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2010年民生发展报告:牧民过上现代生活

  • 2011年02月16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2010年,省委、省政府把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提出“四年任务三年基本完成”,加大力度推进,全年开工建设定居房46988户,建成定居房46347户,比目标建设任务超额完成2435户。   

      如今在藏区各地,随着住房环境改善和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牧民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电饭煲,真正过上了现代文明的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手机电视等随处可见。

      74岁贫困户有了新家

      “多亏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也多亏了政府特供的钢材和水泥!”74岁的俄诺说起自己的新房子就心头欢喜。

      俄诺是若尔盖县班佑乡多玛村的贫困户,在搬进新房以前,一家七口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土坯房经不起日晒雨淋,房屋的边边角角开始脱落,“一下雨就漏。”

      俄诺一家很早就想修座新房子,但家里没钱,房子始终没有修起来。去年,听说要搞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政府不仅给现钱补助还会贴息贷款,让没有定居房或只有简陋住房的牧民住上新居。俄诺一听就报了名。

      不过俄诺修房并不顺利,“因为家里没钱。一开始建房时就盘算着如何省钱。”去年年初,俄诺听人说建房用砖由政府特供,3角8分一匹,而外头来的砖送到家门口才2角3分,俄诺图便宜就去外面买砖。没想到送来的都是空心砖,脚一踩就碎,根本无法用来建房。这时候距离俄诺和施工队伍签订合同的施工日期只有10多天。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俄诺找到县里的定居办。在定居办工作人员协调下,空心砖不仅全部送回,而且还及时送来了特供的红砖等建材。

      让俄诺更高兴的是,修房子缺钱时,当地有关部门还帮助担保在信用社贷了2万元,“其他除了自己的积攒,又跟亲戚借了点就够了。”说起自己生活的变化,俄诺觉得一切和做梦一样。

      新房装饰不逊城里人

      过去,七美仁真住的是不到50平方米的土墙房子和牛毛帐篷,既漏风也漏雨,就连睡觉的床也没有一张,只有逢年过节才骑马到20公里外的镇子上买点蔬菜。

      从去年开始,道孚县色卡乡勒孜麻定居点牧民七美仁真家的生活开始发生转变。在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帮助下,七美仁真家告别了旧房子,住到120平方米的新房子中。

      七美仁真家的新房白墙、红瓦,色泽鲜艳,搭配协调,外墙上还镶嵌着三块厚厚实实的中空玻璃,不但采光、借景,而且保暖、舒适,安装在卫生间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平添了几分现代生活的气息。推门入室,从客厅到卧室,从地板到天花板,从双人床到高衣柜,从电视柜到碗柜,从饭桌到坐椅,精美的装修和城市居民家庭比起来丝毫不差。

      随着定居点内饮水、电力、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配套设施建设相继完成,七美仁真家的摆设还多了很多过去想买不敢买、想用没法用的家电:彩电、音响、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太阳能热水器、抽油烟机、电饭煲、浴霸等一应俱全。

      “现在我们这里的摆设跟城里人没啥两样。就连旱厕也是环保型的,根本闻不到一点味道。”对比定居前后生活的变化,七美仁真高兴地说:“过去哪里有水草,帐篷就搬到哪里。日子过得很辛苦,现在政府不仅出钱帮我们修了房子,自来水接到了家门口,还看上了电视,村里还建起了活动中心、卫生室,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产业发展让百姓增收

      黑水县沙石多乡马河坝村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村寨。“以前,我们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再加上车辆无法行驶到村上,导致运输畜产品的成本很高,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马河坝村村支部书记班德塔说。

      多年来,马河坝村村民一直盼望能够修一条道路,解决出行和运输难题。去年随着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实施,村里通往外面的公路建成。“有了通村水泥路,运输成本降了许多。”班德塔说,不仅如此,在县里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技术支持下,马河坝村结合村子地理位置和条件,发展起了三大产业。

      实行“以牧为主、道地中药材和发展旅游业为辅”产业结构调整,仅去年就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大力实施道地中药材种植,新增种植秦艽46亩,人均纯收入达800元,加上原有传统种植业增收500元,实现收入1300元。

      培育了以“示范带动”为切入点的大畜牧业,新发展养牛户13户,引进优质肉牛65头,全面提升了原有种群的品质。目前,该村已有牦牛1400余头,户均达60头,年可出栏140头,可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

      依托旅游资源引导发展“牧家乐”等,参与性旅游产业发展。去年引导发展“牧家乐”3户,并重点在规范接待、民族风情打造等方面下功夫。

      “三大产业发展后,去年我们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以上,比上年增收1000多元。”

      【声音】

      朝全面小康生活加速迈进

      唐强

      红原县委书记

      民族地区帮扶工程,是一项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发展能力和后劲的基础性、全局性工程,对于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从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族地区群众实际难题出发,切实改善了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帮助群众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朝着全面小康生活加速迈进,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失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满足了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同时也为民族地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和长远基础。

      钱玉佳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作为来自康定县孔玉乡崩沙村享受“9+3”免费教育计划的学生,我受益匪浅。政府不仅出钱让我们免费读书,还给我们发生活用品。要不是这项民生工程,我现在肯定还和爸爸妈妈一样在家里养家禽、挖虫草,是“9+3”免费教育计划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没有因为家里没钱,就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后回家干农活。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读书,毕业后回到家乡,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

      

      记者 周前进本 何海洋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0年民生发展报告:牧民过上现代生活

  • 2011年02月16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2010年,省委、省政府把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提出“四年任务三年基本完成”,加大力度推进,全年开工建设定居房46988户,建成定居房46347户,比目标建设任务超额完成2435户。   

      如今在藏区各地,随着住房环境改善和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牧民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电饭煲,真正过上了现代文明的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手机电视等随处可见。

      74岁贫困户有了新家

      “多亏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也多亏了政府特供的钢材和水泥!”74岁的俄诺说起自己的新房子就心头欢喜。

      俄诺是若尔盖县班佑乡多玛村的贫困户,在搬进新房以前,一家七口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土坯房经不起日晒雨淋,房屋的边边角角开始脱落,“一下雨就漏。”

      俄诺一家很早就想修座新房子,但家里没钱,房子始终没有修起来。去年,听说要搞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政府不仅给现钱补助还会贴息贷款,让没有定居房或只有简陋住房的牧民住上新居。俄诺一听就报了名。

      不过俄诺修房并不顺利,“因为家里没钱。一开始建房时就盘算着如何省钱。”去年年初,俄诺听人说建房用砖由政府特供,3角8分一匹,而外头来的砖送到家门口才2角3分,俄诺图便宜就去外面买砖。没想到送来的都是空心砖,脚一踩就碎,根本无法用来建房。这时候距离俄诺和施工队伍签订合同的施工日期只有10多天。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俄诺找到县里的定居办。在定居办工作人员协调下,空心砖不仅全部送回,而且还及时送来了特供的红砖等建材。

      让俄诺更高兴的是,修房子缺钱时,当地有关部门还帮助担保在信用社贷了2万元,“其他除了自己的积攒,又跟亲戚借了点就够了。”说起自己生活的变化,俄诺觉得一切和做梦一样。

      新房装饰不逊城里人

      过去,七美仁真住的是不到50平方米的土墙房子和牛毛帐篷,既漏风也漏雨,就连睡觉的床也没有一张,只有逢年过节才骑马到20公里外的镇子上买点蔬菜。

      从去年开始,道孚县色卡乡勒孜麻定居点牧民七美仁真家的生活开始发生转变。在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帮助下,七美仁真家告别了旧房子,住到120平方米的新房子中。

      七美仁真家的新房白墙、红瓦,色泽鲜艳,搭配协调,外墙上还镶嵌着三块厚厚实实的中空玻璃,不但采光、借景,而且保暖、舒适,安装在卫生间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平添了几分现代生活的气息。推门入室,从客厅到卧室,从地板到天花板,从双人床到高衣柜,从电视柜到碗柜,从饭桌到坐椅,精美的装修和城市居民家庭比起来丝毫不差。

      随着定居点内饮水、电力、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配套设施建设相继完成,七美仁真家的摆设还多了很多过去想买不敢买、想用没法用的家电:彩电、音响、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太阳能热水器、抽油烟机、电饭煲、浴霸等一应俱全。

      “现在我们这里的摆设跟城里人没啥两样。就连旱厕也是环保型的,根本闻不到一点味道。”对比定居前后生活的变化,七美仁真高兴地说:“过去哪里有水草,帐篷就搬到哪里。日子过得很辛苦,现在政府不仅出钱帮我们修了房子,自来水接到了家门口,还看上了电视,村里还建起了活动中心、卫生室,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产业发展让百姓增收

      黑水县沙石多乡马河坝村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村寨。“以前,我们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再加上车辆无法行驶到村上,导致运输畜产品的成本很高,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马河坝村村支部书记班德塔说。

      多年来,马河坝村村民一直盼望能够修一条道路,解决出行和运输难题。去年随着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实施,村里通往外面的公路建成。“有了通村水泥路,运输成本降了许多。”班德塔说,不仅如此,在县里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技术支持下,马河坝村结合村子地理位置和条件,发展起了三大产业。

      实行“以牧为主、道地中药材和发展旅游业为辅”产业结构调整,仅去年就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大力实施道地中药材种植,新增种植秦艽46亩,人均纯收入达800元,加上原有传统种植业增收500元,实现收入1300元。

      培育了以“示范带动”为切入点的大畜牧业,新发展养牛户13户,引进优质肉牛65头,全面提升了原有种群的品质。目前,该村已有牦牛1400余头,户均达60头,年可出栏140头,可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

      依托旅游资源引导发展“牧家乐”等,参与性旅游产业发展。去年引导发展“牧家乐”3户,并重点在规范接待、民族风情打造等方面下功夫。

      “三大产业发展后,去年我们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以上,比上年增收1000多元。”

      【声音】

      朝全面小康生活加速迈进

      唐强

      红原县委书记

      民族地区帮扶工程,是一项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发展能力和后劲的基础性、全局性工程,对于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从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族地区群众实际难题出发,切实改善了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帮助群众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朝着全面小康生活加速迈进,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失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满足了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同时也为民族地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和长远基础。

      钱玉佳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作为来自康定县孔玉乡崩沙村享受“9+3”免费教育计划的学生,我受益匪浅。政府不仅出钱让我们免费读书,还给我们发生活用品。要不是这项民生工程,我现在肯定还和爸爸妈妈一样在家里养家禽、挖虫草,是“9+3”免费教育计划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没有因为家里没钱,就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后回家干农活。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读书,毕业后回到家乡,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

      

      记者 周前进本 何海洋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