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43期

  • 2020年03月13日 15时02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4月24日

    广安市发挥园区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广安市现有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枣山物流商贸园区、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4个园区,总人口30.9万人,农业人口15.89万人,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村25个、贫困户2823户7934人,贫困发生率5.0%。近年来,该市把园区经济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抓手、把脱贫攻坚作为园区发展的推手,在工业、商贸、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走出一条产村相融、农旅共融、城乡互融“三融共进”的园区脱贫攻坚路子,取得良好成效。截止2018年底,园区贫困村已退出24个、贫困户脱贫784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5%。目前,余下的1个贫困村、贫困户89人已提前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一、突出产村相融,以就业创业提升造血之能

    (一)授人以鱼,提供就业机会。大力构建“34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以用地、税收、基建等优惠政策,精准发力招商。广安经开区创新“2+3+N”现工业产业模式,引进比亚迪实业,亿格电子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36家规上企业,400余家中小企业入驻园区,建成深广产业园等飞地园区2个,直接为贫困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岗位2100余个,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实现高质量脱贫。强化第二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互助扶贫千岗计划”,大力开发园区辅助性岗位、公益性岗位,就近安置60岁左右、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700余人,为园区第二产业提供餐饮、保洁等服务,人均年增收超6000元,实现稳定脱贫。

    (二)授人以渔,提升创业能力。通过成立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创客空间,采取“观摩学习+定期培训+定制项目”等方式,为园区小微企业提供一对一创业指导服务,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创业脱贫。枣山园区依托华美立家、临港大市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引进泰诚文旅、红心美凯龙等商贸企业,成功孵化创业项目100余个,成立小微企业370余家。针对贫困群众参与创业成活率不高的问题,各大商业综合体定期举办大型购物节、展销会,采取现场引流、宣传曝光、设立贫困户销售专区等方式,帮助园区“夫妻店”扩大销售规模、提升经营效益。截至目前,园区20余户贫困群众参与的小微企业、个体经营存活率达90%,实现人均年收入6万余元。

    (三)授人以渔,培育市场意识。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怕赔、外出务工怕远”“市场意识轻、畏难情绪重”的窘境,园区成立土特产销售经理人队伍,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整合“万村千乡”服务店,打造华蓥山生态农产品品牌,由销售经理通过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常态化对接市场需求,按需统购、统销本地土特农副产品,发挥电子商务在解决农村区位瓶颈问题上的独特优势,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针对部分创业贫困群众信心不足、经营理念缺乏等问题,园区建立“组团化、多元化、网格化”服务体系,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创业贷”服务,为贫困群众提供50%以上的创业贷款,提供免进货押金、免预付款担保服务,将园区内小微企业、“夫妻店”进行统一管理,纳入市场诚信监管体系,有效培育贫困群众的服务观念、售后观念。

    二、突出农旅共融,以全域旅游开具增收之方

    (一)乡村旅游美村容。坚持“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理念,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建设模式,以川东农家院落“青瓦粉墙、穿斗雕梁”为特色,在传统院落的修旧如旧中充分融入乡村旅游元素。协兴园区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成新型压缩式垃圾中转站2座、污水处理站2座、乡村旅游厕所12座,成功打造东环线—牌坊新村乡村旅游示范带,建成燎原村等错落有致、前庭后院、瓜果飘香的西溪水乡幸福美丽新村8个,升级改造130余家农家乐、农家客栈,建成红色—牛尾农家土鸡散养等基地12个,成功培育牌坊老腊肉、邓公酒、浓溪土鸡等乡村旅游热销品牌5个,区域内贫困群众通过民宿、手工艺品、公益岗位等方式,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实现村容美、村民富。

    (二)生态旅游兴产业。按照“产区变景区”的思路,沿巴广渝高速—邓小平故居互通连接线,推进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规划建设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龙顶山精品农业基地5个,连片种植蜜柚、血橙2000亩,生态采摘园1000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按照“田园变公园”的理念,大力实施治山秀水、增绿添花工程,对笔架山、春堡山、牛寨子等实施整山植被风貌塑造。加快推进“一路一景、一路一品”道路景观建设,升级华源生态农庄,整合西溪四季花海、西溪湿地的资源,打造省级农业主题公园,连线成片形成“常年观绿、四季赏花”生态园艺景观,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生态追求。2018年基地接待游客21万人次、营收1.65亿元,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9.7%。

    (三)文创旅游传文化。坚持“用是最好的传承、用是最大的发展”的理念,以乡村旧居、古寨、古寺为重点,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就近转化为脱贫增长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协兴园区编制《协兴园区历史人文资源保护目录》,分类分批对万春桥、蒲殿俊祖居、给孤寺等17处人文历史遗迹进行修缮保护,护卫好人文土壤根基。依托川东民俗博物馆,建设川渝地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充分利用闲置的古祠堂、古民居,建成村史馆、乡贤馆等15个,对协兴老街实施风貌塑造,发展农家民宿、红色研学、摄影写生等一批文创旅游致富产业,逐步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2018年,文创旅游带动区域内11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6800余元。

    (四)红色旅游强基因。围绕小平同志生平、思想理论、精神品格等宝贵资源,恢复重现佛手山、万春桥等小平同志青少年活动遗迹,打造新时期党性教育红色基地,在小平故居排演反映小平家风、小平风范的情景剧,开展红色文化“五进”行动,举办饮水思源现场体验、红歌会等特色教育活动,每年吸引近500万游客前来追寻伟人足迹、接受红色教育。借力渝广旅游合作,整合小平故里红色旅游景区周边资源,推介“红岩魂·川情·访伟人故里”跨区域红色旅游线路,提升广安红旅品牌效应及知名度,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国际红色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12场,吸引来自10余个国家的2.8万名选手参赛,带动区域内2700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7900余元。

    三、突出城乡互融,以公共服务实现民生之盼

    (一)政企合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坚持将园区财力的12%投入脱贫攻坚,集中解决贫困群众急、难、愁、盼的困难,加强商业、金融、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川师九中、奎阁三甲医院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通过企业捐赠、政府补贴的方式,投入700余万元,开通5条园区免费巴士线路,满足园区务工群众上下班。由园区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园区用工协会,依托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优势,协会统一组织园区用工招聘和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由政府相关部门核发证书,有效减少群众务工、培训硬支出。截至目前,协会共为园区企业培训贫困群众6800余人次,发放电焊、钳工、电工等技能证书960余张。

    (二)村改社区促进跨越式发展。针对园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特点,在具备条件的乡镇推进村改社区工作,通过土地集中流转、集约化使用、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金、土地入股分红、园区务工获得稳定收入,使其从低效率的农业耕作向高效率的产业工人转变。对符合易地搬迁安置的贫困群众进行社区化安置,释放更多贫困劳动力进城就业、融入城镇生活。同时,针对村改社区内群众,在原有优惠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城镇标准配给养老、低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目前,已完成枣山镇、穿石乡、广门乡等37个村的村改社区工作,5.1万农民获得城市居民身份,平均收入增长45%。

    (三)文化惠民实现渐进式转变。抓住“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契机,依托园区文化企业,组建腰鼓队、舞龙队、唢呐队等群众性文体表演队伍10余支,借助新时代讲习所、贫困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园区企业文化广场等平台,开展“德润故里·文明协兴”“诚信·孝敬·勤俭”等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脱贫致富典型,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的观念。利用园区企业职工多为附近贫困群众这一特殊优势,组织各企业开展“移风易俗”评选活动,主要针对职工个人形象、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等方面,对积极向上的员工给予工资福利奖励、对不符合健康文明习惯的员工给予工资福利惩戒,引导群众改变懒、散、乱的不良风气,逐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43期

  • 2020年03月13日 15时02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4月24日

    广安市发挥园区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广安市现有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枣山物流商贸园区、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4个园区,总人口30.9万人,农业人口15.89万人,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村25个、贫困户2823户7934人,贫困发生率5.0%。近年来,该市把园区经济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抓手、把脱贫攻坚作为园区发展的推手,在工业、商贸、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走出一条产村相融、农旅共融、城乡互融“三融共进”的园区脱贫攻坚路子,取得良好成效。截止2018年底,园区贫困村已退出24个、贫困户脱贫784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5%。目前,余下的1个贫困村、贫困户89人已提前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一、突出产村相融,以就业创业提升造血之能

    (一)授人以鱼,提供就业机会。大力构建“34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以用地、税收、基建等优惠政策,精准发力招商。广安经开区创新“2+3+N”现工业产业模式,引进比亚迪实业,亿格电子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36家规上企业,400余家中小企业入驻园区,建成深广产业园等飞地园区2个,直接为贫困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岗位2100余个,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实现高质量脱贫。强化第二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互助扶贫千岗计划”,大力开发园区辅助性岗位、公益性岗位,就近安置60岁左右、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700余人,为园区第二产业提供餐饮、保洁等服务,人均年增收超6000元,实现稳定脱贫。

    (二)授人以渔,提升创业能力。通过成立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创客空间,采取“观摩学习+定期培训+定制项目”等方式,为园区小微企业提供一对一创业指导服务,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创业脱贫。枣山园区依托华美立家、临港大市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引进泰诚文旅、红心美凯龙等商贸企业,成功孵化创业项目100余个,成立小微企业370余家。针对贫困群众参与创业成活率不高的问题,各大商业综合体定期举办大型购物节、展销会,采取现场引流、宣传曝光、设立贫困户销售专区等方式,帮助园区“夫妻店”扩大销售规模、提升经营效益。截至目前,园区20余户贫困群众参与的小微企业、个体经营存活率达90%,实现人均年收入6万余元。

    (三)授人以渔,培育市场意识。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怕赔、外出务工怕远”“市场意识轻、畏难情绪重”的窘境,园区成立土特产销售经理人队伍,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整合“万村千乡”服务店,打造华蓥山生态农产品品牌,由销售经理通过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常态化对接市场需求,按需统购、统销本地土特农副产品,发挥电子商务在解决农村区位瓶颈问题上的独特优势,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针对部分创业贫困群众信心不足、经营理念缺乏等问题,园区建立“组团化、多元化、网格化”服务体系,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创业贷”服务,为贫困群众提供50%以上的创业贷款,提供免进货押金、免预付款担保服务,将园区内小微企业、“夫妻店”进行统一管理,纳入市场诚信监管体系,有效培育贫困群众的服务观念、售后观念。

    二、突出农旅共融,以全域旅游开具增收之方

    (一)乡村旅游美村容。坚持“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理念,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建设模式,以川东农家院落“青瓦粉墙、穿斗雕梁”为特色,在传统院落的修旧如旧中充分融入乡村旅游元素。协兴园区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成新型压缩式垃圾中转站2座、污水处理站2座、乡村旅游厕所12座,成功打造东环线—牌坊新村乡村旅游示范带,建成燎原村等错落有致、前庭后院、瓜果飘香的西溪水乡幸福美丽新村8个,升级改造130余家农家乐、农家客栈,建成红色—牛尾农家土鸡散养等基地12个,成功培育牌坊老腊肉、邓公酒、浓溪土鸡等乡村旅游热销品牌5个,区域内贫困群众通过民宿、手工艺品、公益岗位等方式,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实现村容美、村民富。

    (二)生态旅游兴产业。按照“产区变景区”的思路,沿巴广渝高速—邓小平故居互通连接线,推进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规划建设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龙顶山精品农业基地5个,连片种植蜜柚、血橙2000亩,生态采摘园1000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按照“田园变公园”的理念,大力实施治山秀水、增绿添花工程,对笔架山、春堡山、牛寨子等实施整山植被风貌塑造。加快推进“一路一景、一路一品”道路景观建设,升级华源生态农庄,整合西溪四季花海、西溪湿地的资源,打造省级农业主题公园,连线成片形成“常年观绿、四季赏花”生态园艺景观,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生态追求。2018年基地接待游客21万人次、营收1.65亿元,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9.7%。

    (三)文创旅游传文化。坚持“用是最好的传承、用是最大的发展”的理念,以乡村旧居、古寨、古寺为重点,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就近转化为脱贫增长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协兴园区编制《协兴园区历史人文资源保护目录》,分类分批对万春桥、蒲殿俊祖居、给孤寺等17处人文历史遗迹进行修缮保护,护卫好人文土壤根基。依托川东民俗博物馆,建设川渝地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充分利用闲置的古祠堂、古民居,建成村史馆、乡贤馆等15个,对协兴老街实施风貌塑造,发展农家民宿、红色研学、摄影写生等一批文创旅游致富产业,逐步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2018年,文创旅游带动区域内11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6800余元。

    (四)红色旅游强基因。围绕小平同志生平、思想理论、精神品格等宝贵资源,恢复重现佛手山、万春桥等小平同志青少年活动遗迹,打造新时期党性教育红色基地,在小平故居排演反映小平家风、小平风范的情景剧,开展红色文化“五进”行动,举办饮水思源现场体验、红歌会等特色教育活动,每年吸引近500万游客前来追寻伟人足迹、接受红色教育。借力渝广旅游合作,整合小平故里红色旅游景区周边资源,推介“红岩魂·川情·访伟人故里”跨区域红色旅游线路,提升广安红旅品牌效应及知名度,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国际红色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12场,吸引来自10余个国家的2.8万名选手参赛,带动区域内2700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7900余元。

    三、突出城乡互融,以公共服务实现民生之盼

    (一)政企合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坚持将园区财力的12%投入脱贫攻坚,集中解决贫困群众急、难、愁、盼的困难,加强商业、金融、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川师九中、奎阁三甲医院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通过企业捐赠、政府补贴的方式,投入700余万元,开通5条园区免费巴士线路,满足园区务工群众上下班。由园区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园区用工协会,依托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优势,协会统一组织园区用工招聘和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由政府相关部门核发证书,有效减少群众务工、培训硬支出。截至目前,协会共为园区企业培训贫困群众6800余人次,发放电焊、钳工、电工等技能证书960余张。

    (二)村改社区促进跨越式发展。针对园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特点,在具备条件的乡镇推进村改社区工作,通过土地集中流转、集约化使用、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金、土地入股分红、园区务工获得稳定收入,使其从低效率的农业耕作向高效率的产业工人转变。对符合易地搬迁安置的贫困群众进行社区化安置,释放更多贫困劳动力进城就业、融入城镇生活。同时,针对村改社区内群众,在原有优惠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城镇标准配给养老、低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目前,已完成枣山镇、穿石乡、广门乡等37个村的村改社区工作,5.1万农民获得城市居民身份,平均收入增长45%。

    (三)文化惠民实现渐进式转变。抓住“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契机,依托园区文化企业,组建腰鼓队、舞龙队、唢呐队等群众性文体表演队伍10余支,借助新时代讲习所、贫困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园区企业文化广场等平台,开展“德润故里·文明协兴”“诚信·孝敬·勤俭”等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脱贫致富典型,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的观念。利用园区企业职工多为附近贫困群众这一特殊优势,组织各企业开展“移风易俗”评选活动,主要针对职工个人形象、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等方面,对积极向上的员工给予工资福利奖励、对不符合健康文明习惯的员工给予工资福利惩戒,引导群众改变懒、散、乱的不良风气,逐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