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

  • 2014年06月17日 10时33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字体:
  • 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前 言

      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人口产业密集。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推进四川省加快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南部城市群科学发展,依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川南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市全域以及乐山市犍为、沐川、井研、峨边、马边五县,国土面积4.36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1642.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845亿元,分别占四川省的20.3%、17.6%,成渝经济区的17.7%、13.6%。

      本规划是指导南部城市群发展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4—202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南部城市群自然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四川和成渝经济区的重点开发区域。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和成渝经济区加快建设,南部城市群已总体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具备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新兴增长极的有利条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独特。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节点,是成渝经济区联结西南中南地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西南地区联结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枢纽。

      资源富集配套。煤炭、水能、页岩气、煤层气、硫磷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拥有长江优质岸线资源,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良好条件;气候条件优良,生物资源丰富;蜀南竹海、兴文石海、自贡灯会、恐龙遗存、四渡赤水、大千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享誉国内外。

      产业支撑有力。农业发达,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饮料、能源、机械制造、化工、轻纺等产业优势突出,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是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加快,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商贸物资集散地。

      城市群初具规模。聚集了4个大城市、21个中小城市和一批重点建制镇,城镇密度居西部前列,空间聚合形态较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3年达到42.3%;对外立体交通网络较为完善,城际经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家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南部城市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扶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为南部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国家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南部城市群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川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南部城市群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同时,南部城市群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中小城市发育缓慢,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城镇化水平不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任务艰巨;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转型升级发展日益紧迫。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区域一体化发展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第三节 重要意义

      加快南部城市群发展,有利于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完善我国西南地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升内陆开放水平,促进沿海沿边沿江联动开放;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多中心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为动力,加快推动产业和城镇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增强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快建设全省新兴增长极和成渝经济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努力在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率先实现次级突破,在推进“两个跨越”的进程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城乡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现代城乡新形态。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城镇化转型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优化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坚持协作共赢,一体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破除行政壁垒,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城市分工合作,加强城镇协调联动,建设体系结构合理、经济联系紧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市群。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完善有利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增强城市群发展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宜居。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坚持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城市能源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多中心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中心城市职能合理分工,强化协作联动,集成发挥优势,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建设紧密协作、一体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群,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西部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连片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统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打造川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产业协同战略,发展壮大能源、装备制造、化工、钒钛、白酒、轻纺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以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联结川滇黔渝的通道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建成同城化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和成渝经济区比重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省经济新兴增长极和成渝经济区重要经济增长极。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区域发展能力和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三章 构建协调联动空间格局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为重点,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体系,构建“四核、五轴”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空间布局 

      四核。做大做强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中心城市,有序拓展发展空间,强化中心城市协作联动,共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周边县城和城镇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沿长江经济带通道轴。包括岷江、长江、金沙江沿岸的乐山犍为、峨边、沐川,宜宾中心城区、宜宾县、屏山、长宁、江安,泸州中心城区、泸县、合江等城镇,形成成渝经济区沿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

      沿内昆铁路、内宜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内江中心城区、资中,自贡中心城区,宜宾中心城区以及宜宾县、高县、珙县、筠连等城镇,形成成渝经济区南接云南桥头堡的重要通道。

      沿厦蓉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内江中心城区、隆昌,泸州中心城区、泸县、叙永、古蔺,宜宾兴文等城镇,形成成渝经济区南接黔中地区、联通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沿成渝、乐自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乐山井研,自贡市中心城区、荣县、富顺,内江中心城区、隆昌等城镇,形成连接成渝双核的重要通道。

      沿成自泸赤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内江威远、自贡中心城区、富顺,泸州中心城区,形成连接成都、沿江地区、黔中地区的重要通道。 

    第二节 城镇体系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四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自贡中心城市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盐及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现代工业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中心。泸州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饮料食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现代港口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内江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电力能源、电子信息、机械汽配、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宜宾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名优白酒、能源、轻纺、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现代港口城市和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中小城市。强化中小城市产业、服务和居住功能,将自贡市富顺、荣县,泸州市合江、泸县,内江市资中、威远、隆昌,乐山市犍为,宜宾市江安、珙县等县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形成支撑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节点。支持泸州市叙永、古蔺,乐山市井研、沐川、峨边、马边,宜宾市长宁、高县、筠连、兴文、屏山等县城发展成为小城市,带动县域及周边地区发展。


      重点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重点镇人居环境,扶持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重点镇居住和创业。按照完善功能、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土地、体现特色的要求,实施重点中心镇建设示范工程,拓展面向三农的市场服务网络,支持区位、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型、商贸型和旅游型重点镇,建设成为辐射带动乡村发展的地域中心。

    第三节 交通网络

      加强对外通道建设。强化东西向成渝连接通道和沿江通道,提升长江航道等级,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加快成渝客专建设,实施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开展渝昆铁路、宜西铁路前期工作,规划研究宜遵铁路,推进仁寿经沐川至攀枝花、宜宾至屏山新市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强南向通道建设,加快建设成贵铁路,启动建设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加快建设宜宾—叙永—古蔺—习水高速公路,加快宜宾—彝良、蒲江—井研、南充—重庆—泸州、宜宾—威信、乐山—西昌、乐山—汉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规划研究叙永—威信高速公路。完成宜宾机场、泸州机场迁建,积极开展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密航线航班,增强航空客货集散能力。


      完善城际交通网络。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启动建设绵阳—遂宁—内江—宜宾、内江—泸州城际铁路,开展乐山—自贡—泸州、连界—乐山—燕岗、筠连—盐津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乐山—自贡、自贡—隆昌、内江—威远—荣县高速,规划研究宜宾—井研、内江—宜宾(南溪)等高速公路以及自贡—宜宾大件公路。加强相邻县(区)快速通道建设。

    第四节 区域协调

      北部丘区。以内江、自贡中心城区为组合中心,以资中、威远、隆昌、荣县、富顺、泸县以及井研县县城为节点,加强与成渝双核的经济联系,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引导区域内人口向主要交通干线周边城镇转移和集聚,打造北部城镇密集区。

      沿江地区。以宜宾、泸州中心城区为中心,以犍为、屏山、宜宾县、江安、长宁、泸县以及合江县城为节点,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形成沿江产业带,重点打造临港产业园区。积极引导周边区域人口集聚,打造沿江城镇发展带。

      南部山区。以高县、珙县、筠连、兴文、叙永、古蔺以及峨边、马边、沐川等县城为重点,引导产业、人口集中布局,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资源深加工、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强与沿江地区协作联动,有序引导人口转移。

    第四章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按照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要求,强化城镇集聚要素、吸纳人口、引领创新、传承文化的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有序推动新城区建设。科学确定城市拓展方向,依托产业开发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自贡、泸州、内江、宜宾的新城区建设,推动产城、港城融合发展,形成城市新兴功能承载区,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县城结合重大交通和产业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动新城区建设。

      加快老城区调整改造。坚持更新改造与功能提升并举,改造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加快老工矿区、棚户区改造和老工业企业搬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转型发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推进城市功能分区。统筹老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确定城市组团的主导功能,统筹各类功能区合理分布及适度混合,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功能明晰、协调联动的城市发展格局。

    第二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加强城市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和过江桥梁建设,建设城市环线,有序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布局建设客货集疏运枢纽,强化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网络的连接,推动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大力发展城市快速公共客运系统,加快优先通行网络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场站设施,提升营运服务水平。完善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鼓励发展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公共交通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统一规划给排水、电力、通信等市政管线建设。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完善城市供水工程和管网系统,加快城市排水防涝、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完善城市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优化配送电网体系,推进城镇电网智能化,加强城市电动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建设城市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加强城镇燃气管网设施建设改造。


    第三节 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加强城市住房供应保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供给,提高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完善并严格执行准入退出制度,确保保障性住房公平租配。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应,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人口密度,合理确定各类公共设施的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和结构,加强居住小区幼儿园和中小学配套建设。在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的教育园区。合理布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建设。

    第四节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依托自然山体和江河水系,构建山水城林交融的城市发展格局。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建设滨江生态绿道和城市森林公园,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建设人文城市。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加强老工业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

      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创新服务能力,加强城市创新载体、创新基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营造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建设低碳城市。积极创建低碳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实施绿色建筑行动,鼓励中水利用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弃物防治和综合利用,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大灰霾和酸雨防治力度。倡导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建设低碳社区。

      建设智慧城市。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应用,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进城市智能管理和营运系统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智能社区建设。

    第五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城市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规划等多规融合。

      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完善城市治理结构,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完善城市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整合部门管理职能,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完善防控体系。

      增强防灾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消防、防洪、抗震等设施和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和通信、交通运输、物资储备、医疗救助等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居民应急自救互救体系。

    第五章 壮大提升城市经济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壮大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城市经济。

    第一节 优化产业布局

      以长江黄金水道和主要陆路交通通道为纽带,加强城镇产业分工协作,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临港经济。调整优化城镇产业布局,推动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引导制造业向县域扩张转移,壮大中小城市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开发区发展,推进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扩区调位,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依托交通枢纽、产业基地、城市商贸组团,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商贸、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发展城市中央商务区。

    第二节 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升级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和落实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人才等政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程,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转化基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发展壮大节能环保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国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核电燃料元件研发生产基地、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名优白酒业转型发展,建设五粮液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二郎·名酒名镇,支持名酒企业多元化发展,打造白酒“金三角”核心区。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强与国内外龙头企业配套协作,增强技术研发能力,重点发展高端精密机床、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清洁能源设备、化工容器及设备、汽摩零部件等,建设临港重装产业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服务配套成渝,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代林竹业,打造竹产业集群。壮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地方名优特产品和绿色产品。

      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筠连、古叙矿区综合开发,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建设煤炭生产基地和循环流化床电站示范基地,科学规划布局坑口电厂、低值燃煤电厂,推进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开采及利用示范区,推进富顺—永川页岩气区块勘探开发。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加快安谷、枕头坝一级、沙坪二级等水电站建设。推动煤电化综合开发,积极发展煤化工和硫磷化工,调整升级盐卤化工,延伸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积极利用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承接发展技术先进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推进循环经济技术改造,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

    第三节 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水陆空联运。加强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泸州和宜宾物流港、内江渤商物流中心、西南(自贡)无水港,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保险、证券、期货、担保、信托等金融业务,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地方商业银行,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发展会计、咨询、信息、科技、设计等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城市综合体和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城市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加快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现代商贸中心。提升特色餐饮、文体娱乐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培育营养保健、家庭教育、时尚健身、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等新兴服务业。

      积极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强化中心城市的旅游集散和服务功能,加强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加快特色旅游城镇和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打造宜宾、泸州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建设自贡、内江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向家坝库区旅游目的地,建设马边、峨边民族风情旅游城镇。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现代传媒、文博会展、演艺娱乐业,培育发展影视制作、创意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相融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

    第一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加快推行居住证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逐步实现平等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提高农民工城镇社保参保率,保障与城镇职工平等参保,实现社会保险关系全接续。将农民工及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聚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在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域集中建设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或公寓,探索将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强化各级人民政府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规划,建立覆盖城乡全域的规划体系。加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加快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底部基础。深入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健全完善扶贫投入稳定增长和整县扶贫推进机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水利工程和配套渠系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优质粮油、酿酒高粱、中药材、果蔬、茶叶、林竹、蚕桑、烤烟等现代农业基地,推进畜禽和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景观农业。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推进新村建设。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加强乡村规划,完善村庄布局,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落。坚持产村相融,加强新农村综合体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居住和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推动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一批体现川南民居文化的新型特色村镇。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和维护。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强以农村沼气等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中小学远程教育。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健全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公共文体、社会福利、残疾人康复和托养等设施建设。

    第七章 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统筹协调,加快构建紧密联系、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区域交通物流通道以及港口、机场、客货运枢纽站场等基础设施。联动推进长江、岷江、金沙江、沱江航道治理。探索“一港(川南港)两区(泸州、宜宾)”发展模式,促进建设、管理和经营一体化。加强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打通县乡“断头路”。加快开通城际公交,推进公共交通IC卡并网。相互开放出租车运营市场。

      完善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强跨区域电力、天然气、输油管道、灌区渠系等联网工程建设。完善区域输变电网络体系,建成溪洛渡(左岸)—浙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溪洛渡左岸—双龙同塔双回线路。加快油气管网系统改造,建设内江—宜宾、成都—泸州成品油输油管网和江津—纳溪集输气管道,建设区域性油气应急储备库。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增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加强重点流域河道整治,建设一体化防洪体系。完善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步统一电话区号。

    第二节 促进产业分工协作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跨区域重组联合,构建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合作,协调物流园区布局,加快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统一物流通行收费标准;探索共建跨区域投融资平台;加强旅游、文化、会展合作,共同打造“川南”品牌。协同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创新平台共建和资源开放共享,联合攻关共性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第三节 建设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实现培训和鉴定结果互认。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源流动的户籍、教育、人事管理和社保关系转移制度,加强跨区域劳动执法和监察协作。加快资本市场一体化。推进产权、技术交易市场互联,建设川南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商品市场一体化,统一市场准入标准,消除限制商品流通及市场准入障碍。加强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合作。

    第四节 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

      建设跨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城际公共服务对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均等化。推进教育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强化医疗服务合作,加强医疗卫生人才交流培训,实现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互认,推动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推进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共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和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建立政务协同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合作,共建区域食品安全、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第五节 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共建以长江、岷江、沱江、金沙江、大渡河流域为重点,以山地、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支点的生态保护屏障。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库区生态建设工程。推进行政毗邻地区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第八章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坚持优势互补、内外联动、互利共赢,深入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节 加强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合作

      加强与成都城市群合作,推进科技、金融、人才和信息等合作交流,增强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发挥沿江区位和港口优势,加强产业物流对接,开拓货源市场,提高服务成都城市群大重件产品转运能力,共同构建临港产业基地。加强与重庆城市群的合作,发展汽摩零配件、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配套加工产业,开展港口物流合作。加强与东北部城市群合作,共建内江—遂宁物流中心,建设川东北至川南输气管道。

    第二节 强化沿江开放合作

      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攀西地区、云南沿江地区合作,推进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建设,协同推进水电和钒钛资源开发。加快旅游资源整合,联合开发旅游市场。规划研究沿江综合运输通道,增强与重庆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联系,积极承接产业、资金和技术转移,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港口合作,推进“西电东送”。

    第三节 加强南向开放合作

      发挥连接成渝经济区与云南桥头堡的纽带作用,加强与滇东北地区煤炭、水电、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推动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合作,增强宜宾港服务滇东北地区物资集散能力,建设向家坝库区移民后扶创业基地,密切与滇中城市群经济联系,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黔西北地区合作,推动名酒、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合作,增强泸州港服务黔西北地区物资集散能力,共同推进赤水河流域综合扶贫开发。加强与黔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打通连接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交通通道,扩大与南亚和东盟国家区域合作。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水平。

    第九章 创新体制机制

      顺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深化改革,健全完善区域合作、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城市群发展活力。

    第一节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建立城市合作联盟。建立各市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的重大工作,健全部门对口联系机制,组建专项合作工作组。坚持多边和双边合作,支持县(区)间深化合作,鼓励企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协作交流。

      加强政策衔接协调。统筹协调生产力布局,编制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建设方案。协调地方政策,协商制订统一、规范的投资促进政策。建立争议协调解决机制,探索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依法依规探索建立城市群公共财政储备制度,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产业分工合作、公共服务对接。依法制定跨区域经济核算、税收分成、基础设施投融资、资源调度使用、环保容量调剂补偿、土地利用统筹等共建共享政策。


    第二节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建立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推进用地制度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规范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和安置办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带土地进城落户的实现途径。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依法依规进入农村参与开发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第三节 创新城乡建设管理体制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规模,因地制宜推进撤县设区、改县设市,积极推进撤乡并镇、县城城关镇改街道等工作。深入实施扩权强县改革,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省直管县和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推动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归位、服务职能下移,建设服务型政府。

      创新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性资金稳定投入机制。继续落实发展小城镇的有关财政政策。规范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现代金融手段,创新城乡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

      创新城镇土地管理机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提高工业项目用地产出强度和容积率门槛。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建立闲置土地利用、低效土地利用二次开发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升城镇存量土地开发利用强度。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南部城市群各市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推进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川南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深化区域合作,加强协调联动,合力推动规划实施。

      加强对南部城市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完善省川南经济区发展协调工作机制,研究支持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南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强化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省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城市群建设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做好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规划实施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十二五】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

  • 2014年06月17日 10时33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前 言

      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人口产业密集。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推进四川省加快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南部城市群科学发展,依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川南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市全域以及乐山市犍为、沐川、井研、峨边、马边五县,国土面积4.36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1642.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845亿元,分别占四川省的20.3%、17.6%,成渝经济区的17.7%、13.6%。

      本规划是指导南部城市群发展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4—202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南部城市群自然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四川和成渝经济区的重点开发区域。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和成渝经济区加快建设,南部城市群已总体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具备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新兴增长极的有利条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独特。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节点,是成渝经济区联结西南中南地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西南地区联结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枢纽。

      资源富集配套。煤炭、水能、页岩气、煤层气、硫磷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拥有长江优质岸线资源,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良好条件;气候条件优良,生物资源丰富;蜀南竹海、兴文石海、自贡灯会、恐龙遗存、四渡赤水、大千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享誉国内外。

      产业支撑有力。农业发达,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饮料、能源、机械制造、化工、轻纺等产业优势突出,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是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加快,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商贸物资集散地。

      城市群初具规模。聚集了4个大城市、21个中小城市和一批重点建制镇,城镇密度居西部前列,空间聚合形态较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3年达到42.3%;对外立体交通网络较为完善,城际经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家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南部城市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扶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为南部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国家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南部城市群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川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南部城市群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同时,南部城市群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中小城市发育缓慢,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城镇化水平不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任务艰巨;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转型升级发展日益紧迫。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区域一体化发展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第三节 重要意义

      加快南部城市群发展,有利于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完善我国西南地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升内陆开放水平,促进沿海沿边沿江联动开放;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多中心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为动力,加快推动产业和城镇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增强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快建设全省新兴增长极和成渝经济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努力在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率先实现次级突破,在推进“两个跨越”的进程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城乡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现代城乡新形态。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城镇化转型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优化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坚持协作共赢,一体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破除行政壁垒,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城市分工合作,加强城镇协调联动,建设体系结构合理、经济联系紧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市群。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完善有利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增强城市群发展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宜居。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坚持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城市能源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多中心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中心城市职能合理分工,强化协作联动,集成发挥优势,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建设紧密协作、一体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群,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西部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连片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统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打造川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产业协同战略,发展壮大能源、装备制造、化工、钒钛、白酒、轻纺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以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联结川滇黔渝的通道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建成同城化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和成渝经济区比重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省经济新兴增长极和成渝经济区重要经济增长极。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区域发展能力和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三章 构建协调联动空间格局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为重点,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体系,构建“四核、五轴”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空间布局 

      四核。做大做强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中心城市,有序拓展发展空间,强化中心城市协作联动,共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周边县城和城镇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沿长江经济带通道轴。包括岷江、长江、金沙江沿岸的乐山犍为、峨边、沐川,宜宾中心城区、宜宾县、屏山、长宁、江安,泸州中心城区、泸县、合江等城镇,形成成渝经济区沿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

      沿内昆铁路、内宜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内江中心城区、资中,自贡中心城区,宜宾中心城区以及宜宾县、高县、珙县、筠连等城镇,形成成渝经济区南接云南桥头堡的重要通道。

      沿厦蓉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内江中心城区、隆昌,泸州中心城区、泸县、叙永、古蔺,宜宾兴文等城镇,形成成渝经济区南接黔中地区、联通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沿成渝、乐自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乐山井研,自贡市中心城区、荣县、富顺,内江中心城区、隆昌等城镇,形成连接成渝双核的重要通道。

      沿成自泸赤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内江威远、自贡中心城区、富顺,泸州中心城区,形成连接成都、沿江地区、黔中地区的重要通道。 

    第二节 城镇体系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四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自贡中心城市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盐及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现代工业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中心。泸州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饮料食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现代港口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内江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电力能源、电子信息、机械汽配、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宜宾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名优白酒、能源、轻纺、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现代港口城市和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中小城市。强化中小城市产业、服务和居住功能,将自贡市富顺、荣县,泸州市合江、泸县,内江市资中、威远、隆昌,乐山市犍为,宜宾市江安、珙县等县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形成支撑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节点。支持泸州市叙永、古蔺,乐山市井研、沐川、峨边、马边,宜宾市长宁、高县、筠连、兴文、屏山等县城发展成为小城市,带动县域及周边地区发展。


      重点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重点镇人居环境,扶持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重点镇居住和创业。按照完善功能、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土地、体现特色的要求,实施重点中心镇建设示范工程,拓展面向三农的市场服务网络,支持区位、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型、商贸型和旅游型重点镇,建设成为辐射带动乡村发展的地域中心。

    第三节 交通网络

      加强对外通道建设。强化东西向成渝连接通道和沿江通道,提升长江航道等级,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加快成渝客专建设,实施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开展渝昆铁路、宜西铁路前期工作,规划研究宜遵铁路,推进仁寿经沐川至攀枝花、宜宾至屏山新市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强南向通道建设,加快建设成贵铁路,启动建设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加快建设宜宾—叙永—古蔺—习水高速公路,加快宜宾—彝良、蒲江—井研、南充—重庆—泸州、宜宾—威信、乐山—西昌、乐山—汉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规划研究叙永—威信高速公路。完成宜宾机场、泸州机场迁建,积极开展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密航线航班,增强航空客货集散能力。


      完善城际交通网络。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启动建设绵阳—遂宁—内江—宜宾、内江—泸州城际铁路,开展乐山—自贡—泸州、连界—乐山—燕岗、筠连—盐津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乐山—自贡、自贡—隆昌、内江—威远—荣县高速,规划研究宜宾—井研、内江—宜宾(南溪)等高速公路以及自贡—宜宾大件公路。加强相邻县(区)快速通道建设。

    第四节 区域协调

      北部丘区。以内江、自贡中心城区为组合中心,以资中、威远、隆昌、荣县、富顺、泸县以及井研县县城为节点,加强与成渝双核的经济联系,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引导区域内人口向主要交通干线周边城镇转移和集聚,打造北部城镇密集区。

      沿江地区。以宜宾、泸州中心城区为中心,以犍为、屏山、宜宾县、江安、长宁、泸县以及合江县城为节点,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形成沿江产业带,重点打造临港产业园区。积极引导周边区域人口集聚,打造沿江城镇发展带。

      南部山区。以高县、珙县、筠连、兴文、叙永、古蔺以及峨边、马边、沐川等县城为重点,引导产业、人口集中布局,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资源深加工、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强与沿江地区协作联动,有序引导人口转移。

    第四章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按照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要求,强化城镇集聚要素、吸纳人口、引领创新、传承文化的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有序推动新城区建设。科学确定城市拓展方向,依托产业开发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自贡、泸州、内江、宜宾的新城区建设,推动产城、港城融合发展,形成城市新兴功能承载区,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县城结合重大交通和产业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动新城区建设。

      加快老城区调整改造。坚持更新改造与功能提升并举,改造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加快老工矿区、棚户区改造和老工业企业搬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转型发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推进城市功能分区。统筹老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确定城市组团的主导功能,统筹各类功能区合理分布及适度混合,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功能明晰、协调联动的城市发展格局。

    第二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加强城市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和过江桥梁建设,建设城市环线,有序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布局建设客货集疏运枢纽,强化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网络的连接,推动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大力发展城市快速公共客运系统,加快优先通行网络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场站设施,提升营运服务水平。完善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鼓励发展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公共交通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统一规划给排水、电力、通信等市政管线建设。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完善城市供水工程和管网系统,加快城市排水防涝、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完善城市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优化配送电网体系,推进城镇电网智能化,加强城市电动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建设城市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加强城镇燃气管网设施建设改造。


    第三节 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加强城市住房供应保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供给,提高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完善并严格执行准入退出制度,确保保障性住房公平租配。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应,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人口密度,合理确定各类公共设施的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和结构,加强居住小区幼儿园和中小学配套建设。在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的教育园区。合理布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建设。

    第四节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依托自然山体和江河水系,构建山水城林交融的城市发展格局。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建设滨江生态绿道和城市森林公园,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建设人文城市。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加强老工业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

      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创新服务能力,加强城市创新载体、创新基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营造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建设低碳城市。积极创建低碳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实施绿色建筑行动,鼓励中水利用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弃物防治和综合利用,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大灰霾和酸雨防治力度。倡导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建设低碳社区。

      建设智慧城市。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应用,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进城市智能管理和营运系统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智能社区建设。

    第五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城市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规划等多规融合。

      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完善城市治理结构,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完善城市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整合部门管理职能,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完善防控体系。

      增强防灾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消防、防洪、抗震等设施和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和通信、交通运输、物资储备、医疗救助等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居民应急自救互救体系。

    第五章 壮大提升城市经济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壮大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城市经济。

    第一节 优化产业布局

      以长江黄金水道和主要陆路交通通道为纽带,加强城镇产业分工协作,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临港经济。调整优化城镇产业布局,推动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引导制造业向县域扩张转移,壮大中小城市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开发区发展,推进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扩区调位,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依托交通枢纽、产业基地、城市商贸组团,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商贸、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发展城市中央商务区。

    第二节 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升级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和落实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人才等政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程,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转化基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发展壮大节能环保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国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核电燃料元件研发生产基地、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名优白酒业转型发展,建设五粮液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二郎·名酒名镇,支持名酒企业多元化发展,打造白酒“金三角”核心区。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强与国内外龙头企业配套协作,增强技术研发能力,重点发展高端精密机床、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清洁能源设备、化工容器及设备、汽摩零部件等,建设临港重装产业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服务配套成渝,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代林竹业,打造竹产业集群。壮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地方名优特产品和绿色产品。

      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筠连、古叙矿区综合开发,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建设煤炭生产基地和循环流化床电站示范基地,科学规划布局坑口电厂、低值燃煤电厂,推进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开采及利用示范区,推进富顺—永川页岩气区块勘探开发。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加快安谷、枕头坝一级、沙坪二级等水电站建设。推动煤电化综合开发,积极发展煤化工和硫磷化工,调整升级盐卤化工,延伸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积极利用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承接发展技术先进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推进循环经济技术改造,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

    第三节 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水陆空联运。加强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泸州和宜宾物流港、内江渤商物流中心、西南(自贡)无水港,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保险、证券、期货、担保、信托等金融业务,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地方商业银行,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发展会计、咨询、信息、科技、设计等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城市综合体和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城市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加快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现代商贸中心。提升特色餐饮、文体娱乐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培育营养保健、家庭教育、时尚健身、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等新兴服务业。

      积极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强化中心城市的旅游集散和服务功能,加强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加快特色旅游城镇和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打造宜宾、泸州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建设自贡、内江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向家坝库区旅游目的地,建设马边、峨边民族风情旅游城镇。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现代传媒、文博会展、演艺娱乐业,培育发展影视制作、创意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相融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

    第一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加快推行居住证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逐步实现平等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提高农民工城镇社保参保率,保障与城镇职工平等参保,实现社会保险关系全接续。将农民工及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聚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在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域集中建设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或公寓,探索将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强化各级人民政府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规划,建立覆盖城乡全域的规划体系。加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加快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底部基础。深入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健全完善扶贫投入稳定增长和整县扶贫推进机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水利工程和配套渠系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优质粮油、酿酒高粱、中药材、果蔬、茶叶、林竹、蚕桑、烤烟等现代农业基地,推进畜禽和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景观农业。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推进新村建设。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加强乡村规划,完善村庄布局,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落。坚持产村相融,加强新农村综合体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居住和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推动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一批体现川南民居文化的新型特色村镇。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和维护。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强以农村沼气等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中小学远程教育。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健全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公共文体、社会福利、残疾人康复和托养等设施建设。

    第七章 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统筹协调,加快构建紧密联系、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区域交通物流通道以及港口、机场、客货运枢纽站场等基础设施。联动推进长江、岷江、金沙江、沱江航道治理。探索“一港(川南港)两区(泸州、宜宾)”发展模式,促进建设、管理和经营一体化。加强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打通县乡“断头路”。加快开通城际公交,推进公共交通IC卡并网。相互开放出租车运营市场。

      完善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强跨区域电力、天然气、输油管道、灌区渠系等联网工程建设。完善区域输变电网络体系,建成溪洛渡(左岸)—浙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溪洛渡左岸—双龙同塔双回线路。加快油气管网系统改造,建设内江—宜宾、成都—泸州成品油输油管网和江津—纳溪集输气管道,建设区域性油气应急储备库。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增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加强重点流域河道整治,建设一体化防洪体系。完善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步统一电话区号。

    第二节 促进产业分工协作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跨区域重组联合,构建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合作,协调物流园区布局,加快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统一物流通行收费标准;探索共建跨区域投融资平台;加强旅游、文化、会展合作,共同打造“川南”品牌。协同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创新平台共建和资源开放共享,联合攻关共性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第三节 建设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实现培训和鉴定结果互认。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源流动的户籍、教育、人事管理和社保关系转移制度,加强跨区域劳动执法和监察协作。加快资本市场一体化。推进产权、技术交易市场互联,建设川南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商品市场一体化,统一市场准入标准,消除限制商品流通及市场准入障碍。加强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合作。

    第四节 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

      建设跨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城际公共服务对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均等化。推进教育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强化医疗服务合作,加强医疗卫生人才交流培训,实现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互认,推动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推进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共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和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建立政务协同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合作,共建区域食品安全、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第五节 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共建以长江、岷江、沱江、金沙江、大渡河流域为重点,以山地、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支点的生态保护屏障。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库区生态建设工程。推进行政毗邻地区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第八章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坚持优势互补、内外联动、互利共赢,深入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节 加强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合作

      加强与成都城市群合作,推进科技、金融、人才和信息等合作交流,增强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发挥沿江区位和港口优势,加强产业物流对接,开拓货源市场,提高服务成都城市群大重件产品转运能力,共同构建临港产业基地。加强与重庆城市群的合作,发展汽摩零配件、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配套加工产业,开展港口物流合作。加强与东北部城市群合作,共建内江—遂宁物流中心,建设川东北至川南输气管道。

    第二节 强化沿江开放合作

      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攀西地区、云南沿江地区合作,推进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建设,协同推进水电和钒钛资源开发。加快旅游资源整合,联合开发旅游市场。规划研究沿江综合运输通道,增强与重庆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联系,积极承接产业、资金和技术转移,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港口合作,推进“西电东送”。

    第三节 加强南向开放合作

      发挥连接成渝经济区与云南桥头堡的纽带作用,加强与滇东北地区煤炭、水电、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推动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合作,增强宜宾港服务滇东北地区物资集散能力,建设向家坝库区移民后扶创业基地,密切与滇中城市群经济联系,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黔西北地区合作,推动名酒、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合作,增强泸州港服务黔西北地区物资集散能力,共同推进赤水河流域综合扶贫开发。加强与黔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打通连接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交通通道,扩大与南亚和东盟国家区域合作。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水平。

    第九章 创新体制机制

      顺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深化改革,健全完善区域合作、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城市群发展活力。

    第一节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建立城市合作联盟。建立各市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的重大工作,健全部门对口联系机制,组建专项合作工作组。坚持多边和双边合作,支持县(区)间深化合作,鼓励企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协作交流。

      加强政策衔接协调。统筹协调生产力布局,编制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建设方案。协调地方政策,协商制订统一、规范的投资促进政策。建立争议协调解决机制,探索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依法依规探索建立城市群公共财政储备制度,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产业分工合作、公共服务对接。依法制定跨区域经济核算、税收分成、基础设施投融资、资源调度使用、环保容量调剂补偿、土地利用统筹等共建共享政策。


    第二节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建立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推进用地制度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规范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和安置办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带土地进城落户的实现途径。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依法依规进入农村参与开发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第三节 创新城乡建设管理体制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规模,因地制宜推进撤县设区、改县设市,积极推进撤乡并镇、县城城关镇改街道等工作。深入实施扩权强县改革,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省直管县和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推动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归位、服务职能下移,建设服务型政府。

      创新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性资金稳定投入机制。继续落实发展小城镇的有关财政政策。规范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现代金融手段,创新城乡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

      创新城镇土地管理机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提高工业项目用地产出强度和容积率门槛。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建立闲置土地利用、低效土地利用二次开发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升城镇存量土地开发利用强度。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南部城市群各市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推进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川南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深化区域合作,加强协调联动,合力推动规划实施。

      加强对南部城市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完善省川南经济区发展协调工作机制,研究支持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南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强化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省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城市群建设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做好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规划实施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