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③·配套载体
强化承接载体,为投资项目提供优质“土壤”
“2017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中,四川与国内外投资者共签约项目750个,投资总额5663.26亿元;“2018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共签约项目619个,投资金额6090.88亿元……这些项目,最终落地何处?
去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新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四川116家省级开发区被纳入,这一数字较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个目录,新增72家,新增量排全国第三。
这只是四川项目载体建设的一个缩影,新区、自贸区、开发区、产业园区……一系列招商引资项目的载体,已在全省21个市州落地生根,正为全省的经济发展,提供肥沃“土壤”。
树立“顶部标杆”开放、创新成“国字头”区域关键词
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满两年。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实施率逾95%,形成超过400个实践案例。
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四川自贸试验区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截至2018年,四川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5.3万家,引进外商投资企业628家,其中85%集中在高端服务业领域。
四川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1/4000的面积,承载了全省近1/10的货物进出口、近1/2的外商投资企业——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就逾300家;两年时,超过600家,保持了稳步增长。
作为中国第11个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则把目光聚焦在“创新”。按照规划,到2020年,这里将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型增长极”。
2月25日,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正式出台《关于支持新经济企业入驻独角兽岛发展的若干政策》。独角兽企业从“入岛”开始,就将享受购置办公用房、科研经费支持、提供应用场景、知识产权维护、市场开拓等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经费支持上,政策也给出了有力保障:独角兽企业落户可获得200万元一次性奖励、购买办公用房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购房补贴等。
这个政策背后目的明确——通过构建全周期培育、全方位保障、全要素提升、全过程服务、全链条建设的独角兽企业生态圈,努力将天府新区“独角兽岛”,打造成中国新经济第一岛。
两个“国字头”载体建设,构成了全省对外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为项目研发、生产、销售,提供了优质的配套服务,让各类项目,尤其是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项目在四川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夯实“腰部支撑”专业化、国际化为产业园区主标签
如果说“国字头”区域以其政策优势,为全省项目投资的发展树立了高水平的“顶部标杆”,那么分布在21个市州的产业园区,则通过特色产业的集聚,夯实了项目发展的“腰部支撑”。
专业化,是产业园区的显著特点。成都向南,资阳,口腔全产业链基地——“中国牙谷”落地于此。
牙谷之内,资阳高标准规划建设总面积达2345亩的“一基地五中心”,即国家级口腔装备材料产业生产基地、国家级口腔装备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口腔装备材料研发创新创业中心、国家级口腔健康大数据中心、全国性职业培训中心、区域性交易物流中心。
按照“中国最具规模和世界一流水平”的“产学研销医养”全产业链基地的目标定位,到2021年,牙谷入驻企业将超过150户,产值超过200亿元。
目光再向南移,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园持续发力。从2016年7月开始启动智能终端产业园建设到现在,产业园已签约包括朵唯、酷比、康佳等在内的智能终端项目100余个,协议投资总额超400亿元,协议达产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
国际化,是产业园区的另一个重要标签,多个国别园区的落地,正在为四川构建起区域国际合作的生态圈。
2018年西博会期间,四川·意大利产业合作与投资对接会在成都举行,会上签约了5个中意合作项目,到会的意大利企业家频频问及中意文化创新园区的有关情况。
中意文化创新园区选址天府文创城,定位建设国际未来设计艺术创新中心,以时尚艺术、工业设计、创意家具等为重点,推动中国与意大利、与欧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与创新工业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这只是四川国别园区之一。成都中法生态园规划面积77平方公里,以“公园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为核心,持续拓展同法国及欧盟在产业、技术、科研、文化、经贸、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以成都市为主,同时在德阳和绵阳两市设立基地园区,采取“平台+园区”“政府+机构+企业”共享开放合作模式,聚焦多领域创新。
新川创新科技园,是新加坡与四川省携手打造的中国西部第一个中新合作共建园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5G通信、新医学等产业……
“随着四川对外开放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别园区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引进外资项目的重要载体。”省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