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模式下 这样抓项目促投资
采访团在成都站(火车北站)扩能改造工程现场。记者 吴枫 摄
从主体封顶的厂房到即将合龙的大桥,从拔地而起的产业新地标到即将投产的智能产线,进入2025年最后一个季度,一个个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共同勾勒出四川“抓项目促投资”的奋进图景。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将抓项目促投资摆在突出位置,一大批强基础、增动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速推进。1—8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9%,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增长2.6%。
切换到四季度“冲刺模式”,四川如何抓项目促投资?10月13日至16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团赴成都、遂宁、绵阳、德阳,深入项目一线,探寻发展答案。
攻坚提速
省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
超时序进度18个百分点
在成都站(火车北站)扩能改造工程现场,上千名建设者在这里协同奋战。目前,车站1至8道及1至5号站台的建设工作已完成。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客站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聂兆希说:“成都站扩能改造工程已完成整体进度的60%以上。车站预计2027年建成投运,将与成渝中线高铁同步开通。”
位于成华区的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成都百联奥特莱斯项目工地上,刚硬化好的水泥广场已见雏形。“我们今年4月成功摘地,10月正式开工建设。”成都百联奥特莱斯项目总经理周全信心满满,“工人、器械将陆续进场,全力以赴加紧建设,预计2027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在市域铁路成德S11线鸭子河北岸,全长496米的大桥,桩基、承台、桥墩已全部建成,4座桥墩稳稳矗立河中。北岸31、32号墩之间,移动挂篮正在作业,两段桥体即将合龙。“全桥预计12月底实现整体合龙。”四川成德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土建四工区业主代表张智勇介绍,距离大桥不远处的三星堆站也即将破土动工。
火热的建设场景,在4天的行走中随处可见。截至8月底,810个省重点项目、320个川渝共建重点项目(四川部分)年度投资完成率分别达84.6%、75.3%,分别超时序进度18个、8.6个百分点。
充沛的项目储备更为未来发展蓄力,截至9月底,四川储备库项目超2.9万个,总投资近12万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比过半,发展后劲十足。
智造升级
全省工业企业关键工序
数控化率达到64.7%
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展现了四川发展的“硬速度”,改造升级的智能生产线则彰显着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行走在四川的产业园区,“智改数转”正在重塑制造场景。
在德阳高新区汉舟智能电气产业基地,每天至少有50台(套)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从这里下线,发往全国各地。“今年6月我们刚刚搬入这个新厂区。”四川汉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春志介绍。在他身后,智能生产线高效运转,能自动识别需求,精准适配各类模块,实现“柔性制造”。
随着新厂区完工,这个有30多年历史的老厂正经历脱胎换骨的改造。叶春志坦言,实施“智改数转”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现在立体仓库基本实现无人值守,效率较之前提升60%以上,精确性达到99%左右。”近年来,汉舟电气累计投入2亿余元引入智能设备和管理系统,目前已达到智能工厂先进水平。
在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东总装车间,这里每57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将质量控制前移、工业机器人得到广泛应用……这家2009年建成的汽车工厂,正迎来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时刻。“捷达品牌正以生产线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核心抓手,推动制造体系全面升级。”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产品管理部SUV车型产品经理李果表示。
汽车产业作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已集聚一汽丰田、沃尔沃等整车企业,以及56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2025年1月至5月,成都市汽车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26.7亿元,同比增长21.1%。
“智改数转”浪潮扑面而来,2024年10月,四川提出“到2027年力争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的目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省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4.7%、85.3%。
建圈强链
17条重点产业链
标志性产品加速涌现
项目加快建设、产业持续升级,背后离不开“建圈强链”的牵引。10月14日,省政府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推进专题会指出,要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做强能级做大规模做优生态。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17个重点产业以圈链协同的方式加快突破。
在遂宁,以天齐锂业为“链主”构建的“锂资源开发—锂电材料—锂电池—终端应用—综合回收利用”全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吸引50多家上下游企业集聚。企业间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天齐锂业与四川裕能紧密协作,实现“产品库”与“原料库”无缝对接,仅物流成本一年就可节省200余万元。目前,遂宁锂电新能源产业规模约670亿元,占全省锂电产业四分之一。
视线放至全川,目前已形成以宜宾为主导,成都、遂宁、眉山、甘孜、阿坝等协同发展的锂电新能源产业格局,目标是到2027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力争达到6000亿元。
在绵阳,新材料产业链正在书写新的产业传奇。“这块仅500克的磁钢,充磁后能吸起约400公斤重物。”在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常务副总经理黄浩手持一块鸡蛋大小的磁钢向记者展示。这种被称为“磁王”的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风力发电机、智能手机等都离不开它。
作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绵阳巨星永磁全部达产后规划年产10万吨。如今,产业链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巨星永磁已吸引4家核心外协加工企业从沿海迁至绵阳,并带动吉利、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前来对接合作。
目前,绵阳依托中电科九所等科研平台,已初步构建从磁性材料、器件到永磁电机,再到下游应用的完整链条。2024年实现产值79.7亿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目前,四川的17条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协同推进机制,柔性显示、超高性能永磁材料、核电设备、高端化药制剂等一批标志性产品加速涌现。(记者 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