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这座千年村落何以吸引世界目光?
基卡依村的一处“碉连楼”。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蕖 摄
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基卡依村入选。这是甘孜州首个、四川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村落。消息传到村落,基卡依村党支部副书记然布既惊喜又自豪:“20多年前,我们这里就有很多外国背包客,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自然更受大家喜欢。”
这座深藏于横断山脉深处的古村落,何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数十座古碉楼屹立千年
基卡依村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区,是嘉绒文化、东女文化遗存地。“文化”二字,在这里可感可及。
“5000年前,我们这里就有古人类居住。”10月17日,然布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虽然历史悠久,但村落的整体风貌、格局依然延续传统——道路依山就势,梯田零星分布,最独特的是点缀其间的数十座千年古碉。
这些碉楼建造技艺独特,墙体采用“错缝砌筑法”:上下石块严丝合缝,缝隙以黏土填充,转角处嵌入厚重的“过江石”加固。这一技艺使碉楼兼具抗震性与保温性,冬暖夏凉,风雨不侵。
曾经,这些碉楼“身负重任”——建于关隘的用于瞭望御敌,立于村界的作为界碑,寨内的则是家族地位的象征。如今,它们不仅承载着民俗文化和乡愁记忆,更成为基卡依村的一张“名片”。
在一处能眺望全村的观景台上,以碉楼藏寨为背景的最佳“打卡点”前排起长队。一旁,还有主播架起手机在现场直播。“我身后就是丹巴最具特色的碉楼,再过十几天,秋色会更好看。”主播达瓦是丹巴本地人,他通过镜头向观众推介家乡美景,已收获了数万名“粉丝”。
古碉楼是先祖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让这些财富“活”在当下,考验着当代人的智慧。
走进一处由老藏房改建而成的综合体,工作人员付梦婷热情地迎了上来。“沃热波老藏房是一个集咖啡厅、文创商店、研学基地为一体的综合体。”付梦婷领着记者走进这座古宅。一楼的圈舍里,几头藏猪雕塑还原了这里曾经的场景;二楼厨房中,传统的油灯、酥油茶桶、石砌灶台等依次陈列;三楼晒台上,几块屏幕正播放着碉楼结构与建造技艺的介绍。
“我们对老房子进行了维修加固,并打造了研学场景。”付梦婷告诉记者,这座藏房历史悠久,是典型的“碉连房”。但由于原主人搬进城后长期无人居住,曾一度颓败。“房子久了没人养护就会老化。现在打造成研学基地,不仅吸引了更多人来基卡依,也让老房子重新有了‘人气’。”
95%以上的民宿由本地人开办
基卡依村获评“最佳旅游乡村”后,返乡创业的民宿老板二西且容成了热门采访对象。
2020年,在外从事多年建筑行业的二西且容回到家乡,自己动手打造了一家民宿。民宿共有13个房间,带一个院子,房子是藏式实木结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柚子树。
“我回家那年,村里只有20多家民宿,现在已有60多家了。”二西且容告诉记者,与一些热门的古镇古村不同,村里的民宿,95%以上都由本地人开办。
“早些年,也有不少老板看中这个地方,想来投资建民宿。”丹巴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杜鹃介绍,但一些投资者比较急功近利,想拆掉老房子修建钢筋水泥的建筑。为了避免传统建筑遭到破坏,县里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村民自主经营。
开设电商、民宿管家、厨师等培训班,对评上星级的民宿给予现金奖励,为本地村民提供免抵押贷款……当地推出的一系列举措,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我回来创业那年,很轻松就从银行贷到了款。”二西且容说,“现在贷款都已全部还清。”
70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砌匠人其米巴丹家也开起了民宿,主要由女儿负责经营。他告诉记者,自己的老手艺依然有“用武之地”,村民自建房屋时大多会邀请村里的匠人参与,他虽然不再亲手建房,但仍会指导徒弟。近几年村里修房的人越来越多,他经常“出马坐镇”。
为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丹巴县印发《丹巴古碉群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将全县所有碉连房与古碉一并纳入保护主体,并规定在与古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临近区域新建房屋的,应严格按照逐级上报审批的原则进行。
“政府鼓励我们按照传统风貌来改建民宿,我自己也觉得老房子更好。很多游客都是冲着特色藏房来的,如果都修成钢筋水泥的房子就没意思了。”二西且容告诉记者,接下来想再攒点钱,把院子打造得更有藏式风情。(记者 吴忧 宁蕖 甘孜观察 杨孟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