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工业“7+3”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
川办函[2010]132号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四川省工业“7+3”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工业“7+3”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年度计划。
一、年度目标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818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增加值700亿元,同比增长20%,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保持中西部第一。
二、主要任务
(一)着力发展9大产业集群。集中发展市场广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大力支持发展数字内容、物联网、智能终端、航电空管等产业(品)链,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和专业化之路。重点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电子元器件、军工电子、数字视听、新型平板显示器、太阳能光伏、电子设备等产业集群。
(二)努力突破13项关键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比例,壮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面向园区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突破交互式WebTV的D—Widget、物联网前端机控制、人脸识别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虚拟现实技术、新一代SAAS系统架构、可复用资源库、云计算、高性能拟超导V/F控制、低注入型SOI高压高速IGBT、高速串行接口IP核、基于ACTA路由器技术、面向数控装置的3S—OP实时操作系统等核心和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扶持壮大55户重点企业。着力支持长虹、九洲、零八一集团、英特尔、成芯、华赛、10所、29所、30所、东汽自控、攀钢信息、迈普、和芯等55户重点企业,围绕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企业。
(四)实施52个重点项目。以重点企业为龙头,组织实施高发光效率低功耗50英寸PDP模组驱动线路的开发及产业化、LED大功率封装及半导体照明产业化、AMOLED中试线、国产大尺寸平板显示驱动芯片开发与产业化、数字电视一体机研发及产业化、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平台及产业化、多晶硅生产用还原炉自动控制系统、新一代船载卫星电视安全接收系统及关键件的研发及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同时抓好长虹PDP、虹视OLED、京东方TFT—LCD、富士康TFT—LCD、中建材玻璃基板、中电科航电设备、英特尔移动处理器、九洲LED、四川军工广元塔山湾基地、华赛灾备安全存储、迈普基于ATCA的高性能路由器等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增量。
(五)做大做强7个特色园区。集中发展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区。推进“软件名城”试点工作,巩固国家(成都)软件产业基地。做强国家(绵阳科技城)数字视听产业园区、国家(成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区,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园(成都)、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园(成都)、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园(绵阳)、九洲成都物联网产业园、信息化与重大装备制造业融合示范园(德阳)等特色园区。
三、推进措施
(一)打造“智能四川”。编制全省两化融合方案、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工作、确定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推进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推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研究制定企业信息化个性解决方案。以成都、宜宾、绵阳等市电子政务建设为试点,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集成,推进金字工程。组织实施省经信系统及各产业园区办公及信息管理平台项目。组织1次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组织2次技术管理培训,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二)推进三网融合。按照国家和省三网融合领导小组的部署,主要做好三网融合的行政监管、信息内容和安全等方面工作,加快三网融合政府管理体系建设。
(三)提高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标准研究,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推动四川省物联网工程中心建设。围绕“核高基”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协调内外资发展。协调有关部门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外贸出口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瞄准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应用、集成电路设计、12英寸晶圆线、TFT6代及8代线、液晶面板等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技术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的骨干企业。
(五)加大财政扶持和争取力度。省工业发展资金向电子信息产业适当倾斜,重点支持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数字视听、军工电子、电子元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器、太阳能光伏、电子设备等产业集群发展。积极争取落实国家专项的配套资金。争取国家电子发展基金、产业化专项、科技重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重大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做好无线电监督管理和卫星广播电视等设备生产监管。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软件和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定的服务水平。
(六)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加强银企、银政合作,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项目对接的平台,落实对重点企业、项目的金融扶持。加快建立新型担保体系,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省经济技术投资担保中心的作用,建立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弥补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七)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推动优势资源整合,增强国有企业的带动力;加强配套服务,支持外资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驱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对企业的规划指导,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技术升级、产品上档和市场开拓。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促进重点产品尽快投产达效。
(八)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企业要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各地、各部门要着力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考核,提高服务水平,细化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度重点项目表(见附表)
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年度计划。
一、年度目标
2010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力争增长30%以上;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增长25%;新能源装备产值比重比上年提高5%。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四大优势产品链。在“1+8”工程基础上深化产业链推进工作,抓住当前国家发展新能源、高速铁路、石化产业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重大机遇,加快发展以核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以大型冶金、化工、LNG成套设备为代表的重型机械及容器装备,以隧道掘进机、道路养护机械为代表的大型施工成套装备,以铁路机车、货车和发动机为代表的铁路机车成套设备等4大优势产品链。重点推进核电装备、高速铁路装备、石油钻采和输送及石化设备、数控机床和液压件等国家急需的5类产品的研制生产。
(二)突破六大关键制造技术。一是依托二重集团,突破二代加核电(CPR1000)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和蒸发器水室封头和三代核电(AP1000)主设备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二是依托东方电气,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超超临界机组、6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等大型火电发电机组和潮汐发电、大型贯流式发电等新型水电机组制造技术;三是依托资阳机车、华西能源等企业,突破垃圾、煤层气、余热余压发电技术及生物质能发电设备制造技术;四是依托东方电气、二重集团、天马轴承等企业,突破风电1MW、1.5MW、2MW整机和变频装置、控制器、齿轮箱、双馈式与直驱式发电机、各类轴承、液压控制系统、润滑成套设备、主轴、电缆及输配电设备等10项关键配套件制造技术;五是依托二重集团、四川空分,突破1000吨级加氢反应器、6万Nm3/h以上特大型空分设备等重型石化设备制造技术;六是依托二重集团、四川空分等企业,加快8万吨模锻压机、大型天然气液化成套设备等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进程。
(三)提升四大领域生产能力。一是依托东方电气、二重集团、三洲川化机等企业,形成年产百万千瓦级二代加核电核岛主设备、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3套及整套大型铸锻件的能力;二是依托东方电气、二重集团等企业,形成年产1.5MW以上风电机组1500台以上、风电增速箱1000台以上的能力;三是依托成都神钢、南车隧道及相关配套企业,形成年产万台挖掘机、万台装备载机和10套隧道掘进机或盾构机的能力;四是依托南车资阳机车,形成年产大功率电力机车200台以上的能力。
(四)加快“一基地六园区”建设步伐。一是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适应装备产业特色化、产品集聚化、布局园区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德阳经开区、广汉石油钻采产业园、泸州长江机械工业园、资阳机车产业园、自贡板仓工业园、宜宾志诚机械装备产业园等六大装备产业园区建设;三是规划并启动建设资阳机车和大中型发动机及曲轴生产产业园、成都核电设备配套产业园、宜宾大型结构件加工产业园等三大特色装备产业园。
(五)做大做强30户重点装备企业。进一步拓展延伸“1+8”工程产业内涵,促进30户骨干装备企业、127户重点配套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东方电气集团销售收入跨400亿元,二重集团、成都神钢销售收入跨100亿元台阶,形成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大中小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推进措施
(一)制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一是制定发布《四川省2010年重大技术装备工作要点》,指导全年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二是根据国家即将发布实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以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为重点,牵头编制和发布《四川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
(二)抓好重点课题专项研讨,深化协作配套发展。一是5月前召开核电设备、高速铁路设备、石油钻采输配及石化设备、数控机床、液压件等重点行业专题研讨、配套协作会和全省装备产业工作会,研究、部署2010年装备产业推进工作;二是组织8万吨模锻压机产业链、储能电池产业链等2大产业链专题规划研究;三是开展新能源装备配套产业园区、长江装备产业园区布局、大飞机、盾构机、大型天然气液化成套设备、大功率电力机车等6大专题协作配套调研。
(三)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特别是中央在川重装企业的服务,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技术升级、产品上档和市场开拓。一是协调东汽、二重、蓝星、川矿、普什宁江等重建工作,加快重建进程,确保年内全面建成;二是做好空分公司大型LNG成套技术装备国产化项目研制的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三是继续做好成飞“大飞机”机头、资阳机车全断面掘进机、船用柴油机及曲轴、东汽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二重8万吨模锻压机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
(四)狠抓在手合同履约率。一是指导企业做好生产组织,确保发电成套设备、大功率机车、石油钻机等重点合同如期交货;二是支持企业开展五大电力集团等重要客户走访,争取业主单位如期收货、付款,对有条件的客户争取追加合同;三是指导企业严防汇率风险,确保出口合同完成。
(五)细化落实装备产业专项政策。一是落实好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免税政策,跟踪落实国产首台(套)政策,做好向国家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二是研究、细化我省相关配套政策,优化使用财政资金,下达2010年重大技术装备资金专项。
(六)促进产业重组与结构调整。鼓励重点企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在国内外适度扩张,牢固控制上游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供应环节,稳步提升中游主机产品技术水平与制造质量,快速渗透到研发设计、工程承包、建设咨询等高附加值产业环节;争取国家支持,探索组建四川核电联盟的可行性。
(七)做好企业生产要素保障。一是做好东方电气、二重集团等重点装备企业天然气、电力供应、大件运输等要素保障;二是支持二重重装等企业发行上市;三是加强大件运输组织保障,争取2010年6月如期完成大件公路整治,尽快启动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和岷江渠化工程。
(八)加强信息基础工作。一是适时向社会发布装备产业发展的各类信息,认真做好全省装备产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信息服务工作,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指导;二是开发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项目库管理系统和网上申报系统;三是加强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网建设;四是完成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年度动态调整;五是实行重点企业信息联络员制度,完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
(九)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企业要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各地、各部门要着力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考核,提高服务水平,细化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川省装备制造业2010年度项目表(见附表)
四川省能源电力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能源电力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电力产业
(一)年度目标。
电力供应目标。2010年全省发电量16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其中主网发电量137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2010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4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主网用电量11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
电源建设目标。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300万千瓦,新增加500万千瓦左右,其中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70%。
节能降耗目标。2010年火电机组供电平均标准煤耗控制在375克/千瓦时以内,主网综合线损率控制在8%以内。
(二)重点任务。
1.发挥资源优势,全面统筹大中型河流水电开发。一是推进重点水电项目建设,进一步打造“三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能源基地。加快推进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雅砻江官地、两河口、锦屏一级、锦屏二级,大渡河大岗山、长河坝、泸定、双江口等水电项目建设。加快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雅砻江牙根、杨房,大渡河猴子岩、金川等大型水电站的勘探设计等工作。二是加快中型河流水电项目建设。加快金沙江支流西溪河、美姑河,雅砻江支流木里河、九龙河,大渡河支流田湾河,岷江支流黑水河,青衣江支流宝兴河等河流上一批中型水电建设项目。
2.因地制宜,依托煤炭主产区推进大型火电厂建设。加快宜宾珙县火电厂(2�60万千瓦)、福溪火电厂(2�60万千瓦)等坑口火电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内江白马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电站发电项目工程建设,争取列入国家火电开工建设计划。
3.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电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继续推进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加快送电到乡及缺电地区小水电建设。
4.适度超前,加快电网建设。按照电网建设适度超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加快骨干网架建设。开工建设绵阳、广元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继续推进雅砻江梯级的锦屏一、二级和官地电站1回�800千伏直流线路(输送容量640万千瓦)外送华东和4回500千伏交流线路(供四川和重庆)电网建设。完成大成都500千伏环网工程,全面保障中心城市供电的可靠性;完成德阳—宝鸡直流工程、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实现与华中、华东和西北等区域联网。
(三)推进措施。
2010年,在重点抓好电力生产供应保障工作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以下工作措施,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
1.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在一些大中型水电站附近,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高载能产业,通过用电企业和电厂相互参股,鼓励优势工业企业参股水电企业作为自备电厂,发电量一部分留给企业自用、另一部分上国家电网,将水能资源就地转化为经济资源。
2.实施留州电量政策。在水能资源丰富地区,预留电网通道接口,当地上主网电厂的电量预留部分比例给地方,促进水能资源就地转化,多层面消纳富余电量,将电力资源配置给工业园区,充分利用水能优势进行招商引资,支持阿坝、甘孜等藏区的经济发展。
3.努力促进省际间电能交易和资源跨区优化配置。积极争取国家在外送通道建设和电价政策上支持四川水电外送工作,争取省外电力市场,减少丰水期弃水,特别是减少汛期低谷水电弃水电量,实现省际间电能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好与华中、西北、华北电网的衔接,在枯水期前做好外购电准备工作,保障省内电力供应。
4.认真做好分布式能源试点推进工作。积极开展我省分布式能源试点工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支持成都大邑工业园区以三瓦窑热电厂和园区内用户为依托,建立分布式能源系统,实行集中供热供电,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二、天然气
(一)年度目标。2010年,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中石化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3公司(以下简称3公司)合计天然气产量236亿立方米,其中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产量155亿立方米,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产量27亿立方米,中石化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产量54亿立方米。供应四川天然气118亿立方米,比去年增加12亿立方米。
(二)重点任务。2010年完成钻井319口,其中,勘探井80口,开发井239口;新增可采储量1000亿立方米,新增天然气产能303亿立方米。开工建设宣汉—德阳的北外环集输气管道。
(三)推进措施。
2010年将大力协调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等单位采取以下措施推进天然气产业的发展。
1.加快2个区域和3个领域勘探工作。加快开江—梁平海槽两侧、盆地须家河2个地区和深化勘探、接替勘探、页岩气及对外合作勘探3个领域的勘探工作,不断增加探明储量。扩展川西陆相领域勘探,加快川东北3个地区和川西海相领域勘探。
2.推进4个重点领域开发。做好龙岗地区、川东北高含硫、盆地须家河新气藏、老区等4个领域产能建设部署。重点抓好龙岗气田、罗家寨气田、合川气田、广安气田的开发建设工程。
3.抓好老气田稳产和新气田建产工作。加强气田、气井精细科学管理,做好措施挖潜和治水工作,提高采收率,延缓老气田产量递减。积极推广多层压裂、多层合采和水平井等技术,提高单井产能。加快前期评价和部署,完善不同类型气藏的开采工艺,推动新区建产工作。重点做好川西中浅层老区精细调整评价,川西须家河气藏开发评价和建产,超深和高含硫气藏特点的元坝区块前期评价和试采等工作。
4.加大协调服务力度,为天然气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3公司在四川境内天然气勘探开发、钻井生产、管道建设和土地征用、青苗赔偿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处理好地方与企业的各种关系,为3公司创造良好的生产外部环境,全力支持3公司增储上产。
5.强化天然气生产要素保障。加强与各生产要素生产供应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天然气生产提供有力的要素保障,重点保障天然气生产所需的电力供应和铁路运输需要。
6.推动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城市燃气行业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出台指导性文件,加快全省城市燃气供应商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步伐,减小用气高峰时段对长输干线管网的调峰压力和天然气生产的影响。
四川省能源电力产业2010年度重点项目表(见附表)
四川省油气化工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油气化工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年度目标
2010年,全省油气化工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2235亿元,工业增加值787亿元,同比增长19%;产业精细化率提高到38%。重点优势企业主要产品能耗、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上项目“三废”达标排放率100%;工业废渣(如电石渣、煤渣、磷石膏等)综合利用率,炉气(如电石炉、黄磷炉尾气)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率均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二、重点任务
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一)推动化工产业升级换代。加快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等现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氯碱化工重点发展离子膜烧碱,重质纯碱、精细化、专用化和系列化聚氯乙烯、三氯氢硅等产品,积极推进电石乙炔造气采用干法造气工艺技术。天然气化工主要是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效复合肥、缓控释肥,以及有经济规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三聚氰胺及其后续产品、氢氰酸及其衍生物、1,4—丁二醇系列产品等天然气精细化工产品,逐步降低化肥在整个天然气化工中的比重,实现由化肥主导型向化肥—化工型转变。调整农药产品结构,发展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新品种,重点发展地下杀虫和生物杀虫剂、蔬菜、水果用杀虫剂和线虫防治剂以及新型除草剂,特别是旱田除草剂新品种,鼓励企业采用新包装材料和包容器,并积极开展农药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加快邛崃农药集中发展区的建设,推动农药上下游一体化生产,打造我省农药产业集群。至2010年底,离子膜烧碱比重达到50%,重质纯碱比重达到70%;三胺产能达到24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
(二)推进石化下游项目前期工作。加快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进程,着力推进石化下游产业链合理布局、集中发展、同步建设。重点发展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等石化下游产业链。强力推进中国成达工程公司等骨干企业100万吨/年对苯二甲酸(PTA)、20万吨/年己二酸、20万吨/年己内酰胺(尼龙6)、12万吨/年增塑剂(DOP)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今年年内开工建设,力争与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项目同步建成,尽早形成四川石化产业集群。
(三)攻克一批重点关键技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攻克一批化工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开发新型煤气化技术,低能耗制氨技术,原料路线优化技术,低品位磷矿石综合利用工业化技术,甲醇二甲醚应用技术,芳纶Ⅲ产业化技术,工程塑料、特种纤维深加工和应用技术,生物化工技术,有机硅/氟材料应用技术,产品精细化技术,硫化钠清洁生产技术,为发展新型煤化工以及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工产品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快培育化工新兴产业。一是推进昊华西南公司高品质氟树脂和高含氟量氟橡胶系列新产品、泸州北方公司有机硅、川化控股集团1,4—丁二醇、聚四氢呋喃系列产品、中橡炭研院特种炭黑、自贡鸿化聚苯硫醚纤维化等产业化项目建设,打造川南氟硅等化工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二是强力推进中蓝晨光院芳纶Ⅱ、芳纶Ⅲ产业化,广元飞亚新材料公司聚芳醚醚腈,四川省新万兴碳纤维及制品,眉山胜科电子级磷酸,峨眉嘉美高纯砷、成都硅宝高性能光固化有机硅密封胶,什邡三高生化公司L—高苯丙氨酸乙酯盐酸盐,利尔化学氯氟吡氧乙酸酯,川化控股集团氢氰酸及其衍生物等项目的实施,打造我省特种纤维、特种工程塑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四川化工新兴产业发展的亮点。
(五)加快化工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四川石化有限公司的1000万吨/年炼油和80万吨/年乙烯、川化控股集团天瑞化工磷矿采选工程,龙蟒集团10万吨/年钛白粉及配套项目,四川顺城化工15万吨/年双甘膦,翁福化工80万吨/年硫磺制酸及余热利用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按时建成投产;支持成达公司10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PTA),四川硅峰7万吨/年有机硅,华融化工2.5万吨/年三氯氢硅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确保中昊晨光院4000吨/年高品质氟橡胶产业化,乐山福华2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成都玉龙公司5万吨/年三聚氰胺,华英公司1万吨新工艺草甘膦,得阳科技1.5万吨/年聚苯硫醚(PPS)纤维规模化等一批重点项目年内建成。
(六)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一是大力推广一批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新技术和装备,如等离子裂解焚烧处理技术、合成氨节能改造技术、氮肥行业污水“零排放”技术,环保节能干法乙炔技术、黄磷和电石尾气净化工艺技术,电石渣制水泥技术等;促进川化控股集团、美丰公司、金象化工、玖源化工等现有大、中型化肥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二是切实抓好列入全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15户和列入全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49户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会同省质检局做好“国千家”、“省百家”企业中的47户化工重点耗能企业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考核工作;三是继续做好电石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2010年,将省内6300KWA以下电石矿热炉全部淘汰。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经济运行的预警预测。一是建立健全全行业统计分析监测体系。二是加强行业调研,动态分析行业发展的情况,适时向社会发布石化产业发展的有关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二)强化要素供需协调。强化气、电、煤、运等要素供需协调,优先保障支农化工、化工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生产需要;国家已暂停直购电政策加快建设四川炼化一体化项目的特大件运输通道,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优先保证省内石化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大项目的运输。
(三)促进磷化工产业整合。促进川化控股集团与龙蟒集团强强联合,整合产业循环发展资源,实施川南硫磷钛化工基地建设。利用我省自主开发的硫磷钛嫁接循环发展技术,结合马边磷矿的开发,重点发展高品质金红石型钛白粉,继续保持我省磷酸盐及金红石型钛白粉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四)加大对化工企业的扶持。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推动优势资源整合,增强国有企业的带动力;加强配套服务,支持外资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驱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安排省工业发展资金时,重点支持芳纶纤维、聚苯硫醚纤维、高含氟量氟橡胶、有机硅等化工新材料;1,4—丁二醇系列产品、特种炭黑、电子级磷酸、三聚氰胺等高端精细化学品以及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等现有传统化工节能技改项目的建设。分行业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争取银行资金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基本面好、信用记录较好、守法经营、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石化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利用西博会、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资本对接推进会等品牌会议,组织企业推介石化、高端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优势项目对外招商,争取资金投入,推动行业上档升级。
(五)抓好已有政策落实。帮助企业落实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扩大内需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重点落实加快油气化工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完善油品税收、实施公平税赋等相关政策措施。
(六)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企业要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各地、各部门要着力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考核,提高服务水平,细化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川省油气化工产业2010年度重点项目表(见附表)
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钒钛钢铁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年度目标
2010年,全省钒钛钢铁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全省钒钛钢铁产业销售收入确保达到1800亿元,增长20%以上;增加值达到560亿元,增长20%以上;环保达标排放。
二、重点任务
2010年全省钒钛产业发展重点任务是加快发展10项重点产品、建设1个产业集群、研发5大关键技术、培育壮大40户骨干企业,打造世界级的钒钛钢铁基地。
(一)发展10项重点产品。钒产品链,加快开发钒电池、钒储氢合金等2项产品,钒液流电池完成产业化示范项目;钛产品链,加快开发高档金红石钛白、钛材、钛白高附加值衍生产品等3项产品,高档金红石钛白产能提高20%以上;钢铁产品链,加快开发钒钛低微合金化钢、含钒高强度钢筋、钒铁钢铁铸造件、镍等优质复合铁合金及与钒钛钢铁产业配套的机械装备等5项产品,含钒高强度钢筋产能新增100万吨。
(二)推进攀枝花钒钛钢铁产业集群建设。围绕钒品链、钛产品链、钢铁产品链,充分发挥攀枝花钒钛资源及相关产业的共享效应,加快建设“中国钒钛之都”,形成钒钛钢铁产品“区位品牌”,努力建设攀枝花钒钛钢铁产业集群。
(三)研发5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3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2项关键共性技术。依托攀钢集团、龙蟒集团、攀阳钒钛等企业突破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技术;依托钢城集团、安宁铁钛等企业突破低品位、表外矿和尾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依托攀长钢突破高档钛材生产技术;依托攀钢集团等突破钒钛低微合金化钢生产技术;依托攀钢集团、兴辰钒钛等企业加快研发钒电池生产技术。
(四)培育壮大40户骨干企业。加快培育攀钢集团、川威集团、龙蟒集团、达钢集团、德胜集团、钢城集团、宏达集团等40户钒钛钢铁产业骨干企业,到2010年将攀钢集团培育成为销售收入超450亿元的企业,川威集团培育成为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企业,将达钢集团、德胜集团、钢城集团、宏达集团培育成为销售收入100—200亿元的企业。新增100亿元企业1户。
三、推进措施
2010年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的关键一年。钒钛钢铁产业主要抓好7项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一)出台1个意见。尽快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钒钛产业的实施意见》。
(二)建立和完善创新平台。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40户骨干企业中宏达集团争创国家级技术中心,德胜集团、钢城企业公司、西南不锈钢等3户企业建立省级技术中心。二是依托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攀枝花学院组建钒钛产品重点实验室。三是依托攀枝花市、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攀枝花学院建设国家级钒钛产品检测检验中心。
(三)强力推进40个重点项目建设。2010年钒钛钢铁产业强力推进40个重点项目建设,投资超过100亿元。特别是要加快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川威集团10万吨钒渣项目等10项目的建设进度,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达钢集团、德胜集团钒钛高强抗震钢筋项目,西昌瑞康钛业6万吨高档金红石钛白粉项目,攀阳钒钛煤基直接还原综合利用试验项目,攀钢煤化工5号6号焦炉干洗焦工程等30项目竣工投产。同时,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坚决淘汰落后的钢铁、焦化、铁合金产能。四川钒钛资源开发公司攀枝花红格南矿区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四)推动企业联合重组。重点打造“1+5”等资源开发企业,即一个龙头企业攀钢集团,五个骨干企业川威集团、达钢集团、龙蟒集团、钢城集团和宏达集团等企业进行资源开发;推动攀钢集团和鞍钢集团的联合重组,年内确保正式挂牌。达钢集团与宝钢集团多方位的战略合作,攀枝花地区部分钒钛小选矿厂的整合重组、掌握钒钛钢铁先进技术的生产企业与矿山企业的联合重组。
(五)抓好市场的培育和拓展。推动攀钢集团与成飞集团共同开发生产高精尖钒钛产品;组织骨干钒钛钢铁企业与省内重大建设项目的对接,鼓励优先使用省内产品;组织企业与进出口公司的对接,帮助企业加大钒钛特色产品出口,拓展市场。
(六)加快推进基地和园区建设。制订出攀枝花钢铁(钒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抓好落实。加快推进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威远县连界工业园区钒钛钢铁产业园区建设,江油钒钛深加工集聚发展区、成都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钒钛钢铁产业园区、乐山沙湾冶金建材工业园区钒钛钢铁循环经济园区等6个园区(聚集发展区)的建设,新增2个百亿元园区。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在园区中加快发展一批深加工企业,形成聚集发展、成链发展、关联发展、合作发展的产业格局。
(七)搞好要素保障。一是国家已暂停直购电政策帮助攀钢集团等龙头骨干企业解决铁路运输问题;二是做好资金引导和融资服务,在省工业发展资金中突出支持钒钛钢铁重点项目建设。搭建融资引资平台,帮助争取银行贷款。对接资本市场,推动达钢、钢城等企业规范上市。
(八)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推动优势资源整合,增强国有企业的带动力;加强配套服务,支持外资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驱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对企业的规划指导,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技术升级、产品上档和市场开拓。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促进重点产品尽快投产达效。
(九)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企业要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各地、各部门要着力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考核,提高服务水平,细化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2010年度重点项目(见附表)
四川省饮料食品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饮料食品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年度目标
2010年,围绕“打造中国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和“建设长江上游名酒经济带,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部署,力争全省规模以上饮料食品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00亿元,同比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00亿元,同比增长23%;利税和利润分别达到490亿元、235亿元,同比增长18%。
二、重点任务
2010年,我省饮料食品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品牌、优势项目、优势园区。
(一)发展7大优势产业。
根据四川省饮料食品产业发展实际,选择特色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带动作用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的白酒制造、肉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烟草制造、软饮料制造、果蔬(泡菜)加工、茶叶加工等7大产业作为发展重点,重中之重是培育3年内销售收入有望突破千亿元的白酒制造业和肉制品加工业。
白酒制造业:利用现代生物和智能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白酒工艺,提高白酒出酒率和优质品率,高效开发酒糟和黄水综合利用技术产品。重点提高浓香、酱香、清香型白酒的市场占有率,力争2010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55亿元。
肉制品加工业:开展肉制品精深加工、冷链运输物流配送、猪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提高川味特色(腌腊、灌肠、酱卤、熏烤等)肉制品的加工规模,增加西式肉制品,低温肉制品等特色品种的市场供应。力争2010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40亿元。
粮油加工业:推广应用新型膜分离、高速和无菌罐装等8项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发展优质“功能米”、“方便粉丝”、“全薯粉丝”、“双低菜油”等无公害、有机、绿色粮油产品。力争2010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
烟草制造业:开展卷烟调香、特色工艺、减害降焦等技术攻关,加快实施中式卷烟制丝生产线和卷烟增香保润两个科技重大专项,提高川烟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力争2010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
软饮料制造业:推广应用“无菌灌装”、“冷灌装”等技术,提高矿泉水、纯净水、碳酸饮料、果蔬汁等饮料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植物蛋白饮料,开发NFC果汁饮料和各种功能饮料。力争2010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果蔬(泡菜)加工业: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四川泡菜、郫县豆瓣、火锅底料、川菜调味料等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开发冻干蔬菜、蔬菜粉、果蔬脆片、果酱果冻及果蔬罐头等果蔬产品。力争2010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
茶叶加工业:推广应用先进的茶叶冷藏和机械化、现代化加工技术,开发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等新型茶饮料,加快发展茶业精深加工,开发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和多种用途茶生化产品,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水平和高附加值品牌茶比例。力争2010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二)培育20户优势企业。
在七大优势产业中,选择20户骨干企业,因企施策,一企一策,重点支持,迅速做大做强。2010年,重点培育1户销售收入跨400亿元、1户跨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1户销售收入跨80亿元、2户跨50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14户销售收入跨20亿元台阶的特色企业,实现错位式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
培育1户销售收入跨400亿元和1户销售收入跨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拥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予以重点支持,强化行业领军地位。重点培育五粮液集团销售收入跨400亿元,泸州老窖销售收入跨100亿元,并支持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四川烟草跨越式发展。
培育1户销售收入跨80亿元和2户销售收入跨50亿元台阶的骨干企业。对具有一定扩张潜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量体裁衣制定培育方案,引导社会资源向其集聚,帮助其通过上市融资、增资扩股、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实现裂变式、突变式发展。重点培育四海集团销售收入跨80亿元,郎酒集团、高金食品销售收入跨50亿元。
培育14户销售收入跨20亿元的特色企业。在产业薄弱环节中培育一批成长性特色企业,完善和弥补产业链条,延伸做强产业链,提高特色企业竞争力。重点培育正大集团、益海(广汉)粮油、华润雪花啤酒、吉泰龙食品、剑南春集团、鸿宇食品、蓝剑投资、井研食品、新星源食品、沱牌集团、福润食品、徽记食品等14户特色企业。
(三)提升33个优势品牌。
将优势品牌打造作为产业提升的突破点,重点支持优势行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发展潜力的产品、企业、区域进行品牌提升和品牌创新,培育一大批知名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争取2010年新培育10个产品品牌,培育20个企业品牌和3个区域品牌。
新培育10个知名产品品牌,其中国家级品牌3—5个、省级品牌5—7个。引导企业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外观和包装、深化产品个性、推进形象营销,形成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产品品牌。重点培育白酒制造业中的“金潭玉液”、粮油加工业中的“白家”、果蔬加工业中的“新繁”、“李记”、茶叶加工业中的“叙府龙芽”等3—5个国家级品牌。新培育省级品牌5—7个。
提升20个知名企业品牌,其中全球知名企业1户、全国知名企业4户、全省知名企业15户。制定详细的品牌培育计划,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分全球、全国、全省三个层次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产业内领军企业五粮液建立国际化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着力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企业;支持四川烟草、泸州老窖、郎酒集团、剑南春、高金食品、四海集团等多家企业,实施商标授权经营等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促进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着力提升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支持七大产业中的15家优势企业在全省范围内整合资源,进一步扩大规模,巩固在省内市场占有率,提高省内知名度。
打造3个知名区域品牌,重点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利用我省独具特色的“川酒”、“川菜”、“川茶”等资源优势,制订区域、行业产品质量、服务的联盟标准,创建知名的区域品牌。加大“川酒”产业发展、旅游开发、文化宣传与名酒—名镇建设“四位一体”的融合培育力度,将“中国白酒金三角”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区域品牌。加大对眉山泡菜、宜宾芽菜、郫县豆瓣、资中冬尖等区域特色产品的原产地保护和整合力度,大力提升产品价值和市场知名度,把“四川泡菜”打造成国内的知名区域品牌。以川西名优绿茶、川南优质早茶、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为依托,进一步整合茶叶资源和川茶文化,打造全国知名的“川茶”区域品牌。
(四)实施100个优势项目。
加大饮料食品产业的投资力度,争取2010年投资达到400亿元,其中技改投资达到300亿元。加快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个,项目投资规模达85亿元以上。
白酒制造业重点实施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投资6亿元的南区储存基地建设项目,宜宾五粮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制曲生产线改造项目;肉制品加工业重点实施高金食品投资2.5亿元的年产万吨优质冷鲜肉及高低温肉制品技改项目;粮油加工业重点实施中粮天然五谷公司投资2.5亿元的五谷方便面生产项目;烟草制造业重点实施川渝中烟投资9.56亿元的长城雪茄厂异地技术改造项目;软饮料制造业重点实施南充汇源投资3亿元的果汁加工项目,四川燕京啤酒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的40万吨啤酒扩建项目;果蔬加工业重点实施川南酿造公司投资1.68亿元的4.3万吨泡菜及调味品项目;茶叶加工业重点实施竹叶青公司5000吨的出口绿茶加工项目。
(五)壮大12个优势园区。
按照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五向发展”要求,突出园区特色,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园区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支持企业入园发展。重点壮大五粮液工业集中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温江海峡两岸科技园区、资阳四海食品产业园、绵竹剑南春工业集中发展区、眉山泡菜产业园区、沱牌生态工业园区、安岳工业园区等12个以饮料食品为主的工业园区。
三、推进措施
(一)实施政策对接行动。对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扶持饮料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灾后恢复重建等政策进行梳理,逐一对接落实。着力争取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项目的资金支持。帮助肉制品企业、乳制品企业争取国家冷冻肉、奶粉临时储备计划的资金补贴。
(二)实施市场拓展行动。在2010下半年组织中国西部饮料食品产业对接活动,为省内饮料食品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市场对接创建平台。支持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名牌”、“著名商标”称号的产品进入省内商场,提高本土产品在商场的上柜比例。支持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四海集团、高金食品等大型企业通过股权参与、投资建厂等方式在主销市场建立分销中心和生产基地,鼓励有实力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白酒、肉制品、茶叶、泡菜等龙头企业巩固东欧和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中东、西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业态,建立富有区域特色的饮料食品连锁化经营体系。
(三)实施扶优扶强行动。在流动资金、债务核定、职工安置等方面对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予以支持。紧盯重点建设项目,选择10个实施效果好、发展潜力大的项目予以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上形成合力和新的生产力。集中部分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争取2010年新增3户饮料食品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实施专项支持行动。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部署,设立“中国白酒金三角”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大型名优白酒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品牌建设,重点是支持品牌培育及保护、品牌的推广及市场拓展、技术工艺研发、改进和保护等,整体提升四川白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跨越式发展。
(五)实施打假保名行动。加大对我省名优产品、知名品牌的宣传力度。建立名优产品打假联席制度,畅通打假信息渠道,集中部门优势,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保护名优产品的力度,着力规范我省名优白酒、品牌茶叶等产品市场销售秩序,大力提高名优产品销售量。
(六)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企业要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各地、各部门要着力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考核,提高服务水平,细化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川省饮料食品产业2010年度重点项目表(见附表)
四川省现代中药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年度目标
2010年,全省现代中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7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18%及以上。
二、重点任务
2010年,重点围绕构造现代中药产业链,通过创新和技术改造,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推进我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
(一)中药材。
以药企为龙头,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中药生产企业,加大投入参加与本企业有关产品的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以现代工业思路快速推进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确保企业药源和药品质量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抓好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好医生药业集团、禾邦药业集团、雅安三九、逢春制药、巴中普瑞制药等企业,在盆周山地、川西北高原、凉山州建立中药材种植产业化生产基地,生产川贝母、川芎、附子、麦冬、丹参、半夏、虎杖、赤芍、美洲大蠊等9种企业生产产品需求的川产道地大宗药材。
(二)中药饮片和提取物。
以技术创新加快推进中药饮片和提取物业规范化发展,围绕我省中药饮片企业多、规模少、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比较欠缺、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网络没有形成等共性问题,下大力进行中药饮片业结构调整,在修定完善中药饮片标准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工艺,促进产品升级,加快中药饮片业规范化发展。同时,重点加快中药标准提取物企业用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和设备推进中药提取物业发展,加速产业化进程。
抓好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定量小包装共性技术及相关设备研究、应用技术创新项目的研发及推广,并将该项目成果应用普及到我省中小饮片企业;同时扶持曲类、袋泡型、超细微颗粒等中药饮片机械化、自动化应用及产业化推广等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鼓励以新荷花、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四川千方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中药饮片产业联盟,用技术创新改造中小饮片企业,做到专业分工协调,形成产业集群,用量和质进一步增加我省中药饮片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
(三)中药制药。
以“大企业”为龙头,“大品种”为核心,“大市场”为依托,加速实现现代中药产业布局,提升我省中成药市场竞争力。以地奥、康弘、华神、中汇、迪康、科创、恩威等大企业为龙头,重点加速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现代中药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到2010年,培育地奥、康弘、禾邦、科创、好医生、迪康等6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5—20亿元,培育恩威、奥邦、中汇、大千、仁德、国嘉生物科技、太极制药、光大、华神、雅安三九、美大康、海蓉药业、逢春、同道堂、蜀中等16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10亿元的企业集团。
抓好中成药新药研发,加强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及扩能产业化生产;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成药产品的产业化,特别是针对近5年来批准的新中成药,以药理、病理、毒理、药效清楚,产业化成熟度较高,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品种为中心,形成产业规模。
抓住产业转移与新医改的发展机遇,加快科创药业、修正药业(成都)有限公司、康弘药业和美国赛金公司合资的康弘(赛金)药业公司技改项目的建设进度,促进扬子江药业集团对其四川公司—海蓉药业加大投资,并将其大品种的中成药转移到四川生产;同时以多种方式实施产业集群招商,吸引世界知名制药企业和中国医药百强企业来川投资建设一批中药产业化重大项目,弥补我省现代中药产业链薄弱或缺失环节的关键企业。
以地奥心血康胶囊、康弘松龄血脉康成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全国独家中成药生产产品的契机,积极推进地奥心血康胶囊、华神三七三醇皂苷、中汇糖脉康胶囊等品种的国际化进程。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地奥心血康胶囊、糖脉康胶囊、洁尔阴洗液、一清胶囊、康复新、三七通舒胶囊和口服液、鼻渊舒、八珍颗粒、苍耳鼻炎胶囊、当飞利肝宁等中成药产品的市场份额。
抓好华神药业国家一类新药碘[I131]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冻干滴眼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重组人脑利纳肽、地奥制药已获生产批文的注射用重组葡激酶产业化生产,以及美大康药业地黄叶总苷和地奥药业黄芪总苷注射液的扩能和产业化生产,使上述产品上市,成为2010年中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中药相关产品。
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中药材和天然植物资源,加速打造中药相关产品链。重点以川产中药材和天然植物为主要原料,着力打造中药保健品、化妆品、中药功能性食品、饲料添加剂以及日化、兽药等中药相关产品,使之成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恩威、地奥、三勒浆、维奥、可采、赛维芦荟制品、荣保生物科技、佳汇泰生物科技、华肤生物等企业为重点,加速发展六味地黄胶囊、首乌延寿片、精贝胶囊、升麻白芷胶囊、红景天胶囊、三勒浆口服液、灵芝系列产品、可采护肤品、赛维芦荟护肤品、地奥奥兰雪、恩威洁尔阴草本抑菌洗液、黄连洗浴液以及维尔康兽药等产品产业化生产。重点抓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四川维尔康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联合华蜀、佳利动物药业及通达动物保健科技有限公司在隆昌工业区集聚发展,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建设成西部最大的兽药生产基地。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对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通过省两化领导小组的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专题问题,对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沟通,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统筹、协调推进指导工作;同时通报前一阶段工作进度和问题,听取各成员单位意见,及时调整推进工作意见,确保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会同各成员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对推进工作年度计划实行督查制,对纳入年度推进计划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施督查,对项目进展好的给予加大资金政策和工作指导力度的支持;对项目进展不好的企业提出限期整改或通报批评,甚至淘汰出重点项目和企业的名单,3年内不予支持。
(二)以切实可行的政策,扶持现代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积极主动配合省级有关部门制定我省医保目录及药品上网采购目录时,对中药产品给予政策倾斜;支持我省中药名、优、特、新产品优先进入医疗机构。对我省中药生产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以及中药企业使用来自GAP基地的中药材,给予特殊的价格政策。制定有利于我省中药饮片产业发展的中药饮片定价机制和定价规则,支持企业走优质优价、品牌化发展道路。
(三)精心组织经济运行,抓项目,促落实。深入企业,做好外部协调,有效地组织行业生产经营;促进具备条件的项目抓紧开工,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尽快实施,力争早日投产;协调指导企业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重点关注龙头骨干企业的经营,保障全行业经济运行按年度目标平稳有序又好又快发展。
(四)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推动优势资源整合,增强国有企业的带动力;加强配套服务,支持外资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驱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对企业的规划指导,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技术升级、产品上档和市场开拓。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促进重点产品尽快投产达效。
(五)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企业要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各地、各部门要着力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考核,提高服务水平,细化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川省现代中药产业2010年度重点项目表(见附表)
四川省航空航天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年度目标
我省航空航天产业将通过发展战略产品、重点产品以及延伸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带动区域电子、新材料、重大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预计2010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其中,四川航空产业销售收入预期达到285亿元,四川民用航天产业销售收入预期达到35亿元;实现增加值80亿元,增长25%。
二、重点任务
(一)积极争取大飞机等国家重大项目份额。在已争取大飞机机头结构制造等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承担新舟700、ARJ21及后继机型、C系列飞机、双通道远程客机等机型的机头研制任务,争取大飞机机头系统件在成飞民机公司集成安装,打造国内民机领域机头研制基地,不断提升我省航空企业的整体制造能力、装配水平和系统实验综合能力。争取在2010年形成新支线机头50架/年的能力。支持四川航空企事业单位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使我省成为国际知名的民机专业化制造中心,争取在2010年形成转包生产1亿美元/年的能力。
(二)加快推进公务机和无人机等整机研制。依托611所、132厂、成飞民机公司等,积极支持132厂公务机项目于2010年完成可行性论证并在国家立项;支持611所军机外贸基地建设,加快军民两用无人机的研制及出口。
(三)支持航空发动机基地建设。依托624所、420厂、总装29基地等单位,在现已具备大型航空发动机研制、改装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大型航空发动机整机的研制、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积极支持624所、总装29基地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推进绵阳科技城国家军转民科技园空气动力城、航空城等的建设,争取ARJ支线飞机发动机研制项目定点四川,努力实现大型航空发动机整机的研制、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
(四)加快资源整合,打造航空电子产业基地。以电子10所和“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为主体,整合相关单位航空电子研发制造资源,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电子系统,建设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平台,争取成为C919大型客机机载航电系统的主力配套单位,在我省形成航空电子产业链,打造国家级军民结合型航空电子产业基地。
(五)建设航空维修基地和机场综合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基地。依托5701厂、5719厂、海特集团、航利集团等,充分发挥现有航空维修专业企业优势,加快建设通用飞机整机维修基地和中小型发动机维修基地。支持132厂在已承担客改货零件制造基础上,联合国内外航空公司、维修企业进入客改货项目领域。依托电子30所、民航第二研究所、川大智胜等,以多航站楼信息管理系统、机场运行保障核心数据库系统、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航班信息管理系统、机场地面服务资源管理系统等研究开发为基础,建立机场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集成商和研发基地。
(六)充分发挥航空产业整体优势,带动我省民机产业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充分发挥我省航空产业的整体优势和各航空企事业的竞争优势,加强协调服务,积极支持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成都烽火机械厂、三江机械厂、四川泛华航空仪表电器厂、四川新川航空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九洲集团公司、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二重万航模锻厂、攀钢集团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等企事业在装备制造、航空电子、关键材料等领域争取更多项目份额,带动四川民机产业结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我省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七)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以航天七院等单位为依托,积极对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发展大型航天火箭、空间飞行器、航天火工品等主机或配套产品,积极拓展卫星技术应用等相关产业,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以成发集团等单位为依托,对接国家环保节能等重大专项;以成都国腾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为依托,对接“核高基”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发展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整合相关优势资源,以四川神坤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七院692厂等单位为依托,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研发能力,重点发展液压支架与电液控制系统、汽车内外饰件、汽车减震器、石油火工品等项目。充分利用航空航天技术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数控旋压设备及旋压产品、微型燃气轮发电机、液压试验设备、新型特种方舱、TRT等军民融合产品,推进项目产业化。
(八)加快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航空航天产业重点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在重点推进航空航天产业重大项目实施和成都民用飞机产业园、成都空天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成都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通过重大项目牵引、关键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及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建设,有效带动产业链延伸,增强产业聚集效应。
三、推进措施
(一)争取支持,强化产业引导。加强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商飞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沟通衔接,做大优化环境,加强战略合作,争取更多项目和投资,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深入研究各级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建立和完善促进军民品协调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完善航空航天产业推进机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争重点用于引导和支持航空航天产业等军民结合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加快成果产业化进程。
(二)鼓励创新,促进军民融合。加大对民用航空整机、航空航天产业链协同与成套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引导航空航天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快“军转民”和“民参军”步伐,大力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民用航空航天领域,支持成都国腾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符合条件的航空航天企业利用债券融资和上市融资。开展军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主的多方合作,形成产学研结合、军民互动、资源共享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以产业化大项目为核心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走以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和实现产业化的道路,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成果,创新一批产品和名牌。
(三)对接专项,培育优势产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航空整机、民机机头、民机专业化制造、大型飞机发动机、航电设备、航空维修、机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为发展重点,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重点产品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不断扩大国际国内合作,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不断培育我省具备比较优势的航空航天战略品牌。
(四)统筹规划,打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规划”的牵引作用,统筹规划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完善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大幅提高园区综合配套和服务能力,打造特色鲜明、协作配套、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促进航空航天产业集约发展、协调发展。
(五)提供保障,营造发展环境。加大对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资源和条件保障支持力度,从整体用地规划入手,预留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用地,并根据重点项目如成飞公司公务机项目需求先期启动征地、拆迁工作和有关配套设施建设,协调成都军区空军、民航西南管理局等部门为整机试飞提供空域保障,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全面跟踪航空航天重大项目实施及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反映并协调解决建设规划、土地征用、能源供应、安全保密等重大问题,切实做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
(六)培育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我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队伍保障。加强航空航天领域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支持航空航天企业实行奖励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对高层次人才进行长效激励,创造拴心留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七)落实责任,加大支持力度。企业要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各地、各部门要着力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考核,提高服务水平,细化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川省航空航天产业2010年度重点项目表(见附表)
四川省汽车制造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汽车制造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年度目标
2010年,力争全省各类汽车产量达到25万辆,汽车制造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4亿元,增长19%,实现销售收入690亿元,增长19%。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汽车整车项目建设。
2010年作为全省汽车制造产业的“项目推进年”,重点推进总投资176.8亿元的6大整车项目建设,着力做大整车规模,蓄积产业发展的带动力。
1.力争2010年6月完成投资36亿元的一汽丰田搬迁扩建项目,2010年柯斯达客车、霸道越野车产量达到3万辆,巩固提升我省在中高档越野车和中型客车领域的竞争优势。
2.重点推进总投资80亿元的大众成都公司45万辆整车项目建设,加快生产线安装调试,完善相应配套条件。
3.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资阳南骏30万辆轻微型汽车项目建设。
4.推进成都高原(吉利)投资11.5亿元的10万辆SUV和轿车项目建设,力争2010年SUV全球鹰、帝豪轿车量产3万辆。
5.推进绵阳华瑞汽车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的20万辆整车项目二期建设。
6.推进中国重汽绵阳分公司总投资1.8亿元的重型载货车生产项目建设,力争2010年产量达到3000辆。
(二)推进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2个关键零部件项目和与大众成都公司项目配套的30个重点零部件项目建设,提升我省零部件产业的配套能力。
1.关键零部件领域。加快投资8.5亿元的玉柴资阳公司10万台柴油发动机项目建设,力争上半年试生产,积极做好项目投资备案和投产要素保障。重点推进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总投资5亿元的50万台小排量汽油发动机扩能搬迁项目。
2.通用零部件领域。推进与大众成都公司项目配套的底盘、车身冲压件、保险杠、座椅、仪表板总成等30个重点零部件项目建设。立足川渝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推动四川海大、四川建安、川南减震器等重点零部件企业实施全钢子午线轮胎、电喷系统集成、车桥、CNG发动机、电子燃油喷射装置等技术改造项目。
(三)推进汽车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全省汽车产业“一带、一基地、六园区”布局要求,切实加快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资阳南骏汽车产业园、绵阳汽车产业园、成都青白江王牌汽车产业园、南充汽车产业园、内江城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提高园区项目承载能力。重点推进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和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南骏汽车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建设,引进零部件配套企业10家以上。
(四)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应用。
抓住国家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机遇,积极推动省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应用。重点培育发展电动汽车整车开发—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系统—充(换)电系统—电动汽车应用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开展技术攻关和生产应用。推动发展天然气汽车(CNG、LNG)、生物质燃料汽车及发动机。通过龙头带动,打造形成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气汽车3条新能源汽车产品链。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运用工作。
三、推进措施
(一)建立汽车产业发展引导投入机制。建立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加大对引进龙头项目的土地成本、要素补贴投入,对省内汽车制造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积极在工业发展资金上予以引导支持。支持各地以市场化途径,多渠道筹集项目补贴资金,重点对新引进整车、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项目加大支持力度。
(二)实施引进发展战略。重点引进轿车、重型载货车和关键零部件。支持成都、资阳重点引进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企业来川布局。支持成都、绵阳、资阳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重型载货汽车企业来川重点打造川产载重8吨以上的重载汽车。在引进汽车整车项目时,将其配套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作为重点项目同步引进。同时,发挥我省在电子信息、稀土新材料产业方面的集成优势,重点引进和发展汽车电子产业,极力生成一批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提升产业配套协作水平。
(三)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支持资阳南骏、成都王牌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以资阳南骏、成都王牌为主体,加大自卸车传统结构重大改进及低重心矿用自卸车设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支持以新晨动力为主体,研制生产小排量汽油机和D系列柴油机关键技术。指导南骏、王牌、川汽、大运、成客等企业加强管理创新,优化生产工艺,实施流程再造,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料需求、客户关系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运输、财务管理、自动化办公等管理信息系统,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抓住国家支持汽车产业重组并购的机会,支持中国重汽、一汽解放、东风汽车、北汽福田等重型载货汽车企业来川重组我省现有中轻型载货汽车生产企业。协助成都王牌等重点企业主动加强与中国重汽、一汽、东风、江淮等企业的战略合作与对接,积极寻求重型载货汽车项目合作,解决我省缺少重载汽车产品的问题。
(五)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组织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强化标准、技术衔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鼓励联盟各方开展产业协作配套。重点建立电动汽车产业链联盟。支持重点企业组建电动汽车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形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变频驱动、汽车电子、充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配套设施,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支持成客、川汽等重点整车企业尽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纯电动大中型客车产品。支持四川宝生公司无钕稀土系镍氢动力电池实现产业化。支持东方自控公司加快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系统开发并实现产业化。支持以南充东风、安美科等为主体,加快CNG、LNG天然气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
(六)实施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实施“城市公交示范工程”,支持在成都、南充先期试点。围绕示范工程,加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协调省电力公司、成都市合作建设至少3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和300个充电桩。支持成都市争取成为国家级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七)加强汽车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各汽车产业园区建立完善园区投融资机构,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公共物流、专业市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服务支撑能力。支持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和零部件制造业企业孵化器,围绕龙头、骨干企业,打造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区。
(八)抓好已有政策的落实。继续加大对汽车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资源综合利用、汽车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强化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生产要素的保障。加强对重点项目核准、备案、土地、环保等方面的跟踪协调和服务。继续执行汽车下乡政策。
(九)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推动优势资源整合,增强国有企业的带动力;加强配套服务,支持外资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驱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对企业的规划指导,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技术升级、产品上档和市场开拓。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促进重点产品尽快投产达效。
(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企业要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各地、各部门要着力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考核,提高服务水平,细化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川省汽车制造产业2010年度重点项目表(见附表)
四川省生物工程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年度目标
到2010年,突破、储备一批关键技术和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推进成都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抓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构建四川省生物医药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形成2—3个产值达100—2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基地)。培育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的企业5—7家、10—50亿元的企业15—2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产品35—40个。实现销售收入63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20亿元,增长20%。
二、重点任务
2010年,围绕生物工程产业发展重点任务,认真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成都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成都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以现有工作为基础,重点抓好“研发创新园”、“亚健康产业孵化园”、“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园”等三个核心园区建设。
一是研发创新园重点抓好创新药物综合研发平台和天府生命科技园建设。大力推进创新药物综合研发平台建设进度,促进开放共享服务,尽快建立药物靶标发现与确认、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新药合成与开发、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到中试生产、制药工程等一整套的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新药创制基地;天府生命科技园重点支持其整合产学研等创新资源,聚集产学研单位,打造产学研联盟;支持引进国内外、省内外一流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提供基础条件;支持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专业创新研发、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
二是加快亚健康科技产业孵化园建设。重点推进园区开工建设,加快生物医药共享平台建设、生物医药GMP中试生产中心建设,支持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亚健康产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为引进国内外、省内外一流亚健康研发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提供基础条件。
三是加快成都普什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产业园建设。打造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度高、产业带动性强的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产业集聚地。重点发展一次性使用无菌输注系统医疗器械及耗材、骨诱导人工骨、人工心瓣膜、血管支架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积极争取国家药监局批准四川为国家生物工程材料的检验评价和药品检验评价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批准组建国家医用植入器械工程研究中心。
(二)加快构建四川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成都分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地奥集团等我省生物医药产业优势产学研单位,创新机制,盘活区域内各类离散的产学研创新资源,基于生物医药产业链,在四川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总平台)下建立由四川生物医药分析测试服务、四川生物医药新药研发技术服务、四川生物医药成果转化与新药销售服务、四川生物医药综合信息服务、四川生物医药政务服务、四川生物医药投融资服务等六个专业服务子平台。2010年将初步完成平台构建工作并实现试运行,进一步探索平台运行机制。从项目立项、科技研发、中间试验到成果转化、产业化各个实施阶段为企业提供从产业上游到下游完善的、共享的、开放的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为生物医药企业从新药筛选、研发、中试、新药报批、生产、销售提供全方位服务,提高我省四川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三)认真抓好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2010年,围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诊断产品、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医疗仪器和设备等,抓好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创新中药、诊断产品等三个产业集群和血液制品、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两个产业链发展。
一是生物制药及疫苗产业集群。以地奥集团、康弘集团、成都蓉生药业、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成都华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水痘减毒活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冻干滴眼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特异性溶瘤重组腺病毒注射液、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等重点产品;开展细胞无血清大规模培养技术、微生物基因组工程、蛋白质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研究;加快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的国际化工作。重点推动乙脑减毒活疫苗进入国际疫苗采购供应组织,力争通过WHO国际GMP预认证,全面供应国际市场。
二是诊断产品产业集群。以成都华神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迈克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协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定量测定试剂盒、HIV唾液尿液快速检测试剂、结核病快速检测试剂、疫苗接种后保护性抗体快速检测试剂,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等重点产品;开展生物化学诊断技术、免疫学诊断技术、酶抑制剂技术、标志分子获得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实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定量测定试剂盒研究与产业化、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外诊断产品产业化、疫苗接种后保护性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项目。
三是创新中药产业集群。以成都地奥集团、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成都恩威制药有限公司、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中汇制药有限公司、四川三精升和制药有限公司、成都华神药业、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等为核心,以成都国嘉生物科技集团、四川绿色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华高药业有限公司等相关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企业等企业为配套,以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国家成都中药临床试验中心为配合,重点开发川贝母、川芎、附子等道地药材的种植和精深加工及金刚藤软胶囊、渴络欣胶囊、舒肝解郁胶囊、芍杞颗粒产业化等有竞争力的产品;加快地奥心血康胶囊、糖脉康颗粒、通舒胶囊等中药产品国际化进程。重点支持地奥集团完成欧盟注册的后续工作,使该产品正式进入欧盟主流医药市场。
四是血液制品产业链。以成都蓉生药业、远大蜀阳制药、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协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都佳颖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静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有竞争力的血液制品,一次性使用单采血浆分离器、血细胞分离器及相关产品等器械,实现血浆综合利用,延伸血液制品产业链。带动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医用器具厂、成都佳颖医用制品公司、四川迈克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协和生物技术中心等企业血浆采集设备、耗材、试剂等企业,以及医药销售网络企业和临床医院发展。
五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链。依托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迪康中科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新津事丰医疗器械公司、成都普什集团等我省实力较强的企业,带动成都市佳颖医用制品公司、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青山利康药业等中型企业的发展,开展医用材料的表面生物活化及抗凝血改性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灭菌包装技术、制备技术、性能评价及医用原材料的改性技术、合成技术、高端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一次性使用无菌输注系统医疗器械及耗材、非PVC一次性使用袋式输液器的研制与开发、高频数字化医用X射线机等重点产品产业化。
(四)认真抓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一是针对我省生物医药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继续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解决我省生物医药等生物工程领域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积极组织筛选一批重大项目,抓紧项目组织工作,积极争取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十二五”重大项目支持。
(五)认真办好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筹备召开由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一是邀请世界卫生组织等有关国际组织官员、有关国家政府机构官员等参会,共同促成中医药多边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二是利用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著名专家、世界知名制药企业负责人、投资商等云集四川的机会,通过举办国际合作、科技成果推介发布、投融资项目合作、人才合作等专题活动,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力争促成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研究机构和投资商与我省开展合作,建立研发机构。
三、推进措施
(一)加大支持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重大项目支持。二是围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集中省、市、区生物工程产业领域的研发、技改、产业化等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共同推进四川生物工程产业发展。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资金支持。整合国家、省、市、区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研发、技改、产业化等资金,集成推进我省生物工程产业发展。
(二)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生物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9〕45号)
(三)部省会商推进成都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省政府与科技部共建生物技术产业化示范省的政策优势,将成都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作为部省会商的重要内容,请科技部授予部省共建成都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的牌,并请科技部对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城建设给予立项专项经费等的支持。
(四)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兼并重组。一是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的集中配置,保障企业发展的药材资源需求。二是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兼并或组建战略性联盟以在较短时间获得所需的技术、设备、准入资格、市场配额等。三是各级政府要为企业战略重组创造一个平稳、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大企业兼并破产、停产、困难企业所涉及的政府收费给予优惠。
(五)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推动优势资源整合,增强国有企业的带动力;加强配套服务,支持外资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驱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对企业的规划指导,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技术升级、产品上档和市场开拓。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促进重点产品尽快投产达效。
(六)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企业要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各地、各部门要着力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考核,提高服务水平,细化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川省生物工程产业2010年度重点项目表(见附表)
四川省新材料产业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年度目标
201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钒钛新材料、硅锂材料、化学新材料、稀土新材料、超硬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6大领域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工业增加值2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以上。
二、重点任务
2010年,全年新材料产业6大领域大力发展10项产品、建设2个产业集群、研发10项关键技术、培育和壮大40户企业、加快5个园区建设。
(一)积极发展10项产品。即:高档金红石钛白、高档钛材、单晶硅及切片、碲化镉和铜铟镓硒材料、芳纶Ⅱ(Ⅲ)、高端硅氟材料、稀土金属、稀土农用产品、超硬工具和刀具、新型体外诊断化学发光检测原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植入器械和人工器官等产品。进一步完善和延伸钒钛产业链、硅材料产业链、硅氟材料产业链、稀土产业链、超硬材料产业链、生物医学新材料产业链等6大产业链。
(二)培育2个产业集群。即乐山硅材料及光伏产业集群和凉山稀土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乐山硅材料企业发展光伏产业下游产品,实现区域循环配套发展,构建强有力的产业竞争能力;推动乐山“国家硅材料及副产物开发利用产业化基地”建设。发挥凉山稀土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稀土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努力建设凉山稀土产业集群。
(三)加快研发10项关键技术。即: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产业化,钒电池研发,聚光电池组件产业化,四氯化硅循环利用、尾气和热能回收综合利用,高端氟硅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特种合成纤维工程化和产业化,稀土金属及合金冶炼,锂系列产品规模化生产技术,体外诊断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医用改性材料等技术。
(四)重点培育壮大40户企业。壮大20户骨干企业,即:攀钢集团、龙蟒集团、宏达集团、川威集团、钢城集团、新光硅业、东汽峨半、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昊华西南公司、四川江铜稀土、大西洋焊接材料、四川迈克生物、成都普什医药塑料包装等20个骨干企业,攀钢集团销售收入超过450亿元,川威集团200亿元、钢城集团100亿元、龙蟒集团30亿元。培育2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即:攀阳钒钛、阿波罗、四川永祥、成都钟顺科技、乐山科立鑫、四川亚连科技、广盛锂业、成都光明光电、四川瑞泽科技、中蓝晨光、眉山胜科、泸州北方、四川新万兴、四川飞亚、成量工具、四川普什—川大等。
(五)加快5个园区建设。加快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自贡富顺晨光科技园等5个园区(集中发展区)建设。其中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建成100亿园区。
三、推进措施
2010年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抓好以下8项工作。
(一)编制制定发展规划。编制出台《四川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尽快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钒钛产业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建立和完善创新平台。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20户骨干企业中宏达集团争创国家级技术中心,新光硅业、四川江铜稀土等企业新建省级技术中心。2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全部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二是建立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依托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攀枝花学院尽快组建钒钛产品重点实验室。三是完善产品标准,40户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尽快完善自己的产品标准体系。四是依托攀枝花市、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攀枝花学院加快建设国家级钒钛产品检测检验中心,积极争取国家药监局批准四川组建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的检验评价中心。
(三)加快50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川威10万吨钒渣、中蓝晨光的年产1000吨级芳纶Ⅱ产业化、四川江铜稀土有限公司的稀土金属及合金、四川迈克生物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平台、成都普什生物医学工程等20个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攀钢集团钛业公司二期工程、瑞康钛业6万吨高档金红石型钛白粉、天威新能源50MW太阳能级太阳能级单晶硅片、钢城集团低品位表外矿选矿项目、四川国锂2000吨电池级磷酸二氢锂普什—川大的骨诱导人工骨产业化项目等30个项目建成投产。
(四)推动联合重组发展产业集群。重点推动攀钢集团和鞍钢集团的联合重组,今年确保挂牌。推动完成攀枝花地区部分钒钛小选矿厂的联合重组,以四川江铜稀土为龙头整合冕宁稀土资源,推动四川汉鑫矿业与盛和稀土的联合重组。推进乐山硅材料与化工、水电企业联营。推动大企业大集团沿产业链加快发展一批深加工企业,实现企业聚集发展、配套发展、集群发展。
(五)大力推动园区建设。帮助指导新材料6个领域相关的产业园区(聚集发展区)完善并落实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
(六)帮助企业融资引资。搭建融资引资平台,帮助争取银行支持,搞好招商引资;对接资本市场,引进风投资金,帮助四川迈克生物、天齐锂业、四川亚联科技等企业尽快上市。
(七)强化运行监测。建立健全产业统计体系,定期进行新材料产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分析产业发展情况,定期进行信息发布,引导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
(八)搞好要素保障。千方百计保障多晶硅企业用气需要。引导银行资金、风投资金和社会资金向骨干和成长型中小企业倾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和园区资金重点支持和引导新材料产业及园区发展。
(九)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推动优势资源整合,增强国有企业的带动力;加强配套服务,支持外资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驱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对企业的规划指导,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技术升级、产品上档和市场开拓。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促进重点产品尽快投产达效。
(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企业要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各地、各部门要着力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任务考核,提高服务水平,细化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川省新材料产业2010年度重点项目(见附表)
责任编辑:
李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