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图强
四川打出“组合拳”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打出“组合拳”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
地质工作者正在进行野外勘查。王泽 摄
雷波县马颈子东磷矿普查项目,地质工作者正在进行野外勘查。李逸伦 摄
近日,拿到四川首本不动产权证书(采矿权)和采矿许可证后,峨边昌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进马不停蹄地开展接下来的工作——筹备建设绿色矿山和磷矿深加工厂。
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四川“家底”丰厚: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战略性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全省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达100种,8类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基地……
日前,四川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进一步释放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四川矿业发展之路上有哪些堵点?《若干意见》中提出的18条措施,又将为四川从“矿产大省”迈向“矿业强省”铺就怎样的升级路径?
夯实找矿基础
基础地质调查绘好“寻宝地图”,创新模式打开“资金源”
9月10日,《四川省1∶50000矿产地质调查规划(2025—2030年)》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作为未来5年四川基础地质调查的“路线图”,这一规划备受关注。
如果把找矿比作“寻宝”,那么基础地质调查就是绘制“寻宝地图”。自2023年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展实施以来,四川优势战略性矿种取得找矿突破,增储上产成效显著,背后正得益于有“寻宝地图”打下的坚实基础。
不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四川基础地质调查相对薄弱。为此,《若干意见》将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放在开篇,将围绕川北金锰矿、川东钾盐、攀西铜铁稀土矿等重要成矿区带,部署一批调查项目,力争到2030年,重要成矿区带1∶50000矿产地质调查覆盖率追上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基础,通过揭示‘成矿背景’,锁定找矿的‘潜力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李之利解释,加强这项工作,能进一步提升对矿产分布、成矿规律的认知,把资源家底“盘得更清”,为后续圈定找矿靶区、提出区块出让建议提供关键支撑。
地质调查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输血”,其中财政资金是关键支撑。此前,四川在全国率先建立矿业权出让收益分享激励机制,调动市县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投入格局。今年8月,凉山州雷波县探获超1.3亿吨磷矿石,便是州级财政投资的“硕果”。
《若干意见》通过创新地质调查模式拓宽找矿资金渠道。针对社会资本“想进却找不到门”的难题,推出“订单式”与“众筹式”两种地质调查模式。“订单式”地质调查,就是地勘单位、企业可自掏腰包,在矿业权空白区(不与财政项目重叠)申请调查战略性矿产,若后续区块成功出让,可获得奖补;“众筹式”则像“合伙寻宝”,由相关企业牵头,联合社会资本“组团”勘查,分摊早期高风险投入,降低单个主体的“入场门槛”。“地勘单位有技术却少‘弹药’,企业有资金却缺‘向导’,这两种模式正好让双方‘强强联合’。”省地质局地矿处处长杨利容说,推动社会资本与地勘单位携手,走进“空白区”找矿,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本和地勘单位参与基础地质调查的积极性。据了解,我省正在拟定上述两种地质调查模式的实施细则,征求意见后将按程序对外发布实施。
推动开发利用
扩大配备“用地保姆”,创新矿业权出让方式
长期以来,用地用林用草难是备受矿企关注的问题。从取得矿业权到正式投产,用地用林用草等审批需要数月甚至更久,这也制约着找矿突破和增储上产。
针对这一问题,四川此前试点为6家重点矿业企业的11个项目配备“用地保姆”,量身定制“一企一策”保障方案,定期调度用地保障工作,及时解决用地报批中的困难和问题。
攀枝花红格南矿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实现了“当年获取矿业权、当年完成可研设计、当年通过用地预审、当年实现项目核准、当年开工建设”,在国内大型矿山开发中尚属首例。“通过‘用地保姆’全程主动服务,现场跟踪指导用地保障工作,显著缩短项目前期时间,降低时间成本,促成我们更快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四川省钒钛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谢洋波介绍。
接下来,“保姆式”用地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并制度化。《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重点项目清单,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保姆式”用地用林用草保障,进一步提升矿业项目审批效率,缩短项目落地周期,为矿产资源供应链稳定提供前置保障。
矿业权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纽带,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矿业权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竞争出让。近年来,矿业权交易市场出现多宗“天价”矿业权,不断刷新矿业权交易溢价纪录。为破解“唯价高者得”,《若干意见》将探索以“限定最高报价+方案比选”等竞争方式出让矿业权。
“一方面,减轻企业资金负担,避免因高价竞得矿业权而压缩勘查开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综合方案比选倒逼技术革新、产业链延伸,推动环保与开采技术升级,助力矿业绿色转型。”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旨在将资源配置给最具“资源管家”精神和长期发展能力的优质企业,从源头上杜绝“圈而不探、炒卖矿权”的投机行为。
“‘方案比选’机制将倒逼我们持续投入绿色矿山建设和智能化开采,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谢洋波还注意到,《若干意见》提出以钒钛磁铁矿为试点,探索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发展机制,“这意味着从‘有什么、挖什么’的资源导向,转变为‘需要什么、布局什么、开发什么’的产业导向。这一机制也将鼓励我们深化与上下游的合作,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相关政策也提振了省外企业参与四川矿业权市场的信心。近日,四川成功出让4宗省级矿业权,成交价共计2.36亿元,其中2宗由省外企业竞得。
为找矿添“利器”
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培育矿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目前,地质找矿正从寻找地表露头矿,转向难度和风险更大的深部矿、隐伏矿。
“比如金矿,一些省份已探到地下3000米,四川还集中在1000米左右,深部找矿潜力大但同时难度更高,需要科技赋能和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二级研究员李光明说,既要在找矿理论创新上有突破,也要培育矿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去年,四川深化找矿科技赋能,在全国率先出台《四川省科技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着力破解成矿理论、综合应用等科技难题。2025年,我省确定了5个科技支撑找矿行动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投入科研经费3000万元,集中力量突破找矿核心技术与装备瓶颈。
在此基础上,《若干意见》明确提升战略找矿科创水平,支持省属地勘单位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建矿业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开展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此外,支持AI(人工智能)找矿平台和矿山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大力培育矿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我们正在建设AI找矿平台,通过机器学习构建成矿要素智能预测模型,目前已在靶区快速智能化圈定和评价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李之利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意见》还提出引导地勘单位积极开展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并按照科技成果转化规定,支持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充分享受成功转化收益。“这让我们更有干劲,更有获得感。”四川省第三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岳大斌说。
四川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伴生矿较多的情况。做好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矿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必答题”。
今年,四川完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针对煤、铁、铜等37个矿种445宗矿山,全面调查收集被评估矿山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等基础数据,以及绿色矿山创建、废石资源利用等特征指标情况,为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性支撑。
“下一步将在引导矿山企业提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实现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着力开展钒钛磁铁矿有价元素高效分离、钛(金红石)选冶、深部卤水锂钾提取、稀土矿伴生元素分离、中低品位磷矿资源浮选及磷钾分离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王若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