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碧水清流!内江市市中区扎实推进河湖长制筑牢生态屏障
水,是城市的血脉,是生态的根基。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河湖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全力书写河湖治理保护的精彩答卷,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打捞水面漂浮物
筑牢水资源保护防线 守护城市生命之源
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市中区始终将水资源保护放在河湖长制工作的首要位置。
2024年以来,市中区通过制发水资源综合利用保护规划,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快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沱江干流脚仙村国控断面、高寺渡口省控断面平均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乌龙河双河口市控断面平均水质保持Ⅲ类标准,区内水库水质均在V类及以上。
在节水工作宣传上,市中区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建立完善节约用水工作联动机制,推进节水宣传教育系统化、常态化、社会化,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引导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营造出全社会亲水、惜水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库生态流量监管,规范小水电运营,有效保障辖区用水,有效降低了因流量监管不力带来旱涝灾害的风险。
强化河湖沿岸管理 打造整洁有序水岸线
河湖沿岸环境直接影响着河湖的整体生态面貌,市中区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加强河湖沿岸管理。
2024年以来,市中区推动寿溪河、吴家溪、河坝冲河湖管理范围划定,进一步明确河湖管理范围,明晰河湖管理职责,确保河湖行洪安全;开展千江万河大提升专项行动,排查整治侵占河道岸线乱堆、乱建等问题5处,加强河库“四乱图斑”整治,整治图斑96处,均复核销号;加强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严把涉河项目受理、审查、许可关,审核涉河事项11件。
△清理河道旁的垃圾
市中区还积极结合城市景观建设和乡村振兴,在河湖沿岸种植树木、花草,打造生态景观带和休闲步道,不仅改善了河湖沿岸的生态环境,还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深化水污染防治 斩断污染源头
水污染防治是改善河湖水质的关键环节,市中区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方位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近年来,市中区依托“千村示范工程”,在白马镇坝贤村、董家村、龙洞村,龙门镇望柱村、兰家沱村、尤家沱村、甘家渡村实施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建成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厌氧池)及配套管网10套,累计建成乡镇污水管网412.06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85%以上。
市中区还进一步加强了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新增各类站点设施15个,投放各类垃圾处理箱800余个,制作“甜城码上收”二维码牌4000余个;持续推进绿水绿航绿色发展五年行动,实现区内船舶生活污水简单打包装置、“船e行”微信小程序全覆盖,船舶污染物收集处理全流程监管;加强水运码头监管,全区14座非法码头全部取缔复绿;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推进水环境治理 提升河湖品质
水环境治理既关乎生态环境,也关系到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市中区以提升河湖品质为目标,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印发《2024年市中区中小河库水质提升攻坚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实施黄鹤水库清淤、河湖生态修复、场镇雨污分流等5个项目,进一步提升水环境治理硬件设施;开展水库河流水质监测和预警调度,开展区、镇、村三级河长巡河8000余次,排查并整改问题159个,实施河库水质清单化管理,河库水质全面达标,水质均保持在Ⅴ类及以上。
△开展河湖长制宣传
与此同时,市中区各镇(街道)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市民的水环境意识,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水环境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开展河湖长制宣传
实施水生态修复 重塑河湖生机
水生态修复是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河湖长治久清的重要举措。
2024年以来,市中区深入实施长江流域禁捕工作,发放禁渔宣传单8000余份,禁渔宣传袋、宣传围裙1000份,处理12345举报20起,办理案件28起(其中简易程序14起),放生鱼66.8公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平方公里,建立黄石河、五凤溪、桂溪河健康评价档案。
经过不懈努力,市中区河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许多曾经污染严重的河流、湖泊重现清澈;河湖沿岸环境焕然一新,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沱江市中区段成功创建市级幸福美丽河湖,永安镇大堰村、史家镇跨虹村完成水美新村建设。
河湖治理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市中区将继续以河湖长制为引领,持续深化水资源保护、河湖沿岸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让辖区的河湖永远保持碧水清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