜀蕊养蜂专业合作社社长王淑娟告诉记者,自己曾做过蜂农信息基本摸查,一个周才走了5个村。而在平武的赵兴蓉,为保证蜂蜜质量,企业每次回收蜂蜜前必须抽检,工作人员去趟县里的一个藏区乡都得花费3天时间,成本太高。

      小规模生产也造成了设施较落后,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去年倒春寒,就让王淑娟头疼了一番,与公司合作的一名蜂农的100箱蜂全部死掉,直接损失就有5万元。“目前全省还没有建立蜜蜂良种繁育体系,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成熟蜂蜜生产仅为30%,产业基础薄弱。”王建文介绍。

      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不高。目前,市场上就存在部分蜂农为获取较高产量,生产水分含量较高蜂蜜的情况。“这样不利于保存。此外,部分蜂农不注重养殖档案,给产品溯源造成困难。”赵兴蓉说。

      全省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虽基本形成,但加工企业、专合社实力较弱,产品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差,尤其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对蜂农的带动作用不强。“四川中蜂产品很有优势,但目前还主要是在山区街上买卖或卖给熟人,宣传推广还远远不够。”王建文表示。

      宋心仿指出,目前,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作用尚未得到普遍认知,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及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专业性授粉蜂场很少,种植户还没养成花钱买授粉服务的习惯。有的蜂农也担心基地打农药,会伤害蜂群。

      “我省没有专门的蜂业研究机构,从事蜂业研究的20人左右,省内农业院校大都未开设养蜂专业课程。”四川省蜂业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顺海表示,导致蜂场建设、蜂群养殖及蜂产品规范生产缺少专业技术指导,这与养蜂大省地位极不相称。

      谋强 2022年成熟蜂蜜逾70%,打造最具影响力优质蜂产品基地

      补短谋强,去年我省出台的《关于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意见》给出定位: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优质蜂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今年1月印发的《全省农业四区四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2年)》进一步给出细化目标:到2020年,全省蜂群发展到200万群,到2022年达220万群;到2020年,蜂蜜、蜂王浆和蜂花粉产量分别达到6万吨、600吨和900吨,到2022年分别达到6.5万吨、650吨和1000吨,成熟蜂蜜比重2020年达60%以上,2022年达70%以上;到2020年,为油菜、大棚草莓、猕猴桃、大樱桃等农作物授粉的比重达到50%以上,2022年授粉比重达70%以上。

      中国蜂产品协会会长王啉表示,中国蜂产品已到新转折点,靠单一追求数量扩张、低价竞销和掺杂使假、降低质量已难以为继。“对四川来说,核心是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散养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转变,转变单一的蜂产品生产向蜂产品生产和蜜蜂授粉农作物并举转变,因地制宜发展中蜂和西蜂,构建现代蜂业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王建文说。

      我省将实施优质蜂产品供给基地建设工程,总的思路是建立和完善以保种场、育种场、繁育场和资源保护区为主要内容的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成熟蜂蜜生产、优质蜂王浆生产、优质蜂花粉生产和蜜蜂授粉农作物增产“四大示范基地”。同时,积极试点探索蜜蜂养殖保险,保障蜂农稳定收益。

      在建基地方面,王建文认为,将蜂业发展纳入财政支持范围,重点支持种蜂场、标准化养蜂场、加工龙头企业和蜂业专合社等建设,“蜂场建设要规范,要有专门的取蜜房间,蜂箱上方可考虑建雨棚。”邛崃蟲鑫蜂业专业合作社成都店经理邓勇认为必须实现技术培训、生产流程、供应生产资料、活动放蜂屋、工作服、包装、生产工具、蜂种改良、运输“九统一”。

      目前,我国蜂蜜市场鱼龙混杂。邓勇表示,须建立养殖档案记录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让每瓶蜂蜜都有“身份证”。

      多位专家也建议,在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同时,可借鉴四川茶叶、泡菜的做法,打造省级蜂产品尤其是四川中蜂产品区域大品牌,以大品牌引领规范化、品牌化抱团发展。此外,大力发展蜂业生态观光和科普教育旅游。王淑娟准备将蜜蜂养殖、蜂蜜深加工和民宿旅游融合发展,赵兴蓉则打算把目光投向化妆品、护肤品、面膜、蜂疗保健等领域。

      王建文表示,我省将继续开展《油菜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技术推广,并在猕猴桃、大棚草莓、大樱桃等产业进行试验示范,与川农大、中国农科院蜜蜂所联合开展“十三五”育种攻关“盆地高产中蜂选育与育种材料创新”项目,加快建设养蜂种业大省。此外,实施蜂业保险计划,为蜂农增收致富托底。 (记者 李淼 范坤鹏 庞峰伟)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