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2012年达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02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字体:
  • 在达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达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何健

    (2012年2月9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主基调,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二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跨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011.83亿元,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15亿元,增长34.52%;固定资产投资657.57亿元,增长2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91亿元,增长18.3%;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2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6148元,增长20.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8%;人口自然增长率3.91‰。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产业发展加快转型。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出台“兴工强市”30条支持政策及3个配套文件,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工业专业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13项,瓮福达州磷硫化工基地一期工程等33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开发等51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明确“1+7”工业园区[1]定位和主业,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4亿元,新增入园项目49个。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完成技改投资218亿元,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37户,实现增加值368.7亿元、增长23.7%,净利润63.85亿元、增长90.4%。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四区”[2]建设,实施农业“4+8”工程[3],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2.8万亩、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创建粮油高产示范片6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25%,粮食总产305万吨,居全省第2位,实现连续5年增产,宣汉县、大竹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新增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2个、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2个,建成畜禽养殖小区694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55.5%,肉类总产量74.4万吨、增长3.5%。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6家、省级4家、国家级1家,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58家,各类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47%,农产品加工率达46%。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绿升”牌橄榄油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面落实服务业发展支持政策,加快建设秦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推进服务业功能化、配套化、系统化发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6.75亿元、增长10%。五金机电等25个商贸流通项目开工建设,达州公路物流港等14个商贸物流项目建成运营,达商集团等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商品市场达到13个,好一新商贸城、塔沱市场成为川东第一大市场。加快推进旅游景区建设,成功举办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等节会活动,实现旅游总收入50.06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52.6∶24.4。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加快构建全国次级综合交通枢纽,达万、达巴、南大梁高速公路、城万快速通道和达巴铁路加快建设,达陕高速达州至普光段、绕城公路一期建成通车,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507公里,新建通乡油(水泥)路964.8公里、通村水泥路962.3公里,达州机场新增直达上海航线。编制渠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加快建设白岩滩、刘家拱桥水库,开工建设寨子河水库,完成2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38.2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20个,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0.23亿元。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完成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6个专项规划编制,中心城区控详规划覆盖率达到近期建设的96%。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完成。西外秦巴物流园区、北外滨江新区加快建设,金龙大道北延线、大寨子绿化等55个项目扎实推进,城市出口畅通美化工程启动实施。加快县城和小城镇规划建设,大竹北城新区、宣汉西区新城、渠县渠城东区、万源河西新区、开江城普新区不断拓展。推进新村建设“1+10”工程[4],完成8个新农村综合体[5]、1397个新村聚居点规划编制,建成宣汉洋烈、达县二东等一批特色新村。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五乱”[6]治理和“七大”专项行动[7],新建城镇公园16个、休闲广场149个、公厕241座,新增城镇绿地5.2万平方米。全市城镇化率34.31%,比上年提高1.6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实施,达县撤县建区工作有序推进,达州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国有产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新完成10户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争取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益补偿政策取得重大突破,与中石化共同组建“中石化达州天然气净化有限公司”,与武汉市成功签署天然气管道运输营业税及附加五五分享协议。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引进恒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达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5家,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1098.8亿元、439.8亿元,分别增长21.74%、21.84%。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1%。主动对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面融入重庆发展,渝达合作项目达到65个,重庆在达投资117亿元,达州农产品在渝交易额12.8亿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竞赛”活动,积极参加西博会、渝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功签约项目147个,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2个。阿玛宁生态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建设。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43.56亿元,增长24.95%。外贸进出口总额1.52亿美元,增长115.5%。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重点企业节能行动,严控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家,限期治理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6家。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62%、1.14%、3.3%、4.53%。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加快建设,市、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全面建成,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9.5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49%、98%。渠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361天。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通过验收,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营造林28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66.6万亩,新增森林蓄积6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0.08%。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初步建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平方公里。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金土地”工程项目6个,整理耕地7.28万亩,新增耕地0.79万亩。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基”工作[8]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各类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拨付“两免一补”[9]资金6.43亿元,办理助学贷款1649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19.91万人。新建校舍29.91万平方米,西南职教园区开工建设。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实施国、省、市级科技项目92项,成功申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品2个,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专利申请305件。市图书馆开工建设,1033家农家书屋基本建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18%和95.13%。成功举办首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迁建投入使用,启动建设医疗卫生项目101个,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年医改目标全面完成,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成效明显。全民健身条件得到改善,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198项次,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保密、统计、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得到加强。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0.17亿元,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69.77%,其中“九项民生工程”[10]支出71.1亿元、比上年增加20.7亿元。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8亿元,扶持发展微型企业1233户,中小微企业带动就业35万人,下岗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8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劳务培训10.3万人次,劳务输出180.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0亿元。城镇职工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211.1万人次,新农保试点覆盖135.7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8.69%,15.47万城市居民和35.4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4%。新增保障性住房1.34万套,完成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1万户、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360户。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57个,完成高寒山区、生态保护区群众异地搬迁256户,减少贫困人口5.23万人,万源大竹河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违法违规企业得到严肃查处。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四项指标”[11]全面下降。“大调解”工作扎实开展,信访总量下降13.1%。开展打黑除恶和“清网行动”[12],刑事案件立案下降3.2%,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2%。

      抗灾救灾有力有效。去年全市遭受冬春连旱、“9.18”特大洪灾等10次严重自然灾害,全市上下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夺取了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阶段性胜利。我们始终坚持预防为先,切实加强防灾准备、预警预报、应急值守和统筹指挥,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动员全市军民,全力以赴抢险救灾,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争分夺秒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累计调拨救灾资金2.56亿元,发放临时生活补助资金5323万元,投入抗旱找水打井工程资金2600万元,救助受灾群众91.35万人次,确保了受灾群众“五有”。我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编制完成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支持灾后重建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169个新村聚居点和39个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和生态重建等工作加快推进。

      自身建设切实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及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依法行政不断推进,《达州市市县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深入实施。行政审批事项进入全省最少行列,审批效率大幅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限时办结率100%。全面推行重点工作预决算制,市本级和开江县全面实施政府绩效考核管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五五”普法任务顺利完成。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开展。严格规范“三公”消费,公务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及党政机关干部因公出国(境)经费“零增长”。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查处违纪违法案件303件。软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审计监督成效明显。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增强。

      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征兵工作、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双拥优抚、军民共建等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开工建设。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战胜了严重的灾害,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开拓创新、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达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大;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还不少,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发展环境还需优化,少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思想解放不够、服务意识不强、为政不勤不廉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201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复杂,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渠江流域综合整治,支持创建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示范区和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肩负新使命,打好攻坚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市实际,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以内。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坚持“稳定增势、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坚持“三化同步、三业并重”[13]的基本思路,突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四大着力重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实现“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总目标,奋力推动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实施“两化”互动,着力促进产城一体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严格执行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全面落实工业发展支持政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提升发展煤炭、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扶持达钢等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支持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快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开发建设。大力推进传统天然气化工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引导齐鲁石化、香港玖源等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气为燃料的先进制造业、与气协同发展的磷硫、盐卤、氯碱、煤焦化工等产业,加快瓮福二期、正源微玻纤等项目建设。引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环保节能装备、工模具高端产品、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开工建设利达重工发动机总成生产线、清洁能源汽车等项目。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推进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改造,实施150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入255亿元以上。建立园区项目统筹机制,推进产业园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市、县产业园区建设,启动达州临港产业园建设。确保新入园项目40个以上,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力争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着力构建“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的现代城镇体系。完成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和五个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村镇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实现城镇建设控制性详规近期建设全覆盖。继续抓好乡村规划师的配备,充分发挥镇(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的作用。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西外秦巴物流园区、北外滨江新区建设,启动建设长田坝新区、三里坪新区,着力促进产城一体发展。完成中心城区万家河、金山南路至达钢、罗浮阳光至朝阳西路等污水管网建设,开工建设金南大道、金南大桥和塔石路改造等项目,启动实施大寨子公园、滨河路北段等项目,切实做好凤凰山隧道开工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大竹、宣汉、渠县、万源、开江五个县城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资源地、旅游、文化特色重点镇,增强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城区扬尘治理、缓堵保畅、城乡风貌塑造和数字城管工作。落实土地流转、户籍改革、子女入学等政策措施,有序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继续实施好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全面落实厅(委)、市合作协议,加快推进秦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建设,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好汽车交易、再生资源等6个区域性市场建设,推进公路物流港二期、川煤物流等7个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天然气化工、富硒食品、油橄榄产品、苎麻及制品4个省级检测中心建设,初步构建区域性要素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城市综合体建设,培育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賨人谷—百岛湖—真佛山—金山寺、神剑园—巴山红军公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等旅游精品线路,新增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着力支持金融业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入驻达州。认真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气、用水等支持政策,落实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政策。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新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30家以上。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行动,将磷硫精细化工高端产品、高效节能风机等15个产品纳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切实搞好引智工作。

      二、全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全面完成达陕、达万高速公路和开江火车站、渠县土溪火车站改造扩能,加快推进达巴、南大梁高速公路、城万快速通道和达巴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达州火车客站、万源火车站改造扩能和达州绕城公路二期等项目,抓好万通、达营、宣开、市主城区过境高速公路和达州机场迁建前期工作。积极实施渠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白岩滩、刘家拱桥、寨子河水库,开工建设风洞子航电工程,力争开工土溪口、土地滩等大中型水库,争取启动渠江航道Ⅳ级升Ⅲ级改造工程,大力争取宝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座,抓好9条中小河流域治理。启动建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1个、220千伏3个、110千伏19个,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实施气化达州工程,加快各乡镇供气站建设,尽快让城乡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全力确保玖源化工三聚氰胺、达兴能源炭黑等30个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地奥天府药业、南国印染等27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川投发电一期、桑铌科技清洁能源等40个重点产业项目。高度重视项目谋划储备,切实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0亿元以上,新增贷款增长16%以上。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完成4个“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力争新实施12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好收入分配调节的各项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积极培育信息、文化、养老、健身、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消费、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继续实施“双百”、“新网”工程[14],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超对接,新建、改造乡镇农贸市场30个以上。精心筹办第三届秦巴地区(达州)商品交易会。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细化保供稳价应急预案,保证重要农产品、原材料、能源有效供给。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治理,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创建灾后重建示范区。围绕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扎实推进渠江流域以新村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确保10月底前全面完成重建任务。按照全域、全程、全面要求,加快完成以县为单位的新村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新村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以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理念、思路和机制分步推进新村建设。继续实施“1+10”工程,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强农民新村、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功能配套、社会管理五大建设。建成新村聚居点169个、新农村综合体39个。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推进农业“四区”建设,深入实施农业“4+8”工程。大力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新增粮食产量2万吨。重点培育果蔬、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7万亩、设施农业1.4万亩。推进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生猪基地县建设,发展畜禽养殖小区166个。支持林业产业强县建设,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5万亩。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家。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率提高6个百分点。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强纳米土墒肥万亩试验示范工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做响特色农产品“达州品牌”。

      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省道规划调整机遇,力争更多县道升级为省道。新增农村通畅公路100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22个,改造渡口码头6座。促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提高村通客车率。实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新建水位站11个、雨量站271个,启动新建水文站11个。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田间渠系工程,新增有效灌面6万亩。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80处,解决2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增沼气用户1万户以上。建设农户小粮仓4000个。坚持“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机制。

      深入实施扶贫开发。积极争取国家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力争全域全面纳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规划,确保扶贫到位资金较上年增长5%。加快实施万源大竹河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启动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30个,完成高寒山区、生态保护区群众异地搬迁500户,改善4.3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定落实优惠政策,支持发展特色种养业,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融入重庆发展

      认真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按照“双核五带”总体布局[15],加强渝广达发展带区域分工合作,主动融入重庆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与重庆有关县(区)和部门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投资合作协议,加强与重庆市的基础设施对接,强化铁路、公路连接线建设,借力万州连通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关联性、互补性产业,推进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引进重庆项目投资总额18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重庆工业的配套基地。深入研究重庆消费需求,吸引重庆市民到达州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达州农产品在渝销售额达到16亿元以上,加快建设面向重庆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加强与重庆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的合作,着力引进培养一批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强化产业小分队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财税贡献率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积极参加“西博会”、“渝洽会”等投资促进活动,组织开展“在川世界500强企业达州行”投资促进活动。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着力扩大自营出口,实现出口总额6300万美元。加强与秦巴地区的交流,深化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稳步推进对外劳务合作。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三个集中”[16]。落实扩权强县改革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理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关系。推进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市属企业改制5家、破产清算9家。强化预算约束和监督,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启动县级公务卡改革试点。完善市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建设。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管理,有效防控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推进集体土地征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探索建立水电、矿产、天然气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坚决制止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附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健康发展,支持民间资金投资实体经济。发挥资本金补助、贷款融通、税收优惠、规费减免等政策效应,搭建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合作,大力支持全民创业。新增微型企业1000户、个体工商户10000户以上。

      五、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市图书馆建设进度,开工建设市档案馆,启动天然气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县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12个、农家书屋2338个。加快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建设,办好第二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3.3万场。推进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启动“一心三带五重点”文化产业布局规划[17],实施“一县一品”文化产业工程。打造巴山作家群等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三网融合”[18]发展。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手机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大文化项目招商力度,鼓励支持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产权、版权、信息等要素市场。

      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互联网管理。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六、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大力实施“九项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加快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达州。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大力支持妇女、青年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促进工作。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力争下岗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万人。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探索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和医保、工伤保险覆盖面,五大社会保险覆盖达到400万人次。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新增保障性住房9924套,改造各类棚户区7112户、农村危房14396户,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800户。完善医疗救助特别是大病救助和精神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西南职教园区建设。支持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改扩建中小学校舍15万平方米。加快市中心医院住院部改扩建、达州陆军医院门诊和外科大楼建设,新建村卫生室90个、精神病医院1个、县级急救中心3个。稳步推进新农合制度市级统筹试点,提高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深入落实《达州市全民健身办法》,加快国家曲棍球训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保密、档案、地方志、残疾人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通川区、大竹县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加强信访和群众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深化“大调解”工作,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扎实推进“平安达州”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强化校车安全管理,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防灾救灾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从严查处非法生产经营企业,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切实做好国防教育、兵员征集、人民防空、交通战备、民兵预备役和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做好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建成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

      七、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深入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成70户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工作。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深入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切实加强大气、噪声、机动车尾气、危险化学品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园区和中石油、中石化在达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环保安全工作。加快市、县(市、区)城市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年底前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全市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58%和98%以上。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扎实开展城市周边和沿路、沿江、沿湖绿化美化工作,完成营造林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3%。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平方公里。编制实施市、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生态规划,抓好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管理,搞好生态脆弱和灾毁区域生态修复。抓紧实施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调查,切实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八、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强化法治理念,严格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监督,主动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决策程序、听证、风险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团工作。推进市、县政府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加大“六五”普法力度。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行政权力清理力度,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严禁违法执法、不文明执法。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惠民的公平性。支持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基层更好地为民办事。健全政府职责体系,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等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严格实施政府绩效管理,全面推行工作预决算制。切实加强软环境集中整治,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完善日常监管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严格控制评比、表彰、庆典等活动。坚持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招投标和国有资产转让等重点领域反腐制度建设,基本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框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附:

      名词解释和说明


      1.“1+7”工业园区:指达州市本级和7个县(市、区)的工业园区,即达州经济开发区和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渠县工业集中区、大竹工业集中区、开江县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万源市工业集中区、达州普光经济开发区、达州临港产业园区。

      2.农业“四区”建设: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园区、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3.农业“4+8”工程:指开发生猪、黄牛、黑鸡、白鹅四大畜禽产品和苎麻、富硒茶叶、黄花、油橄榄、中药材、马铃薯、醪糟、香椿八大农副产品。

      4.新村建设“1+10”工程:即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建成1个新农村综合体、10个新村。

      5.新农村综合体:是全省灾后重建和新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的创举,是小城镇的延伸。主要是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的有规模、多功能、现代化、高效率、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

      6.“五乱”:指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是城乡环境“脏、乱、差”的主要表现形式。

      7.“七大”专项行动:指门前双三包,店招店牌、卷帘门改造及示范街风貌打造,拆墙透绿、空地植绿和坡堤植藤,城市出入通道环境,餐饮店铺环境卫生,国省干道“拆围”、恢复人行通道,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国省干道加油站改造专项整治行动。

      8.“两基”工作: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9.“两免一补”资金: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项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其中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0.“九项民生工程”:指2011年在全市推进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

      11.“四项指标”:指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

      12.“清网行动”:指公安部自2011年5月26日至12月15日,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约7个月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以“全国追逃、全警追逃”的力度缉捕在逃的各类犯罪嫌疑人。

      13.“三化同步、三业并重”:即在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努力壮大产业、推动创业、扩大就业。

      14.“双百”、“新网”工程:“双百”工程指商务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在全国重点改造100家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以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规模化,推动贸工农一体化。“新网”工程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在夯实供销合作社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的简称。

      15.“双核五带”总体布局:指重庆、成都发展核心,成渝经济区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遂渝发展带、渝广达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

      16.“三个集中”:指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17.“一心三带五重点”文化产业布局规划:即加快建设以莲花湖片区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为依托的演、展、销、博文化产业核心区;着力打造以巴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红军战斗遗迹、将军故里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元九登高、石桥火龙、马渡民歌、三汇彩亭、巴山背二哥、竹唢呐、拗棒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带;着力发展演艺娱乐、创意设计、旅游会展、影视报业、印刷包装五大重点文化产业。

      18.“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2年达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02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在达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达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何健

    (2012年2月9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主基调,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二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跨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011.83亿元,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15亿元,增长34.52%;固定资产投资657.57亿元,增长2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91亿元,增长18.3%;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2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6148元,增长20.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8%;人口自然增长率3.91‰。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产业发展加快转型。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出台“兴工强市”30条支持政策及3个配套文件,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工业专业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13项,瓮福达州磷硫化工基地一期工程等33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开发等51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明确“1+7”工业园区[1]定位和主业,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4亿元,新增入园项目49个。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完成技改投资218亿元,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37户,实现增加值368.7亿元、增长23.7%,净利润63.85亿元、增长90.4%。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四区”[2]建设,实施农业“4+8”工程[3],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2.8万亩、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创建粮油高产示范片6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25%,粮食总产305万吨,居全省第2位,实现连续5年增产,宣汉县、大竹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新增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2个、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2个,建成畜禽养殖小区694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55.5%,肉类总产量74.4万吨、增长3.5%。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6家、省级4家、国家级1家,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58家,各类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47%,农产品加工率达46%。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绿升”牌橄榄油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面落实服务业发展支持政策,加快建设秦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推进服务业功能化、配套化、系统化发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6.75亿元、增长10%。五金机电等25个商贸流通项目开工建设,达州公路物流港等14个商贸物流项目建成运营,达商集团等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商品市场达到13个,好一新商贸城、塔沱市场成为川东第一大市场。加快推进旅游景区建设,成功举办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等节会活动,实现旅游总收入50.06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52.6∶24.4。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加快构建全国次级综合交通枢纽,达万、达巴、南大梁高速公路、城万快速通道和达巴铁路加快建设,达陕高速达州至普光段、绕城公路一期建成通车,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507公里,新建通乡油(水泥)路964.8公里、通村水泥路962.3公里,达州机场新增直达上海航线。编制渠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加快建设白岩滩、刘家拱桥水库,开工建设寨子河水库,完成2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38.2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20个,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0.23亿元。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完成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6个专项规划编制,中心城区控详规划覆盖率达到近期建设的96%。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完成。西外秦巴物流园区、北外滨江新区加快建设,金龙大道北延线、大寨子绿化等55个项目扎实推进,城市出口畅通美化工程启动实施。加快县城和小城镇规划建设,大竹北城新区、宣汉西区新城、渠县渠城东区、万源河西新区、开江城普新区不断拓展。推进新村建设“1+10”工程[4],完成8个新农村综合体[5]、1397个新村聚居点规划编制,建成宣汉洋烈、达县二东等一批特色新村。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五乱”[6]治理和“七大”专项行动[7],新建城镇公园16个、休闲广场149个、公厕241座,新增城镇绿地5.2万平方米。全市城镇化率34.31%,比上年提高1.6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实施,达县撤县建区工作有序推进,达州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国有产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新完成10户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争取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益补偿政策取得重大突破,与中石化共同组建“中石化达州天然气净化有限公司”,与武汉市成功签署天然气管道运输营业税及附加五五分享协议。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引进恒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达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5家,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1098.8亿元、439.8亿元,分别增长21.74%、21.84%。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1%。主动对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面融入重庆发展,渝达合作项目达到65个,重庆在达投资117亿元,达州农产品在渝交易额12.8亿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竞赛”活动,积极参加西博会、渝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功签约项目147个,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2个。阿玛宁生态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建设。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43.56亿元,增长24.95%。外贸进出口总额1.52亿美元,增长115.5%。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重点企业节能行动,严控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家,限期治理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6家。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62%、1.14%、3.3%、4.53%。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加快建设,市、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全面建成,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9.5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49%、98%。渠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361天。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通过验收,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营造林28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66.6万亩,新增森林蓄积6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0.08%。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初步建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平方公里。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金土地”工程项目6个,整理耕地7.28万亩,新增耕地0.79万亩。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基”工作[8]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各类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拨付“两免一补”[9]资金6.43亿元,办理助学贷款1649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19.91万人。新建校舍29.91万平方米,西南职教园区开工建设。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实施国、省、市级科技项目92项,成功申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品2个,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专利申请305件。市图书馆开工建设,1033家农家书屋基本建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18%和95.13%。成功举办首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迁建投入使用,启动建设医疗卫生项目101个,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年医改目标全面完成,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成效明显。全民健身条件得到改善,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198项次,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保密、统计、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得到加强。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0.17亿元,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69.77%,其中“九项民生工程”[10]支出71.1亿元、比上年增加20.7亿元。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8亿元,扶持发展微型企业1233户,中小微企业带动就业35万人,下岗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8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劳务培训10.3万人次,劳务输出180.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0亿元。城镇职工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211.1万人次,新农保试点覆盖135.7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8.69%,15.47万城市居民和35.4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4%。新增保障性住房1.34万套,完成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1万户、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360户。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57个,完成高寒山区、生态保护区群众异地搬迁256户,减少贫困人口5.23万人,万源大竹河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违法违规企业得到严肃查处。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四项指标”[11]全面下降。“大调解”工作扎实开展,信访总量下降13.1%。开展打黑除恶和“清网行动”[12],刑事案件立案下降3.2%,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2%。

      抗灾救灾有力有效。去年全市遭受冬春连旱、“9.18”特大洪灾等10次严重自然灾害,全市上下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夺取了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阶段性胜利。我们始终坚持预防为先,切实加强防灾准备、预警预报、应急值守和统筹指挥,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动员全市军民,全力以赴抢险救灾,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争分夺秒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累计调拨救灾资金2.56亿元,发放临时生活补助资金5323万元,投入抗旱找水打井工程资金2600万元,救助受灾群众91.35万人次,确保了受灾群众“五有”。我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编制完成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支持灾后重建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169个新村聚居点和39个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和生态重建等工作加快推进。

      自身建设切实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及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依法行政不断推进,《达州市市县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深入实施。行政审批事项进入全省最少行列,审批效率大幅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限时办结率100%。全面推行重点工作预决算制,市本级和开江县全面实施政府绩效考核管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五五”普法任务顺利完成。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开展。严格规范“三公”消费,公务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及党政机关干部因公出国(境)经费“零增长”。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查处违纪违法案件303件。软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审计监督成效明显。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增强。

      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征兵工作、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双拥优抚、军民共建等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开工建设。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战胜了严重的灾害,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开拓创新、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达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大;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还不少,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发展环境还需优化,少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思想解放不够、服务意识不强、为政不勤不廉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201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复杂,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渠江流域综合整治,支持创建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示范区和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肩负新使命,打好攻坚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市实际,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以内。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坚持“稳定增势、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坚持“三化同步、三业并重”[13]的基本思路,突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四大着力重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实现“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总目标,奋力推动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实施“两化”互动,着力促进产城一体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严格执行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全面落实工业发展支持政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提升发展煤炭、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扶持达钢等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支持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快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开发建设。大力推进传统天然气化工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引导齐鲁石化、香港玖源等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气为燃料的先进制造业、与气协同发展的磷硫、盐卤、氯碱、煤焦化工等产业,加快瓮福二期、正源微玻纤等项目建设。引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环保节能装备、工模具高端产品、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开工建设利达重工发动机总成生产线、清洁能源汽车等项目。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推进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改造,实施150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入255亿元以上。建立园区项目统筹机制,推进产业园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市、县产业园区建设,启动达州临港产业园建设。确保新入园项目40个以上,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力争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着力构建“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的现代城镇体系。完成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和五个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村镇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实现城镇建设控制性详规近期建设全覆盖。继续抓好乡村规划师的配备,充分发挥镇(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的作用。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西外秦巴物流园区、北外滨江新区建设,启动建设长田坝新区、三里坪新区,着力促进产城一体发展。完成中心城区万家河、金山南路至达钢、罗浮阳光至朝阳西路等污水管网建设,开工建设金南大道、金南大桥和塔石路改造等项目,启动实施大寨子公园、滨河路北段等项目,切实做好凤凰山隧道开工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大竹、宣汉、渠县、万源、开江五个县城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资源地、旅游、文化特色重点镇,增强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城区扬尘治理、缓堵保畅、城乡风貌塑造和数字城管工作。落实土地流转、户籍改革、子女入学等政策措施,有序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继续实施好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全面落实厅(委)、市合作协议,加快推进秦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建设,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好汽车交易、再生资源等6个区域性市场建设,推进公路物流港二期、川煤物流等7个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天然气化工、富硒食品、油橄榄产品、苎麻及制品4个省级检测中心建设,初步构建区域性要素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城市综合体建设,培育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賨人谷—百岛湖—真佛山—金山寺、神剑园—巴山红军公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等旅游精品线路,新增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着力支持金融业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入驻达州。认真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气、用水等支持政策,落实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政策。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新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30家以上。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行动,将磷硫精细化工高端产品、高效节能风机等15个产品纳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切实搞好引智工作。

      二、全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全面完成达陕、达万高速公路和开江火车站、渠县土溪火车站改造扩能,加快推进达巴、南大梁高速公路、城万快速通道和达巴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达州火车客站、万源火车站改造扩能和达州绕城公路二期等项目,抓好万通、达营、宣开、市主城区过境高速公路和达州机场迁建前期工作。积极实施渠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白岩滩、刘家拱桥、寨子河水库,开工建设风洞子航电工程,力争开工土溪口、土地滩等大中型水库,争取启动渠江航道Ⅳ级升Ⅲ级改造工程,大力争取宝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座,抓好9条中小河流域治理。启动建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1个、220千伏3个、110千伏19个,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实施气化达州工程,加快各乡镇供气站建设,尽快让城乡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全力确保玖源化工三聚氰胺、达兴能源炭黑等30个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地奥天府药业、南国印染等27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川投发电一期、桑铌科技清洁能源等40个重点产业项目。高度重视项目谋划储备,切实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0亿元以上,新增贷款增长16%以上。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完成4个“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力争新实施12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好收入分配调节的各项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积极培育信息、文化、养老、健身、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消费、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继续实施“双百”、“新网”工程[14],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超对接,新建、改造乡镇农贸市场30个以上。精心筹办第三届秦巴地区(达州)商品交易会。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细化保供稳价应急预案,保证重要农产品、原材料、能源有效供给。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治理,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创建灾后重建示范区。围绕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扎实推进渠江流域以新村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确保10月底前全面完成重建任务。按照全域、全程、全面要求,加快完成以县为单位的新村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新村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以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理念、思路和机制分步推进新村建设。继续实施“1+10”工程,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强农民新村、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功能配套、社会管理五大建设。建成新村聚居点169个、新农村综合体39个。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推进农业“四区”建设,深入实施农业“4+8”工程。大力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新增粮食产量2万吨。重点培育果蔬、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7万亩、设施农业1.4万亩。推进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生猪基地县建设,发展畜禽养殖小区166个。支持林业产业强县建设,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5万亩。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家。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率提高6个百分点。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强纳米土墒肥万亩试验示范工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做响特色农产品“达州品牌”。

      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省道规划调整机遇,力争更多县道升级为省道。新增农村通畅公路100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22个,改造渡口码头6座。促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提高村通客车率。实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新建水位站11个、雨量站271个,启动新建水文站11个。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田间渠系工程,新增有效灌面6万亩。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80处,解决2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增沼气用户1万户以上。建设农户小粮仓4000个。坚持“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机制。

      深入实施扶贫开发。积极争取国家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力争全域全面纳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规划,确保扶贫到位资金较上年增长5%。加快实施万源大竹河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启动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30个,完成高寒山区、生态保护区群众异地搬迁500户,改善4.3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定落实优惠政策,支持发展特色种养业,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融入重庆发展

      认真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按照“双核五带”总体布局[15],加强渝广达发展带区域分工合作,主动融入重庆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与重庆有关县(区)和部门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投资合作协议,加强与重庆市的基础设施对接,强化铁路、公路连接线建设,借力万州连通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关联性、互补性产业,推进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引进重庆项目投资总额18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重庆工业的配套基地。深入研究重庆消费需求,吸引重庆市民到达州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达州农产品在渝销售额达到16亿元以上,加快建设面向重庆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加强与重庆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的合作,着力引进培养一批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强化产业小分队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财税贡献率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积极参加“西博会”、“渝洽会”等投资促进活动,组织开展“在川世界500强企业达州行”投资促进活动。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着力扩大自营出口,实现出口总额6300万美元。加强与秦巴地区的交流,深化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稳步推进对外劳务合作。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三个集中”[16]。落实扩权强县改革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理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关系。推进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市属企业改制5家、破产清算9家。强化预算约束和监督,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启动县级公务卡改革试点。完善市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建设。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管理,有效防控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推进集体土地征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探索建立水电、矿产、天然气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坚决制止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附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健康发展,支持民间资金投资实体经济。发挥资本金补助、贷款融通、税收优惠、规费减免等政策效应,搭建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合作,大力支持全民创业。新增微型企业1000户、个体工商户10000户以上。

      五、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市图书馆建设进度,开工建设市档案馆,启动天然气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县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12个、农家书屋2338个。加快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建设,办好第二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3.3万场。推进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启动“一心三带五重点”文化产业布局规划[17],实施“一县一品”文化产业工程。打造巴山作家群等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三网融合”[18]发展。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手机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大文化项目招商力度,鼓励支持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产权、版权、信息等要素市场。

      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互联网管理。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六、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大力实施“九项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加快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达州。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大力支持妇女、青年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促进工作。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力争下岗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万人。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探索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和医保、工伤保险覆盖面,五大社会保险覆盖达到400万人次。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新增保障性住房9924套,改造各类棚户区7112户、农村危房14396户,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800户。完善医疗救助特别是大病救助和精神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西南职教园区建设。支持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改扩建中小学校舍15万平方米。加快市中心医院住院部改扩建、达州陆军医院门诊和外科大楼建设,新建村卫生室90个、精神病医院1个、县级急救中心3个。稳步推进新农合制度市级统筹试点,提高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深入落实《达州市全民健身办法》,加快国家曲棍球训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保密、档案、地方志、残疾人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通川区、大竹县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加强信访和群众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深化“大调解”工作,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扎实推进“平安达州”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强化校车安全管理,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防灾救灾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从严查处非法生产经营企业,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切实做好国防教育、兵员征集、人民防空、交通战备、民兵预备役和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做好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建成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

      七、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深入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成70户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工作。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深入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切实加强大气、噪声、机动车尾气、危险化学品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园区和中石油、中石化在达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环保安全工作。加快市、县(市、区)城市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年底前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全市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58%和98%以上。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扎实开展城市周边和沿路、沿江、沿湖绿化美化工作,完成营造林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3%。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平方公里。编制实施市、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生态规划,抓好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管理,搞好生态脆弱和灾毁区域生态修复。抓紧实施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调查,切实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八、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强化法治理念,严格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监督,主动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决策程序、听证、风险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团工作。推进市、县政府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加大“六五”普法力度。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行政权力清理力度,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严禁违法执法、不文明执法。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惠民的公平性。支持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基层更好地为民办事。健全政府职责体系,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等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严格实施政府绩效管理,全面推行工作预决算制。切实加强软环境集中整治,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完善日常监管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严格控制评比、表彰、庆典等活动。坚持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招投标和国有资产转让等重点领域反腐制度建设,基本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框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附:

      名词解释和说明


      1.“1+7”工业园区:指达州市本级和7个县(市、区)的工业园区,即达州经济开发区和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渠县工业集中区、大竹工业集中区、开江县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万源市工业集中区、达州普光经济开发区、达州临港产业园区。

      2.农业“四区”建设: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园区、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3.农业“4+8”工程:指开发生猪、黄牛、黑鸡、白鹅四大畜禽产品和苎麻、富硒茶叶、黄花、油橄榄、中药材、马铃薯、醪糟、香椿八大农副产品。

      4.新村建设“1+10”工程:即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建成1个新农村综合体、10个新村。

      5.新农村综合体:是全省灾后重建和新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的创举,是小城镇的延伸。主要是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的有规模、多功能、现代化、高效率、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

      6.“五乱”:指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是城乡环境“脏、乱、差”的主要表现形式。

      7.“七大”专项行动:指门前双三包,店招店牌、卷帘门改造及示范街风貌打造,拆墙透绿、空地植绿和坡堤植藤,城市出入通道环境,餐饮店铺环境卫生,国省干道“拆围”、恢复人行通道,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国省干道加油站改造专项整治行动。

      8.“两基”工作: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9.“两免一补”资金: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项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其中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0.“九项民生工程”:指2011年在全市推进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

      11.“四项指标”:指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

      12.“清网行动”:指公安部自2011年5月26日至12月15日,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约7个月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以“全国追逃、全警追逃”的力度缉捕在逃的各类犯罪嫌疑人。

      13.“三化同步、三业并重”:即在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努力壮大产业、推动创业、扩大就业。

      14.“双百”、“新网”工程:“双百”工程指商务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在全国重点改造100家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以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规模化,推动贸工农一体化。“新网”工程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在夯实供销合作社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的简称。

      15.“双核五带”总体布局:指重庆、成都发展核心,成渝经济区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遂渝发展带、渝广达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

      16.“三个集中”:指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17.“一心三带五重点”文化产业布局规划:即加快建设以莲花湖片区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为依托的演、展、销、博文化产业核心区;着力打造以巴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红军战斗遗迹、将军故里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元九登高、石桥火龙、马渡民歌、三汇彩亭、巴山背二哥、竹唢呐、拗棒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带;着力发展演艺娱乐、创意设计、旅游会展、影视报业、印刷包装五大重点文化产业。

      18.“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