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兴文县:“三维赋能”绘就幸福河湖图景 协同共治书写生态新篇章
近年来,宜宾市兴文县以国家级幸福河湖创建为核心抓手,全面深化河湖长制落地见效,通过聚焦改革创新、强化协同共治、推动数智文旅融合,持续延伸河库监管触角、激活全民护水内生动力,成功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河湖治理新格局,推动县域河湖保护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法治治水体系筑牢河湖保护“制度屏障”
强化行刑衔接,凝聚治河合力。深化与县检察院协作,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常态化机制,构建河道水生态“预防-处置-审判-修复”一体化治理链条。今年以来,联合开展巡河9次、暗访督查3次,互移线索5条,立案公益诉讼5件、发出检察建议书4份,高效破解一批河湖“顽疾”,县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借力人大监督,压实整改责任。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开展古宋河幸福河湖专题调研,精准掌握河流治理现状与问题;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兴文县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古宋河保护的决定》执法检查,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法规普及、执法管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将古宋河幸福河湖项目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通过专题调度进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推动项目建设贴合民生需求。健全包保机制,实现责任全覆盖。构建“县-乡-村”三级河(库)长体系,设立23名县级河(库)长、24名乡级河(库)长、137名村级河(库)长,明确县领导包河流、乡镇领导包河段、村干部包具体片区的责任分工。通过不定期暗访督查、联合执法,建立问题台账销号制度,实行清单式管理、限时整改,确保每条河流、每个河段“有人管、有人护、管到位”。
二、创新协同治水体系激活全民护河“一池春水”
推行“河(库)长+企业河长”,压实源头责任。探索聘请河流沿线企业负责人担任“企业河长”,签订河湖管理保护承诺书,引导企业从“旁观治水”转变为“责任治水”,通过强化日常监管,从源头杜绝非法排污行为,筑牢河流污染防控第一道防线。推行“河(库)长+记者河长”,强化监督效能。通过行业推荐、优中选优确定“记者河长”,以公开采访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聚焦河长制推进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通过内参反馈或公开报道曝光,倒逼责任部门限期整改,为河长制落实注入“监督动能”。推行“河(库)长+民间河长”,延伸管护触角。为各河段配备专职巡河保洁员,在重要河流设立“民间河长”,组建12支“河小青”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河道清理、违规排放巡查、治水普法宣传等公益活动,将河湖管护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推动管护工作从“形式到位”迈向“实效到位”。截至目前,县总河(库)长办已邀请三类“特色河长”参与“五乱”问题暗访6次,发现交办问题110个,完成整改100个。
三、创新数智治水体系打造幸福河湖“智慧样板”
以数字孪生为突破,构建智能监管网络。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河长制工作,投入500余万元资金,围绕巡河管理、智能识别、问题预警、智慧调度、防洪“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五大领域,建成智慧监管设施58套,打造“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河道非法采砂、涉水工程监管等问题“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销号”全流程闭环,有效弥补人工巡河短板,引领河湖管护迈入数字化新时代。以文化赋能为纽带,推动水旅深度融合。依托古宋河自然山水基底,融入红色文化、僰苗文化、水文化等地域特色元素,县财政自筹资金1.5亿元对沿线6座桥梁进行主题改造,升级滨河公园、沿河广场、音乐喷泉等水旅融合点位,新建滨河绿道14.6公里,让河流成为传播水文化、彰显地域魅力的新载体,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国家级幸福河湖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