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款“成都造”机器人集中在城市真实场景中实战
“通天晓”与“小吒”上岗啦
“通天晓”与“小吒”上岗啦
机器人“小吒”亮相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王翱 摄
机器狗在成都天府广场巡逻。王翱 摄
●这些机器人涵盖具身智能机器人、机器狗、综合智能服务机器人、数字人等产品形态,服务于交通指挥、治安巡逻、安全指引、智慧教育、文旅服务五大领域
●成都将围绕生产、生活、城市治理,聚焦警务、养老、赛事、文旅、商务、展会、农业、教育等重点领域,打造至少70个典型应用场景
6月16日上午,成都市东御街88号车水马龙,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通天晓”亮相街头。能打手势能对话的“通天晓”,与执勤交警一起指挥交通,成为成都街头一道兼具未来感与秩序美的独特风景。
当天,成都街头巷尾被科技热浪点燃——成都市首批智能机器人实景验证活动举行,来自成都10家企业的16款机器人产品“上岗打卡”,在城市真实场景中实战。
在真实场景中迭代升级
“同学们,早上好!”当天早上,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的机器人“小吒”准时上岗,迎接同学们。
“这款轮足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以‘哪吒’为原型打造的校园服务机器人。”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吒”主要功能是进行校园信息播报和趣味安全劝导,比如文明提示、励志短句互动。
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明途科技全息投影数字人展示景区路线,综合智能服务机器人则提供智能导览服务,游客纷纷上前互动交流;外国游客戴上四川影目科技的Go2 AI眼镜,借助实时同传翻译功能无障碍游览。
此次成都市开展的首批智能机器人实景验证活动,16款“成都造”机器人集中亮相并投入使用。这些机器人涵盖具身智能机器人、机器狗、综合智能服务机器人、数字人等产品形态,分布于成都东御街、红星路、天府广场、泡桐树小学、武侯祠,服务于交通指挥、治安巡逻、安全指引、智慧教育、文旅服务五大领域,在真实应用场景中接受产品检验验证。
为何要进行智能机器人实景验证?“这次活动的目的不是展示机器人的强大和酷炫,而是为了让产品在真实场景中验证、迭代、升级。”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班场景组组长刘莎说,当前产品也许不成熟、可能出现故障,但正因如此,更需在真实场景里去验证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及技术峰值。“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检验出真正能干活的智能机器人。”比如,机器狗和轮式机器人共同执行治安巡逻任务,它们因高度和视觉范围差异,采集数据重点不同,可借此开展对比实验。
以场景牵引产业生态构建
接下来,成都将围绕生产、生活、城市治理,聚焦警务、养老、赛事、文旅、商务、展会、农业、教育等重点领域,通过行业需求、企业供给双向奔赴,打造至少70个典型应用场景。
以场景牵引产业生态构建,是成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赛道的重要做法。
今年3月,成都在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加挂“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牌子,新设立场景创新部,组建专业力量进行实体化办公,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组建场景创新工作小组。
截至目前,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已组织市级部门、市属国企等56个单位开展场景供需清单发布活动,发布场景需求836个、场景能力381个。
2025年,成都力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过30%,加速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持续以智能机器人场景建设为抓手,拓展“机器人+”应用边界,争取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示范高地。(记者 薛维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