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2010年民生发展报告:碧水蓝天益民生利

  • 2011年02月16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根据省政府日前公布的2010年“十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生态环境工程的流域污染治理、城乡环境治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耕地质量建设等5项目标任务全部达标或超额完成。   

      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断面82.5%,比2005年提高11.3%;全省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85.7%,比2005年提高60.7%;全省91.2%的县级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消除了生态环境质量“差”的县。省环保厅副厅长谢天说:“各级环保部门2011年要更加给力,让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碧水、蓝天、绿地的环境效益。”

      治理源头让湖库休养生息

      春节期间,南充市民刘斌到南部县升钟湖旅游,湖边绿树成荫,湖中清波荡漾,刘斌忍不住深吸几口清新空气。“记忆中的升钟库区网箱养鱼,一湖臭水,现在水这么清,真是老百姓的福分。”

      四川是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发源地及涵养区,省政府提出了“还三江清水、建生态四川”的总体目标,并将2010年定为全省湖库污染治理年,要求各地对岷江、沱江和32条小流域进行大规模污染整治,让湖库休养生息,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省政府将180家工业企业和48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限期挂牌治理,列入2010年民生工程目标任务。截至去年底,该项民生工程100%完成目标任务。

      各市州2010年重拳治理小流域污染。内江推行“河长制”,实行“一河一长”、“一河一策”,对沱江干流、濛溪河、球溪河等8条主要河流开展水污染综合整治;南充升钟水库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监管,坚决取缔过密度养殖和肥水养鱼。我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各市州还按照湖库承载能力积极规划,加强流域内场镇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根据监测结果,全省32条重点小流域中已有20条达到水域功能标准要求,达标率62.5%,我省河流生态系统正向好的方向转化。

      改善环境提高幸福指数

      立春后,到崇州市崇平镇春风村走亲戚的群众,无不为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整洁的村貌所感染。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该村每人每月交纳1元卫生垃圾清运费解决了保洁员工资,为乡村环境的长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0年全省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开工建设42处,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39座,均完成目标任务100%。成都、德阳、南充、遂宁等地的部分乡村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农村“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现象得到彻底扭转。

      为了让更多群众切受到环境效益,我省推进农村“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生态家园”创建工作,2010年全省创建考核省级生态乡镇130个,14个乡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温江区、双流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区)验收。由于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升高,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增强。

      不仅外在容貌整洁,人居环境的改善更实质性地体现在地表水和空气的质量上。2010年,我省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17个,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11个市(州)的17个乡镇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探索了农村环保的长效之路。

      管好林草发挥生态效益

      我省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历史上由于森林采伐量一度超过生长量,降低了区域水土保持能力。四川又是全国第五大牧区,过度放牧导致我省草原出现沙化、鼠害、草质下降等退化现象。

      2010年,我省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列入生态环境工程的目标任务。截至去年底,我省管护森林3.24亿亩,完成目标任务112.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完成目标任务100%;完成退牧还草围栏草场建设960.66万亩、改良草地288.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120%。2010年,我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4%。

      “管护森林3.24亿亩,意味着我省森林管护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天然林全面禁伐。”省环保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李岳东说。我省1999年至2007年全速推进退耕还林工程,2007年起进入成果巩固阶段。实行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减少了25%左右,生态效益明显,巩固了区域生态安全。

      近年来,我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草场围栏,牧民分户划定草场,划定冬季、夏季牧场,低效益牧草改种高品质牧草,逐步实行科学轮牧,扼制草原退化。2010年我省退牧还草工程超额完成任务,但草场围栏、改良草地面积的占比仍偏小,要彻底改变我省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还需加大退牧还草力度。

      【数字】

      121.25万亩

      四川是人口大省,每年粮食需求量近880亿斤左右,常年粮食缺口在100亿斤以上,保护耕地意味着保障粮仓。近年来,我省在土地利用中恪守耕地红线,耕地逐年持续增量。2010年,我省整理土地121.25万亩,实现新增耕地13.13万亩,完成目标任务131.30%。

      72.75万亩

      要以全国4.6%的耕地养活全国6.7%的人口,四川只能靠提高耕地质量来弥补耕地数量的不足,走内涵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建设“耕地大粮仓”的路子,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根本转变。近年来,我省加快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2010年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72.7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21.25%。

      【声音】

      在整洁环境中享受生活乐趣

      李益东内江市民

      周末假日就想带家人看看青山绿水,在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中享受生活乐趣。生态环境工程,就是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老百姓娱乐休闲的品质,就是为老百姓创造快乐和幸福啊!

      姜晓亭省环保厅厅长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生态状况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为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四川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大生态工程;2006年又作了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开展了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系列创建活动。通过10多年的持续建设和保护,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陆域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各地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力治理流域污染,我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我省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幸福感增强,生态环境工程益民生利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

      记者 刘宇男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0年民生发展报告:碧水蓝天益民生利

  • 2011年02月16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根据省政府日前公布的2010年“十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生态环境工程的流域污染治理、城乡环境治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耕地质量建设等5项目标任务全部达标或超额完成。   

      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断面82.5%,比2005年提高11.3%;全省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85.7%,比2005年提高60.7%;全省91.2%的县级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消除了生态环境质量“差”的县。省环保厅副厅长谢天说:“各级环保部门2011年要更加给力,让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碧水、蓝天、绿地的环境效益。”

      治理源头让湖库休养生息

      春节期间,南充市民刘斌到南部县升钟湖旅游,湖边绿树成荫,湖中清波荡漾,刘斌忍不住深吸几口清新空气。“记忆中的升钟库区网箱养鱼,一湖臭水,现在水这么清,真是老百姓的福分。”

      四川是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发源地及涵养区,省政府提出了“还三江清水、建生态四川”的总体目标,并将2010年定为全省湖库污染治理年,要求各地对岷江、沱江和32条小流域进行大规模污染整治,让湖库休养生息,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省政府将180家工业企业和48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限期挂牌治理,列入2010年民生工程目标任务。截至去年底,该项民生工程100%完成目标任务。

      各市州2010年重拳治理小流域污染。内江推行“河长制”,实行“一河一长”、“一河一策”,对沱江干流、濛溪河、球溪河等8条主要河流开展水污染综合整治;南充升钟水库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监管,坚决取缔过密度养殖和肥水养鱼。我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各市州还按照湖库承载能力积极规划,加强流域内场镇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根据监测结果,全省32条重点小流域中已有20条达到水域功能标准要求,达标率62.5%,我省河流生态系统正向好的方向转化。

      改善环境提高幸福指数

      立春后,到崇州市崇平镇春风村走亲戚的群众,无不为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整洁的村貌所感染。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该村每人每月交纳1元卫生垃圾清运费解决了保洁员工资,为乡村环境的长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0年全省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开工建设42处,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39座,均完成目标任务100%。成都、德阳、南充、遂宁等地的部分乡村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农村“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现象得到彻底扭转。

      为了让更多群众切受到环境效益,我省推进农村“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生态家园”创建工作,2010年全省创建考核省级生态乡镇130个,14个乡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温江区、双流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区)验收。由于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升高,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增强。

      不仅外在容貌整洁,人居环境的改善更实质性地体现在地表水和空气的质量上。2010年,我省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17个,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11个市(州)的17个乡镇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探索了农村环保的长效之路。

      管好林草发挥生态效益

      我省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历史上由于森林采伐量一度超过生长量,降低了区域水土保持能力。四川又是全国第五大牧区,过度放牧导致我省草原出现沙化、鼠害、草质下降等退化现象。

      2010年,我省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列入生态环境工程的目标任务。截至去年底,我省管护森林3.24亿亩,完成目标任务112.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完成目标任务100%;完成退牧还草围栏草场建设960.66万亩、改良草地288.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120%。2010年,我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4%。

      “管护森林3.24亿亩,意味着我省森林管护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天然林全面禁伐。”省环保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李岳东说。我省1999年至2007年全速推进退耕还林工程,2007年起进入成果巩固阶段。实行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减少了25%左右,生态效益明显,巩固了区域生态安全。

      近年来,我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草场围栏,牧民分户划定草场,划定冬季、夏季牧场,低效益牧草改种高品质牧草,逐步实行科学轮牧,扼制草原退化。2010年我省退牧还草工程超额完成任务,但草场围栏、改良草地面积的占比仍偏小,要彻底改变我省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还需加大退牧还草力度。

      【数字】

      121.25万亩

      四川是人口大省,每年粮食需求量近880亿斤左右,常年粮食缺口在100亿斤以上,保护耕地意味着保障粮仓。近年来,我省在土地利用中恪守耕地红线,耕地逐年持续增量。2010年,我省整理土地121.25万亩,实现新增耕地13.13万亩,完成目标任务131.30%。

      72.75万亩

      要以全国4.6%的耕地养活全国6.7%的人口,四川只能靠提高耕地质量来弥补耕地数量的不足,走内涵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建设“耕地大粮仓”的路子,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根本转变。近年来,我省加快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2010年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72.7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21.25%。

      【声音】

      在整洁环境中享受生活乐趣

      李益东内江市民

      周末假日就想带家人看看青山绿水,在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中享受生活乐趣。生态环境工程,就是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老百姓娱乐休闲的品质,就是为老百姓创造快乐和幸福啊!

      姜晓亭省环保厅厅长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生态状况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为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四川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大生态工程;2006年又作了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开展了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系列创建活动。通过10多年的持续建设和保护,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陆域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各地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力治理流域污染,我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我省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幸福感增强,生态环境工程益民生利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

      记者 刘宇男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