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2012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01月03日 00时00分
  • 来源: 泸州市府
  • 【字体:
  • 在泸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泸州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刘强

    (2012年1月3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第六届市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届期目标任务,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获全省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开创了泸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预计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90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35亿元,年均增长30.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6:59.5:25.9;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71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6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62亿元,年均增长3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50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70元,年均增长13.6%。在此,我郑重地向大会报告,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第六届市政府历年承诺的民生工程全部兑现!

      一、优势优先,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实力

      白酒产业强势扩张。大力推进酒业发展,2011年酒业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利税10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7.1倍、7.9倍和8.1倍。泸州老窖、郎酒集团分别完成酒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和100亿元,是2006年的5.3倍和12.9倍。培育发展酒业“小巨人”企业26家。全市酒类行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3个、四川名牌22个。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提前两年迈入“百亿园区”行列,“二郎•名酒名镇”加快建设。酒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挑起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大梁”。

      传统工业提质增效。工业新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01个,总投资达500亿元,完成技改投资481亿元。化工产业加快调整步伐,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项目启动,天华公司3万吨三聚氰胺和γ—丁内酯、北方公司3万吨有机硅、泸天化硝酸节能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机械产业加快开放合作,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项目全面实施,中国国机重工集团与长起公司、厦门海翼集团与长液公司合作取得成效。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古叙煤田加快开发,开工新建7对大中型矿井,泸州电厂一期建成发电。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开工建设。我市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208万吨。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55.6%;建成优质稻、高粱、名优果蔬基地423万亩;竹林面积达286.2万亩,占全省的1/5;发展烤烟2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3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353个。泸州桂圆、泸州糯红高粱、合江荔枝等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泸县生猪、泸州老窖有机高粱成功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新增有效灌面17.6万亩,古蔺龙爪河引水工程顺利完工,纳溪黄桷坝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扎实推进。推广使用农业机具12.3万台(套),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140万千瓦。快速推进14个省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纳溪天仙、泸县龙脑示范片获全省优秀示范片,“名酒•名园•名镇•名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西南商贸城一期工程建成,2011年泸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14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泸州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28.6万人次,全市物流企业达804家。着力打造旅游组织中心,泸州老窖旅游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区,3A级旅游区达5个,201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4亿元。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中心,成功引进兴业、交通、招商三家股份制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达12家,2011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

      二、重点突破,项目驱动增强区域活力

      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立“双百”、“双两百”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四桥”、“五园”、“六路”、“多工程”快速推进,沱江三桥、沱江一桥复线桥建成通车,国窖长江大桥顺利合龙,酒城大道、城南大道等20余条城市道路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43平方公里扩展到9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60万人增长到92万人,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县城及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40%以上。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功创建“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顺利通过第五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交通枢纽加快构建。大力实施“千亿交通工程”,纳叙铁路、川黔高速公路纳溪至叙永段、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泸州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年吞吐能力达50万标箱,成为全国内河唯一实现铁水联运的集装箱港口;叙大铁路,宜泸渝、成自泸赤等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加快建设;叙蔺高速公路实现开工;泸州机场迁建工程进展顺利。泸州客运中心站基本建成。新建农村公路7300公里,全市100%的乡镇、76%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西部重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主框架基本形成。

      园区建设实现飞跃。从2006年的一个园区发展到九大园区,建成面积6.5万亩,入驻规模以上企业282家,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810亿元。三个园区进入全省“1525”工程名单,五个园区列入《四川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五个园区迈入“百亿园区”行列。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构建了工业集群发展的大平台。

      要素保障更加充分。累计争取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150亿元。争取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11亿元。政府融资平台为重大项目建设融资45亿元,其中发行兴泸集团一、二期企业债券17亿元,成为全省唯一发行两次企业债券的市州。2011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累计获批用地14.3万亩,排名全省第二位;《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启动实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5平方公里。供应天然气68亿立方米、成品油136万吨。建成以500KV泸州变电站为中心枢纽、220KV双环网为骨干的电网体系,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三、开拓创新,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

      重点改革有序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事业单位改制不断深化。扩权强县试点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财政制度改革稳健推进,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规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水利体制、行政执法体系、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改革稳步实施。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8%,发展经验在全省交流。

      开放合作全面加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累计引进项目4300个,实际到位资金132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10.4倍,成功引进广西玉柴、上海波司登、江苏三木、中国远洋物流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累计到位外资1.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6亿美元。港口开放合作成效明显,与成都、武汉签订《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市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湖南常德市、上海长宁区和松江区等缔结为友好城市。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酒业博览会,“中国白酒金三角2011年酒业博览会”升格为商务部重点支持、省政府主办的展会。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541项,完成科技成果及专利转化278项。“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四川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泸州)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纵深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开展品牌化、标准化工作。国家酒检中心建成运营,为酒业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金融体系不断创新,泸州老窖集团成功控股华西证券;龙马兴达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注册资本居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之首。在全省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

      四、关注民生,社会和谐汇聚强大合力

      民生工程见实效。投入资金114亿元,实施民生工程项目403项。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五项社会保险”覆盖城乡居民256万人次。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7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7%。城乡医疗救助年人均补助193元。“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0%。成功应对“7•8”洪灾、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特大高温干旱。全面完成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支援广元市昭化镇的任务。完成主城区26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家店1583家。筹集和新建廉租房1.6万套,改造棚户区6342户。完成红层打井16.1万口,新建沼气池12.6万口,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1.4万户,解决109.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入扶贫资金7.5亿元,解决38.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生态环境塑新貌。积极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填埋场5个,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水环境、声环境、城区空气质量保持优良状态。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市耕地面积59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0平方公里。大力开展“双创”工作,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成功创建“省园林城市”;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9%,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社会事业上台阶。加快建设教育培训中心,各项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建设顺利推进,成功创办川南第一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西南医疗康健城”建设顺利启动。“十大重点文化工程”加快推进,成功创建“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新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升,邹凯等泸州籍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上连创佳绩。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育秩序专项治理成效明显,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村村通”的自然村突破1万个。农村防灾减灾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取得实效。

      平安稳定有保障。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成功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启动。群众和信访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全市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指标逐年下降。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和公安“三基工程”、“三项建设”成效明显,维稳安保、严打整治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司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五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严格执行“三个一律”,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连续三年获“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市”。

      五、求真务实,政府建设提高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积极推进。建立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制定《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实施办法》、《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决定的行政决策机制。制定规范性文件实施办法,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4664件(次)。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521件,办结率、满意率达100%。政务公开不断深化,广大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知情权和监督领域不断扩大。

      行政效能持续强化。全面实行绩效目标考核,创新并推行发展目标全省对照比、加分不封顶、重大项目进度公示、督查问责等激励措施。取消和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598项,建设工程项目实现网上招投标。“12345”市长热线受理群众有效来电9.8万件。全面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提前办结率、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四个100%”。

      廉政建设持之以恒。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常态化,创新开展党风廉政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构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经验在全国交流、全省推广。监察、审计职能充分发挥,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推进,风清气正泸州氛围更加浓厚。

      全民国防教育不断深入,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人防等工作成效明显,顺利通过第六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审查验收。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对台、外事、侨务、消防、保密、档案、气象等工作扎实推进。完成续修《泸州市志(1991—2005)》。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二次经济普查顺利完成。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第六届市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1%。市六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各位代表:第六届市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泸州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奠基开拓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推动泸州发展的全市人民、驻泸部队官兵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五年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科学的理念完善思路;必须坚持抢抓机遇,以务实的举措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统筹的方法构建和谐;必须坚持勇争一流,用创业的激情凝聚力量。正是这样,才铸就了泸州过去五年的辉煌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续写泸州跨越腾飞的崭新篇章!

      审视发展现状,我们清醒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不够、发展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与广大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十分繁重;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维护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但个别部门和单位的服务水平、办事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以成绩为起点,变压力为动力,推动泸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的宏伟目标。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期盼,激励我们必须搏浪前进、奋勇前行。未来五年,是泸州加快发展、跨越突破的重要时期,是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机遇就在眼前,发展不容错失。我们要立足区位,放大优势,顺势而为,借力而行,抓住一切机遇,抢占发展高地。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力实施“156”发展战略,加大统筹城乡力度,着力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加快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

      预期目标是: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翻番,超过1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翻番,达到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翻番,达到1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番,达到1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达到356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

      主要任务是: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加快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全力发展白酒千亿产业,基本建成全国循环化工生产基地、川南能源保障基地和大型装备制造基地,初步形成沿江百公里产业集中循环发展带、古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带和通道经济发展带。“千亿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综合性收入突破2000亿元。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示范片覆盖率达到50%,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扶贫连片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个大变样”。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基本建成现代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旅游组织、教育培训、医卫服务“五大中心”。

      ——城市魅力更加彰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一核两副多组团”空间格局,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设“江南新区”和“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30万人。“一主四副多点”新型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化率达到52%。城市内涵不断丰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大力塑造“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品牌形象,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巩固和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成果。

      ——枢纽功能更加完善。“一横二纵五港区”水运体系基本形成,航道等级全面提升,泸州港形成40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三纵四横”铁路网络加快构建。建成泸州新机场。国省干线公路全部改造完成。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水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形成安全、畅通、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

      ——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按照“酒+N”文化建设思路,以酒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促进历史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全面繁荣,建成“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泸州大剧院、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加快构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全面达标升级。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演艺、影视制作、印刷发行、创意设计等产业集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左右。

      ——开放合作更加充分。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到位市外国内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开放型示范园区和出口基地。泸州港对外合作功能充分发挥,争取在泸州设立四川保税港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成渝经济区发展中主动作为,强化与滇黔的交流合作,加大与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洲等区域的合作力度,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工程投入大幅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助、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社会更加平安稳定,全力打造“和谐泸州”。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我们坚信,勤劳智慧的泸州人民一定能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生动的现实,现代化“中国酒城”一定会在西部大地上快速崛起!

      2012年重点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市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计划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一、提升泸酒比较优势,夯实现代化“中国酒城”发展基础

      坚持优先发展酒业不动摇,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酒业集群发展。促进酒业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强化规模扩张和市场拓展,完成酒业销售收入550亿元。提升泸州老窖、郎酒集团龙头引领作用,启动泸州老窖30万吨新酒库项目规划建设,完成郎酒两河口1万吨酱酒技改项目和泸州包装中心三期工程建设。深入实施酒业“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发展壮大骨干型中小酒类企业。加大物流、包材、印刷、会展交易等关联产业配套发展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增强酒业核心竞争力。筑牢品质基础,做强做大优质酿酒有机高粱生产基地和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完善功能平台,加快推进“名酒•名园•名镇•名村”、“二郎•名酒名镇”、“中国(四川)酒类产品交易中心”和“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成“泸州•中国名酒价格指数”发布平台。强化质量保障,完善和提升国家酒检中心功能,建成“四川酒类包装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力打造“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城市品牌,推进城市品牌与产品品牌融合塑造、互动提升。举办“中国白酒金三角2012年酒业博览会”。

      大力培育酒文化。着力构建以酿造文化、营销文化、消费文化为重点的泸酒文化体系。强化酒文化载体建设,启动“中国酒城广场”、酒文化一条街等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加强酒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积极推动酒类窖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中国酒生态(社区)博物馆”前期工作。编制“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发展规划,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精心策划“中国白酒金三角”国际旅游专线,着力打造名酒旅游精品景区。扩大酒文化标识系统覆盖面。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优化结构中增强经济实力。

      突出发展新型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2亿元。延伸化工产业链,加快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中海沥青加氢等项目建设。提升机械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推进“三长”及配套企业技改搬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机械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项目建设。利用资源优势,推进古叙矿区综合开发。加快编制《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建立转型发展工作机制。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完善园区产业规划,推动园区上档升级,力争九大园区完成销售收入900亿元。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临港优势,推进“一区八园”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启动城西城市综合体建设,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实施旅游“产品、文化、质量、服务”提升工程,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95亿元。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推进“金融生态示范市”创建工作,继续引进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培育信息产业,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209万吨。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发展酿酒专用高粱54万亩;新建10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出栏优质生猪20万头,新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个;新建、改造竹林基地25万亩。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保障猪肉、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培育引进1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个。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产品安全全程质量管理。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双百”城市发展目标。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依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成新增城市规划区控规编制,城市控规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进出口通道景观设计》和《两江四岸城市设计》。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完善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学城市功能。

      快速推进城镇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建成国窖长江大桥、酒城大道至泸州西一期、蓝安路三期等工程,开工酒城大道至泸州西二期、蜀泸大道三期、关口至集装箱码头连接线、蓝田滨江路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忠山隧道工程和泸县、合江城际快速通道,做好“两江四桥”和云龙机场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积极支持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县城建设和新区开发;加强集镇规划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小城镇和中心村。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

      规划建设“江南新区”和“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江南新区”突出“产城一体”特色,通过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组团的打造,辐射带动周围农村区域的发展,努力建设“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产城一体、城乡统筹”的示范区。“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突出“港城一体”特色,以泸州港为依托,以“水、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支撑,努力建设西部物资贸易集散基地、西部陆—空—江—海多式联运基地和西南临港产业基地,实现以物流业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编制完成“江南新区”、“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规划,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发展机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扎实做好建设起步工作。

      营造优美城乡环境。提升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走在全省前列,确保成功创建“省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继续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完成申报工作。加强濑溪河、龙溪河等小流域污染治理,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争创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切实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坚持“三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

      四、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坚持市与区县一体化发展,切实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城乡协调发展。

      筑牢农业基础。加快实施一批骨干水利工程,推进合江锁口水库、纳溪黄桷坝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叙永倒流河引水工程,力争实现古蔺观文水库开工。大力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工程、烟水工程、主要江河堤防、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沼气池建设。推进农机化建设,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好新村规划,全面完成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新村建设规划编制,配套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引导农业集约发展和农户适度集中。强化提质扩面,建设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示范新村,新建新农村综合体8个。拓展示范效应,在有条件的乡镇全面实施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加快扶贫开发。积极对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乌蒙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做好我市扶贫开发规划,争取国家、省对我市扶贫开发的项目支持。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坚持开发式扶贫,整合各类资金,以赤水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区为重点,实施连片扶贫开发3片以上,实现扶贫解困5万人,加快农村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步伐。

      壮大县域经济。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强统筹规划,更加重视发挥县域经济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指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区县发展特色经济和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区县协调发展格局。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把更多的精力向民生倾注,把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泸州。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五项社会保险”覆盖350万人次。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保障能力。启动“西南天年颐养中心”建设。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增保障性住房11800套,加大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扎实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市场物价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培训中心,推进以“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为重点的教育“十大重点工程”和“十项改革试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强化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西南医疗康健城”建设,积极实施国际奥比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泸州市青光眼防治项目。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十大重点文化工程”,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建设,举办泸州市第六届运动会。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推进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和乡镇广播电视标准化建设。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加强新时期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双拥工作成果。做好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保密、档案、人防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强化群众和信访工作责任,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大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扎实推进公安“三项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增强治安防控能力。提升应急服务管理水平,完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建设,加快救灾应急体系建设。重视网络信息和社会舆情,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大众心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四不放过”、“三个一律”,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健全完善城乡基层民主治理机制,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积极培育城乡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成果,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增强发展活力,以创新拓宽发展空间,为加快发展增添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管理机制,规范完善投融资平台。推动和引导市场主体改革,依托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落实税制调整政策。深化人事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转变要素保障方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充分挖掘废弃地、闲置地潜力,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立足全球,配置资源,开拓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招大引强,注重招商比选,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市场前景广的项目,力争到位市外国内资金504亿元。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完成泸州港保税仓和监管仓建设,加快申报保税物流中心,启动四川泸州保税港区前期工作。做好外事、侨务、对台、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技术创新示范行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商标和专利战略,着力培育品牌,做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专利等申报工作。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科技、管理领军人才,加快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人才集聚中心。

      七、实施项目攻坚,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对接政策争项目,落实责任建项目,强化监督管项目,计划安排8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50亿元。

      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实施38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84亿元。确保川黔、泸渝和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段竣工通车。完成泸州港集装箱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加快建设叙大铁路和叙蔺高速公路。力争泸州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积极推动南渝泸高速公路,隆黄、渝昆和乐自泸铁路泸州段前期工作。改造国省干线公路100公里。

      加快产业项目建设。计划实施24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0亿元。建成天华公司聚四氢呋喃、四川银鸽5万吨竹纤维、北方公司7万吨有机硅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南区、合江金田纸业、叙永竹浆纸一体化、观文煤矿、岔角滩煤矿等项目。开工建设150万吨硫铁矿采矿及浮选等项目。继续做好石屏二矿、泸州电厂二期、长江航电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民生项目建设。计划实施15个重大民生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确保泸州老窖天府中学新校区主体工程竣工。加快建设蓝田旧城改造、小市麻沙桥片区改造等项目。争取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阳职高迁建工程、国家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做好双河水库升级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生态项目建设。计划实施9个重大生态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张坝景区整体保护性开发项目。加快建设护国公园片区、凤凰湖旅游开发、百吉滩温泉旅游开发等项目。开工建设泸州方全民生国际理疗休闲度假区、玉蟾山文化旅游康体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做好佛宝玉兰山度假区、方山景区整体包装升级等项目前期工作。

      八、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坚持依法、科学、民主行政,着力打造务实、高效、创新、廉洁的行政团队,增强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落实学法制度,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强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对重大决策事项实行合法性审查、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和监督,严格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推进电子政务,建好政府网站和信息公开专栏,办好市长热线、政务热线、阳光热线。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深入推进效能政府建设。坚持机关为基层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保障部门为直线部门服务,将服务落实到企业、细化到项目、延伸到基层。深化政务公开,强化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努力做到审批事项最少、政务服务体系最完善、服务质量最优、办事效率最快、群众满意度最高。强化目标绩效考核,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做到督查到位、评判到位、奖惩到位。

      深入推进廉洁政府建设。扎实开展政府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坚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事、管人,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是全市人民的深切期盼,更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坚韧的意志、更加坚实的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酒业“小巨人”企业:即销售收入上亿元或经过短期培育销售收入可达亿元以上的酒类企业。

      2、二郎•名酒名镇:即郎酒集团委托美国赖恩•约翰逊公司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名企建名镇”项目。项目计划增建1万吨酱酒生产车间及若干配套设施,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实施城镇改造升级工程,将二郎集镇改造为生态、宜居的国际化白酒名镇。

      3、资源枯竭城市:2007年,国家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资源枯竭的城市大力扶持,帮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泸州是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经过几十年来对天然气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目前天然气资源已面临枯竭,导致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市通过积极争取,于2011年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为我市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和经济转型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4、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即以泸州老窖集团为龙头,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江阳区黄舣镇集中连片建设酿酒专用高粱基地,配套蔬菜轮种和加工,并发展近郊生态旅游,形成名酒带动名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和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促进名镇(黄舣镇)、名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5、双百、双两百:即泸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第一阶段,2009—2012年,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城区面积力争达到100平方公里;第二阶段,2013—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150万人,城区面积力争达到150平方公里;第三阶段,2021—2030年,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城区面积力争达到200平方公里。

      6、四桥、五园、六路、多工程:“四桥”,即国窖长江大桥、沱江一桥复线桥、沱江三桥、神六桥;“五园”,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轻工业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六路”,即酒城大道、蜀泸大道、城南大道、蓝安路、绕城环线、城西新区路网;“多工程”,即城西主排水工程、中心半岛沱江和长江截污干管等工程。

      7、九大园区:即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轻工业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叙永资源综合利用经济园区、古蔺县经济开发区。其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已进入全省“1525”工程名单;合江县、江阳区、纳溪区、泸县、古蔺县已列入《四川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省级开发区培育发展地;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泸州经济开发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已迈入“百亿园区”行列。

      8、“1525”工程:即四川省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到2012年,建成1个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5个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园区,25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园区。

      9、智慧城市:即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通过建设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进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

      10、五项社会保险: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

      11、十大重点文化工程:即泸州大剧院、泸州市石刻艺术博物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泸州市书画艺术展览馆、泸州市网吧连锁公司、“酒城风情”文艺精品剧目、泸州市收藏品交流中心、泸州市印务园区、泸州图书城。

      12、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

      13、公安“三基工程”、“三项建设”:“三基工程”,即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三项建设”,即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14、安全生产“三个一律”、“四项指标”、“四不放过”:“三个一律”,即对煤矿、水上交通安全检查一律实行暗查暗访,发生责任事故一律依法顶格处理,安全生产经费一律予以保障;“四项指标”,即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5、“156”发展战略: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大战略目标”、“五大战略任务”、“六大战略重点”。“一大战略目标”,即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五大战略任务”,即“五个”翻番,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六大战略重点”,即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构建大枢纽,繁荣大文化,推进大开放,改善大民生。

      16、“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两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17、沿江百公里产业集中循环发展带:即依托我市境内的13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以及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轻工业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等沿江布局的产业园区,集中发展酒业、能源、化工、机械等产业,形成集约循环、主业突出、层次清晰、互促共进的沿江百公里产业带。

      18、“一核两副多组团”空间格局:“一核”,即以中心半岛及小市旧城、沙茜片区为主的城市中心区;“两副”,即南部、北部两个城市副中心;“多组团”,即以空间拓展、产业布局为导向,形成外围八大功能组团,分别为城北功能组团、高坝功能组团、沙茜功能组团、城南功能组团、城西功能组团、安富功能组团、泰安—黄舣功能组团、安宁—石洞功能组团。

      19、“一主四副多点”新型城镇体系:“一主”,即泸州主城区;“四副”,即泸县县城、合江县城、叙永县城和古蔺县城;“多点”,即重点小城镇。

      20、“一横二纵五港区”水运体系:“一横”,即长江航道;“二纵”即沱江、赤水河航道;“五港区”,即龙江港区、纳溪港区、泸县港区、合江港区、古蔺港区。

      21、“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网络:即由川黔、宜泸渝和成自泸赤高速在泸州交叉形成“一环”后向周边形成“六射”,再加南渝泸高速形成第七射;“一横”即指宜叙蔺遵高速。

      22、“三纵四横”铁路网络:即隆昌—叙永—黄桶铁路、内江—泸州城际铁路、乐山—自贡—泸州铁路构成“三纵”,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叙永—古蔺大村铁路、重庆—泸州—昆明铁路、古蔺—太平—遵义铁路构成“四横”。

      23、酒+N: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酒+N”的文化建设总体思路,突出酒文化建设主题,统筹推进特色优势文化建设。特色优势文化指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文化、长江文化、集邮文化等。

      24、两江四桥:即沱江龙透关大桥、蓝田长江大桥、沱江四桥和邻玉长江大桥。

      25、三长:即长起公司、邦立重机(原长挖公司)、长液公司。

      26、“一区八园”物流体系:“一区”,即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七园”,即安宁物流园区、城北公路交通枢纽物流园区、方山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泰黄物流园区、合江临港物流园区、纳溪物流园区、古蔺物流园区。

      27、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三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即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三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即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28、“五小”水利工程:即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水渠、小泵站。

      29、教育“十大重点工程”和“十项改革试点”:“十大重点工程”,即“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工程、职教攻坚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古蔺叙永贫困县教育帮扶工程;“十项改革试点”,即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改革试点、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学前教育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2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01月03日 00时00分
  • 来源: 泸州市府
  • 在泸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泸州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刘强

    (2012年1月3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第六届市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届期目标任务,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获全省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开创了泸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预计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90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35亿元,年均增长30.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6:59.5:25.9;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71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6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62亿元,年均增长3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50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70元,年均增长13.6%。在此,我郑重地向大会报告,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第六届市政府历年承诺的民生工程全部兑现!

      一、优势优先,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实力

      白酒产业强势扩张。大力推进酒业发展,2011年酒业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利税10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7.1倍、7.9倍和8.1倍。泸州老窖、郎酒集团分别完成酒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和100亿元,是2006年的5.3倍和12.9倍。培育发展酒业“小巨人”企业26家。全市酒类行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3个、四川名牌22个。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提前两年迈入“百亿园区”行列,“二郎•名酒名镇”加快建设。酒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挑起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大梁”。

      传统工业提质增效。工业新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01个,总投资达500亿元,完成技改投资481亿元。化工产业加快调整步伐,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项目启动,天华公司3万吨三聚氰胺和γ—丁内酯、北方公司3万吨有机硅、泸天化硝酸节能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机械产业加快开放合作,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项目全面实施,中国国机重工集团与长起公司、厦门海翼集团与长液公司合作取得成效。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古叙煤田加快开发,开工新建7对大中型矿井,泸州电厂一期建成发电。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开工建设。我市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208万吨。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55.6%;建成优质稻、高粱、名优果蔬基地423万亩;竹林面积达286.2万亩,占全省的1/5;发展烤烟2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3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353个。泸州桂圆、泸州糯红高粱、合江荔枝等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泸县生猪、泸州老窖有机高粱成功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新增有效灌面17.6万亩,古蔺龙爪河引水工程顺利完工,纳溪黄桷坝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扎实推进。推广使用农业机具12.3万台(套),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140万千瓦。快速推进14个省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纳溪天仙、泸县龙脑示范片获全省优秀示范片,“名酒•名园•名镇•名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西南商贸城一期工程建成,2011年泸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14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泸州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28.6万人次,全市物流企业达804家。着力打造旅游组织中心,泸州老窖旅游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区,3A级旅游区达5个,201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4亿元。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中心,成功引进兴业、交通、招商三家股份制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达12家,2011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

      二、重点突破,项目驱动增强区域活力

      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立“双百”、“双两百”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四桥”、“五园”、“六路”、“多工程”快速推进,沱江三桥、沱江一桥复线桥建成通车,国窖长江大桥顺利合龙,酒城大道、城南大道等20余条城市道路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43平方公里扩展到9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60万人增长到92万人,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县城及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40%以上。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功创建“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顺利通过第五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交通枢纽加快构建。大力实施“千亿交通工程”,纳叙铁路、川黔高速公路纳溪至叙永段、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泸州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年吞吐能力达50万标箱,成为全国内河唯一实现铁水联运的集装箱港口;叙大铁路,宜泸渝、成自泸赤等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加快建设;叙蔺高速公路实现开工;泸州机场迁建工程进展顺利。泸州客运中心站基本建成。新建农村公路7300公里,全市100%的乡镇、76%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西部重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主框架基本形成。

      园区建设实现飞跃。从2006年的一个园区发展到九大园区,建成面积6.5万亩,入驻规模以上企业282家,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810亿元。三个园区进入全省“1525”工程名单,五个园区列入《四川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五个园区迈入“百亿园区”行列。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构建了工业集群发展的大平台。

      要素保障更加充分。累计争取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150亿元。争取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11亿元。政府融资平台为重大项目建设融资45亿元,其中发行兴泸集团一、二期企业债券17亿元,成为全省唯一发行两次企业债券的市州。2011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累计获批用地14.3万亩,排名全省第二位;《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启动实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5平方公里。供应天然气68亿立方米、成品油136万吨。建成以500KV泸州变电站为中心枢纽、220KV双环网为骨干的电网体系,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三、开拓创新,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

      重点改革有序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事业单位改制不断深化。扩权强县试点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财政制度改革稳健推进,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规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水利体制、行政执法体系、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改革稳步实施。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8%,发展经验在全省交流。

      开放合作全面加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累计引进项目4300个,实际到位资金132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10.4倍,成功引进广西玉柴、上海波司登、江苏三木、中国远洋物流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累计到位外资1.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6亿美元。港口开放合作成效明显,与成都、武汉签订《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市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湖南常德市、上海长宁区和松江区等缔结为友好城市。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酒业博览会,“中国白酒金三角2011年酒业博览会”升格为商务部重点支持、省政府主办的展会。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541项,完成科技成果及专利转化278项。“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四川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泸州)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纵深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开展品牌化、标准化工作。国家酒检中心建成运营,为酒业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金融体系不断创新,泸州老窖集团成功控股华西证券;龙马兴达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注册资本居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之首。在全省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

      四、关注民生,社会和谐汇聚强大合力

      民生工程见实效。投入资金114亿元,实施民生工程项目403项。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五项社会保险”覆盖城乡居民256万人次。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7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7%。城乡医疗救助年人均补助193元。“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0%。成功应对“7•8”洪灾、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特大高温干旱。全面完成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支援广元市昭化镇的任务。完成主城区26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家店1583家。筹集和新建廉租房1.6万套,改造棚户区6342户。完成红层打井16.1万口,新建沼气池12.6万口,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1.4万户,解决109.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入扶贫资金7.5亿元,解决38.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生态环境塑新貌。积极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填埋场5个,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水环境、声环境、城区空气质量保持优良状态。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市耕地面积59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0平方公里。大力开展“双创”工作,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成功创建“省园林城市”;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9%,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社会事业上台阶。加快建设教育培训中心,各项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建设顺利推进,成功创办川南第一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西南医疗康健城”建设顺利启动。“十大重点文化工程”加快推进,成功创建“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新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升,邹凯等泸州籍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上连创佳绩。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育秩序专项治理成效明显,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村村通”的自然村突破1万个。农村防灾减灾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取得实效。

      平安稳定有保障。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成功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启动。群众和信访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全市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指标逐年下降。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和公安“三基工程”、“三项建设”成效明显,维稳安保、严打整治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司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五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严格执行“三个一律”,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连续三年获“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市”。

      五、求真务实,政府建设提高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积极推进。建立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制定《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实施办法》、《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决定的行政决策机制。制定规范性文件实施办法,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4664件(次)。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521件,办结率、满意率达100%。政务公开不断深化,广大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知情权和监督领域不断扩大。

      行政效能持续强化。全面实行绩效目标考核,创新并推行发展目标全省对照比、加分不封顶、重大项目进度公示、督查问责等激励措施。取消和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598项,建设工程项目实现网上招投标。“12345”市长热线受理群众有效来电9.8万件。全面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提前办结率、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四个100%”。

      廉政建设持之以恒。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常态化,创新开展党风廉政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构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经验在全国交流、全省推广。监察、审计职能充分发挥,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推进,风清气正泸州氛围更加浓厚。

      全民国防教育不断深入,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人防等工作成效明显,顺利通过第六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审查验收。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对台、外事、侨务、消防、保密、档案、气象等工作扎实推进。完成续修《泸州市志(1991—2005)》。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二次经济普查顺利完成。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第六届市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1%。市六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各位代表:第六届市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泸州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奠基开拓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推动泸州发展的全市人民、驻泸部队官兵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五年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科学的理念完善思路;必须坚持抢抓机遇,以务实的举措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统筹的方法构建和谐;必须坚持勇争一流,用创业的激情凝聚力量。正是这样,才铸就了泸州过去五年的辉煌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续写泸州跨越腾飞的崭新篇章!

      审视发展现状,我们清醒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不够、发展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与广大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十分繁重;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维护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但个别部门和单位的服务水平、办事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以成绩为起点,变压力为动力,推动泸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的宏伟目标。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期盼,激励我们必须搏浪前进、奋勇前行。未来五年,是泸州加快发展、跨越突破的重要时期,是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机遇就在眼前,发展不容错失。我们要立足区位,放大优势,顺势而为,借力而行,抓住一切机遇,抢占发展高地。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力实施“156”发展战略,加大统筹城乡力度,着力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加快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

      预期目标是: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翻番,超过1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翻番,达到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翻番,达到1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番,达到1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达到356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

      主要任务是: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加快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全力发展白酒千亿产业,基本建成全国循环化工生产基地、川南能源保障基地和大型装备制造基地,初步形成沿江百公里产业集中循环发展带、古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带和通道经济发展带。“千亿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综合性收入突破2000亿元。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示范片覆盖率达到50%,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扶贫连片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个大变样”。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基本建成现代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旅游组织、教育培训、医卫服务“五大中心”。

      ——城市魅力更加彰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一核两副多组团”空间格局,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设“江南新区”和“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30万人。“一主四副多点”新型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化率达到52%。城市内涵不断丰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大力塑造“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品牌形象,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巩固和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成果。

      ——枢纽功能更加完善。“一横二纵五港区”水运体系基本形成,航道等级全面提升,泸州港形成40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三纵四横”铁路网络加快构建。建成泸州新机场。国省干线公路全部改造完成。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水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形成安全、畅通、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

      ——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按照“酒+N”文化建设思路,以酒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促进历史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全面繁荣,建成“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泸州大剧院、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加快构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全面达标升级。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演艺、影视制作、印刷发行、创意设计等产业集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左右。

      ——开放合作更加充分。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到位市外国内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开放型示范园区和出口基地。泸州港对外合作功能充分发挥,争取在泸州设立四川保税港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成渝经济区发展中主动作为,强化与滇黔的交流合作,加大与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洲等区域的合作力度,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工程投入大幅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助、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社会更加平安稳定,全力打造“和谐泸州”。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我们坚信,勤劳智慧的泸州人民一定能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生动的现实,现代化“中国酒城”一定会在西部大地上快速崛起!

      2012年重点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市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计划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一、提升泸酒比较优势,夯实现代化“中国酒城”发展基础

      坚持优先发展酒业不动摇,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酒业集群发展。促进酒业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强化规模扩张和市场拓展,完成酒业销售收入550亿元。提升泸州老窖、郎酒集团龙头引领作用,启动泸州老窖30万吨新酒库项目规划建设,完成郎酒两河口1万吨酱酒技改项目和泸州包装中心三期工程建设。深入实施酒业“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发展壮大骨干型中小酒类企业。加大物流、包材、印刷、会展交易等关联产业配套发展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增强酒业核心竞争力。筑牢品质基础,做强做大优质酿酒有机高粱生产基地和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完善功能平台,加快推进“名酒•名园•名镇•名村”、“二郎•名酒名镇”、“中国(四川)酒类产品交易中心”和“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成“泸州•中国名酒价格指数”发布平台。强化质量保障,完善和提升国家酒检中心功能,建成“四川酒类包装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力打造“中国酒城•醉美泸州”城市品牌,推进城市品牌与产品品牌融合塑造、互动提升。举办“中国白酒金三角2012年酒业博览会”。

      大力培育酒文化。着力构建以酿造文化、营销文化、消费文化为重点的泸酒文化体系。强化酒文化载体建设,启动“中国酒城广场”、酒文化一条街等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加强酒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积极推动酒类窖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中国酒生态(社区)博物馆”前期工作。编制“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发展规划,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精心策划“中国白酒金三角”国际旅游专线,着力打造名酒旅游精品景区。扩大酒文化标识系统覆盖面。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优化结构中增强经济实力。

      突出发展新型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2亿元。延伸化工产业链,加快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中海沥青加氢等项目建设。提升机械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推进“三长”及配套企业技改搬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机械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项目建设。利用资源优势,推进古叙矿区综合开发。加快编制《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建立转型发展工作机制。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完善园区产业规划,推动园区上档升级,力争九大园区完成销售收入900亿元。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临港优势,推进“一区八园”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启动城西城市综合体建设,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实施旅游“产品、文化、质量、服务”提升工程,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95亿元。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推进“金融生态示范市”创建工作,继续引进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培育信息产业,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209万吨。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发展酿酒专用高粱54万亩;新建10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出栏优质生猪20万头,新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个;新建、改造竹林基地25万亩。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保障猪肉、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培育引进1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个。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产品安全全程质量管理。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双百”城市发展目标。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依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成新增城市规划区控规编制,城市控规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进出口通道景观设计》和《两江四岸城市设计》。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完善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学城市功能。

      快速推进城镇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建成国窖长江大桥、酒城大道至泸州西一期、蓝安路三期等工程,开工酒城大道至泸州西二期、蜀泸大道三期、关口至集装箱码头连接线、蓝田滨江路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忠山隧道工程和泸县、合江城际快速通道,做好“两江四桥”和云龙机场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积极支持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县城建设和新区开发;加强集镇规划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小城镇和中心村。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

      规划建设“江南新区”和“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江南新区”突出“产城一体”特色,通过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组团的打造,辐射带动周围农村区域的发展,努力建设“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产城一体、城乡统筹”的示范区。“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突出“港城一体”特色,以泸州港为依托,以“水、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支撑,努力建设西部物资贸易集散基地、西部陆—空—江—海多式联运基地和西南临港产业基地,实现以物流业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编制完成“江南新区”、“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规划,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发展机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扎实做好建设起步工作。

      营造优美城乡环境。提升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走在全省前列,确保成功创建“省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继续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完成申报工作。加强濑溪河、龙溪河等小流域污染治理,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争创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切实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坚持“三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

      四、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坚持市与区县一体化发展,切实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城乡协调发展。

      筑牢农业基础。加快实施一批骨干水利工程,推进合江锁口水库、纳溪黄桷坝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叙永倒流河引水工程,力争实现古蔺观文水库开工。大力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工程、烟水工程、主要江河堤防、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沼气池建设。推进农机化建设,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好新村规划,全面完成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新村建设规划编制,配套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引导农业集约发展和农户适度集中。强化提质扩面,建设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示范新村,新建新农村综合体8个。拓展示范效应,在有条件的乡镇全面实施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加快扶贫开发。积极对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乌蒙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做好我市扶贫开发规划,争取国家、省对我市扶贫开发的项目支持。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坚持开发式扶贫,整合各类资金,以赤水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区为重点,实施连片扶贫开发3片以上,实现扶贫解困5万人,加快农村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步伐。

      壮大县域经济。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强统筹规划,更加重视发挥县域经济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指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区县发展特色经济和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区县协调发展格局。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把更多的精力向民生倾注,把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泸州。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五项社会保险”覆盖350万人次。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保障能力。启动“西南天年颐养中心”建设。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增保障性住房11800套,加大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扎实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市场物价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培训中心,推进以“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为重点的教育“十大重点工程”和“十项改革试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强化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西南医疗康健城”建设,积极实施国际奥比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泸州市青光眼防治项目。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十大重点文化工程”,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建设,举办泸州市第六届运动会。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推进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和乡镇广播电视标准化建设。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加强新时期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双拥工作成果。做好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保密、档案、人防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强化群众和信访工作责任,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大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扎实推进公安“三项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增强治安防控能力。提升应急服务管理水平,完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建设,加快救灾应急体系建设。重视网络信息和社会舆情,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大众心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四不放过”、“三个一律”,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健全完善城乡基层民主治理机制,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积极培育城乡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成果,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增强发展活力,以创新拓宽发展空间,为加快发展增添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管理机制,规范完善投融资平台。推动和引导市场主体改革,依托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落实税制调整政策。深化人事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转变要素保障方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充分挖掘废弃地、闲置地潜力,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立足全球,配置资源,开拓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招大引强,注重招商比选,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市场前景广的项目,力争到位市外国内资金504亿元。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完成泸州港保税仓和监管仓建设,加快申报保税物流中心,启动四川泸州保税港区前期工作。做好外事、侨务、对台、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技术创新示范行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商标和专利战略,着力培育品牌,做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专利等申报工作。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科技、管理领军人才,加快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人才集聚中心。

      七、实施项目攻坚,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对接政策争项目,落实责任建项目,强化监督管项目,计划安排8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50亿元。

      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实施38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84亿元。确保川黔、泸渝和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段竣工通车。完成泸州港集装箱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加快建设叙大铁路和叙蔺高速公路。力争泸州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积极推动南渝泸高速公路,隆黄、渝昆和乐自泸铁路泸州段前期工作。改造国省干线公路100公里。

      加快产业项目建设。计划实施24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0亿元。建成天华公司聚四氢呋喃、四川银鸽5万吨竹纤维、北方公司7万吨有机硅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南区、合江金田纸业、叙永竹浆纸一体化、观文煤矿、岔角滩煤矿等项目。开工建设150万吨硫铁矿采矿及浮选等项目。继续做好石屏二矿、泸州电厂二期、长江航电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民生项目建设。计划实施15个重大民生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确保泸州老窖天府中学新校区主体工程竣工。加快建设蓝田旧城改造、小市麻沙桥片区改造等项目。争取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阳职高迁建工程、国家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做好双河水库升级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生态项目建设。计划实施9个重大生态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张坝景区整体保护性开发项目。加快建设护国公园片区、凤凰湖旅游开发、百吉滩温泉旅游开发等项目。开工建设泸州方全民生国际理疗休闲度假区、玉蟾山文化旅游康体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做好佛宝玉兰山度假区、方山景区整体包装升级等项目前期工作。

      八、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坚持依法、科学、民主行政,着力打造务实、高效、创新、廉洁的行政团队,增强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落实学法制度,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强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对重大决策事项实行合法性审查、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和监督,严格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推进电子政务,建好政府网站和信息公开专栏,办好市长热线、政务热线、阳光热线。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深入推进效能政府建设。坚持机关为基层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保障部门为直线部门服务,将服务落实到企业、细化到项目、延伸到基层。深化政务公开,强化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努力做到审批事项最少、政务服务体系最完善、服务质量最优、办事效率最快、群众满意度最高。强化目标绩效考核,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做到督查到位、评判到位、奖惩到位。

      深入推进廉洁政府建设。扎实开展政府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坚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事、管人,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是全市人民的深切期盼,更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坚韧的意志、更加坚实的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酒业“小巨人”企业:即销售收入上亿元或经过短期培育销售收入可达亿元以上的酒类企业。

      2、二郎•名酒名镇:即郎酒集团委托美国赖恩•约翰逊公司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名企建名镇”项目。项目计划增建1万吨酱酒生产车间及若干配套设施,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实施城镇改造升级工程,将二郎集镇改造为生态、宜居的国际化白酒名镇。

      3、资源枯竭城市:2007年,国家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资源枯竭的城市大力扶持,帮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泸州是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经过几十年来对天然气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目前天然气资源已面临枯竭,导致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市通过积极争取,于2011年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为我市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和经济转型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4、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即以泸州老窖集团为龙头,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江阳区黄舣镇集中连片建设酿酒专用高粱基地,配套蔬菜轮种和加工,并发展近郊生态旅游,形成名酒带动名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和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促进名镇(黄舣镇)、名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5、双百、双两百:即泸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第一阶段,2009—2012年,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城区面积力争达到100平方公里;第二阶段,2013—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150万人,城区面积力争达到150平方公里;第三阶段,2021—2030年,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城区面积力争达到200平方公里。

      6、四桥、五园、六路、多工程:“四桥”,即国窖长江大桥、沱江一桥复线桥、沱江三桥、神六桥;“五园”,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轻工业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六路”,即酒城大道、蜀泸大道、城南大道、蓝安路、绕城环线、城西新区路网;“多工程”,即城西主排水工程、中心半岛沱江和长江截污干管等工程。

      7、九大园区:即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轻工业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叙永资源综合利用经济园区、古蔺县经济开发区。其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已进入全省“1525”工程名单;合江县、江阳区、纳溪区、泸县、古蔺县已列入《四川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省级开发区培育发展地;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泸州经济开发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已迈入“百亿园区”行列。

      8、“1525”工程:即四川省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到2012年,建成1个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5个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园区,25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园区。

      9、智慧城市:即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通过建设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进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

      10、五项社会保险: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

      11、十大重点文化工程:即泸州大剧院、泸州市石刻艺术博物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泸州市书画艺术展览馆、泸州市网吧连锁公司、“酒城风情”文艺精品剧目、泸州市收藏品交流中心、泸州市印务园区、泸州图书城。

      12、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

      13、公安“三基工程”、“三项建设”:“三基工程”,即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三项建设”,即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14、安全生产“三个一律”、“四项指标”、“四不放过”:“三个一律”,即对煤矿、水上交通安全检查一律实行暗查暗访,发生责任事故一律依法顶格处理,安全生产经费一律予以保障;“四项指标”,即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5、“156”发展战略: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大战略目标”、“五大战略任务”、“六大战略重点”。“一大战略目标”,即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五大战略任务”,即“五个”翻番,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六大战略重点”,即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构建大枢纽,繁荣大文化,推进大开放,改善大民生。

      16、“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两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17、沿江百公里产业集中循环发展带:即依托我市境内的13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以及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轻工业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等沿江布局的产业园区,集中发展酒业、能源、化工、机械等产业,形成集约循环、主业突出、层次清晰、互促共进的沿江百公里产业带。

      18、“一核两副多组团”空间格局:“一核”,即以中心半岛及小市旧城、沙茜片区为主的城市中心区;“两副”,即南部、北部两个城市副中心;“多组团”,即以空间拓展、产业布局为导向,形成外围八大功能组团,分别为城北功能组团、高坝功能组团、沙茜功能组团、城南功能组团、城西功能组团、安富功能组团、泰安—黄舣功能组团、安宁—石洞功能组团。

      19、“一主四副多点”新型城镇体系:“一主”,即泸州主城区;“四副”,即泸县县城、合江县城、叙永县城和古蔺县城;“多点”,即重点小城镇。

      20、“一横二纵五港区”水运体系:“一横”,即长江航道;“二纵”即沱江、赤水河航道;“五港区”,即龙江港区、纳溪港区、泸县港区、合江港区、古蔺港区。

      21、“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网络:即由川黔、宜泸渝和成自泸赤高速在泸州交叉形成“一环”后向周边形成“六射”,再加南渝泸高速形成第七射;“一横”即指宜叙蔺遵高速。

      22、“三纵四横”铁路网络:即隆昌—叙永—黄桶铁路、内江—泸州城际铁路、乐山—自贡—泸州铁路构成“三纵”,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叙永—古蔺大村铁路、重庆—泸州—昆明铁路、古蔺—太平—遵义铁路构成“四横”。

      23、酒+N: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酒+N”的文化建设总体思路,突出酒文化建设主题,统筹推进特色优势文化建设。特色优势文化指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文化、长江文化、集邮文化等。

      24、两江四桥:即沱江龙透关大桥、蓝田长江大桥、沱江四桥和邻玉长江大桥。

      25、三长:即长起公司、邦立重机(原长挖公司)、长液公司。

      26、“一区八园”物流体系:“一区”,即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七园”,即安宁物流园区、城北公路交通枢纽物流园区、方山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泰黄物流园区、合江临港物流园区、纳溪物流园区、古蔺物流园区。

      27、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三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即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三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即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28、“五小”水利工程:即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水渠、小泵站。

      29、教育“十大重点工程”和“十项改革试点”:“十大重点工程”,即“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工程、职教攻坚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古蔺叙永贫困县教育帮扶工程;“十项改革试点”,即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改革试点、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学前教育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