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三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效能大幅提升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统推进。不断完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9张清单”,30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有力推进,军工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或公司化改制、支持创业创新的财税政策、推动外国留学生留川就业试点等改革均取得新突破。全国率先部署经验推广,第一批21条创新改革举措在省内复制推广。我省被确定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和第8个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省,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发展。
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启动“一院一策”试点,42家院所开展股权激励、成果转化、离岗创业、协同创新等改革试点。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协同创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集团军”初步形成,建成北斗导航、无人机、科技云服务等11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34家,完成3D打印、钒钛综合利用等470余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建成全国首个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创客空间,设立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启动200项军用技术再研发转民用项目,打通了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通道。完成全省第一例、全国第二例军工“两证”联合审查试点,新增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服务领域民口企业110家,推动军民融合企业重组改制,全省军民融合上市企业达30家。加快推进军民融合项目建设,10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完成投资407亿元,150项军民融合技改升级项目完成投资255亿元。
科技计划顺利实施。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扎实推进,科技计划体系、管理决策制度和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机制全面建成。财政科技支出的稳步增长为科技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2016年重点研发类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1038个,应用基础类科技计划共安排课题260个,创新人才和平台类计划安排项目850个。各项科技计划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和前沿技术,对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做出了统筹部署。
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成立8家科技支行,组织银行、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常态化科技金融对接活动,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推进成都高新区、绵阳市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启动攀枝花、乐山等7个省级试点城市建设,全省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募集资金超过40亿元,基金规模和运行质量排在全国创投基金前列。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共促成签约项目404个,签约总金额193亿元。
二、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科技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保持西部第一。2016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561.4亿元,比2012年增长60.0%,年均增长12.5%,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投入总量保持西部第一。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新突破。近年来,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1.72%,比2012年提高0.25个百分点。

税收减免政策落实效果明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政策的不断完善,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分别为16.8亿元和13.6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59.6%和122.9%,年均分别增长12.4%和22.2%。
三、加快搭建支撑体系,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对重点建设的孵化器给予500-1000万元专项支持,全省建成各类孵化载体600余家,面积超过18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超过3万家(个)。成都市郫县被列入全国首批17个区域示范基地,四川大学被列入全国首批4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四川电信公司被列为中国电信集团国家“1+7”双创示范基地;天府新区、巴中市平昌县、长虹集团、新希望集团等4个基地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双创示范基地数量居西部第一。对接国家创新创业“三大赛事”,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双创活动周,积极打造双创品牌活动,“创业天府•菁蓉汇”已成为全国知名“双创”品牌。2014年以来,每年新增中小微企业2万户以上。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创业主体热情高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创新园区平台建设加快推进。2014年以来,全省新增5个国家级高新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达62个、农业科技园达102个。成都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绵阳科技城进入“1+5+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序列,开展两次攀西试验区科技攻关全球招标,签约项目39项。加快国际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成功获批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与2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高水平规划建设中韩创新创业园,建立国家级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17个,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21家。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从资金来源看,2016年全省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为291.5亿元,比2012年增长89.5%,年均增长17.3%,比全国高6.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51.9%,比2012年提高8.1个百分点。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依托企业布局建设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认定了一大批企业技术中心。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6家,比2012年增加27家;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69家,比2012年增加354家。企业独立或参与建设的重点实验室37个,占全省总数的30.1%;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2个,占全省的75.3%。
企业创新活动初具规模。2016年,在参与调查的2.7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有10028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1],占37.6%;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达35.7%,创新成功率较高。分行业看,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为44.1%、24.3%和31.9%;分规模看,大中型和小微型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为46.2%和34.9%;高新技术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达94.4%。创新已成为各类企业生产发展的共同选择。
四、强化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关键核心技术顺利攻关。“北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三代核电技术等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领跑全国。完成3D打印、钒钛综合利用等领域470余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全省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取得积极进展,纳米膜层制备、复合材料工艺集成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等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安全评估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高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9项、一等奖20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核能、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深地科学、轨道交通、生物治疗等优势领域积极创建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落户四川。积极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省重点实验室110个,在轨道交通、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深入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建立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分析测试、区域服务、工程化、孵化及金融服务等7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组织实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5个专项领域、1500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702个。2016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04.9亿元,比201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6.4%。
五、积极培育新增长极,助推科技创新长效发展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全省已基本建立起包括科技咨询培训、科技孵化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分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孵化器、科技特派员等科技服务机构不断壮大,2016年末,全省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2个、省级15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5个、省级9个,有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7个、省级示范中心7个,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6个、省级67个,有国家级众创空间55个、省级32个,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全省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比2012年增加4个。201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总收入8800.0亿元,其中技术收入1129.4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67.1%和73.0%,年均增速分别为18.7%和20.0%;实现净利润414.2亿元,比2012年增长97.0%。
专利实现量质齐升。2016年全省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4.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4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114.9%和231.1%,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38.1%,比2012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全省境内专利授权数为6.2万件,比2012年增长47.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4万件,比2012年增长131.1%,发明专利授权所占比重为16.7%,比2012年提高6.1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全省发明专利占比持续提高,专利结构不断优化,呈现量、质双双提升局面。

六、科技催生新的动能,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发展
新动能助力发展新经济。“互联网+”行动深入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贯彻实施大数据战略,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重要行业应用不断深化,涌现出一大批大数据创新型企业;信息惠民、“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便民服务效率和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
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016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94亿元,比2012年增长51.3%,平均增长10.9%;2016年高技术制造研发投入100.7亿元,比2012年增长162.9%,得益于强有力的研发投入,2012-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对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达到20.1%。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65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9.8%。
科技创新改善市场产品。新产品开发为改善产品市场奠定了基础。201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中,开发全新产品与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两类项目合计占企业研发项目的72.2%。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044.7亿元,比2012年增长45.3%,年均增长9.8%,比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3%,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12-2016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9.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科技创新事业积极开拓、蓬勃发展,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空前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下一步,我们必须坚定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创新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领作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为建成创新型省份、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再立新功。
[1]创新活动是研发活动以及为实现产品(服务)创新或工艺(流程)创新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