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现:目前建设面积已达32.12平方公里

  • 2020年09月18日 13时58分
  • 来源: 泸州市府
  • 【字体:
  • 为了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泸州市正在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做优山水美丽城市,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前,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已达32.12平方公里。

    2016年7月,泸州市被确定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城市,按照“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要求,转变依赖大规模水利工程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思路,以新型路面、绿地和水系为主体,打造会“呼吸”的城市。在具体做法上泸州市也有探索:在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修复上,建设与绿网、水网、路网有机结合,推行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植草沟等措施,在满足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的同时,更多地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在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上,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场地绿化对道路和建筑屋面雨水的消纳功能,新建绿化因地制宜地采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减缓雨水径流,维持和保护场地开发前自然水文功能;场地道路因地制宜选用透水铺装,推行硬质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现在,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在逐步显现:截至目前,泸州市已分批整治19个内涝点,改造90万平方米渗透人行道,提高地面透水保水功能,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取缔长江、沱江排污口,建成截污干管15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14.1公里,提升污水厂进水质量,全方位修复前期城市建设留下的“城市病”。同时,全市新(改、扩)建项目实行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理,从规划设计、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形成连片整体效应;因地制宜设置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渗透塘等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错峰排放雨水径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降低城市内涝和长江、沱江污染风险。

    9月11日,雨停歇不久,江阳区茜草中心幼儿园新校区操场就几乎干了。这是源于操场采用透水混凝土材质铺装而成。透水混凝土是由动物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里面均匀分布着蜂窝状机构的孔穴,具有透气、透水、重量轻和高散热的特点。降雨时,雨水通过透水混凝土铺装的空隙渗水,透水速度能达到每小时每平方米31—52升。同样,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也运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从其公园步道到湖边景观平台,因地制宜采取斜坡设计,沿着步道与植被过渡地带,全线敷设渗透排水沟,相较传统的排水管网,渗透排水沟在植被铺陈之下,是层层叠叠的鹅卵石、砂石和土壤,雨量小时,雨水蓄积其中,如果雨量过大,渗透排水沟吸收饱和之后,多余的雨水则在经多次过滤之后,排入湖中。对雨水“吸吐自如”,还可以净化雨水,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升了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的品质。

    “目前,泸州市已经建设海绵城市32.12平方公里,涉及中心老城区、两江新城、泸州国家高新区、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等区域。”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建科工作人员王梦华介绍说。

    建设海绵城市,泸州市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20%以上面积能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力争将泸州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丘陵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与之相适应,泸州市将实施一批海绵型公园绿地、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广场、海绵型公共建筑、海绵型小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等重点项目。

    责任编辑: 贺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泸州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现:目前建设面积已达32.12平方公里

  • 2020年09月18日 13时58分
  • 来源: 泸州市府
  • 为了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泸州市正在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做优山水美丽城市,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前,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已达32.12平方公里。

    2016年7月,泸州市被确定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城市,按照“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要求,转变依赖大规模水利工程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思路,以新型路面、绿地和水系为主体,打造会“呼吸”的城市。在具体做法上泸州市也有探索:在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修复上,建设与绿网、水网、路网有机结合,推行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植草沟等措施,在满足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的同时,更多地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在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上,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场地绿化对道路和建筑屋面雨水的消纳功能,新建绿化因地制宜地采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减缓雨水径流,维持和保护场地开发前自然水文功能;场地道路因地制宜选用透水铺装,推行硬质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现在,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在逐步显现:截至目前,泸州市已分批整治19个内涝点,改造90万平方米渗透人行道,提高地面透水保水功能,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取缔长江、沱江排污口,建成截污干管15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14.1公里,提升污水厂进水质量,全方位修复前期城市建设留下的“城市病”。同时,全市新(改、扩)建项目实行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理,从规划设计、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形成连片整体效应;因地制宜设置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渗透塘等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错峰排放雨水径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降低城市内涝和长江、沱江污染风险。

    9月11日,雨停歇不久,江阳区茜草中心幼儿园新校区操场就几乎干了。这是源于操场采用透水混凝土材质铺装而成。透水混凝土是由动物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里面均匀分布着蜂窝状机构的孔穴,具有透气、透水、重量轻和高散热的特点。降雨时,雨水通过透水混凝土铺装的空隙渗水,透水速度能达到每小时每平方米31—52升。同样,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也运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从其公园步道到湖边景观平台,因地制宜采取斜坡设计,沿着步道与植被过渡地带,全线敷设渗透排水沟,相较传统的排水管网,渗透排水沟在植被铺陈之下,是层层叠叠的鹅卵石、砂石和土壤,雨量小时,雨水蓄积其中,如果雨量过大,渗透排水沟吸收饱和之后,多余的雨水则在经多次过滤之后,排入湖中。对雨水“吸吐自如”,还可以净化雨水,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升了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的品质。

    “目前,泸州市已经建设海绵城市32.12平方公里,涉及中心老城区、两江新城、泸州国家高新区、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等区域。”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建科工作人员王梦华介绍说。

    建设海绵城市,泸州市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20%以上面积能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力争将泸州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丘陵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与之相适应,泸州市将实施一批海绵型公园绿地、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广场、海绵型公共建筑、海绵型小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等重点项目。

    责任编辑: 贺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