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省农业厅《2007年大春增产
增收的意见》的通知
川办发[2007]18号 二○○七年一月十二日
省农业厅《2007年大春增产增收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07年大春增产增收的意见
省农业厅
去年全省遭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伏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2007年大春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确保满栽满插难度很大。各地要充分认识实现2007年大春增产增收任务的艰巨性,振奋精神,千方百计实现粮食恢复性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07年我省大春生产的思路是:稳定面积攻单产,科技避灾争主动,优化结构提品质,产业化经营增效益,实现增产增收。具体目标任务是:稳定提高水稻,主攻旱粮生产,突出抓好玉米,大力发展洋芋,积极扩种大豆,增加精细蔬菜,大抓名特水果,发展道地药材,提高名优茶比重。计划全省大春粮食面积6850万亩,大春粮食总产恢复到2565万吨,增产50万吨、增长2.0%;花生产量60万吨;蔬菜产量1150万吨;水果产量232万吨;茶叶产量5.1万吨;中药材产量13万吨;花卉销售产值27亿元;蚕茧产值12亿元。力争大春季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5元以上。
一、采取多种途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2007年全省大春粮食面积务必稳定在685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3000万亩、玉米1780万亩、红苕1220万亩、洋芋290万亩、大豆310万亩、其他粮食250万亩。为此,各地要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禁乱占滥用耕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在依靠科技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上狠下功夫。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蓄水情况,采取分段育秧,推广旱育稀植育秧技术,实行大、中、小苗配套,千方百计多栽水稻;通过改制复种,在大抓春玉米同时扩大二季玉米和增种田坎玉米等措施稳定玉米播种面积;通过改制复种、大搞“增种”增加红苕面积;在盆周山区要通过调整作物结构扩种洋芋,在川东南沿江河谷地带要大力推广早春地膜洋芋,在川中丘陵地区要充分利用旱地预留空行增种洋芋;要通过推广麦/玉/豆种植新模式和春玉米间作冬大豆以及利用果园、桑园、田边地角种植等扩大大豆面积。
二、依靠科技避灾,全面落实防旱减灾措施
2006年特大伏旱的滞后效应非常明显。各地要始终坚持抗旱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避灾,积极抗灾”的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灾,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一要坚持以早制旱。合理安排作物播期,适时早播、早育,早栽、早管,把大春作物需水临界期安排在自然降水丰沛时段,以躲过夏旱、伏旱危害。二要坚持以旱制旱。在干旱常发区和无水源保障的地区主动扩大春玉米、红苕、豆类、高粱等耐旱作物种植面积;坚决把高塝望天田、漏筛田和无水源保障的两季田改作旱地,有效规避旱灾风险;大力推广抗逆性强的耐旱作物品种。三要坚持以改制旱。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优粮工程和退耕还林基本粮田建设项目加大对坡耕地和低产田改造力度,完成120万亩中低产田土改造任务,建设标准粮田。大力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力争秸杆还田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坚决推广中厢、宽厢规范化带状种植,大种春玉米。四要坚持以调制旱。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变对抗性生产为适应性生产。五要坚持以科技制旱。大力推广节水栽培、覆盖保墒、化学调控等抗旱增产关键技术,力争全省旱育秧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占2/3以上;玉米、蔬菜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分别达到700万亩和400万亩;秸秆覆盖栽培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
三、抓好科技示范,提高粮经作物单产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切实加强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有利农技业务指导、有利科技示范推广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推广方式,提高队伍素质,完善农技网络,层层抓好培训和示范,为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继续组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增粮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和民族地区增粮增收科技示范工程,组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行动”,通过大声势发动、大规模培训、大现场示范,示范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主体培训,实行“五良配套”(良壤、良灌、良种、良制、良法),大力提高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实用增产增收技术和省工节本降耗技术的到户率、到田率。市(州)、县(市、区)农业部门要分别抓好1万亩和5000亩的示范片。继续在全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12个全国科技入户工程示范县为样板,省厅直接抓25个县,每个市(州)抓2—3个县,力争全省建设部、省、市(州)级科技入户工程示范县80个。在全省培育4.5万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90万户,发展160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使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田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67个县(市、区)为重点,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00万亩,其中施用配方肥面积1000万亩,覆盖1.5万个村,受益农户达到400万户以上。全省重大病虫发生预报准确率90%以上,病虫防治面积占应治面积的9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通过努力,力争全省大春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55公斤,恢复提高15公斤。其中,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87公斤,恢复提高2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327公斤,恢复提高6公斤以上。
四、调优品质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继续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推动标准化生产和“一村一品”发展,着力建设一批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优质蔬菜、名特水果、名优茶叶、道地药材、优质蚕茧等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重点推进柑桔优势产业带建设,促进优势产业带快速形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制订、修订种植业地方标准50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市(州)检测中心2个,县级检测中心35个。尽快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生产基地检测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整体推进步伐,规划整体推进20个县,完成认证面积400万亩。通过努力,力争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1850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0%以上,优质专用玉米面积达到800万亩;创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100万亩(菜40万亩,茶30万亩,果20万亩,食用菌5万亩,药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50万亩;果、茶、菜品种改良100万亩,果园综合利用示范50万亩;优质水果、名优茶叶、精细蔬菜的比重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全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00个、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20个,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业比较效益
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走“公司+基地+体系+农户”的产业化路子,通过扩大特色产品加工处理,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将优势农产品转化为优质产品,打造名优品牌,积极组织“中国名牌农产品”评选认证,启动“四川名牌农产品”评选认证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组织农业部门继续联系320家龙头企业,新发展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50个,从品种推介、基地建设、技术培训、项目管理、政策咨询等多方面提供扶持。力争全省大春季发展农产品订单基地2000万亩,其中优质稻订单基地90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400万亩,优质菜订单面积100万亩,优质果订单面积50万亩,优质茶订单面积50万亩,评选认证“四川名牌农产品”50个。
六、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增产增收目标任务的实现
要夺取2007年大春增产增收,切实加强领导是关键。一是切实抓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最低收购价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必须严肃工作纪律,落实工作经费,始终做到“阳光操作、规范实施、农民受益”,进一步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继续实行目标管理。按照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将2007年大春粮食面积产量指标层层分解,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省农业厅要继续对市(州)农业局实行目标管理,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三是切实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切实解决部、省项目实施的工作经费,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业生产。四是切实解决安排好大春生产用水和种子、肥料的储备、供应问题。五是加强农资监管。重点是抓住春耕备耕关键季节,以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和价格监管,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农民群众用上价格合理的放心农资。六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特别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好各项增产增收措施的落实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搞好技术、信息和市场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要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政、技、物”结合,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搞好技术培训,抓好示范样板,辐射和带动大面积生产,以“金农工程”建设为契机,推广“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推进信息入户,为促进增产增收,构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
2007年大春粮食面积产量任务分解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