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邛崃市:治水兴水 共绘生态画卷
清晨的白沫河碧波荡漾,民间河长高明红如往常般沿河巡查。望着清澈的流水与整洁的岸线,她感慨道:“过去河道常有垃圾漂浮,水质也不稳定。这几年河水变清了,两岸景观更是焕然一新。”这番变化,正是成都邛崃市水务局2024年深化河长制改革的生动缩影。
自2024年以来,邛崃市以“微网实格”机制延伸河长制管理触角,创新实施镇(街道)流域水系交接制度,推动基层河长制标准化建设,涉水问题处置效率提升40%。通过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验收,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问题整改,实现5个国、省、市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更令人欣喜的是,全民节水护水意识显著增强,一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供排水系统升级
民生福祉再提升
“以前雨天出门得蹚水,现在管网改造后,雨水污水各行其道,生活舒心多了!”高何场镇居民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邛崃市攻坚供排水难题的成效。
邛崃市聚焦供排水难点,通过推进11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改善周边水环境质量及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20户以上农集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已达100%,行政村污水治理率提升至93%。
为加快推进排水设施迭代升级,邛崃市严格执行《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完成市政排水管网全域普查,推进水口污水处理厂及天台山景区7座设施提标改造。同步实施大同镇、高桥社区等重点区域管网治理,新建及整治污水管网6.5公里。
在供水保障方面,1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完成标准化改造,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与羊安街道白杨村管网建设约300km,惠及数万居民。2024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3%。
水质攻坚立体化
河湖焕新颜
小南河畔,新布设的水质监测仪正在实时传输数据——这是邛崃市水质提升攻坚行动的创新实践。
2024年,邛崃市新增小南河、壕路沟、石头河等重点流域监测点位240个,常态化开展流域水质和水量监测,定期调度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建立“周通报”机制,累计开展31轮交接断面水质监测。通过工业污染源管控、畜禽养殖规范、生活污水治理"三管齐下",各级河长巡河2.4万余次,解决涉水问题900余件。
跨区域协作成为治水新亮点。邛崃市制发《邛崃市2024年河长制工作要点》,联合大邑、蒲江等毗邻区县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开展联合执法15次,出动执法人员2529人次,严厉打击各类涉水环境违法行为,构建起"上下游共治、左右岸联动"的治理格局。
全民护水成风尚
爱水理念入人心
“现在我知道,拧紧水龙头也是守护家乡河流!”西街小学“小河长”的稚嫩宣言,折射出全民护水意识的觉醒。
2024年以来,邛崃市持续开展河长制“七进”宣传宣讲活动,通过摄影绘画征集、课堂讲授、主题坝坝会和举办“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宣传活动等方式,开展《四川省河湖长制条例》、《成都市河长制规定》和四川省、成都市总河长令宣讲活动等30余次,发放宣传手册8000余份,累计覆盖人群达10万人次。
同时,将企业纳入治水体系,创新推行“河长+企业”运行机制,依托其技术、设备优势开展“我在邛崃有段河”志愿活动,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生态保护网络,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