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评审委员会关于第七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评审公告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联系电话:028-86730263 电子邮箱:kjtcgc@126.cn
张怀武同志简介
张怀武,1959年9月出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家。
张怀武同志长期致力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材料、器件、系统研究工作。在微波通信用大尺寸单晶生长理论和提拉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使我国成为少数拥有此技术的国家;提出高密度抗毁伤磁光信息存储理论,成功研制出磁光信息器件并实现了产业化;突破了新型节能磁性材料及低温共烧复合双性能磁电材料的瓶颈技术,对我国磁性材料与器件从第三代过渡到第四代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级、省部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基于以上成果,于“九五”期间,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磁光盘生产线;2006年建成国内和四川省第一条LTCC型集成片式滤波器生产线,年产4亿只器件;2009年建成光通信和微波通信用晶体生产线,继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后在国际上成功拉制出4英寸GGG晶体,发明了3英寸无铅超厚磁光通信晶体外延技术,使我国在该类晶体研制方面迈入世界前列;宽频双性抗EMI材料、低功耗铁氧体磁性材料与器件自主创新技术已在国内多家企业技术推广应用,累计已获产值36亿。
张怀武同志先后获得国际、国家、省部科技奖励18项,其中国际科学工程一等荣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SCI收录论文289篇;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
张怀武同志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具有优良的学术作风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多年来以其坚实系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为提升我国电子信息领域新机理、新材料、新器件、新系统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杰出贡献。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李仕贵同志简介
李仕贵,1965年11月出生,四川阆中人,中共党员,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水稻遗传育种专家。
李仕贵同志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主持承担了4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在水稻优良品种选育及遗传育种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在杂交稻育种方面,主研育成了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和高配合力优良恢复系蜀恢162,得到广泛应用。主持育成的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组配出审定的杂交稻组合30余个,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5个,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和广适的有机结合,推广面积2余亿亩,取得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方面,围绕重穗型杂交稻育种,发掘了一批重要种质资源,定位了系列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基因和主效QTL,建立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为继续保持我国杂交稻育种的世界领先水平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李仕贵同志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新品种权20余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名。
李仕贵同志几十年来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具有坚忍不拔、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在科学研究中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优良的科学道德,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97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07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奖。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