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5

四川信访工作新闻发布会

  • 2014年02月2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字体:
  •   2014年1月28日上午10点40分,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四川信访工作新闻发布会。四川省信访局副局长杨旭作新闻发布,全文如下: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首先我和邓大江、赵红丽副局长代表省信访局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和社会各界多年以来对信访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四川省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推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们集中攻坚化解信访重点案件,大力推动依法规范信访秩序,着力从源头、基层抓信访工作,全省信访工作出现了积极变化。信访总量连续10年呈下降趋势,由78万余件次下降到26万余件次,2013年信访总量同比下降6.7%,来信同比下降8.5%,来访同比下降6.3%,重信重访同比下降12.4%,联名信和集体访同比下降7.1%,信访秩序持续好转,继续保持了“五下降一好转”的良好态势。

      一是信访总量下降明显。近年来四川省信访总量呈持续下降态势,2013年全省信访总量同比下降6.72%,其中,来信同比下降8.5%;来访下降6.3%;二是一批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重复访、集体访大幅下降。2013年省联席会议集中交办了一批重点信访案件,截至目前,结案率达98.1%,息诉息访率40.7%。三是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逐年减少,2013年重复访同比下降21.6%;集体访同比下降7.2%,联名信和集体访同比下降7.1%。四是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建立完善了民生热线、绿色邮政、网上信访、信访代理等做法,开通市、县、乡三级视频接访;按照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要求,在市、县两级全部实行联合接访,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但我们同时清醒的看到全省信访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信访总量仍然较大。四川省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水电移民大省,也是信访大省,和全国一样,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矛盾也会凸显出来,信访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重点领域信访问题仍较突出。其中城乡建设(含城镇拆迁)占信访总量的32.4%、劳动保障占12%、土地征用占8.2%、农村农业占5.4%、涉法涉诉占7.4%,这些重点领域信访量占全省信访总量的2/3左右。由此可见,我省信访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刻也不能懈怠,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情况

      畅通信访渠道,是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和总结完善,建立了“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一是开通民生热线。全省市、县两级开通了“12345”热线电话,有的改设为“民生热线”,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目前,“12345,有事找政府”,已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熟记。基本做到了只要打进12345,必然有人管、有人问,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二是开通绿色邮政。2008年1月,全省开通信访“绿色邮政”,省内群众不用付邮资,只需写上“人民来信”就可以向各级各部门反映诉求,确保民情、民意、民智顺畅沟通。三是实行联合接访。2007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就要求在市(州)、县(市、区)建立群众工作中心,实行联合接访,方便群众反映诉求,促进问题及时解决。目前,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群众工作中心。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民政、建设、国土、劳动、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进驻中心,对群众信访事项集中受理、协同办理,实现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四是实行网上信访。2013年,全省网上信访总量已经与传统信访总量基本持平,已成为群众信访的重要渠道。在市(州)、县(市、区)、乡开通视频接访,使群众就地向相关部门“面对面”反映问题,推动实打实地解决问题。五是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坚持把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作为信访工作的重要载体。省直部门每周至少有1名班子成员接访或下访,市(州)每周至少有1名市级领导接访或下访,县(市、区)每个工作日至少有1名县级领导接访或下访,乡镇(街道)领导随有随接,并要求公开接访领导、时间、地点等信息,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此外,我们还在全省推广信访代理、便民联系卡、民情观察员、民情日记、群众工作日等制度,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三、推动及时就地解决问题情况

      通过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推动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信访工作出现了积极变化,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实现了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接访下访包案,强力推动信访突出问题解决。去年底以来,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下访45411人次。其中,市(州)领导795人次,市(州)党政主要领导141人次;县级领导7047人次,县级党政主要领导1218人次。二是推动重点信访案件化解,实现了由单兵突破向集中攻坚转变。集中排查交办一批重点信访案件,与各市(州)签订化解责任书,同时,组建21个信访工作督导组,分赴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全面督导检查,推动省、市、县共同排查出的3579件“骨头案”“钉子案”加快化解。三是着力规范信访秩序,实现了由行政推动向依法治访转变。注重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规范信访工作和信访行为。积极开展信访法制宣传,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和信访人的行为,引导群众理性合法逐级表达诉求。四是注重抓基层强基础,实现了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转变。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信访工作网络,及时就地化解信访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积累、矛盾上行。2013年,全省重信重访大幅下降。省、市、县三级信访总量比例为1:2:4,信访总量呈现出“金字塔”局面。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今年,我们主要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扎实开展“走基层”信访工作推进年活动。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下访、信访问题大化解、信访秩序大治理行动,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化、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常态化、领导干部包案化解规范化,强力推动信访问题解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二是扎实开展积案难案化解攻坚年活动。对省、市、县三级排查出的重点信访案件,3月底前全部化解。在此基础上,再排查梳理、集中交办一批重点信访案件、限时化解。三是扎实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年活动。建立信访工作情况定期向组织部门通报制度,强化信访联席会议机制,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建立网下办理、网上流转的群众信访事项办理程序,积极支持涉访分离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形成信访工作良性循环机制。四是扎实开展机关自身建设年活动。紧紧围绕信访部门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职责,坚持以“勇于担当、勤政务实、精于事业、清正廉洁”为核心,进一步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创建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推动信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面我介绍的这几个方面就是四川省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推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基本情况。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信访工作新闻发布会

  • 2014年02月2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2014年1月28日上午10点40分,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四川信访工作新闻发布会。四川省信访局副局长杨旭作新闻发布,全文如下: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首先我和邓大江、赵红丽副局长代表省信访局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和社会各界多年以来对信访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四川省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推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们集中攻坚化解信访重点案件,大力推动依法规范信访秩序,着力从源头、基层抓信访工作,全省信访工作出现了积极变化。信访总量连续10年呈下降趋势,由78万余件次下降到26万余件次,2013年信访总量同比下降6.7%,来信同比下降8.5%,来访同比下降6.3%,重信重访同比下降12.4%,联名信和集体访同比下降7.1%,信访秩序持续好转,继续保持了“五下降一好转”的良好态势。

      一是信访总量下降明显。近年来四川省信访总量呈持续下降态势,2013年全省信访总量同比下降6.72%,其中,来信同比下降8.5%;来访下降6.3%;二是一批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重复访、集体访大幅下降。2013年省联席会议集中交办了一批重点信访案件,截至目前,结案率达98.1%,息诉息访率40.7%。三是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逐年减少,2013年重复访同比下降21.6%;集体访同比下降7.2%,联名信和集体访同比下降7.1%。四是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建立完善了民生热线、绿色邮政、网上信访、信访代理等做法,开通市、县、乡三级视频接访;按照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要求,在市、县两级全部实行联合接访,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但我们同时清醒的看到全省信访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信访总量仍然较大。四川省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水电移民大省,也是信访大省,和全国一样,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矛盾也会凸显出来,信访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重点领域信访问题仍较突出。其中城乡建设(含城镇拆迁)占信访总量的32.4%、劳动保障占12%、土地征用占8.2%、农村农业占5.4%、涉法涉诉占7.4%,这些重点领域信访量占全省信访总量的2/3左右。由此可见,我省信访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刻也不能懈怠,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情况

      畅通信访渠道,是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和总结完善,建立了“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一是开通民生热线。全省市、县两级开通了“12345”热线电话,有的改设为“民生热线”,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目前,“12345,有事找政府”,已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熟记。基本做到了只要打进12345,必然有人管、有人问,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二是开通绿色邮政。2008年1月,全省开通信访“绿色邮政”,省内群众不用付邮资,只需写上“人民来信”就可以向各级各部门反映诉求,确保民情、民意、民智顺畅沟通。三是实行联合接访。2007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就要求在市(州)、县(市、区)建立群众工作中心,实行联合接访,方便群众反映诉求,促进问题及时解决。目前,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群众工作中心。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民政、建设、国土、劳动、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进驻中心,对群众信访事项集中受理、协同办理,实现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四是实行网上信访。2013年,全省网上信访总量已经与传统信访总量基本持平,已成为群众信访的重要渠道。在市(州)、县(市、区)、乡开通视频接访,使群众就地向相关部门“面对面”反映问题,推动实打实地解决问题。五是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坚持把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作为信访工作的重要载体。省直部门每周至少有1名班子成员接访或下访,市(州)每周至少有1名市级领导接访或下访,县(市、区)每个工作日至少有1名县级领导接访或下访,乡镇(街道)领导随有随接,并要求公开接访领导、时间、地点等信息,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此外,我们还在全省推广信访代理、便民联系卡、民情观察员、民情日记、群众工作日等制度,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三、推动及时就地解决问题情况

      通过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推动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信访工作出现了积极变化,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实现了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接访下访包案,强力推动信访突出问题解决。去年底以来,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下访45411人次。其中,市(州)领导795人次,市(州)党政主要领导141人次;县级领导7047人次,县级党政主要领导1218人次。二是推动重点信访案件化解,实现了由单兵突破向集中攻坚转变。集中排查交办一批重点信访案件,与各市(州)签订化解责任书,同时,组建21个信访工作督导组,分赴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全面督导检查,推动省、市、县共同排查出的3579件“骨头案”“钉子案”加快化解。三是着力规范信访秩序,实现了由行政推动向依法治访转变。注重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规范信访工作和信访行为。积极开展信访法制宣传,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和信访人的行为,引导群众理性合法逐级表达诉求。四是注重抓基层强基础,实现了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转变。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信访工作网络,及时就地化解信访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积累、矛盾上行。2013年,全省重信重访大幅下降。省、市、县三级信访总量比例为1:2:4,信访总量呈现出“金字塔”局面。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今年,我们主要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扎实开展“走基层”信访工作推进年活动。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下访、信访问题大化解、信访秩序大治理行动,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化、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常态化、领导干部包案化解规范化,强力推动信访问题解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二是扎实开展积案难案化解攻坚年活动。对省、市、县三级排查出的重点信访案件,3月底前全部化解。在此基础上,再排查梳理、集中交办一批重点信访案件、限时化解。三是扎实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年活动。建立信访工作情况定期向组织部门通报制度,强化信访联席会议机制,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建立网下办理、网上流转的群众信访事项办理程序,积极支持涉访分离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形成信访工作良性循环机制。四是扎实开展机关自身建设年活动。紧紧围绕信访部门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职责,坚持以“勇于担当、勤政务实、精于事业、清正廉洁”为核心,进一步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创建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推动信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面我介绍的这几个方面就是四川省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推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基本情况。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