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创新“345”模式 探索幸福河湖建设新路径
泸州,一座因河而兴、因酒闻名的城市,境内河流纵横交错,上千家酒企沿河而建,酒与河相互交融,互促共荣,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与产业良性发展格局。近年来,泸州市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新建设模式,以酿造美酒的标准精心呵护每一条河流,推动幸福河湖建设,让幸福在江河湖畔长久流淌。
“三个坚持”为幸福河湖筑基
坚持规划先行。泸州市邀请专业机构编制全市幸福河湖建设规划,制定总体推进方案。规划分为三个阶段:2024至2025年,每个区县各选一条河流开展试点;2026年至2030年,规模化实施,基本完成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任务;2031年至2035年,全市规模以上河流城镇建成区段全面建设幸福河湖。这一规划为泸州市河湖治理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为全市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政策引领。泸州市以总河长办公室名义下发《加快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河面换空间、用岸线换林地、用资源换投资”的新方案,解决幸福河湖缺资金、少项目的难题。这一政策创新不仅为河湖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还通过资源置换的方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坚持因地制宜。泸州市通过召开总河长会议、市总河长办公室主任会议,深入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以市总河长办名义公布拟建年度幸福河湖的河流名单,集中各区域、各行业力量共同推进。同时,投入资金400万元,建设全市统一的幸福河湖信息化系统,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了河湖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四项计划”为幸福河湖领航
实施“百河清淤计划”。泸州市对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近100条河流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实施全面清淤疏浚,保障河流畅通。清淤后的河道底泥用于土壤改良和园林绿化,砂石资源化利用收入反哺幸福河湖建设。近年来,全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河道清淤120余公里,砂石资源利用获得管护资金900余万元。即将实施的长江(泸州段)航道疏浚,砂石上岸一年即可获得上千万元的建设资金。这一计划不仅可以达到河安湖晏,还通过资源化利用为幸福河湖建设积累资金,实现“以河养河”。
实施“岸线增绿计划”。泸州市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和滨江公园,推动河道岸线协同治理,增加岸线绿化面积,形成城镇与岸线融为一体的自然景观。投资3亿余元,整治河湖“四乱”问题2300多个,建设42公里生态廊道和滨江生态公园,整治修复岸线面积6万余平方米,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一计划不仅可以美化河岸环境,还可以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实施“控污减排计划”。泸州市加强排污口设置与管理,禁止在鱼类保护区水域设置入河排污口。对水质不达标的河流,工业排污提高一个排放级别。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药减量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陆溪流域是传统龙虾养殖基地,因水质管控需要减产养殖2万余斤。这一计划不仅有效控制了污染源,还保障了河流水质的持续改善。
实施“亲水便民计划”。泸州市以水路为脉,串联沿线水利工程、水文化遗产和滨水景观,建设河湖长制主题公园,既解决城市内涝,又提升城市颜值。规划建设航道码头,发展航运经济。引进体育健身项目,开发皮划艇、龙舟竞渡等水上旅游项目,创建“亲水便民圈”,打造“滨水产业群”,提升群众体验感和满意度。这一计划不仅可以提升河湖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改善市民的亲水环境。
“五育并举”为幸福河湖开道
泸州市以“河畅、水清、岸绿、业兴、和谐”为目标,“五育并举”,持续推进,建设幸福河湖。赤水河132座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经过3年的集中攻坚,如期完成任务,拦河大坝被拆除,河流重现生机。泸县投入资金3亿余元,对大陆溪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并采取河长联络员单位包河、基层河长包段的方式,开展河湖水面漂浮物打捞和巡查管理,保障辖区河流长期保持清洁状态,实现考核断面水质达近年最好水平。曾经因排污问题被央视曝光的长江岸滩老鹰坵,经过整治变成生态绿地,成为群众休闲的网红打卡地。主城区的小溪河,如柏木溪、玉带河、渔子溪等,经过系统治理,已成为治理典范和城市名片。纳溪区清溪河流域产业与水环境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清溪河在2023年被评为四川省美丽河湖。叙永县古宋河流域凭借其突出的苗家地域特色和良好的河湖环境,成功获得2024年全省第一条跨市界的国家幸福河湖项目。龙马潭区龙涧溪、古蔺县白沙河被评为2024年省级幸福河湖。
泸州探索幸福河湖建设模式,不仅为河湖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成为生态保护的典范,河湖治理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河湖变美了,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了。未来,泸州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幸福河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