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这是国家公园建设的三大理念。四川作为生态大省,如何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实现国家公园建设成果的“全民共享”?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成都开幕,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围绕国家公园建设路径与未来愿景深入探讨。
真正实现“全民共享”
让国家公园走进寻常百姓家
绝大部分民众对国家公园存在认知与体验方面的壁垒。真正实现国家公园“全民共享”,在清华大学教授、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眼中是未来五年必须攻克的关键课题。
“如果将国家公园建设比喻为火箭,第一级推进器是‘生态保护’,第二级推进器就是‘全民共享’。”对此,杨锐建议:“国家公园应采取公益性低门票价格制度,并对军人、学生、老年人等群体实施免票政策,贯彻‘国家公园是每个人的国家公园’理念。”
四川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杨锐认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推进全民共享方面具备天然优势。“蜀人乐享生活、亲近自然,而大熊猫这一全球挚爱的旗舰物种,更是连接公众与国家公园的情感纽带。”
要吸引公众主动走进、深度体验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是关键一环。然而,当前国家公园体系内的自然教育仍面临课程零散、缺乏系统规划等困境。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钧指出,需以科学方法统筹生态体验场景的设计,注重跨学科融合。张玉钧团队研究开发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资源立体关联体系,汇聚从动物迁徙到气候、水文、地质等多学科知识,并通过多样化产品形式落地呈现,让知识“活”起来。
科普馆也是公众直观感知国家公园奥秘的重要窗口。如国家动物博物馆与雅安市宝兴县合作,打造科普馆,借助沉浸式互动装置与差异化展陈,生动呈现“熊猫老家”与“模式物种产地”的独特魅力。“要带着运营思维规划场馆建设,才能更长久地实现公益性和市场性的统一。”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劲硕说。
发展是关键
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家公园建设,表面是生态命题,内核实为发展命题。”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黄宝荣看来,推动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保护的关键。
近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入口社区落衣沟村社区开馆的唐家河中蜂科普馆就是一个范例。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社区科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里不仅能展示当地发展中蜂养殖的历程,更融合文旅、文创产品交易与自然教育等多元功能,成为助推地方发展的综合平台。
有效的制度设计,助力原住居民由传统的自然资源利用者,转型为国家公园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青川县县长程远泽介绍,近年来,当地争取并精准投放国家公园补助资金超1200万元,用于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管护员补助、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林下经济发展等项目;出台《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入口社区—落衣沟村社区协调发展概念规划》,引导社区发展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契合的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周边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农户占比达45%,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提升超230%。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拓展全国性营销渠道,增强对接高端消费市场的能力,推动生态价值的高效转化。”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李西于近期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多个入口社区开展调研。其中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的转型实践令她印象深刻——依托太阳湾、回龙沟等景区,该村打造出温泉度假、精品民宿集群,并同步发展山地运动、森林康养与乡村旅游,助力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8万元。“当地人因身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而倍感自豪。”(记者 陈俊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