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抓好2010年农业增产增收工作的通知
川办发〔2010〕12号 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做好开局起步工作的关键一年。抓好农业增产增收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就抓好2010年农业增产增收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增产增收目标
2010年农业生产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和“两个加快”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攻方向,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根本保障,强力推进基础条件改善、产业基地建设和科技要素支撑,奋力推动我省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0年农业生产的总体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300万亩以上,总产比上年增产25万吨,力争增产50万吨;蔬菜总产3250万吨,茶叶总产15.7万吨,水果总产575万吨(其中柑桔总产305万吨),食用菌总产90万吨,中药材总产33.9万吨。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60元以上,力争增收100元。耕播收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二、落实关键措施,扎实抓好粮食生产
认真组织实施《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能力提升,深化高产创建,落实防灾减灾。一要集中抓住重点产区。集中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中59个粮食产量5亿斤以上的核心县的粮食生产。二要突出抓好主要作物。按照稳定提高水稻、突出抓好玉米、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快发展大豆、集中发展高粱的思路,着力打造一批优质稻、专用玉米、马铃薯、套作大豆、酿酒用高粱生产基地。三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新增农资综合补贴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土200万亩,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四要深化高产创建。继续按照“突出主作、发挥优势、连线连片”的原则,把高产创建作为粮食生产工作的重要抓手、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强化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层层抓好高产创建,主要作物都要有高产示范片,全省建设部级高产创建示范片250万亩以上。五要强化农机化能力支撑。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械推广力度,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7%。六要及早谋划晚秋生产。切实筑牢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继续按照“主攻再生稻,狠抓秋洋芋,扩大秋玉米,开发秋杂粮”的思路,提早谋划,狠抓落实,力争全省晚秋粮食面积达到1600万亩,总产达到190万吨。七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立足抗灾夺丰收,高度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灾。要切实抓好“防病保粮、虫口夺粮”工作,大力实施“植保工程”,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启动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创建活动,培育一批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大力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尽力降低病虫危害损失。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病虫专业化防治达100%。
三、突出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和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2010年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年,重点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马铃薯、茶叶、蔬菜(食用菌)、油菜、水果、烟叶、中药材、优质稻等产业带。组织实施“613”工程,建设基地800万亩,发展设施农业40万亩,省政府适时认定20个产业基地强县并授牌。一要培育60个产业基地强县,集中项目资金,突出优势区域,促进优势产业带状发展、块状聚集。二要建好100个万亩核心示范区,按照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建设万亩核心示范区,展示最新品种,集成先进技术,发展设施农业。三要建设30个良种繁育基地,以蔬菜集约化育苗、食用菌良种繁育、果树无病毒苗木繁育、茶叶无性系苗木繁育为重点,构建省、县、基地三级协调的良种繁育体系。四要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品牌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44个国家级标准果园、茶园、菜园。要求标准柑桔园1000亩以上、标准茶园1000亩以上、特色水果500亩以上、设施蔬菜和食用菌标准园200亩以上、露地蔬菜标准园1000亩以上。五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强化“三品”证后监管,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新认定无公害产地面积40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0个,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00万亩,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0个。
四、加快成果转化,强化科技要素支撑
进一步强化农科教大联合、大协作,健全完善农科教联席会议制度,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扩大协作领域,建立会商机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加强突破性专用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集成示范,依托产业示范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完成10000名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农民外出就业和农民创业,培养新型农民30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00万人(次)。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示范主导品种2000万亩,推广主推技术3000万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科技支撑。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种植收益
按照建设西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要求,立足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围绕“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信贷支持、技改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打造地域品牌,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做大做强销售收入产业排位靠前、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完善“订单保护”、“二次返利”和“风险保障”等利益联结模式,积极推广 “六方合作+保险”、“股份合作”等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引导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建立优质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区域原料基地发展,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适宜区集中,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培训、政策指导和项目扶持力度,重点扶持100个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高、民主管理好的省级示范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大力发展农产品贩销经纪人队伍,培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营销主体,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市场。精心研制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的市场拓展和营销策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适时举办优势农产品节(会),扩大影响,提高声誉,抢占市场。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一要强化政策落实。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强化对各种补贴的实施和监管,抓住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启动青稞、花生补贴的时机,完善补贴办法,明确补贴方式,确保补贴资金、物资及时足额到位,使政策落到实处,农民得到实惠。二要强化督促检查。各地要将粮食生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工作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健全考核机制,对粮油高产创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三要强化资金投入。加大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力度,确保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稳步增长。要完善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中央财政对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的增量部分全部用于粮油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粮油重大增产技术推广和高产创建;2008年以前作为财力补助的基数部分应在地方财力缓解后逐步调整用于支持粮食安全方面开支。同时,深入研究和探索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通过政策引导业主、大户建基地,推动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农民创业等,提高生产效益,拓展增收渠道。四要强化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把加强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更加主动地关心支持农业持续发展,更加务实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搞好技术、信息和市场服务,特别是要深入基层,搞好调研,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为夺取2010年农业增产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附件:2010年各市(州)粮食面积产量任务分解表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