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

  • 2018年05月31日 15时24分
  • 来源: 四川省投资促进局网站
  • 【字体:
  •  

     

      行政区划

      攀枝花市辖3区2县(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16个街道办事处,21个建制镇,23个乡。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坝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遂称“攀枝花村”。

      “攀枝花”村名最早见于地图是1940年4月出版的《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资料辑要》。同年6月,地质学家汤克成到攀枝花村调查,1942年提交《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地质报告》,这是官方第一次获得发现攀枝花铁矿的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第一次地质普查确认攀枝花及其周围地区有大型铁矿。1956年2月27日,地质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何长工向毛主席汇报地质普查情况,提到了“攀枝花式铁矿(含钛钒磁铁矿)”。同年3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铁矿。

      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签发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关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批准了开发攀枝花的设想。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

      1965年4月22日,为了便于保密,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

      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文化遗存

      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是各种类型的青铜制品。在攀枝花市所辖盐边县、米易县和仁和区,先后收集到近20件青铜器。它们多数出土地点明确,为古代墓葬之随葬品。发现的青铜器大都是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可分3大类,兵器类有铜剑、铜矛、铜戈、铜钺,工具类有铜斧、铜刀、铜锄,装饰品类仅见铜手镯,其中兵器数量最多。青铜器的冶铜铸制工艺成熟、纹饰特征突出,显露出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器形90%与滇西地区青铜器类似,文化面貌一致,表明活动在攀枝花境内的山地民族同滇西主体民族系同一民族集团成员。少数有明显蜀文化特征的青铜器,系受蜀文化影响产生的仿制品。这批距今两千多年(相当于中原战国~西汉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确立了攀枝花青铜时代历史。文化内涵出现不同文化因素交汇现象,反映了古代滇西与蜀地民族长期存在的经济、文化交往,也是滇、蜀古道沟通的重要例证。因此,在金沙江中游青铜文化研究上有着重要作用。

      旅游资源

      攀枝花市先后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城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纳入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推广联盟,是大香格里拉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花是一座城,城市一朵花”、“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等城市宣传语正广为传诵。这里有高峡平湖的水墨二滩,有神奇疗养保健功效的红格氡温泉,有绚丽索玛花海的格萨拉,有万亩三角梅怒放的阿署达花舞人间,有米易国家级皮划艇竞训基地,有镌刻三线建设历史记忆的大工业,还有42个民族积淀的多元文化。每年举办欢乐阳光节、米易迷昜灯会、索玛花节、芒果节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是田园休闲度假的上佳之选,是户外运动健身的理想之地,更是阳光生态康养的旅游胜地。

      1、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旅游区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位于攀枝花市西北部,距市区约110公里,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天然园林、高山草甸、湿地、天坑地漏、天然石林、地下溶洞等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景区内有万亩盘松、杜鹃花海、彝族风情和天坑地漏“四绝”,被誉为“梦幻般的童话世界,诗一样的美丽天堂”,有“小香格里拉”之称,建有太古影视城,是影视剧摄制组摄取外景的理想场地。

      2、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二滩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盐边县城旁,距市区20余公里,地处成都—峨眉山—西昌—攀枝花—昆明旅游热线上。景区内山奇、水秀、林幽,有“山似三峡、水胜漓江”之誉。雄伟壮观的电站,烟波浩渺的碧湖,四周环列的青翠群山,莽莽的原始森林,构成一幅超凡脱俗的天然水墨山水画,宛若人间仙境,素有“百里画廊,水墨二滩”之称。

      3、米易颛顼龙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位于米易县城旁,成昆高速公路挂榜出口,距离市区约90公里,前临安宁河,后靠龙肘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因颛顼故里而得名。溶洞内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犹如天然氧吧,洞内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石幔、石葡萄等晶莹剔透、千姿百态,形成水景交融、美轮美奂的洞穴景观,被誉为“中华奇洞”。

      4、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中国特色小镇、省级旅游度假区

      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距市中心30公里,规

      划面积26平方公里,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度假区群山环抱,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红格温泉富含配置合理的60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水温高达57°C,是国内少有的优质氡温泉。芒果、荔枝、桂圆、脐橙等水果四季常新,成排的棕榈、橡皮树随风摇曳,盛开的紫荆花、三角梅团花簇锦,是一个集温泉沐浴、运动休闲、生态保健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5、大笮风旅游基地——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大笮风旅游基地位于盐边县柏林山旁,距市区约90公里,是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体验、休闲度假、特色餐饮为一体的景区。该景区以柏林山麓万亩茶山的秀美山色为依托,充分挖掘“笮山若水”蕴含的山水文化与茶文化,使游客欣赏茶园秀丽风光的同时,品味茶文化的真谛,是融自然性、文化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6、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景区位于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占地面积20000余亩,景区内含阳光会议度假区、民俗风情度假区、花香果园体验区、山水养生度假区、游客接待中心区五大功能区域,是以山地阳光运动健身为核心,集康体游乐、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生态人居为一体的近郊综合康养旅游度假区,万亩艳丽的三角梅和丰富的果蔬遍布田园山乡。

      7、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

      度假区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河畔,与市中心紧密相连,是以阳光康养为核心产业的大型复合型旅游度假项目,以“旅游 ”模式为平台,将康养产业、酒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休闲、新型农业聚合发展。

      8、苴却砚文化主题街区

      位于仁和区岩神山风景区脚下,攀枝花城市景观大道旁,共计投资5亿元

      人民币,共占地约95亩,由约19亩的“金海玉石文化街”、约69亩的“金海苴却砚文化街”以及约7亩的“中国苴却砚博物馆”三部分组成,项目总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旅游区结合苴却砚文化和长廊式地理形态,规划为“一廊三区十大文化景观”,由仁和区独有的大河风情长廊串联起两个文化旅游街区及中国苴却砚文化博物馆,让整个旅游区形成旅游观光与文化消费的良好互动。

      9、“枇杷水乡”芭蕉箐——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位于米易县丙谷镇东部,距县城20公里。区内常年平均气温19.7摄氏度,光热资源丰富。马鞍山、三岔河、三角塘等七个中小型水库,如珍珠串联其间。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万亩枇杷成熟,畅销成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在景区,游客可以夏赏荷花、秋摘硕果、乘皮划艇漂流,在享受乡村休闲漂流畅爽体验的同时,还可戏水、打水仗,或者来一场真人CS对抗战。可供300余人食宿的旅游新村、农家别墅错落有致,生态土鸡、生态鱼、火腿、腊肉、烧烤等当地特色美食等您品尝。

      10、阳光康养旅游

      攀枝花地处北纬26度左右,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日平均日照时数保持在8个小时左右,环境相对湿度在55~60%,城区海拔高度为1000~1500米。市域环境绿化度较高,有完善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健全的医疗保健网络,是辐射周边区域的医疗卫生高地。久居于此,对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偏头痛及冠心病等疾病有显著的自然疗效。每年都有10万以上的老年人到攀过冬,众多国家级、省级体育运动队选择在此冬训,被誉为“康养胜地”和“冬训天堂”。

      经济发展

      2016年,攀枝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4.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25亿元,增长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15.35亿元,增长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7%,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增长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4%,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221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71.4:25.2调整为3.4:70.5:26.1。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502.12亿元,增长8.5%,占GDP的比重为49.5%,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51.7%。

      2016年,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04亿元,增长7.2%;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81亿元,增长7%;仁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68亿元,增长9%;米易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09亿元,增长10%;盐边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07亿元,增长8.5%。

      对外经济

      攀枝花市2016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8.22亿元,增长4.1%,其中:国内省外到位资金349.21亿元,增长0.7%;省内到位资金219.01亿元,增长14.8%。进出口总额21010万美元,下降18.1%。其中,出口总额13806万美元,下降37.0%;进口总额7204万美元,增长92.4%。

      宜居环境

      居住条件

      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95.6%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有房屋产权;93%的城镇居民家庭住进单元房。

      社会保障

      2016年,攀枝花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43.17万人,减少2.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60.49万人,减少2.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53万人,减少1.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0.95万人,增加0.1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1.26万人,增加0.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2015年增长0.09个百分点。

      全市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306人,减少3641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112人,减少4825人;社会救济对象人数79922人。全市拥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80个,床位7099张;社会福利院6个,床位数870张;敬老院24个,床位数2431张。

      环境保护

      攀枝花市“五创联动”取得新成效,生态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的成果,80%的县(区)达到生态县(区)建设标准。64项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指标全部达标,已申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40项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指标全部达标。第二轮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如期完成。“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荣获2016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9.76%,降幅居全省第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60%。

      卫生、体育

      攀枝花市拥有医院、卫生院7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保健站6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7741人,其中:执业医师2572人,注册护师、护士3773人。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9867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41‰,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92%。

      2016年,全市拥有体育场(馆)8个,各级体育社会团体33个,全民健身路径434条,社会体育指导站204个。全市各类运动队夺得省级比赛金牌55枚、银牌51枚、铜牌37枚。全年举办150次全民健身活动,参加活动人数10万人次。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攀枝花

  • 2018年05月31日 15时24分
  • 来源: 四川省投资促进局网站
  •  

     

      行政区划

      攀枝花市辖3区2县(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16个街道办事处,21个建制镇,23个乡。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坝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遂称“攀枝花村”。

      “攀枝花”村名最早见于地图是1940年4月出版的《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资料辑要》。同年6月,地质学家汤克成到攀枝花村调查,1942年提交《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地质报告》,这是官方第一次获得发现攀枝花铁矿的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第一次地质普查确认攀枝花及其周围地区有大型铁矿。1956年2月27日,地质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何长工向毛主席汇报地质普查情况,提到了“攀枝花式铁矿(含钛钒磁铁矿)”。同年3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铁矿。

      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签发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关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批准了开发攀枝花的设想。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

      1965年4月22日,为了便于保密,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

      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文化遗存

      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是各种类型的青铜制品。在攀枝花市所辖盐边县、米易县和仁和区,先后收集到近20件青铜器。它们多数出土地点明确,为古代墓葬之随葬品。发现的青铜器大都是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可分3大类,兵器类有铜剑、铜矛、铜戈、铜钺,工具类有铜斧、铜刀、铜锄,装饰品类仅见铜手镯,其中兵器数量最多。青铜器的冶铜铸制工艺成熟、纹饰特征突出,显露出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器形90%与滇西地区青铜器类似,文化面貌一致,表明活动在攀枝花境内的山地民族同滇西主体民族系同一民族集团成员。少数有明显蜀文化特征的青铜器,系受蜀文化影响产生的仿制品。这批距今两千多年(相当于中原战国~西汉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确立了攀枝花青铜时代历史。文化内涵出现不同文化因素交汇现象,反映了古代滇西与蜀地民族长期存在的经济、文化交往,也是滇、蜀古道沟通的重要例证。因此,在金沙江中游青铜文化研究上有着重要作用。

      旅游资源

      攀枝花市先后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城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纳入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推广联盟,是大香格里拉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花是一座城,城市一朵花”、“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等城市宣传语正广为传诵。这里有高峡平湖的水墨二滩,有神奇疗养保健功效的红格氡温泉,有绚丽索玛花海的格萨拉,有万亩三角梅怒放的阿署达花舞人间,有米易国家级皮划艇竞训基地,有镌刻三线建设历史记忆的大工业,还有42个民族积淀的多元文化。每年举办欢乐阳光节、米易迷昜灯会、索玛花节、芒果节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是田园休闲度假的上佳之选,是户外运动健身的理想之地,更是阳光生态康养的旅游胜地。

      1、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旅游区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位于攀枝花市西北部,距市区约110公里,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天然园林、高山草甸、湿地、天坑地漏、天然石林、地下溶洞等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景区内有万亩盘松、杜鹃花海、彝族风情和天坑地漏“四绝”,被誉为“梦幻般的童话世界,诗一样的美丽天堂”,有“小香格里拉”之称,建有太古影视城,是影视剧摄制组摄取外景的理想场地。

      2、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二滩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盐边县城旁,距市区20余公里,地处成都—峨眉山—西昌—攀枝花—昆明旅游热线上。景区内山奇、水秀、林幽,有“山似三峡、水胜漓江”之誉。雄伟壮观的电站,烟波浩渺的碧湖,四周环列的青翠群山,莽莽的原始森林,构成一幅超凡脱俗的天然水墨山水画,宛若人间仙境,素有“百里画廊,水墨二滩”之称。

      3、米易颛顼龙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位于米易县城旁,成昆高速公路挂榜出口,距离市区约90公里,前临安宁河,后靠龙肘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因颛顼故里而得名。溶洞内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犹如天然氧吧,洞内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石幔、石葡萄等晶莹剔透、千姿百态,形成水景交融、美轮美奂的洞穴景观,被誉为“中华奇洞”。

      4、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中国特色小镇、省级旅游度假区

      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距市中心30公里,规

      划面积26平方公里,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度假区群山环抱,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红格温泉富含配置合理的60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水温高达57°C,是国内少有的优质氡温泉。芒果、荔枝、桂圆、脐橙等水果四季常新,成排的棕榈、橡皮树随风摇曳,盛开的紫荆花、三角梅团花簇锦,是一个集温泉沐浴、运动休闲、生态保健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5、大笮风旅游基地——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大笮风旅游基地位于盐边县柏林山旁,距市区约90公里,是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体验、休闲度假、特色餐饮为一体的景区。该景区以柏林山麓万亩茶山的秀美山色为依托,充分挖掘“笮山若水”蕴含的山水文化与茶文化,使游客欣赏茶园秀丽风光的同时,品味茶文化的真谛,是融自然性、文化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6、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景区位于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占地面积20000余亩,景区内含阳光会议度假区、民俗风情度假区、花香果园体验区、山水养生度假区、游客接待中心区五大功能区域,是以山地阳光运动健身为核心,集康体游乐、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生态人居为一体的近郊综合康养旅游度假区,万亩艳丽的三角梅和丰富的果蔬遍布田园山乡。

      7、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

      度假区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河畔,与市中心紧密相连,是以阳光康养为核心产业的大型复合型旅游度假项目,以“旅游 ”模式为平台,将康养产业、酒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休闲、新型农业聚合发展。

      8、苴却砚文化主题街区

      位于仁和区岩神山风景区脚下,攀枝花城市景观大道旁,共计投资5亿元

      人民币,共占地约95亩,由约19亩的“金海玉石文化街”、约69亩的“金海苴却砚文化街”以及约7亩的“中国苴却砚博物馆”三部分组成,项目总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旅游区结合苴却砚文化和长廊式地理形态,规划为“一廊三区十大文化景观”,由仁和区独有的大河风情长廊串联起两个文化旅游街区及中国苴却砚文化博物馆,让整个旅游区形成旅游观光与文化消费的良好互动。

      9、“枇杷水乡”芭蕉箐——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位于米易县丙谷镇东部,距县城20公里。区内常年平均气温19.7摄氏度,光热资源丰富。马鞍山、三岔河、三角塘等七个中小型水库,如珍珠串联其间。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万亩枇杷成熟,畅销成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在景区,游客可以夏赏荷花、秋摘硕果、乘皮划艇漂流,在享受乡村休闲漂流畅爽体验的同时,还可戏水、打水仗,或者来一场真人CS对抗战。可供300余人食宿的旅游新村、农家别墅错落有致,生态土鸡、生态鱼、火腿、腊肉、烧烤等当地特色美食等您品尝。

      10、阳光康养旅游

      攀枝花地处北纬26度左右,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日平均日照时数保持在8个小时左右,环境相对湿度在55~60%,城区海拔高度为1000~1500米。市域环境绿化度较高,有完善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健全的医疗保健网络,是辐射周边区域的医疗卫生高地。久居于此,对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偏头痛及冠心病等疾病有显著的自然疗效。每年都有10万以上的老年人到攀过冬,众多国家级、省级体育运动队选择在此冬训,被誉为“康养胜地”和“冬训天堂”。

      经济发展

      2016年,攀枝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4.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25亿元,增长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15.35亿元,增长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7%,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增长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4%,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221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71.4:25.2调整为3.4:70.5:26.1。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502.12亿元,增长8.5%,占GDP的比重为49.5%,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51.7%。

      2016年,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04亿元,增长7.2%;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81亿元,增长7%;仁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68亿元,增长9%;米易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09亿元,增长10%;盐边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07亿元,增长8.5%。

      对外经济

      攀枝花市2016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8.22亿元,增长4.1%,其中:国内省外到位资金349.21亿元,增长0.7%;省内到位资金219.01亿元,增长14.8%。进出口总额21010万美元,下降18.1%。其中,出口总额13806万美元,下降37.0%;进口总额7204万美元,增长92.4%。

      宜居环境

      居住条件

      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95.6%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有房屋产权;93%的城镇居民家庭住进单元房。

      社会保障

      2016年,攀枝花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43.17万人,减少2.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60.49万人,减少2.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53万人,减少1.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0.95万人,增加0.1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1.26万人,增加0.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2015年增长0.09个百分点。

      全市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306人,减少3641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112人,减少4825人;社会救济对象人数79922人。全市拥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80个,床位7099张;社会福利院6个,床位数870张;敬老院24个,床位数2431张。

      环境保护

      攀枝花市“五创联动”取得新成效,生态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的成果,80%的县(区)达到生态县(区)建设标准。64项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指标全部达标,已申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40项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指标全部达标。第二轮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如期完成。“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荣获2016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9.76%,降幅居全省第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60%。

      卫生、体育

      攀枝花市拥有医院、卫生院7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保健站6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7741人,其中:执业医师2572人,注册护师、护士3773人。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9867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41‰,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92%。

      2016年,全市拥有体育场(馆)8个,各级体育社会团体33个,全民健身路径434条,社会体育指导站204个。全市各类运动队夺得省级比赛金牌55枚、银牌51枚、铜牌37枚。全年举办150次全民健身活动,参加活动人数10万人次。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