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要成就发布
乡村产业更强 农村环境更优
乡村产业更强 农村环境更优

10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要成就。“十四五”时期,四川锚定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增长,2024年达5620亿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0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2∶1。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这5年,四川乡村全面振兴有哪些亮点?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发布会上,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勾勒出四川乡村5年来的蝶变成长。
强引擎
乡村产业更强
已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
2024年全省粮食播面9608.8万亩、总产726.8亿斤、单产378.2公斤每亩,分别较“十三五”末增加139.3万亩、21.4亿斤、5.7公斤,均创历史新高;全省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保持全国第一;菜、果、茶、渔产量,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17%、31%、32%、17%……发布会上,四川用一组组数据,呈现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成效。
“‘天府粮仓’建设成势见效,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更稳。”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蒋刚表示,四川开展“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十四五”时期已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773.2万亩,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0.1%、较“十三五”末增加21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构成。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四川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更强。蒋刚表示,四川大力实施“1+1+8”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深入实施“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累计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产业集群10个,居全国前列;推进延链补链,2024年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9%、较“十三五”末提升9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2024年全省休闲农业收入1080亿元。
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四川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方面,我们持续优化完善‘监测预警—精准帮扶—风险消除’闭环体系,实现对农村人口的全覆盖动态监测;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和脱贫地区加快发展。”蒋刚说,四川已累计帮扶50多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地区建成星级现代农业园区93个,基本实现每县1个园区,产业造血功能持续强化;构建“园区+龙头企业+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天府乡村”消费帮扶累计销售额达981亿元。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四川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220万人以上,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的14909元增长至2024年的18359元,连续4年增速“跑”赢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增底色
农村环境更优
全省培育命名1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
农村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乡村建设需注重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管控。“十四五”时期,四川总结出哪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四川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形成“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治理模式,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从2019年的不足20%,提升到今年9月底的78.18%。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四川持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9%以上,70%以上的行政村(含涉农社区)配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从整体优化城乡格局成效来看,住房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张泽民说,“十四五”期间,四川共培育命名1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通过引导人口、资源和要素集聚,已命名镇镇区常住人口总量增加18.3万人;建成区面积高于全省镇均水平1.08平方公里,镇域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既要改善“硬”条件,也要提升“软”实力,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此,四川出台《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关于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导成都市、甘孜州、宜宾市等地完成地方性保护立法;编制完成《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规划》,构建“一核一环三带五区”保护利用空间和“十六片五十四群”保护利用框架。
随着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色更靓了。“十四五”时期,四川出台“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累计实施建设项目5.6万个、总投资62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7.6万公里、总里程达37.5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96%,实现“村村通5G”;乡村人居环境与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村BA、村跑、村歌等“村字号”文体活动火热出圈。(李菲菲 记者 行晓艺)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