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四川、长三角的近七十家机器人企业展开对接
一场关于机器人的迎面接力
一场关于机器人的迎面接力
在“开启大模型 遇见机器人”2025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上,工作人员和正在准备行走的机器人“对视”。记者 赵明 摄
2025成都世遗马拉松开跑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表演火热进行。韦洪涛 摄(C视觉)
区域协作,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构建高质量产业链和供应链、缩小地区间产业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四川经济合作部门全力推动区域协作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已先后在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合作对接会、产业投资说明会,积极释放四川投资机遇,增强企业投资意愿。
四川的优势:作为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四川机器人拥有产业基础、政策支持和应用场景等优势
长三角的优势:拥有成熟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链体系和强劲的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
迎面的接力:长三角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与四川的区位、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互补,双方合作正在走向新阶段,将共享四川发展重大机遇,在川开辟产业新基地、细分新领域、发展新空间
“我也是四川人。”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何超和上海为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雍陈——两家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在一场跨越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对接会上现场认起了老乡。合作远不止于人才的交流。4月18日,由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绵阳市政府共同主办,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承办的2025四川—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对接会在沪举行。来自四川、长三角的近70家机器人企业齐聚,交流产业需求、探寻合作机遇。这场跨越东西的产业对话,就像一场迎面接力:两地各自手握产业优势的“接力棒”,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赛道上完成交接。
在对话中看合作 一批机器人产品受到关注
当天9点30分,对接会开始前半小时,上海涌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京找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创新中心研究员王新科。两人交谈片刻后,迅速加了微信。
此次交谈与双方关注的事项有关。朱京介绍,他们的参会目的是为公司寻找潜在的合作对象,涌迈科技业务涵盖AI算力等领域,能够为机器人产业提供算力支持。一旁的王新科则表示,长三角拥有成熟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链体系和强劲的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通过与长三角企业合作,能够借助当地企业在高端制造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帮助我们拓展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并开拓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前不久,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上,一批“四川造”智能机器人惊艳亮相,展现了在步态控制、语言交互、辅助站立行走、参与人类日常生活场景等方面的能力,这引起了何超的关注,此次他带着精准的需求前来寻找合作伙伴。
作为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微创医疗机器人近年来快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升级换代。“手术机器人对核心零部件的品质要求极高,四川天链机器人的谐波减速机系列产品非常完备,期待未来能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开展合作。”对接会现场,何超对专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表达出合作意向。
当前,四川正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并将人工智能纳入“15+N”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建圈强链,积极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在此背景下,贡嘎二号、夸父-MY、天行者一号、天链T系等一批人形机器人产品相继涌现,受到更多长三角企业关注,成为四川机器人产业的名片。“但四川机器人产业在‘跑步’入场的同时,相关企业在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应用方面尚处于初期阶段,基于此,本次对接会将相关领域的深度合作列为重点议题。”省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合作中寻机遇 应用场景成为产业跃升发力点
实际上,四川与长三角之间的产业合作早有基础。
“1996年,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入驻四川。”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战略事业室西南地区项目部长汪江介绍,此后,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也相继入川。目前,4家公司在川年营收总额近20亿元。
三菱电机在四川近30年的经营,是四川与长三角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缩影。
“现在四川和长三角的距离更近了。”对接会现场,不少企业机构代表发出感慨。这里的“距离”,既指交通网络加密后的时空距离,也指产业合作向纵深发展后的心理距离。
具体到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四川不仅有老朋友,也迎来了新面孔。上海翌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段会卓介绍,作为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四川机器人拥有产业基础、政策支持和应用场景等优势,与翌耀科技在新能源装备、智能工厂升级等领域的布局高度契合,未来期待与四川企业共同探索技术协同、场景落地、资本增长等方面的合作。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最“烧钱”的产业。长三角丰富的产业资本,能够为快速向前奔跑的四川机器人产业提供强大资金支持。作为专注于机器人全产业链投资的机构,卓戴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武全表示,四川在AI服务器、智能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已形成全国领先优势,此时正是资本与产业共振的最佳契机,期待与四川企业在工业、商业、物流、医疗、应急等场景中挖掘刚需应用。
前半程,四川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0到1的发展,下一步,从工业制造到服务业应用场景则是四川机器人产业跃升的发力点。
应用场景广阔是长三角企业对四川机器人产业的第一印象。从汽车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到医疗康复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四川庞大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为技术落地提供了试验田。
以养老为例,目前四川已有16个市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基数大。这让专注智能护理机器人的上海宣康机器人有限公司看到了机遇。“期待在智能护理机器人领域,与四川企业共同开发适用于当地的康复机器人产品,推动民生服务智能化升级。”该公司创始人肖榕表示。
这一合作意向与四川的机器人产业布局不谋而合。本次对接会上,各家企业关注点有所不同,但四川与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具有合作基因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四川明确打造全国人工智能“第四极”目标,上海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围绕机器人产业,四川与长三角之间的联动,源于背后产业链创新链的互补。
在政策中找未来 打造更优质的产业成长生态
今年2月,绵阳市游仙区与宽禾企业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完成了AGV智慧停车及移动充电宝项目签约,改善游仙区停车及新能源充电问题。“选中游仙区是因为其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活跃的科技创新氛围,以及在高科技领域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该公司总裁严臻表示。
此言非虚。“四川具备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省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是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门类的省份。当前,四川正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机器人纳入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强力推进,在人工智能芯片、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领域加快突破。
在机器人产业发展赛道上,四川还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四川拥有中国唯一的科技城,两院院士及各类专技人才数量居西部首位,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其中,成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竞争力”排名全国第六,“AI成长潜力”排名全国第二。
打造更优质的产业成长生态,四川多地已开始谋篇布局。“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到特种机器人整机,从智能芯片研发到无人驾驶场景应用,无数机遇等待开拓者。”绵阳科技城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打造了“1+N”产业扶持体系、全生命周期奖补政策,规划了3000亩产业用地、超100万平方米的高端产业载体。此外,7只共计70亿元的产业基金将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其中30亿元将精准浇灌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在此背景下,更多长三角企业正在谋划融入四川机器人产业链创新链。“为旌科技创始人郑军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公司与四川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雍陈介绍,目前公司正筹备四川研发团队,计划依托电子科大学术资源,共建智能感知芯片联合实验室,聚焦动态环境下的多模态感知机器人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架构—算法—场景”协同演进。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与四川的区位、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互补,双方合作正在走向新阶段,将共享四川发展重大机遇,在川开辟产业新基地、细分新领域、发展新空间。
在四川和长三角的“双向奔赴”中,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工协同正在不断扩大机器人产业“共振效应”。(记者 尹梦奇 陈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