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望江楼公园:一井一池藏千年水脉,一竹一笺续生态诗篇

  • 2025年03月10日 17时48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字体:
  • 今天,我们将目光转向伫立在锦江河畔的望江楼公园,看历史文化与河流发展相交相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古代蜀地山川纵横,地势险要,交通极为不便,因此水路成了当时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一条条河流串联起了沿岸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而坐落于锦江南岸的望江楼,与锦江一起,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也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

    成都锦江(摄影 毛雪)

    楼映锦江 文润巴蜀

    清代蜀中科第衰歇,建楼以镇风水。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崇丽阁建成,俗称“望江楼”,取自晋代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楼高27.9米,是当时成都市最高的建筑。

    一楼挂有全国著名三大长联之一,二楼供奉掌管科甲功名的文曲星,独悬天下绝对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望江楼与锦江碧水交相辉映,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自此,望江楼不仅成为观赏锦江风光的绝佳去处,更是巴蜀文化的重要阵地。

    望江楼(摄影 毛雪)

    而望江楼公园却因薛涛而生。步入公园内,岸柳石栏,波光楼影,翠竹夹道,亭阁相映,都与薛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濯锦楼位于崇丽阁西侧,与崇丽阁同时建造,其两层三间的船形设计,寓意着薛涛在船上为密友元稹送行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云仙馆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得名于薛涛《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中的诗句:“九气分为九色霞,五灵仙驭五云车”。

    吟诗楼位于崇丽阁东侧,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面敞开,三叠相依,是纪念薛涛晚年所住碧鸡坊之吟诗楼而建。

    清婉室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名取自《诗经》中“清扬婉兮”之语,文人赞薛涛诗风清扬婉约。现为望江楼古建筑群的建筑之一。

    薛涛雕塑(摄影 毛雪)

    这里原为明代蜀藩凿井打水仿制薛涛笺的地方,井以笺名,故称薛涛井,并沿袭至今。

    从明代开始,以涛井为发端,逐渐成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和振兴文风的文化胜地。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薛涛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卓然才情立身其间,浮沉际遇,慨然而歌,一生作诗500余首,为唐代女诗人之冠。

    为了纪念她,望江楼公园在旁边近三百亩的土地上栽种了一百多种竹子。

    薛涛井(摄影 毛雪)

    舟聚濯锦 市井新韵

    自古以来,锦江就是成都的黄金水道,濯锦楼边的水码头更是古时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

    曾经这里舟船云集,船只往来如梭,成为人们接风洗尘,送别小想之地。宋美融、郭沫苦、巴金等人均曾在汇楼宴客,见证了成都水运的繁荣与市井文化的兴盛。

    码头旁的茶馆,更是人声鼎沸,说书声、谈笑声此起彼伏,成为老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锦江(摄影 毛雪)

    近年来,随着锦江水环境治理工程的推进,望江楼公园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武侯区创新推动“河长制+林长制”联动机制,带动居民参与对古树名木和河道周边环境的保护,营造爱绿、护绿、建绿、管绿的浓厚氛围。

    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眺锦江的壮丽景色,也可以漫步在竹林小径上,品味那份宁静与淡泊。

    望江楼(摄影:毛雪)

    望江楼与锦江的故事,是成都水文化的一个缩影,也将在幸福河湖建设下继续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望江楼公园:一井一池藏千年水脉,一竹一笺续生态诗篇

  • 2025年03月10日 17时48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今天,我们将目光转向伫立在锦江河畔的望江楼公园,看历史文化与河流发展相交相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古代蜀地山川纵横,地势险要,交通极为不便,因此水路成了当时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一条条河流串联起了沿岸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而坐落于锦江南岸的望江楼,与锦江一起,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也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

    成都锦江(摄影 毛雪)

    楼映锦江 文润巴蜀

    清代蜀中科第衰歇,建楼以镇风水。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崇丽阁建成,俗称“望江楼”,取自晋代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楼高27.9米,是当时成都市最高的建筑。

    一楼挂有全国著名三大长联之一,二楼供奉掌管科甲功名的文曲星,独悬天下绝对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望江楼与锦江碧水交相辉映,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自此,望江楼不仅成为观赏锦江风光的绝佳去处,更是巴蜀文化的重要阵地。

    望江楼(摄影 毛雪)

    而望江楼公园却因薛涛而生。步入公园内,岸柳石栏,波光楼影,翠竹夹道,亭阁相映,都与薛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濯锦楼位于崇丽阁西侧,与崇丽阁同时建造,其两层三间的船形设计,寓意着薛涛在船上为密友元稹送行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云仙馆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得名于薛涛《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中的诗句:“九气分为九色霞,五灵仙驭五云车”。

    吟诗楼位于崇丽阁东侧,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面敞开,三叠相依,是纪念薛涛晚年所住碧鸡坊之吟诗楼而建。

    清婉室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名取自《诗经》中“清扬婉兮”之语,文人赞薛涛诗风清扬婉约。现为望江楼古建筑群的建筑之一。

    薛涛雕塑(摄影 毛雪)

    这里原为明代蜀藩凿井打水仿制薛涛笺的地方,井以笺名,故称薛涛井,并沿袭至今。

    从明代开始,以涛井为发端,逐渐成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和振兴文风的文化胜地。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薛涛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卓然才情立身其间,浮沉际遇,慨然而歌,一生作诗500余首,为唐代女诗人之冠。

    为了纪念她,望江楼公园在旁边近三百亩的土地上栽种了一百多种竹子。

    薛涛井(摄影 毛雪)

    舟聚濯锦 市井新韵

    自古以来,锦江就是成都的黄金水道,濯锦楼边的水码头更是古时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

    曾经这里舟船云集,船只往来如梭,成为人们接风洗尘,送别小想之地。宋美融、郭沫苦、巴金等人均曾在汇楼宴客,见证了成都水运的繁荣与市井文化的兴盛。

    码头旁的茶馆,更是人声鼎沸,说书声、谈笑声此起彼伏,成为老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锦江(摄影 毛雪)

    近年来,随着锦江水环境治理工程的推进,望江楼公园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武侯区创新推动“河长制+林长制”联动机制,带动居民参与对古树名木和河道周边环境的保护,营造爱绿、护绿、建绿、管绿的浓厚氛围。

    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眺锦江的壮丽景色,也可以漫步在竹林小径上,品味那份宁静与淡泊。

    望江楼(摄影:毛雪)

    望江楼与锦江的故事,是成都水文化的一个缩影,也将在幸福河湖建设下继续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