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汪清水——内江市威远县扎实推进河湖长制绘就“水清岸绿”生态画卷

  • 2025年08月03日 14时25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字体:
  • 清晨的威远河畔,晨练的市民沿着新建成的滨水步道漫步,岸边芦苇随风摇曳——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是威远县推行河湖长制以来生态环境蝶变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威远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治水体系,通过系统治理、协同发力,让一条条河流焕发新生,为县域生态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织密责任网:三级河长守护每一条河流

    为了快速高效解决“治水难题”,威远县构建起“全域覆盖、分级负责”的河湖长制体系,在县级层面,26个成员单位、14个联系部门协同联动;纵向形成县、镇、村三级河长体系,17名县级河长、122名镇级河长、218名村级河长分片包干,实现62条河流、60座水库管理全覆盖。

    越溪河的镇级河长周华斌对此深有体会:“我们镇5名镇级河长、17名村级河长分片负责辖区河道,每周至少巡河1次,遇到汛期还要加密频次。”他翻开巡河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巡查发现的问题——“3月15日,发现某河段有漂浮物,已联系保洁队清理。”“4月2日,排查到一处污水管网破损,协调镇村建环卫中心进行修复。”这种“常态化巡河+及时处置”模式,让问题在萌芽状态就能得到解决。

    为确保河长履职不走过场,威远县打出“制度组合拳”:配套出台工作协调、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提示通报约谈等制度,使河湖长制运行规范化、常态化;对河长巡河次数进行不定期统计提醒,并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河长,保证工作的连续性;通过考核监督机制,将河长制工作纳入考核,对履职不力的河长进行问责;采用“党建+河湖长制”模式,发动党员带头巡河护河。制度的刚性约束,让“河长”真正成为“责任长”。

    铁腕治顽疾:多管齐下擦亮生态底色

    “以前这条河污水直排问题突出、河面漂浮物多、河岸垃圾堆积,水体浑浊,气味刺鼻,现在水清了,我们能来这儿散步了。”威远县严陵镇居民熊建高兴地说。他口中的“河”,正是经过深度治理的威远河县城区段。曾经,这里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如今,通过“截污+监控”改造,已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这样的变化,源于威远县打出的“治理组合拳”:控污减排斩断污染源。在严陵工业园区,暗河治理工程新建了2座检查井,封堵改造14个排口,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水质。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威远河沿岸200米内的117口鱼塘全部退养,其余82口纳入规范管理,通过“1+3”监管机制(1个养殖户明确镇、村、组三级责任人),严防尾水直排。

    清淤保洁焕新水环境。上半年清理河道2000多公里,打捞漂浮物900多吨,清理淤泥1万余立方米,这一组数据,见证了河道保洁的力度。在新场镇,村民们发现家门口的河道变了样:岸边垃圾没有了,水葫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河岸和清澈的河水。

    近年来,威远县累计新(改)建污水处理厂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均提升至一级A标以上。城镇新(改)建污水管网约120.55公里,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3.89%,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2024年11月启动的东风片区、花塘片区、杉树坳片区雨水管网改造项目,总投资约7550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8071米,预计9月底完成主管网建设,12月全面竣工。这些设施改造升级,让威远水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共治享成果:从“政府治”到“全民护”

    威远县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宣传教育活动,今年以来,通过举办宣讲会及宣传活动,已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00余份;同时,通过悬挂标语横幅、利用LED屏滚动播放标语等形式,累计展示各类宣传标语200余条。该县通过多样化宣传活动,提高市民的水环境意识,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水环境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治理不能光靠政府,得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威远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龙天崇说,通过开展世界环境日、“美丽河湖”建设等活动,越来越多市民加入护河队伍。观英滩镇的河湖长龚平真介绍:“我们镇已经有18名村民自愿当巡河员、护河员,巡河发现问题就及时拍照,再由村级河湖长上传到‘省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其他村民看到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几乎没有人再往河里扔东西了。”

    群众参与,让治理成效持续巩固。在越溪镇,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护河队,定期清理河道;在新场镇、越溪镇、小河镇的7个村实施“千村示范工程”,420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预计今年底全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将达85%,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少村民表示,以前觉得环保是政府的事,现在才明白,河水干净了,受益的是村民。

    成效看得见:数据见证生态蝶变

    一组对比数据,直观地展现威远河的“重生”:2017年,廖家堰断面水质为V类;2019年提升至Ⅳ类,但稳定性不足;2022年以来,已连续3年稳定达到Ⅲ类标准。“这意味着生态功能基本恢复。”威远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王玲说。

    水质改善带来了生态系统复苏。“我们前几天巡河时,看到了多年不见的白鹭,水里的小鱼也看得清清楚楚。”龙会镇河长陈波高兴地说。据悉,今年上半年,威远县5个国省考断面平均水质均阶段性达标,长葫水库、韦家沟水库等10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

    “我们将加快推进大石包水库、关马沟水库等水源工程及‘引沱入威’工程建设,解决生态流量不足等问题。”威远县水利局总工程师肖永康介绍,“我们还将推进越溪河、新场河幸福河湖建设,打造集生态保护、休闲游憩于一体的滨水廊道。”

    从“浊水横流”到“水清岸绿”,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共治”,威远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守护一汪清水,共绘生态画卷”,这是承诺,更是行动,在这条路上,威远正稳步前行。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守护一汪清水——内江市威远县扎实推进河湖长制绘就“水清岸绿”生态画卷

  • 2025年08月03日 14时25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清晨的威远河畔,晨练的市民沿着新建成的滨水步道漫步,岸边芦苇随风摇曳——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是威远县推行河湖长制以来生态环境蝶变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威远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治水体系,通过系统治理、协同发力,让一条条河流焕发新生,为县域生态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织密责任网:三级河长守护每一条河流

    为了快速高效解决“治水难题”,威远县构建起“全域覆盖、分级负责”的河湖长制体系,在县级层面,26个成员单位、14个联系部门协同联动;纵向形成县、镇、村三级河长体系,17名县级河长、122名镇级河长、218名村级河长分片包干,实现62条河流、60座水库管理全覆盖。

    越溪河的镇级河长周华斌对此深有体会:“我们镇5名镇级河长、17名村级河长分片负责辖区河道,每周至少巡河1次,遇到汛期还要加密频次。”他翻开巡河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巡查发现的问题——“3月15日,发现某河段有漂浮物,已联系保洁队清理。”“4月2日,排查到一处污水管网破损,协调镇村建环卫中心进行修复。”这种“常态化巡河+及时处置”模式,让问题在萌芽状态就能得到解决。

    为确保河长履职不走过场,威远县打出“制度组合拳”:配套出台工作协调、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提示通报约谈等制度,使河湖长制运行规范化、常态化;对河长巡河次数进行不定期统计提醒,并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河长,保证工作的连续性;通过考核监督机制,将河长制工作纳入考核,对履职不力的河长进行问责;采用“党建+河湖长制”模式,发动党员带头巡河护河。制度的刚性约束,让“河长”真正成为“责任长”。

    铁腕治顽疾:多管齐下擦亮生态底色

    “以前这条河污水直排问题突出、河面漂浮物多、河岸垃圾堆积,水体浑浊,气味刺鼻,现在水清了,我们能来这儿散步了。”威远县严陵镇居民熊建高兴地说。他口中的“河”,正是经过深度治理的威远河县城区段。曾经,这里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如今,通过“截污+监控”改造,已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这样的变化,源于威远县打出的“治理组合拳”:控污减排斩断污染源。在严陵工业园区,暗河治理工程新建了2座检查井,封堵改造14个排口,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水质。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威远河沿岸200米内的117口鱼塘全部退养,其余82口纳入规范管理,通过“1+3”监管机制(1个养殖户明确镇、村、组三级责任人),严防尾水直排。

    清淤保洁焕新水环境。上半年清理河道2000多公里,打捞漂浮物900多吨,清理淤泥1万余立方米,这一组数据,见证了河道保洁的力度。在新场镇,村民们发现家门口的河道变了样:岸边垃圾没有了,水葫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河岸和清澈的河水。

    近年来,威远县累计新(改)建污水处理厂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均提升至一级A标以上。城镇新(改)建污水管网约120.55公里,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3.89%,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2024年11月启动的东风片区、花塘片区、杉树坳片区雨水管网改造项目,总投资约7550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8071米,预计9月底完成主管网建设,12月全面竣工。这些设施改造升级,让威远水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共治享成果:从“政府治”到“全民护”

    威远县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宣传教育活动,今年以来,通过举办宣讲会及宣传活动,已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00余份;同时,通过悬挂标语横幅、利用LED屏滚动播放标语等形式,累计展示各类宣传标语200余条。该县通过多样化宣传活动,提高市民的水环境意识,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水环境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治理不能光靠政府,得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威远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龙天崇说,通过开展世界环境日、“美丽河湖”建设等活动,越来越多市民加入护河队伍。观英滩镇的河湖长龚平真介绍:“我们镇已经有18名村民自愿当巡河员、护河员,巡河发现问题就及时拍照,再由村级河湖长上传到‘省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其他村民看到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几乎没有人再往河里扔东西了。”

    群众参与,让治理成效持续巩固。在越溪镇,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护河队,定期清理河道;在新场镇、越溪镇、小河镇的7个村实施“千村示范工程”,420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预计今年底全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将达85%,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少村民表示,以前觉得环保是政府的事,现在才明白,河水干净了,受益的是村民。

    成效看得见:数据见证生态蝶变

    一组对比数据,直观地展现威远河的“重生”:2017年,廖家堰断面水质为V类;2019年提升至Ⅳ类,但稳定性不足;2022年以来,已连续3年稳定达到Ⅲ类标准。“这意味着生态功能基本恢复。”威远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王玲说。

    水质改善带来了生态系统复苏。“我们前几天巡河时,看到了多年不见的白鹭,水里的小鱼也看得清清楚楚。”龙会镇河长陈波高兴地说。据悉,今年上半年,威远县5个国省考断面平均水质均阶段性达标,长葫水库、韦家沟水库等10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

    “我们将加快推进大石包水库、关马沟水库等水源工程及‘引沱入威’工程建设,解决生态流量不足等问题。”威远县水利局总工程师肖永康介绍,“我们还将推进越溪河、新场河幸福河湖建设,打造集生态保护、休闲游憩于一体的滨水廊道。”

    从“浊水横流”到“水清岸绿”,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共治”,威远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守护一汪清水,共绘生态画卷”,这是承诺,更是行动,在这条路上,威远正稳步前行。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