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将如何影响四川国家公园管理?
确保全民共享保护与发展成果

  • 2025年09月17日 15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下称国家公园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针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将为国家公园的规划设立、保护管理、参与共享及保障监督等提供法律依据。

    对拥有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超70%的四川而言,这部法律意味着什么?

    实现国家公园科学有效管理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此前由于规划设立、保护管理、保障监督等方面缺乏专门法律依据,且国家公园管理涉及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旅游开发等多领域多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突出。

    根据新出台的法律,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负责该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履行相应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责等。

    四川曾从省级层面划分管理机构对应职能。2023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对四川片区管理机构的职能以及可承接的综合执法授权进行明确。

    “明晰责任、理顺分工是实现国家公园科学有效管理的前提。”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翠柏指出,国家公园法明确了协调机制,组织协调跨省域国家公园建设重大事项。“这对跨省域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而言尤为关键。”

    具体来看,法律对国家公园内的空间管控规则进行统一,实行全国一致的分区管控以及禁止、许可活动清单。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苟勇认为,分区管控清单化使执法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这对解决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从法律层面确立全民共享机制

    国家公园法专门设立“参与和共享”章节,明确要求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与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协作配合,与国家公园区域内原有居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国家公园周边居民、企业等加强沟通协商,指导、支持其积极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提供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一致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启动广元青溪、雅安龙苍沟、成都龙门山等重点入口社区建设的同时,探索推进集体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开展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赔偿等工作,带动社区融合创新发展。杨翠柏介绍,在为国家公园立法前,《条例》已对特许经营与社区融合作出细致安排;国家层面的立法,提供了更高层级的授权和指引,有助于四川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国家公园实行分区管控,对核心保护区严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区适宜的区域,可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法律进一步明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在确保生态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完善国家公园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功能。苟勇表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免费开放日等措施,可确保全民共享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成果。

    法律还特别规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必要的无障碍服务。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杨洪表示:“这将推动国家公园更好地对公众开放,促进公众参与和共享。”

    资金保障将更加稳定更可持续

    法律明确,国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国家公园资金保障制度;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捐赠、资助等方式,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支持。

    在杨翠柏看来,“法律明确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为四川后续的财政安排和社会资金引导提供了上位法依据。”这将有助于实现中长期可持续投入,确保在廊道连通、社区生计转型等方面获得稳定资金支持。

    苟勇补充说,法律明确国家公园区域内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相关经费按照规定由中央财政予以补助,“这将有效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四川如何确保国家公园法各项举措落地生效?苟勇认为,当务之急是以国家公园法为依据,对《条例》及配套办法进行系统梳理和修订,构建省级“制度包”。杨翠柏建议,针对法律具体条款,逐步建立跨省协同专班、完善资金闭环管理、强化公众参与和社区共建等工作,“确保跨省协调机制更加顺畅,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更好协同,资金保障更加稳定更可持续。”(记者 陈俊伶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家公园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将如何影响四川国家公园管理?
    确保全民共享保护与发展成果

  • 2025年09月17日 15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下称国家公园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针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将为国家公园的规划设立、保护管理、参与共享及保障监督等提供法律依据。

    对拥有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超70%的四川而言,这部法律意味着什么?

    实现国家公园科学有效管理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此前由于规划设立、保护管理、保障监督等方面缺乏专门法律依据,且国家公园管理涉及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旅游开发等多领域多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突出。

    根据新出台的法律,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负责该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履行相应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责等。

    四川曾从省级层面划分管理机构对应职能。2023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对四川片区管理机构的职能以及可承接的综合执法授权进行明确。

    “明晰责任、理顺分工是实现国家公园科学有效管理的前提。”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翠柏指出,国家公园法明确了协调机制,组织协调跨省域国家公园建设重大事项。“这对跨省域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而言尤为关键。”

    具体来看,法律对国家公园内的空间管控规则进行统一,实行全国一致的分区管控以及禁止、许可活动清单。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苟勇认为,分区管控清单化使执法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这对解决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从法律层面确立全民共享机制

    国家公园法专门设立“参与和共享”章节,明确要求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与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协作配合,与国家公园区域内原有居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国家公园周边居民、企业等加强沟通协商,指导、支持其积极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提供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一致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启动广元青溪、雅安龙苍沟、成都龙门山等重点入口社区建设的同时,探索推进集体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开展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赔偿等工作,带动社区融合创新发展。杨翠柏介绍,在为国家公园立法前,《条例》已对特许经营与社区融合作出细致安排;国家层面的立法,提供了更高层级的授权和指引,有助于四川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国家公园实行分区管控,对核心保护区严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区适宜的区域,可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法律进一步明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在确保生态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完善国家公园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功能。苟勇表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免费开放日等措施,可确保全民共享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成果。

    法律还特别规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必要的无障碍服务。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杨洪表示:“这将推动国家公园更好地对公众开放,促进公众参与和共享。”

    资金保障将更加稳定更可持续

    法律明确,国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国家公园资金保障制度;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捐赠、资助等方式,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支持。

    在杨翠柏看来,“法律明确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为四川后续的财政安排和社会资金引导提供了上位法依据。”这将有助于实现中长期可持续投入,确保在廊道连通、社区生计转型等方面获得稳定资金支持。

    苟勇补充说,法律明确国家公园区域内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相关经费按照规定由中央财政予以补助,“这将有效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四川如何确保国家公园法各项举措落地生效?苟勇认为,当务之急是以国家公园法为依据,对《条例》及配套办法进行系统梳理和修订,构建省级“制度包”。杨翠柏建议,针对法律具体条款,逐步建立跨省协同专班、完善资金闭环管理、强化公众参与和社区共建等工作,“确保跨省协调机制更加顺畅,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更好协同,资金保障更加稳定更可持续。”(记者 陈俊伶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