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马边携手为彝族群众搭建就业“直通车”
走出去有奔头 家门口有干头

  • 2025年11月12日 14时1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马边帮扶车间内,绣娘正在刺绣。受访者供图

    冬日的小凉山深处,马边彝族自治县三河口镇星星村炊烟袅袅。11月11日,格铁弟弟已从浙江绍兴返乡,与家人一起酿泡水酒、做豆腐,准备迎接彝历新年。

    2019年,借着东西部劳务协作的东风,格铁弟弟通过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打造的“彝领技工”劳务输出项目,从大山走进绍兴佳力纤化纤新材料有限公司。岗前“订单式”培训打下的扎实功底,帮助他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员,年收入8万多元,成了全家的“顶梁柱”。“每年回来都能看到家里的变化,现在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他笑着对记者说。

    以劳务协作提质为方向,越马两地正持续书写着“山海携手、就业增收”的新篇章。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以来,越城区帮助马边劳动力转移就业9100余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7400余人次。

    “就业直通车”开到村头

    “岗位要选得准,乡亲们才能挣得多。”近日,四川彝领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阿溜卢和正在浙江多家工厂考察,只为把最合适的岗位带回马边。近年来,越城区与马边用活协作资源,通过构建“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一体化服务,架起横跨山海的“就业金桥”。

    “以前从没想过,出门打工还有交通补贴和务工奖补。”近日,马边大竹堡乡朝阳坪村外出务工人员欧起以格感慨。他和两个兄弟都外出打工,政策托底为他们消除了“出门怕花钱、打工怕吃亏”的后顾之忧。

    为帮助老乡找到心仪的工作,越马两地人社部门打造“就业直通车”服务模式,每年签订劳务协作协议书,定期开展座谈会对接需求,2023年以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75场,提供岗位 20 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100余人。

    为了让群众甩开“包袱”、轻装上阵,两地人社部门还拿出真金白银补贴支援。自2024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马边已有约1.251万人次领到东西部协作务工奖补和跨区域交通补贴,补贴共计917.38万元。

    不光走出去还要留得稳

    搭好了桥,还需帮助务工人员“留得稳”。越城驻马边帮扶工作队持续推进东西部职教协作“蓝鹰工程”,提升马边务工人员劳动技能。

    “最高月收入能拿到1万元!”马边彝族自治县碧桂园职业中学学生曲别达夫在绍兴的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兴奋地向回访老师分享成长喜悦。作为“蓝鹰工程”的受益者,他于2023年赴绍兴技师学院进行技能深造,如今已能独立完成核心岗位操作。

    “截至目前,我们已选派4批次53名学生赴绍兴优质职业院校深造。”马边彝族自治县碧桂园职业中学校长李林表示,“蓝鹰工程”高级工班的首批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月收入在8000元至12000元之间。目前,越城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0余万元,助力改善马边职教基础设施。

    越马两地还把服务贯穿全程。在越城区,马边设立的劳务协作工作站成了彝族务工者的“娘家”。工作人员实地考察企业岗位,把信息精准推送到马边村组;务工人员到岗后,工作站跟踪回访、帮助维护权益、协助申请政策补贴。“有困难找工作站”成了在浙彝族群众的共识。

    帮扶车间建到“家门口”

    “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心里踏实得很。”马边民建镇锦弘鞋业帮扶车间里,罗乌脚踩缝纫机熟练作业。她给记者算了一笔“幸福账”:步行20分钟到岗,月入近3000元,这份干了6年的工作,让她实现了工作生活“两头顾”。

    这样的帮扶车间,马边已建成13家。截至目前,已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超700人次;今年已吸纳392名劳动力就业。

    企业扎根马边开设帮扶车间,是双赢选择。马边彝族自治县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主任李云龙表示,这些车间多属于本地企业,涉及矿业、彝绣、农业种植、服装加工等多个领域,采取“本地取材、外地销售”模式,整合东西部原材料与市场,既实现了本地人就近就业,又为当地培育了产业生态。

    根据马边出台的《2025年东西部协作帮扶车间认定及吸纳就业奖补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认定奖励,同时按吸纳就业人数分档给予最高2万元/年的稳岗奖补。

    除了税收减免、稳岗奖补等优惠,马边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稳定性强,能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同时企业还能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对接东部地区的销售渠道,解决了“本地有好货、外销渠道窄”的难题。(牛萍 记者 曾小清)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越城马边携手为彝族群众搭建就业“直通车”
    走出去有奔头 家门口有干头

  • 2025年11月12日 14时1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马边帮扶车间内,绣娘正在刺绣。受访者供图

    冬日的小凉山深处,马边彝族自治县三河口镇星星村炊烟袅袅。11月11日,格铁弟弟已从浙江绍兴返乡,与家人一起酿泡水酒、做豆腐,准备迎接彝历新年。

    2019年,借着东西部劳务协作的东风,格铁弟弟通过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打造的“彝领技工”劳务输出项目,从大山走进绍兴佳力纤化纤新材料有限公司。岗前“订单式”培训打下的扎实功底,帮助他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员,年收入8万多元,成了全家的“顶梁柱”。“每年回来都能看到家里的变化,现在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他笑着对记者说。

    以劳务协作提质为方向,越马两地正持续书写着“山海携手、就业增收”的新篇章。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以来,越城区帮助马边劳动力转移就业9100余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7400余人次。

    “就业直通车”开到村头

    “岗位要选得准,乡亲们才能挣得多。”近日,四川彝领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阿溜卢和正在浙江多家工厂考察,只为把最合适的岗位带回马边。近年来,越城区与马边用活协作资源,通过构建“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一体化服务,架起横跨山海的“就业金桥”。

    “以前从没想过,出门打工还有交通补贴和务工奖补。”近日,马边大竹堡乡朝阳坪村外出务工人员欧起以格感慨。他和两个兄弟都外出打工,政策托底为他们消除了“出门怕花钱、打工怕吃亏”的后顾之忧。

    为帮助老乡找到心仪的工作,越马两地人社部门打造“就业直通车”服务模式,每年签订劳务协作协议书,定期开展座谈会对接需求,2023年以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75场,提供岗位 20 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100余人。

    为了让群众甩开“包袱”、轻装上阵,两地人社部门还拿出真金白银补贴支援。自2024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马边已有约1.251万人次领到东西部协作务工奖补和跨区域交通补贴,补贴共计917.38万元。

    不光走出去还要留得稳

    搭好了桥,还需帮助务工人员“留得稳”。越城驻马边帮扶工作队持续推进东西部职教协作“蓝鹰工程”,提升马边务工人员劳动技能。

    “最高月收入能拿到1万元!”马边彝族自治县碧桂园职业中学学生曲别达夫在绍兴的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兴奋地向回访老师分享成长喜悦。作为“蓝鹰工程”的受益者,他于2023年赴绍兴技师学院进行技能深造,如今已能独立完成核心岗位操作。

    “截至目前,我们已选派4批次53名学生赴绍兴优质职业院校深造。”马边彝族自治县碧桂园职业中学校长李林表示,“蓝鹰工程”高级工班的首批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月收入在8000元至12000元之间。目前,越城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0余万元,助力改善马边职教基础设施。

    越马两地还把服务贯穿全程。在越城区,马边设立的劳务协作工作站成了彝族务工者的“娘家”。工作人员实地考察企业岗位,把信息精准推送到马边村组;务工人员到岗后,工作站跟踪回访、帮助维护权益、协助申请政策补贴。“有困难找工作站”成了在浙彝族群众的共识。

    帮扶车间建到“家门口”

    “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心里踏实得很。”马边民建镇锦弘鞋业帮扶车间里,罗乌脚踩缝纫机熟练作业。她给记者算了一笔“幸福账”:步行20分钟到岗,月入近3000元,这份干了6年的工作,让她实现了工作生活“两头顾”。

    这样的帮扶车间,马边已建成13家。截至目前,已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超700人次;今年已吸纳392名劳动力就业。

    企业扎根马边开设帮扶车间,是双赢选择。马边彝族自治县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主任李云龙表示,这些车间多属于本地企业,涉及矿业、彝绣、农业种植、服装加工等多个领域,采取“本地取材、外地销售”模式,整合东西部原材料与市场,既实现了本地人就近就业,又为当地培育了产业生态。

    根据马边出台的《2025年东西部协作帮扶车间认定及吸纳就业奖补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认定奖励,同时按吸纳就业人数分档给予最高2万元/年的稳岗奖补。

    除了税收减免、稳岗奖补等优惠,马边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稳定性强,能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同时企业还能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对接东部地区的销售渠道,解决了“本地有好货、外销渠道窄”的难题。(牛萍 记者 曾小清)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