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 2021年11月11日 18时41分
  • 来源: 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2021年11月11日下午,泸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黄林作主题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万中顺主持发布会。


    泸州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暴雨季节受雨水、洪水叠加效应影响,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同时,泸州又位于长沱两江交汇处,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紧迫。2016年,我市被列为全省海绵试点城市,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一种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其核心是尊重自然生态本底,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建设,在充分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城市透水地面面积、提升雨水储蓄调节功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渗透、储蓄、净化和利用雨水,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发力,通过健全组织体系、科学规划指引、长效机制保障、严格指标管控、精准监测评估,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显,具体做法有:

    在城市内涝治理方面:一是对症下药,精准治理城市内涝点。全面摸排建成区城市内涝点,“一点一策”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分两批重点完成红树湾、龙城丽都、玉带河炭黑厂、忠山隧道口下穿通道等19处历史内涝点治理,基本实现大雨不内涝,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根源治理,系统解决雨水汇集问题。开展主城区道路“白加黑”改造,增加城市透水面积约90万平方米,解决了地面过度硬化问题,有效解决雨水径流快速汇聚,改善雨天路面积水情况,基本实现小雨不湿鞋。三是长效管控,确保海绵理念落到实处。科学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将中心城区分为10个分区61个管控单元,分单元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和控制策略,建立起覆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的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控体系,确保新改建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截至目前,新建商住小区、公共建筑、市政设施等209个项目落实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纳入泸州市海绵城市智慧平台实施监测、管理和评估,有效降低了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区域全覆盖,过程全管控。

    在雨污水治理方面:一是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实施雨污分流,完成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面积共计约77平方公里,新建、改建管网共计约611公里,污水进厂浓度明显提升(主城区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同比去年增长63.6%),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效能。基本消除了主城区生活污水直排口,消除污水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水体不黑臭。二是大力推进雨水调蓄利用和污水再生水回用。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并通过湿地公园、景观调蓄水体等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开展再生水配套管网的规划设计,利用污水再生水进行景观灌溉、河道补水等。在生态修复治理方面:严格生态本底保护,制定实施了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和两江四岸城市设计控制准则;加大生态修复,消除玉带河黑臭水体,实施玉带河生态修复、倒流河湿地公园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海绵示范项目,建成渔子溪公园、龙涧溪公园等海绵型生态公园,同步打造了东岩公园、驴子湾公园、佳德七中小游园等一批绿地游园,建成区绿地率提升至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初步形成“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小行见园”的美好人居生活格局。

    截至目前,我市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约39.8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23%,有力助推长江干流泸州段水质由Ⅲ类提升为Ⅱ类。2021年6月,我市凭借扎实良好的海绵城市建设基础,成功申报为全国首批20个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系全省唯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

    我市将以全国海绵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绿色发展、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抓手,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保障、狠抓工作落实,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一是构建山水城相融的生态空间格局。强化城市蓝绿线管控,完善城市排水体系,推进城镇排水系统厂网一体化运营,优化防洪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内涝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建设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施公园绿地、自然廊道、排水通道建设、管网病害修复等工程,完善“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城市排水体系,整体提升城市水资源保障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再生水资源利用,建立兼顾公益性和经济性的非常规水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化运营体系。三是打造高品质绿色人居生活格局。统筹流域区域、城市、设施、社区四个层级,运用“+海绵”理念,建设一批海绵型道路广场、社区游园、绿地公园等海绵示范项目,新(改)建一批海绵小区,将泸州建设成为“蓝绿交织、山水共融”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样板。到2023年底,40%以上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走出一条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特色路径。

    建设全国海绵示范城市是我市的重要机遇和重大使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筑牢绿色生态本底,建设会呼吸、有弹性的绿色生态酒城。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 2021年11月11日 18时41分
  • 来源: 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 2021年11月11日下午,泸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黄林作主题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万中顺主持发布会。


    泸州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暴雨季节受雨水、洪水叠加效应影响,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同时,泸州又位于长沱两江交汇处,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紧迫。2016年,我市被列为全省海绵试点城市,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一种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其核心是尊重自然生态本底,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建设,在充分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城市透水地面面积、提升雨水储蓄调节功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渗透、储蓄、净化和利用雨水,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发力,通过健全组织体系、科学规划指引、长效机制保障、严格指标管控、精准监测评估,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显,具体做法有:

    在城市内涝治理方面:一是对症下药,精准治理城市内涝点。全面摸排建成区城市内涝点,“一点一策”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分两批重点完成红树湾、龙城丽都、玉带河炭黑厂、忠山隧道口下穿通道等19处历史内涝点治理,基本实现大雨不内涝,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根源治理,系统解决雨水汇集问题。开展主城区道路“白加黑”改造,增加城市透水面积约90万平方米,解决了地面过度硬化问题,有效解决雨水径流快速汇聚,改善雨天路面积水情况,基本实现小雨不湿鞋。三是长效管控,确保海绵理念落到实处。科学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将中心城区分为10个分区61个管控单元,分单元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和控制策略,建立起覆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的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控体系,确保新改建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截至目前,新建商住小区、公共建筑、市政设施等209个项目落实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纳入泸州市海绵城市智慧平台实施监测、管理和评估,有效降低了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区域全覆盖,过程全管控。

    在雨污水治理方面:一是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实施雨污分流,完成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面积共计约77平方公里,新建、改建管网共计约611公里,污水进厂浓度明显提升(主城区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同比去年增长63.6%),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效能。基本消除了主城区生活污水直排口,消除污水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水体不黑臭。二是大力推进雨水调蓄利用和污水再生水回用。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并通过湿地公园、景观调蓄水体等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开展再生水配套管网的规划设计,利用污水再生水进行景观灌溉、河道补水等。在生态修复治理方面:严格生态本底保护,制定实施了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和两江四岸城市设计控制准则;加大生态修复,消除玉带河黑臭水体,实施玉带河生态修复、倒流河湿地公园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海绵示范项目,建成渔子溪公园、龙涧溪公园等海绵型生态公园,同步打造了东岩公园、驴子湾公园、佳德七中小游园等一批绿地游园,建成区绿地率提升至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初步形成“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小行见园”的美好人居生活格局。

    截至目前,我市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约39.8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23%,有力助推长江干流泸州段水质由Ⅲ类提升为Ⅱ类。2021年6月,我市凭借扎实良好的海绵城市建设基础,成功申报为全国首批20个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系全省唯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

    我市将以全国海绵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绿色发展、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抓手,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保障、狠抓工作落实,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一是构建山水城相融的生态空间格局。强化城市蓝绿线管控,完善城市排水体系,推进城镇排水系统厂网一体化运营,优化防洪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内涝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建设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施公园绿地、自然廊道、排水通道建设、管网病害修复等工程,完善“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城市排水体系,整体提升城市水资源保障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再生水资源利用,建立兼顾公益性和经济性的非常规水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化运营体系。三是打造高品质绿色人居生活格局。统筹流域区域、城市、设施、社区四个层级,运用“+海绵”理念,建设一批海绵型道路广场、社区游园、绿地公园等海绵示范项目,新(改)建一批海绵小区,将泸州建设成为“蓝绿交织、山水共融”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样板。到2023年底,40%以上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走出一条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特色路径。

    建设全国海绵示范城市是我市的重要机遇和重大使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筑牢绿色生态本底,建设会呼吸、有弹性的绿色生态酒城。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