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2009年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见
川办发[2009]8号 二○○九年二月二日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抓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对促进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和推进“两个加快”意义重大,现就今年农业增产增收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明确目标要求
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按照“止滑提速、加快发展”的要求,调整理念思路,落实强农政策,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力求在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全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计划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320万亩以上,比上年增加60万亩,总产达到3550万吨以上,比上年增加50万吨,种植业为全省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60元以上。
各地要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9年小春增产增收的意见》(川府办发电〔2008〕154号)要求,切实抓好小春生产,当前重点加强小春田间管理,特别是搞好小麦条锈病防控,力争全省小春粮食增产10万吨以上,小春种植业为全省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20元以上。按照“扩面积、攻单产、调结构、提品质、抓特色、促增收”的大春生产工作思路,突出马铃薯、水稻、玉米,狠抓粮食核心产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抓好名优茶、精细蔬菜、名特水果、中药材等,促进特色效益产业发展。计划全省大春粮食总产达到2777.3万吨,增加40万吨以上,蔬菜总产1250万吨、食用菌55万吨、水果240万吨、茶叶5.8万吨、中药材10万吨,力争大春种植业为全省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40元以上。
二、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川府发〔2008〕32号),搞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任务的分解落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要抓好政策落实。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正确引导农民的种植意向,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要落实粮食播种面积。通过落实育秧技术和扩种、增种、改种和覆膜栽培,稳定扩大马铃薯、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全省水稻、玉米播种面积分别稳定在3000万亩和1880万亩以上,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30万亩,比上年扩大60万亩。三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施国家优粮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壤有机质提升、育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全省新建成200万亩高标准农田,推广耕地培肥技术4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00万亩(次),为1000万农户免费提供施肥技术服务,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四要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在全省18个市(州)选择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油菜主产县(市、区)115个,集中打造包括以上6个作物的16个示范带、16条展示线的高标准万亩示范展示区,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关键增产技术,实现万亩示范区水稻平均亩产700公斤、玉米700公斤、小麦400公斤、马铃薯2000公斤(鲜薯)、大豆200公斤、油菜200公斤的“774222”目标,带动全省大春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高3%以上。五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确立“防抗结合、科学制旱、积极避旱、主动抗旱”的抗旱减灾工作思路,继续抓好落实“七个以”(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以多制旱)措施。切实抓好“防病保粮、虫口夺粮”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强化“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抓好重大病虫检测和防控、植保监控体系和病虫防控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植保工程”,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病虫专业化防治达100%。
三、抓好优势特色效益产业
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和方法,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规模开发,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培育主体、打造品牌,发展产业、提高效益,抓好优势特色效益产业发展。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要求,发展“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突出抓好良繁体系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推广、产品质量安全和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100个产业基地,着力打造50个农业特色效益产业强县。着力建设脱毒马铃薯、茶叶无性系、柑橘无病毒、“双低”油菜、蔬菜集约化良种繁育基地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生产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园艺产业,建设和完善集约化育苗及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各地要抓紧制定和完善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推动特色效益产业加快发展。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建立农科教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协同、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提升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特色效益农业的支撑能力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能力。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全省100个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点的综合能力。抓好马铃薯、茶叶技术体系构建。配备和建设农技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所必备的业务用房、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加强骨干新型农民培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全省培养新型农民30万人,培训实用技术2000万人(次),先进实用技术入户到田率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组织全省万名科技人员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全省50个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10项主推技术达到3000万亩。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执法年”活动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的宣传贯彻,推进农业标准化,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证后监管,加大质检体系建设和监测力度,加强质量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制订、修订全省农业地方标准40个,建设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个。新认定无公害产地面积30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0个。通过“双认证”的市(州)级质检中心达到80%。组织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
六、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大力调整品种品质结构,推进农产品优质化进程,着力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力争全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215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90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1100万亩,精细蔬菜、优质水果、名优茶叶的比重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从新品种选用、订单基地建立、技术培训、基地认定和产品标识管理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服务。重点扶持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壮大其自身实力。在巩固完善合同订单方式、提高合同订单履约率的基础上,积极采用“二次返利”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利润。探索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等入股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构建品牌推广、营销平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争创知名品牌。力争全省大春农产品订单生产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其中优质稻90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400万亩、优质菜120万亩、优质果60万亩、优质茶55万亩。评选认定“四川名牌农产品”30个。
七、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狠抓基本农田保护,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采取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组织代耕等形式实现撂荒耕地复耕,建立撂荒地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对因工作不力造成较大面积成片常年撂荒耕地的,追究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切实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粮食面积产量任务层层分解,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力度,确保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稳步增长。
解决国家和省级项目的工作经费。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的增量部分全部用于粮油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粮油重大增产技术推广和高产创建。省政府设立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对粮食增产贡献突出的2个市(州)、20个县(市、区)政府给予奖励。对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抓住春耕备耕关键时节,加强农药、种子、肥料为重点的农资市场清理整顿,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农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搞好服务,协调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示范样板,带动和促进大面积生产。
附件:2009年各市(州)粮食面积产量任务分解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