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台地名管理办法,这类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 2025年11月06日 15时16分
  • 来源: 四川发布
  • 【字体:
  • 四川省地名管理办法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四川省地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办法》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及其相关管理活动,为全省地名管理工作划定清晰框架。

    地名命名有哪些要求?哪些地名不能随便改?历史地名又将如何被守护?一起来看具体内容!

    01

    明确地名命名更名“红线”

    部分特殊情形命名更名需听取社会意见

    地名的命名与更名是地名管理的基础环节,《办法》围绕这一关键内容,从命名规范、审批流程等作出全面规定,确保地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在地名命名规则方面,首先明确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如:“成都市”“锦江区”中,“成都”“锦江”为专名,“市”“区”为通名)。其中,专名命名应当遵循尊重历史、注重内涵、方便使用的总体原则,通名命名应当如实反映地理实体类别。针对易混淆的读音问题,还特别规定:通名用字(词)相同,专名用字(词)不同,但读音相同,不视为重名,但应当避免在同一建成区内使用。

    同时明确提出,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依法命名后,因行政区划变更、城乡建设、自然变化等原因导致地名名实不符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更名。特别强调,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春熙路(成都市锦江区)被纳入四川省第三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图源视觉中国

    审批流程方面,《办法》根据地理实体的不同类型,明确了对应的审批主体与程序。例如,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的命名、更名,由市、县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征求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批准。

    此外,对于部分特殊情形的命名更名,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的更名;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街、路(大道)、巷(里、弄)的更名等,《办法》要求审批机关应当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听取意见可采取召开听证或者论证会、问卷调查、民意测验等方式。

    02

    推动地名管理现代化

    鼓励开发和使用新型地名标志

    地名管理的高效运行,离不开清晰的职责划分与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对此,《办法》从地名标志管理、服务保障两方面作出系统部署,推动地名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升级。

    作为地名使用的重要载体,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是《办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办法》不仅要求市、县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据标准地名编制标准地址并设置标志,还鼓励开发和使用基于定位和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地名标志,探索构建新型地名标志可持续运营管理模式。


    △成都玉林西路地名标志,图源视觉中国

    同时,《办法》明确,地名命名、更名后应当及时设置、更换地名标志。强调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拆除和更换地名标志。

    在服务保障方面,《办法》着重推动地名管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明确提出,应当加强地名管理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构建地名信息服务体系。针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门(楼)牌标准地址,《办法》进一步要求建立电子档案并实行动态更新。

    03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支持省内高校设立地名研究机构

    许多地名都承载着历史文化,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办法》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且可落地的措施,从名录建立到文化推广,再到与发展融合,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

    首先要求分级制定地名保护名录。《办法》为地名文化保护划定“核心范围”: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经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应当纳入地名保护名录予以保护。


    △安澜索桥(都江堰市)被纳入四川省第三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图源视觉中国

    对于列入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立永久性地名保护标志。永久性地名保护标志应采用耐久性材料制作,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技术融合展示。此外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将地名文化资源及保护内容纳入地方志书。

    在文化挖掘与推广方面,《办法》提出多维度培育路径:支持省内高校设立地名研究机构,开设地名文化选修课,编写地方教材,培养地名文化人才;支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充分利用媒体,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打造特色品牌;创新地名文化业态,丰富地名文化应用场景,支持地名文化产业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还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与发展深度融合:明确提出,将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与地名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推动乡村地名建设纳入相关发展规划,促进乡村地名信息与智慧农业、乡村旅游、数字乡村建设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助力乡村振兴。


    △永丰村地名文化激活乡村经济,图源眉山民政

    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法》进一步提出,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赞助、依法设立基金会或者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传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出台地名管理办法,这类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 2025年11月06日 15时16分
  • 来源: 四川发布
  • 四川省地名管理办法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四川省地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办法》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及其相关管理活动,为全省地名管理工作划定清晰框架。

    地名命名有哪些要求?哪些地名不能随便改?历史地名又将如何被守护?一起来看具体内容!

    01

    明确地名命名更名“红线”

    部分特殊情形命名更名需听取社会意见

    地名的命名与更名是地名管理的基础环节,《办法》围绕这一关键内容,从命名规范、审批流程等作出全面规定,确保地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在地名命名规则方面,首先明确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如:“成都市”“锦江区”中,“成都”“锦江”为专名,“市”“区”为通名)。其中,专名命名应当遵循尊重历史、注重内涵、方便使用的总体原则,通名命名应当如实反映地理实体类别。针对易混淆的读音问题,还特别规定:通名用字(词)相同,专名用字(词)不同,但读音相同,不视为重名,但应当避免在同一建成区内使用。

    同时明确提出,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依法命名后,因行政区划变更、城乡建设、自然变化等原因导致地名名实不符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更名。特别强调,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春熙路(成都市锦江区)被纳入四川省第三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图源视觉中国

    审批流程方面,《办法》根据地理实体的不同类型,明确了对应的审批主体与程序。例如,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的命名、更名,由市、县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征求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批准。

    此外,对于部分特殊情形的命名更名,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的更名;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街、路(大道)、巷(里、弄)的更名等,《办法》要求审批机关应当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听取意见可采取召开听证或者论证会、问卷调查、民意测验等方式。

    02

    推动地名管理现代化

    鼓励开发和使用新型地名标志

    地名管理的高效运行,离不开清晰的职责划分与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对此,《办法》从地名标志管理、服务保障两方面作出系统部署,推动地名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升级。

    作为地名使用的重要载体,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是《办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办法》不仅要求市、县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据标准地名编制标准地址并设置标志,还鼓励开发和使用基于定位和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地名标志,探索构建新型地名标志可持续运营管理模式。


    △成都玉林西路地名标志,图源视觉中国

    同时,《办法》明确,地名命名、更名后应当及时设置、更换地名标志。强调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拆除和更换地名标志。

    在服务保障方面,《办法》着重推动地名管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明确提出,应当加强地名管理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构建地名信息服务体系。针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门(楼)牌标准地址,《办法》进一步要求建立电子档案并实行动态更新。

    03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支持省内高校设立地名研究机构

    许多地名都承载着历史文化,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办法》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且可落地的措施,从名录建立到文化推广,再到与发展融合,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

    首先要求分级制定地名保护名录。《办法》为地名文化保护划定“核心范围”: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经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应当纳入地名保护名录予以保护。


    △安澜索桥(都江堰市)被纳入四川省第三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图源视觉中国

    对于列入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立永久性地名保护标志。永久性地名保护标志应采用耐久性材料制作,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技术融合展示。此外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将地名文化资源及保护内容纳入地方志书。

    在文化挖掘与推广方面,《办法》提出多维度培育路径:支持省内高校设立地名研究机构,开设地名文化选修课,编写地方教材,培养地名文化人才;支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充分利用媒体,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打造特色品牌;创新地名文化业态,丰富地名文化应用场景,支持地名文化产业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还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与发展深度融合:明确提出,将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与地名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推动乡村地名建设纳入相关发展规划,促进乡村地名信息与智慧农业、乡村旅游、数字乡村建设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助力乡村振兴。


    △永丰村地名文化激活乡村经济,图源眉山民政

    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法》进一步提出,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赞助、依法设立基金会或者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传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