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2012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01月0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南充市府
  • 【字体:
  • 在南充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南充市人民政府市长 高先海

    (2012年1月4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四年,是极不平凡的四年。本届政府上任伊始就经受百年不遇的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四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突出“三个推进”工作重点,同心合力,攻坚破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及2011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着力项目攻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投资拉动势头强劲。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7亿元(预计数,下同),投资规模从2007年的201亿元增加到710亿元,年均增长4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以上。共实施重大项目340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33个、投资788亿元,产业项目143个、投资394亿元,民生项目64个、投资176亿元。累计争取到位国家、省项目资金426亿元,是前4年总和的4倍。

      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11亿元,年均增长152.9%。南渝、广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德南、南巴、南大梁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遂西、巴南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市已通车高速公路5条、共212公里,在建5条、共298公里,明年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75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7618公里。达成铁路复线建成运行,兰渝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南绵、南泸、南充外环等6条高速公路和成遂南达城际铁路列入国省路网发展规划。嘉陵江9级航电枢纽工程建成,装机容量92万千瓦,年发电量42.4亿千瓦时。南充港客运码头主体工程顺利完成,都京作业区多用途码头开工建设。高坪机场改扩建进展顺利,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累计完成水利投资51.6亿元,升钟水库二期工程获得国家批准立项,解元、九龙潭水库加快建设,完成除险加固水库230座,建成各类供水工程4.9万处,新增和恢复有效灌面75.6万亩。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15个,新增耕地15.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0万亩。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9.3亿元,建成30个35千伏以上的输变电项目和3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完成通信行业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3G网络业务开通运营。完成工程造林及补植178.3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4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4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6%。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384个,建成自然保护区3个。

      城镇面貌显著变化。完成主城区第七次总体规划修编,城市综合交通、市政管网、绿地系统等13项专项规划编制深入推进。全市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00亿元,拓展城镇面积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36.9万人,城镇化率达37.7%。市辖三区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0亿元,主城区人口由69万增加到97万,建成区面积由64.1平方公里拓展到90.6平方公里,特大城市骨架已经形成。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卫 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市政新区、江东新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南门坝等旧城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北部新城加快建设。启动西充河、清溪河综合治理工程,西华体育公园等五大公园开工建设,上中坝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下中坝开发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并开始出让土地,清泉坝、望天坝开发已经启动。主城区主要街道内涝整治全面完工,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南部、阆中县城迈入中等城市行列,仪陇、营山、蓬安、西充县城新区加快拓展,功能不断完善。全市新建4座嘉陵江过江大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实施农贸市场“三化一改”54个,新建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7座、垃圾处理场4个,建成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60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17.2%,化学需氧量累计削减1.2万吨,二氧化硫全面实现控制目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率达到92%,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嘉陵江干流水质长期保持Ⅱ-Ⅲ类标准。

      灾后重建提前完成。累计投资153亿元,全面完成城乡交通、通讯、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灾后重建,重建中小学校33所、农房2.7万户,维修加固受损校舍526所、城乡居民住房32.1万户;对166座震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修复2355口山坪塘、700多处石河堰、123公里渠道、1600多处重点渠系建筑物和5000余处供水设施。向重灾区捐赠资金和物资2694.6万元,投资2350万元对口援建梓潼县许州镇的10个项目按时竣工交付使用。

      二、突出产业培育,经济实力赶超跨越

      经济总量连攀新高。重要经济指标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甚至几番。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0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实现赶超,处于川东北领跑地位。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国税收入、地税收入分别达到94.4亿元、43.3亿元、34.6亿元、48.5亿元,年均分别增加16.5亿元、7.1亿元、6亿元、8.7亿元。全市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由3.3万元增加到5.8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87.1亿元增加到231.2亿元。实现土地出让总收入221亿元,年均增长27.3%。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764亿元增加到1353亿元,贷款余额由282亿元增加到551亿元,存贷款规模均占川东北的三分之一强。

      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快速扩张。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是2007年的2.6倍。累计完成更新改造投入264亿元,年均增长35.1%。南充被列入四川三大石化基地和成渝经济区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基地并启动建设。工业园区面积由20平方公里扩展到6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40平方公里的化学工业园区已完成投资20余亿元,“两桥一路”、东西干道基本建成通车,完成厂区用地场平近3000亩,总投资141亿元的晟达新材料园区系列项目开工建设。南充经济开发区等3个开发区被列为省级成长型超100亿元产业园区。农业快速提升。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4%;粮食总产量达334万吨。建成生猪规模化养殖园区1.5万个、桑园基地99万亩、优质粮油基地124万亩、柑桔基地90万亩、速丰林基地109万亩。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完成投资14.2亿元,建成规模化产业基地14万亩。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0户,农民专合组织达到2054个。建成新村示范点174个。累计实现劳务收入515.7亿元,年均增长8.7%。服务业快速发展。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亿元,是2007年的2倍。新建各类商业网点1.8万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3608个。金融、通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201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2.3亿元,是2007年的3.6倍。房地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24亿元,建成商品房1022万平方米、销售1101万平方米,年均分别增长5.8%、6.5%。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8.4:40.2:31.4调整到22.4:51.8:25.8,其中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形成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5.6%提高到9.3%,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由61.8%提高到71.7%,财税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优势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2.5%。入园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7%,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3%,粮食优质品种覆盖率达85%以上。全市雇工50人以上的种养业主达300户,集中经营土地90万亩,参加专合组织的农民达88万人,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2011年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5%。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不良贷款额比2007年下降61.4亿元,降低31.7个百分点。

      三、加强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充分显现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扎实开展扩权强县工作,进一步扩大三区(县、市)经济事务管理权限,县级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和县乡事业单位改革。完成“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生财、聚财、理财能力进一步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迈出坚实步伐,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医疗费用有效降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省经营,村镇银行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有效拓展。着力创新投融资方式,组建南充发展投资(控股)公司,成立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信贷公司25家,恒丰银行、交通银行入驻南充,综合运用BT、BOT、企业债券等融资模式,累计从金融系统融资2270亿元,吸纳社会民间投资350亿元,破解了发展的资金瓶颈。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59%。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的成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基本完成,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顺利推进。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积极参加“西博会”等集会招商活动,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大引强,累计签约项目1401个,到位资金838.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37个,引进的32户上市公司、6家大型央企、45户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交流合作更加密切,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与周边各市在金融、交通、物流、文化、环保等领域的联系合作不断加强,促进了一批跨区域的大项目立项建设。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24.4亿美元,年均增长23.7%;直接出口累计10亿美元,年均增长13.2%;利用外资累计8.3亿美元,年均增长20%。

      四、倾力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80元,年均分别增长14.3%、13.5%。累计完成民生工程投入186.1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9.9万人。累计投资75.4亿元,完成各类还房634.4万平方米,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4万户。解决农村125.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困难群众危房2.6万户。发放教育“两免一补”资金20.9亿元,惠及学生420万人次,建成教师周转房5086套。居民小区水电气欠容欠压、部分房产商违规收取配套费、房屋权属登记等问题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环卫工人等群体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累计化解市县乡村各类债务90.4亿元。升钟库区三年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完成,库区10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分别达到87万人、185.9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98.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3%。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自然科学研究成果872项,授权专利992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新建校舍35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30万平方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逐步缓解,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两基”顺利通过国检。建成415个乡镇文化站,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功举办嘉陵江合唱艺术节、灯戏艺术节,开办嘉陵江大讲堂30讲,首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改、扩建24个县级医疗机构、486个乡镇卫生院、20个社区卫生机构和530个村卫生室,市中心医院门诊内科大楼等重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发病率较2007年下降了15.5%,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稳定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为2.3%。。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2%,全面整合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完成市辖三区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推进。完成《南充市志》(1707-2003)编撰并出版发行。国防动员工作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档案、人防、气象、保密、人才、新闻出版、检验检疫、民族宗教、外事侨台、红十字会、残疾人、老龄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深入开展“平安南充”创建活动,构筑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犯罪,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建立人民调解组织6137个,调解成功率达93.7%。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在全省率先开通人民来信“绿色邮政”,全面实施领导干部接访,大力推行信访“一站式”服务,广泛开展“干部下访”活动,初步构建起大信访工作格局。“挂、包、帮”和“结对帮扶”工作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监察体系逐步健全,一批重大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排查和有效整治,连续四年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健全,应急救援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五、强化自身建设,政府形象有效提升

      政府决策民主规范。健全市政府工作规则和决策程序,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社会听证、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实施效果评估和责任追究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市政协报告和通报工作,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批评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达100%。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的桥梁纽带作用。政务公开全面推行。

      依法行政扎实推进。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理政,凡是作决策、上项目都遵循法律、遵守规则,不干预正常的经济秩序,不损害群众的利益,始终做到政府行为在法律规范下运行、矛盾纠纷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解决。清理出政府部门职权职责3900项,纠正了一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取消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50余项。全面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加强民主法治基层基础建设和法律援助服务。“五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启动实施。

      行政监督不断加强。加强对各类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规范政府行为,强化管理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启动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电子政务服务大厅同步运行和政务服务体系四级全覆盖,电子视频监控延伸到乡镇、街道。完成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第五次清理,取消、下放155项,承诺件实际办理提速85%以上。初步建立五大类138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相关制度,依法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和失职渎职行为。加强工程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坚决清理各类“小金库”,四年审计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资金4.8亿元,核减财政性投资工程造价4.9亿元。

      过去四年,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主要体会是:

      ——必须坚持在应对挑战中克难奋进。这四年来,地震、低温、干旱、洪涝等灾害接踵而至,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入影响,各种挑战和困难相互交织、重合叠加。面对空前复杂的发展形势,我们在市委领导下,始终以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以无比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密切关注发展走势,敏锐捕捉政策走向,果断有效地推出矛盾化解之法,确保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最大的危机是惧怕危机,最大的困难是回避困难。正是因为我们迎难而上、应对得法,才实现了化危为机、逆势崛起、赶超跨越。

      ——必须坚持在抢抓机遇中推进发展。这四年来,国家扩大内需强力拉动、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灾后重建政策支持、四川石化战略布局,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在这些重大发展机遇面前,我们顺势而为、主动出击,积极对上争取支持、对外扩大招引、对内深挖潜力,把每个机遇都用好用活,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先一步推进发展。实践证明,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抓住机遇就能把劣势变优势,获得率先发展的主动权。正是因为我们敏锐地抓住并把握好这些机遇,才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绩,形成了生机勃发的良好局面。

      ——必须坚持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不动摇。这四年来,我们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不遗余力地推进项目攻坚,不失时机地新上项目,实施了一大批利于当前和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实践证明,项目工作是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抓手,是拉动增长、加快发展的现实之举,也是夯实基础、增强后劲的务实之策。正是因为我们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基础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大幅提升。

      ——必须坚持产业培育的中心地位。这四年来,我们始终抓住产业培育这个中心,既重抓工业,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既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又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既着力推进扩容增量,又扎实抓好结构调整,确保了优势产业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没有产业就创造不出社会财富,提供不了就业岗位,提升不了经济实力。正是因为各项优势产业竞相发展,我们才在应对危机中回旋空间更大,在区域竞争中话语权更重,在加快发展中实力更强。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从政理念。这四年来,各类利益诉求不断涌现,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每年都依照群众意愿,推出一系列民生工程,保障投入、强化督办,不折不扣地把每个项目办好做实、让群众满意。实践证明,为政之本就是以人为本,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我们当好了群众的仆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正是因为我们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群众生活,维护了群众利益,发展了社会事业,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各位代表,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本届政府“经济更加发展、基础更加完善、生态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全面完成。回顾发展历程倍感艰辛,审视发展成就由衷自豪。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驻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大型支撑项目偏少,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市第五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的形势作了深入分析,结合“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奋斗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既定的思路和目标,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努力推动南充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

      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三个推进”,实施项目推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2200亿元、1400亿元、100亿元,实现“三个翻番”,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重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和成渝经济区北部平均水平。初步建成以全省重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成渝经济区重要交通节点、港口城市为主要支撑的区域交通枢纽;以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为主要支撑的区域经济高地;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市为主要抓手,主城区人口达120万,建成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主要任务是:

      一是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兰渝铁路,与达成铁路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铁路大动脉。积极争取开工建设汉巴南、南绵铁路和渝广南、绵南遂城际铁路。建成成德南、南巴、南大梁、遂西、巴南广高速公路,加快南绵、南泸等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网络更加完善。推动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农村公路联网发展。规划建设朱凤寺大桥、果城路至鹤鸣路大桥、小龙至荆溪大桥、都京至文峰大桥及一环北快速跨江大桥等一批过江大通道。加快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和港口群建设,打通嘉陵江至长江的黄金水道,建成成渝经济区北部港口城市和川东北最大的水运集散地。完成高坪机场改扩建,实施阆中通用机场建设,开辟更多航线。加快“数字南充”构建步伐,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二是加快建设区域经济高地。着力培育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能源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石油天然气化工项目建设,推动以华能火电、生物质能源等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技改扩能、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改造提升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把化学工业园区建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和“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示范园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建成高标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一批带动力更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基地、中西部优质蚕茧基地、中国甜橙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粮油基地和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市政新区、江东新区、下中坝等城市片区商业副中心建设,加快小龙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金融、房地产、旅游、信息等重点服务业,加快建设川东北和成渝经济区北部商贸、物流、金融中心。

      三是加快建设特大城市。大力实施拥江主城、产业新城、北部新城“三城同构、紧凑发展”战略,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小龙-龙门、文峰-河西、荆溪-潆溪等各大片区开发,实行组团式发展,新建一批城市地标性建筑和城市综合体。加快市政新区至荆溪、潆溪,江东大道至小龙门等城市干道建设;启动河东、嘉陵供水厂和荆溪、文峰污水处理厂建设,扩建高坪污水处理厂,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西充河流域综合治理,新建成一批城市公园,开展"五乱"治理,实施城区绿化、光亮工程,形成绿地相连、青山为屏、江河为带、园城一体的山水田园特色。按照以主城区为核心、嘉陵江流域为重点经济带、重要交通干线为骨架、县城为辅助增长极的“一心一区、一带三轴”的城市发展格局,积极支持县级城市向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发展,科学规划、积极推进重点集镇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7%以上。

      四是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公民素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推进等“六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生态文化,抓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打造提升“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艺术节”、“嘉陵江大讲堂”等特色文化品牌。完成市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建设,建成一批功能完善、实用性强的文化设施。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五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好财政、医药卫生等各领域的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市场化配置资源领域,加快发展投融资平台。创新目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招引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深化区域合作,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对接成都“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开发,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

      六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坚持“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强高新技术和人才引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推进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全面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构建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的“一主多元”治理格局。加强信访和群众工作,强化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应急管理处置机制。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提升全民法律素质。

      2012年政府工作意见

      2012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可能进一步增多,要素制约可能进一步增强,挑战和压力可能进一步增大。我们将因势利导、迎难而上,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突出“六个更加”的工作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以上。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成德南、南巴高速公路和嘉陵江四桥建设,加快建设南大梁、遂西、巴南广高速公路和南充港都京作业区多用途码头,力争开工建设南绵高速公路和朱凤寺大桥等重大项目,实施国道212线、省道203线等国、省干道路面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汉巴南铁路、南绵铁路、绵南遂城际铁路预可研及项目申报工作。扎实推进南达、南泸、南充外环高速公路、嘉陵江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推进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华能火电项目立项和天然气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生物质能源和智能电网建设,新建投产一批输变电项目。积极推进天然气深度开发系列项目建设,扎实抓好油气管网及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信息化建设,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加快3G网络建设和推广应用,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升钟二期、解元水库、九龙潭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小型水利重点县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嘉陵江干流(南充段)堤防建设和重点区域中小河流治理。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农村道路、农村沼气、电网改造、农业机械化及配套建设。

      抓好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乡生态绿化工程,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嘉陵江(南充段)两岸生态绿化工程建设。加强嘉陵江流域(南充段)和西充河流域等重点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嘉陵江沿途重点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强水、土地、林木、矿产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强化污染减排工作。

      二、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抓好以晟达新材料园区为依托的石油天然气战略支柱产业培育,加快建设园区主干道、铁路专用线等重点配套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寻求配套延伸产业战略合作伙伴,推进PTA、聚酯尼龙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强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实施技改项目150个,完成投资115亿元。完善汽车汽配产业链,加快东风南充汽车燃气发动机生产线技术改造;推进丝纺服装产业升级,加快研发新型聚酯及非纤领域合成新材料技术;做强轻工食品产业,加快推动一批原有企业和新引进企业技改扩能。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

      突出抓好新型城镇化。加快北部新城、南部产业新城等城市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上中坝生态湿地公园、下中坝、清泉坝、望天坝片区建设,力争新增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新启动实施一批主城区重要街道改造工程,加大下中坝东湖公园、气象主题公园等推进力度。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进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积极解决交通拥堵、社区管理等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市工作。加快县城和重点乡镇发展,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坚持“两化”互动发展。优化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促进园区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发展等多项规划衔接,注重园区基础设施与公交、金融、商场、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相配套,把园区建设成为产城一体、功能完善的现代城市新区。完善城市金融、保险、信息等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改善企业集聚生产要素条件,促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从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加快建设一批畜牧、蚕桑、柑桔、优质粮油、速丰林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新建万头以上养猪场27个,新栽柑桔7.4万亩,发展优质粮油100万亩,改造速丰林20万亩。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招引一批龙头企业落户,力争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户。进一步深化和创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业主大户和广大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突出抓好扶贫开发。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加快实施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扎实做好新村扶贫、社会扶贫、移民后扶等重点工作,巩固和扩大扶贫试点成果。抓好以农村聚居点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为主的新农村连片建设,打造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的文明新村。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川东北农产品批发市场、川东北汽贸中心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品牌购物中心、特色餐饮酒店和特色商业街区。积极推进“一园区、四物流中心、七配送中心”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开展A级物流企业认定工作,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全年完成出口总额9.4亿美元。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进发展一批精品名店,推进网购网销工程,大力发展直销经营、连锁经营等新型营销方式,积极培育汽车、家电等消费热点。强化县城及乡镇商业网点配送功能,扩大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市场正常流通和物价基本稳定。大力推进阆中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乡村旅游发展,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经济。认真落实房地产业各项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五、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着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完善市图书馆、大剧院服务功能,新建一批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县级室内(外)体育场馆。开工建设市广播影视中心,启动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新(扩)建市县乡新闻联网回传系统,继续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重点工程。加大文艺创作力度,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入开展文化体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农家活动。继续抓好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培育,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艺展演等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与制造、物流、建筑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加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物市场监管,扩大文化市场消费规模。

      六、努力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加强财税征收管理。坚持依法治税,大力培植财源,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税收征管,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基金收入等非税收入管理,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基本运转和民生等重大项目建设。

      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加强银政企合作,做好信贷项目的申报、储备和推介工作。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服务,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力争全年新增贷款90亿元。大力推动融资渠道多元化,积极运用短期债券、信托、金融租赁、保险直投和股权融资等多种新型融资工具,力争全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量达到130亿元。加快建设金融市场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征信体系和小额贷款担保监管体系。努力扩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和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各项改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积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有机衔接的财政预算体系。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壮大政府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推动民间投资进入更广阔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扩大开放合作。大力实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强与成都、重庆和川东北区域分工协作。突出招大引强,着力引进一批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著名品牌和拔尖人才。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快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年引进资金300亿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关系,深入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工作,深化事权调整,给县(市、区)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各地产业发展布局,统筹运用产业规划和政策、项目、资金,积极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既错位发展,又充分合作,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力。

      八、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继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抓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十大民生工程”,全年完成投资70亿元。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做好重点对象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困难群众、特殊群体救助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培育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公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城区中小学校建设,继续解决“入园难”和“大班额”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用好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区、市中心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中医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卫生基层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全面落实双拥模范城创建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做好老龄和残疾人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统计管理和调查工作。抓好防灾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台、邮政、保密、人防、气象、档案、地方志、水文、检验检疫、红十字会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畅通信访渠道,推进信访积案和社会矛盾化解,全面提升信访和群众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组织、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对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整治和监管力度。全面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打造一批典型示范社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应急公共平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防灾救灾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九、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扎实做好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批评,政协委员提案和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答复工作。加强普法工作,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和仲裁工作,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努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坚持从严治政。深入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和并联审批,完善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和电子政务大厅建设。深入开展政务公开,规范完善行政权力运行、重大决策部署、政府绩效考核、财政预算公开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加大督办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和强化任务分解、检查督促、考评奖惩等制度,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务实勤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反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大兴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风,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切实转变文风会风,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顽症,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服务人民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坚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述职述廉制度,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的职能作用,强化对工程建设、土地招拍挂、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的监管。积极推进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治腐败行为。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我们在共度时艰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2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01月0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南充市府
  • 在南充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南充市人民政府市长 高先海

    (2012年1月4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四年,是极不平凡的四年。本届政府上任伊始就经受百年不遇的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四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突出“三个推进”工作重点,同心合力,攻坚破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及2011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着力项目攻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投资拉动势头强劲。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7亿元(预计数,下同),投资规模从2007年的201亿元增加到710亿元,年均增长4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以上。共实施重大项目340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33个、投资788亿元,产业项目143个、投资394亿元,民生项目64个、投资176亿元。累计争取到位国家、省项目资金426亿元,是前4年总和的4倍。

      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11亿元,年均增长152.9%。南渝、广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德南、南巴、南大梁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遂西、巴南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市已通车高速公路5条、共212公里,在建5条、共298公里,明年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75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7618公里。达成铁路复线建成运行,兰渝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南绵、南泸、南充外环等6条高速公路和成遂南达城际铁路列入国省路网发展规划。嘉陵江9级航电枢纽工程建成,装机容量92万千瓦,年发电量42.4亿千瓦时。南充港客运码头主体工程顺利完成,都京作业区多用途码头开工建设。高坪机场改扩建进展顺利,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累计完成水利投资51.6亿元,升钟水库二期工程获得国家批准立项,解元、九龙潭水库加快建设,完成除险加固水库230座,建成各类供水工程4.9万处,新增和恢复有效灌面75.6万亩。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15个,新增耕地15.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0万亩。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9.3亿元,建成30个35千伏以上的输变电项目和3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完成通信行业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3G网络业务开通运营。完成工程造林及补植178.3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4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4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6%。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384个,建成自然保护区3个。

      城镇面貌显著变化。完成主城区第七次总体规划修编,城市综合交通、市政管网、绿地系统等13项专项规划编制深入推进。全市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00亿元,拓展城镇面积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36.9万人,城镇化率达37.7%。市辖三区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0亿元,主城区人口由69万增加到97万,建成区面积由64.1平方公里拓展到90.6平方公里,特大城市骨架已经形成。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卫 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市政新区、江东新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南门坝等旧城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北部新城加快建设。启动西充河、清溪河综合治理工程,西华体育公园等五大公园开工建设,上中坝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下中坝开发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并开始出让土地,清泉坝、望天坝开发已经启动。主城区主要街道内涝整治全面完工,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南部、阆中县城迈入中等城市行列,仪陇、营山、蓬安、西充县城新区加快拓展,功能不断完善。全市新建4座嘉陵江过江大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实施农贸市场“三化一改”54个,新建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7座、垃圾处理场4个,建成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60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17.2%,化学需氧量累计削减1.2万吨,二氧化硫全面实现控制目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率达到92%,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嘉陵江干流水质长期保持Ⅱ-Ⅲ类标准。

      灾后重建提前完成。累计投资153亿元,全面完成城乡交通、通讯、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灾后重建,重建中小学校33所、农房2.7万户,维修加固受损校舍526所、城乡居民住房32.1万户;对166座震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修复2355口山坪塘、700多处石河堰、123公里渠道、1600多处重点渠系建筑物和5000余处供水设施。向重灾区捐赠资金和物资2694.6万元,投资2350万元对口援建梓潼县许州镇的10个项目按时竣工交付使用。

      二、突出产业培育,经济实力赶超跨越

      经济总量连攀新高。重要经济指标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甚至几番。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0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实现赶超,处于川东北领跑地位。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国税收入、地税收入分别达到94.4亿元、43.3亿元、34.6亿元、48.5亿元,年均分别增加16.5亿元、7.1亿元、6亿元、8.7亿元。全市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由3.3万元增加到5.8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87.1亿元增加到231.2亿元。实现土地出让总收入221亿元,年均增长27.3%。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764亿元增加到1353亿元,贷款余额由282亿元增加到551亿元,存贷款规模均占川东北的三分之一强。

      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快速扩张。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是2007年的2.6倍。累计完成更新改造投入264亿元,年均增长35.1%。南充被列入四川三大石化基地和成渝经济区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基地并启动建设。工业园区面积由20平方公里扩展到6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40平方公里的化学工业园区已完成投资20余亿元,“两桥一路”、东西干道基本建成通车,完成厂区用地场平近3000亩,总投资141亿元的晟达新材料园区系列项目开工建设。南充经济开发区等3个开发区被列为省级成长型超100亿元产业园区。农业快速提升。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4%;粮食总产量达334万吨。建成生猪规模化养殖园区1.5万个、桑园基地99万亩、优质粮油基地124万亩、柑桔基地90万亩、速丰林基地109万亩。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完成投资14.2亿元,建成规模化产业基地14万亩。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0户,农民专合组织达到2054个。建成新村示范点174个。累计实现劳务收入515.7亿元,年均增长8.7%。服务业快速发展。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亿元,是2007年的2倍。新建各类商业网点1.8万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3608个。金融、通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201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2.3亿元,是2007年的3.6倍。房地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24亿元,建成商品房1022万平方米、销售1101万平方米,年均分别增长5.8%、6.5%。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8.4:40.2:31.4调整到22.4:51.8:25.8,其中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形成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5.6%提高到9.3%,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由61.8%提高到71.7%,财税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优势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2.5%。入园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7%,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3%,粮食优质品种覆盖率达85%以上。全市雇工50人以上的种养业主达300户,集中经营土地90万亩,参加专合组织的农民达88万人,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2011年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5%。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不良贷款额比2007年下降61.4亿元,降低31.7个百分点。

      三、加强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充分显现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扎实开展扩权强县工作,进一步扩大三区(县、市)经济事务管理权限,县级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和县乡事业单位改革。完成“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生财、聚财、理财能力进一步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迈出坚实步伐,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医疗费用有效降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省经营,村镇银行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有效拓展。着力创新投融资方式,组建南充发展投资(控股)公司,成立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信贷公司25家,恒丰银行、交通银行入驻南充,综合运用BT、BOT、企业债券等融资模式,累计从金融系统融资2270亿元,吸纳社会民间投资350亿元,破解了发展的资金瓶颈。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59%。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的成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基本完成,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顺利推进。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积极参加“西博会”等集会招商活动,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大引强,累计签约项目1401个,到位资金838.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37个,引进的32户上市公司、6家大型央企、45户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交流合作更加密切,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与周边各市在金融、交通、物流、文化、环保等领域的联系合作不断加强,促进了一批跨区域的大项目立项建设。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24.4亿美元,年均增长23.7%;直接出口累计10亿美元,年均增长13.2%;利用外资累计8.3亿美元,年均增长20%。

      四、倾力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80元,年均分别增长14.3%、13.5%。累计完成民生工程投入186.1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9.9万人。累计投资75.4亿元,完成各类还房634.4万平方米,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4万户。解决农村125.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困难群众危房2.6万户。发放教育“两免一补”资金20.9亿元,惠及学生420万人次,建成教师周转房5086套。居民小区水电气欠容欠压、部分房产商违规收取配套费、房屋权属登记等问题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环卫工人等群体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累计化解市县乡村各类债务90.4亿元。升钟库区三年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完成,库区10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分别达到87万人、185.9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98.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3%。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自然科学研究成果872项,授权专利992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新建校舍35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30万平方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逐步缓解,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两基”顺利通过国检。建成415个乡镇文化站,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功举办嘉陵江合唱艺术节、灯戏艺术节,开办嘉陵江大讲堂30讲,首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改、扩建24个县级医疗机构、486个乡镇卫生院、20个社区卫生机构和530个村卫生室,市中心医院门诊内科大楼等重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发病率较2007年下降了15.5%,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稳定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为2.3%。。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2%,全面整合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完成市辖三区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推进。完成《南充市志》(1707-2003)编撰并出版发行。国防动员工作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档案、人防、气象、保密、人才、新闻出版、检验检疫、民族宗教、外事侨台、红十字会、残疾人、老龄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深入开展“平安南充”创建活动,构筑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犯罪,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建立人民调解组织6137个,调解成功率达93.7%。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在全省率先开通人民来信“绿色邮政”,全面实施领导干部接访,大力推行信访“一站式”服务,广泛开展“干部下访”活动,初步构建起大信访工作格局。“挂、包、帮”和“结对帮扶”工作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监察体系逐步健全,一批重大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排查和有效整治,连续四年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健全,应急救援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五、强化自身建设,政府形象有效提升

      政府决策民主规范。健全市政府工作规则和决策程序,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社会听证、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实施效果评估和责任追究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市政协报告和通报工作,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批评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达100%。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的桥梁纽带作用。政务公开全面推行。

      依法行政扎实推进。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理政,凡是作决策、上项目都遵循法律、遵守规则,不干预正常的经济秩序,不损害群众的利益,始终做到政府行为在法律规范下运行、矛盾纠纷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解决。清理出政府部门职权职责3900项,纠正了一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取消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50余项。全面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加强民主法治基层基础建设和法律援助服务。“五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启动实施。

      行政监督不断加强。加强对各类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规范政府行为,强化管理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启动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电子政务服务大厅同步运行和政务服务体系四级全覆盖,电子视频监控延伸到乡镇、街道。完成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第五次清理,取消、下放155项,承诺件实际办理提速85%以上。初步建立五大类138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相关制度,依法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和失职渎职行为。加强工程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坚决清理各类“小金库”,四年审计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资金4.8亿元,核减财政性投资工程造价4.9亿元。

      过去四年,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主要体会是:

      ——必须坚持在应对挑战中克难奋进。这四年来,地震、低温、干旱、洪涝等灾害接踵而至,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入影响,各种挑战和困难相互交织、重合叠加。面对空前复杂的发展形势,我们在市委领导下,始终以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以无比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密切关注发展走势,敏锐捕捉政策走向,果断有效地推出矛盾化解之法,确保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最大的危机是惧怕危机,最大的困难是回避困难。正是因为我们迎难而上、应对得法,才实现了化危为机、逆势崛起、赶超跨越。

      ——必须坚持在抢抓机遇中推进发展。这四年来,国家扩大内需强力拉动、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灾后重建政策支持、四川石化战略布局,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在这些重大发展机遇面前,我们顺势而为、主动出击,积极对上争取支持、对外扩大招引、对内深挖潜力,把每个机遇都用好用活,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先一步推进发展。实践证明,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抓住机遇就能把劣势变优势,获得率先发展的主动权。正是因为我们敏锐地抓住并把握好这些机遇,才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绩,形成了生机勃发的良好局面。

      ——必须坚持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不动摇。这四年来,我们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不遗余力地推进项目攻坚,不失时机地新上项目,实施了一大批利于当前和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实践证明,项目工作是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抓手,是拉动增长、加快发展的现实之举,也是夯实基础、增强后劲的务实之策。正是因为我们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基础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大幅提升。

      ——必须坚持产业培育的中心地位。这四年来,我们始终抓住产业培育这个中心,既重抓工业,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既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又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既着力推进扩容增量,又扎实抓好结构调整,确保了优势产业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没有产业就创造不出社会财富,提供不了就业岗位,提升不了经济实力。正是因为各项优势产业竞相发展,我们才在应对危机中回旋空间更大,在区域竞争中话语权更重,在加快发展中实力更强。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从政理念。这四年来,各类利益诉求不断涌现,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每年都依照群众意愿,推出一系列民生工程,保障投入、强化督办,不折不扣地把每个项目办好做实、让群众满意。实践证明,为政之本就是以人为本,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我们当好了群众的仆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正是因为我们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群众生活,维护了群众利益,发展了社会事业,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各位代表,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本届政府“经济更加发展、基础更加完善、生态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全面完成。回顾发展历程倍感艰辛,审视发展成就由衷自豪。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驻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大型支撑项目偏少,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市第五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的形势作了深入分析,结合“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奋斗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既定的思路和目标,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努力推动南充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

      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三个推进”,实施项目推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2200亿元、1400亿元、100亿元,实现“三个翻番”,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重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和成渝经济区北部平均水平。初步建成以全省重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成渝经济区重要交通节点、港口城市为主要支撑的区域交通枢纽;以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为主要支撑的区域经济高地;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市为主要抓手,主城区人口达120万,建成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主要任务是:

      一是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兰渝铁路,与达成铁路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铁路大动脉。积极争取开工建设汉巴南、南绵铁路和渝广南、绵南遂城际铁路。建成成德南、南巴、南大梁、遂西、巴南广高速公路,加快南绵、南泸等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网络更加完善。推动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农村公路联网发展。规划建设朱凤寺大桥、果城路至鹤鸣路大桥、小龙至荆溪大桥、都京至文峰大桥及一环北快速跨江大桥等一批过江大通道。加快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和港口群建设,打通嘉陵江至长江的黄金水道,建成成渝经济区北部港口城市和川东北最大的水运集散地。完成高坪机场改扩建,实施阆中通用机场建设,开辟更多航线。加快“数字南充”构建步伐,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二是加快建设区域经济高地。着力培育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能源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石油天然气化工项目建设,推动以华能火电、生物质能源等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技改扩能、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改造提升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把化学工业园区建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和“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示范园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建成高标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一批带动力更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基地、中西部优质蚕茧基地、中国甜橙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粮油基地和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市政新区、江东新区、下中坝等城市片区商业副中心建设,加快小龙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金融、房地产、旅游、信息等重点服务业,加快建设川东北和成渝经济区北部商贸、物流、金融中心。

      三是加快建设特大城市。大力实施拥江主城、产业新城、北部新城“三城同构、紧凑发展”战略,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小龙-龙门、文峰-河西、荆溪-潆溪等各大片区开发,实行组团式发展,新建一批城市地标性建筑和城市综合体。加快市政新区至荆溪、潆溪,江东大道至小龙门等城市干道建设;启动河东、嘉陵供水厂和荆溪、文峰污水处理厂建设,扩建高坪污水处理厂,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西充河流域综合治理,新建成一批城市公园,开展"五乱"治理,实施城区绿化、光亮工程,形成绿地相连、青山为屏、江河为带、园城一体的山水田园特色。按照以主城区为核心、嘉陵江流域为重点经济带、重要交通干线为骨架、县城为辅助增长极的“一心一区、一带三轴”的城市发展格局,积极支持县级城市向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发展,科学规划、积极推进重点集镇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7%以上。

      四是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公民素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推进等“六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生态文化,抓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打造提升“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艺术节”、“嘉陵江大讲堂”等特色文化品牌。完成市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建设,建成一批功能完善、实用性强的文化设施。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五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好财政、医药卫生等各领域的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市场化配置资源领域,加快发展投融资平台。创新目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招引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深化区域合作,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对接成都“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开发,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

      六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坚持“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强高新技术和人才引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推进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全面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构建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的“一主多元”治理格局。加强信访和群众工作,强化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应急管理处置机制。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提升全民法律素质。

      2012年政府工作意见

      2012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可能进一步增多,要素制约可能进一步增强,挑战和压力可能进一步增大。我们将因势利导、迎难而上,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突出“六个更加”的工作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以上。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成德南、南巴高速公路和嘉陵江四桥建设,加快建设南大梁、遂西、巴南广高速公路和南充港都京作业区多用途码头,力争开工建设南绵高速公路和朱凤寺大桥等重大项目,实施国道212线、省道203线等国、省干道路面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汉巴南铁路、南绵铁路、绵南遂城际铁路预可研及项目申报工作。扎实推进南达、南泸、南充外环高速公路、嘉陵江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推进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华能火电项目立项和天然气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生物质能源和智能电网建设,新建投产一批输变电项目。积极推进天然气深度开发系列项目建设,扎实抓好油气管网及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信息化建设,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加快3G网络建设和推广应用,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升钟二期、解元水库、九龙潭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小型水利重点县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嘉陵江干流(南充段)堤防建设和重点区域中小河流治理。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农村道路、农村沼气、电网改造、农业机械化及配套建设。

      抓好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乡生态绿化工程,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嘉陵江(南充段)两岸生态绿化工程建设。加强嘉陵江流域(南充段)和西充河流域等重点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嘉陵江沿途重点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强水、土地、林木、矿产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强化污染减排工作。

      二、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抓好以晟达新材料园区为依托的石油天然气战略支柱产业培育,加快建设园区主干道、铁路专用线等重点配套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寻求配套延伸产业战略合作伙伴,推进PTA、聚酯尼龙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强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实施技改项目150个,完成投资115亿元。完善汽车汽配产业链,加快东风南充汽车燃气发动机生产线技术改造;推进丝纺服装产业升级,加快研发新型聚酯及非纤领域合成新材料技术;做强轻工食品产业,加快推动一批原有企业和新引进企业技改扩能。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

      突出抓好新型城镇化。加快北部新城、南部产业新城等城市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上中坝生态湿地公园、下中坝、清泉坝、望天坝片区建设,力争新增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新启动实施一批主城区重要街道改造工程,加大下中坝东湖公园、气象主题公园等推进力度。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进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积极解决交通拥堵、社区管理等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市工作。加快县城和重点乡镇发展,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坚持“两化”互动发展。优化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促进园区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发展等多项规划衔接,注重园区基础设施与公交、金融、商场、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相配套,把园区建设成为产城一体、功能完善的现代城市新区。完善城市金融、保险、信息等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改善企业集聚生产要素条件,促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从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加快建设一批畜牧、蚕桑、柑桔、优质粮油、速丰林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新建万头以上养猪场27个,新栽柑桔7.4万亩,发展优质粮油100万亩,改造速丰林20万亩。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招引一批龙头企业落户,力争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户。进一步深化和创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业主大户和广大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突出抓好扶贫开发。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加快实施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扎实做好新村扶贫、社会扶贫、移民后扶等重点工作,巩固和扩大扶贫试点成果。抓好以农村聚居点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为主的新农村连片建设,打造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的文明新村。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川东北农产品批发市场、川东北汽贸中心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品牌购物中心、特色餐饮酒店和特色商业街区。积极推进“一园区、四物流中心、七配送中心”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开展A级物流企业认定工作,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全年完成出口总额9.4亿美元。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进发展一批精品名店,推进网购网销工程,大力发展直销经营、连锁经营等新型营销方式,积极培育汽车、家电等消费热点。强化县城及乡镇商业网点配送功能,扩大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市场正常流通和物价基本稳定。大力推进阆中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乡村旅游发展,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经济。认真落实房地产业各项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五、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着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完善市图书馆、大剧院服务功能,新建一批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县级室内(外)体育场馆。开工建设市广播影视中心,启动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新(扩)建市县乡新闻联网回传系统,继续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重点工程。加大文艺创作力度,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入开展文化体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农家活动。继续抓好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培育,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艺展演等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与制造、物流、建筑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加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物市场监管,扩大文化市场消费规模。

      六、努力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加强财税征收管理。坚持依法治税,大力培植财源,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税收征管,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基金收入等非税收入管理,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基本运转和民生等重大项目建设。

      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加强银政企合作,做好信贷项目的申报、储备和推介工作。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服务,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力争全年新增贷款90亿元。大力推动融资渠道多元化,积极运用短期债券、信托、金融租赁、保险直投和股权融资等多种新型融资工具,力争全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量达到130亿元。加快建设金融市场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征信体系和小额贷款担保监管体系。努力扩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和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各项改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积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有机衔接的财政预算体系。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壮大政府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推动民间投资进入更广阔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扩大开放合作。大力实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强与成都、重庆和川东北区域分工协作。突出招大引强,着力引进一批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著名品牌和拔尖人才。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快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年引进资金300亿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关系,深入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工作,深化事权调整,给县(市、区)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各地产业发展布局,统筹运用产业规划和政策、项目、资金,积极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既错位发展,又充分合作,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力。

      八、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继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抓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十大民生工程”,全年完成投资70亿元。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做好重点对象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困难群众、特殊群体救助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培育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公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城区中小学校建设,继续解决“入园难”和“大班额”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用好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区、市中心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中医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卫生基层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全面落实双拥模范城创建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做好老龄和残疾人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统计管理和调查工作。抓好防灾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台、邮政、保密、人防、气象、档案、地方志、水文、检验检疫、红十字会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畅通信访渠道,推进信访积案和社会矛盾化解,全面提升信访和群众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组织、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对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整治和监管力度。全面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打造一批典型示范社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应急公共平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防灾救灾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九、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扎实做好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批评,政协委员提案和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答复工作。加强普法工作,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和仲裁工作,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努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坚持从严治政。深入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和并联审批,完善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和电子政务大厅建设。深入开展政务公开,规范完善行政权力运行、重大决策部署、政府绩效考核、财政预算公开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加大督办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和强化任务分解、检查督促、考评奖惩等制度,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务实勤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反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大兴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风,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切实转变文风会风,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顽症,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服务人民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坚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述职述廉制度,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的职能作用,强化对工程建设、土地招拍挂、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的监管。积极推进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治腐败行为。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我们在共度时艰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