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大优势 推进高质量发展

  • 2025年11月24日 09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十五五”规划建议点击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在“十五五”时期,把握好四大优势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四大优势,既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抓手,更是增强发展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在“十五五”时期,把握好四大优势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四大优势,既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抓手,更是增强发展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着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效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判断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精准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重点,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要进一步发挥党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经济社会能发展、发展好的重要法宝。这决定了我们能够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克单靠市场或局部地区难以完成的重大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要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战略重点和目标任务,确保力量集中到最关键、最紧迫的领域,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我国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具有较强的快速恢复能力、创新引领能力和抗击风险能力。随着内需潜力持续释放与市场制度不断完善,超大规模市场将进一步成为稳增长、促创新、防风险的核心支撑,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韧性,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来源。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4亿人,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结构,不仅能够消化国内不同层次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更能有效应对外部需求收缩。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培育新型消费,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

    超大规模市场的要素集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因子。在一个制度健全、竞争充分、监管有效的环境下,市场规模的扩大通常会显著提升要素配置的效率和速度。市场催生就业需要推动劳动力要素快速涌入、资本要素受市场潜力吸引持续流入,数据要素拓展新兴业态。同时,足够的市场空间能够快速消化新型产品,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试验场”。“十五五”时期,要着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良性循环。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

    完备的产业体系是我国突出的供给优势,也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特征。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完整产业体系是保持经济韧性的“稳定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已经能初步实现通过“产业替代”与“产能调剂”应对外部冲击,确保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同时依托强大的产能支撑,我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十五五”时期,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关键领域自给能力,全力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完整产业体系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其强大的配套和快速响应能力,能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降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交易成本,为新技术提供从研发到大规模应用的快速通道。“十五五”时期,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从技术领先到产业领先的跨越。

    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持续的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截至2024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组建起包括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在内的“智力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慧引擎。“十五五”时期应坚持产业布局与人才规划同步实施,进一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精准引育“高精尖缺”人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而人才资源流动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我国借助“定制服务”“柔性用才”等机制,推动人才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流动,为激活欠发达地区发展活力、共享发展成果注入人才动能。未来要重点强化人才服务保障,针对基层和偏远地区出台补贴倾斜政策,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把握和用好四大优势,释放协同发展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是我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成果,是我国应对风险挑战、把握发展主动的战略底气。四大优势虽分属不同维度,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实践中构成一个相互贯通、彼此赋能、正向反馈的有机系统,共同汇聚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其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根本依托。凭借强大的统筹协调和资源动员能力,引导资源要素向关键领域汇聚,为超大规模市场的统一开放、完整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精准的政策红利、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形成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升级需求为完整产业体系提供精准导向,以内需升级倒逼产业转型。而完整产业体系能将市场需求迅速转化为优质供给,并创造新型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四大优势的发挥,最根本在于激发“人”的活力。人才资源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耦合,唯有持续培育、引进、用好各类人才,让人才资源与制度、市场、产业紧密结合,才能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四大优势的重要内涵,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作用,深化超大规模市场与完整产业体系的供需联动,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活力,推动四大优势深度融合、协同释能,用好战略机遇期,把握发展主动权,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战略主动。(李辽宁 舒思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立足四大优势 推进高质量发展

  • 2025年11月24日 09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十五五”规划建议点击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在“十五五”时期,把握好四大优势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四大优势,既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抓手,更是增强发展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在“十五五”时期,把握好四大优势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四大优势,既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抓手,更是增强发展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着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效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判断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精准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重点,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要进一步发挥党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经济社会能发展、发展好的重要法宝。这决定了我们能够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克单靠市场或局部地区难以完成的重大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要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战略重点和目标任务,确保力量集中到最关键、最紧迫的领域,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我国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具有较强的快速恢复能力、创新引领能力和抗击风险能力。随着内需潜力持续释放与市场制度不断完善,超大规模市场将进一步成为稳增长、促创新、防风险的核心支撑,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韧性,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来源。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4亿人,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结构,不仅能够消化国内不同层次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更能有效应对外部需求收缩。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培育新型消费,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

    超大规模市场的要素集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因子。在一个制度健全、竞争充分、监管有效的环境下,市场规模的扩大通常会显著提升要素配置的效率和速度。市场催生就业需要推动劳动力要素快速涌入、资本要素受市场潜力吸引持续流入,数据要素拓展新兴业态。同时,足够的市场空间能够快速消化新型产品,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试验场”。“十五五”时期,要着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良性循环。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

    完备的产业体系是我国突出的供给优势,也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特征。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完整产业体系是保持经济韧性的“稳定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已经能初步实现通过“产业替代”与“产能调剂”应对外部冲击,确保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同时依托强大的产能支撑,我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十五五”时期,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关键领域自给能力,全力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完整产业体系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其强大的配套和快速响应能力,能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降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交易成本,为新技术提供从研发到大规模应用的快速通道。“十五五”时期,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从技术领先到产业领先的跨越。

    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持续的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截至2024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组建起包括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在内的“智力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慧引擎。“十五五”时期应坚持产业布局与人才规划同步实施,进一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精准引育“高精尖缺”人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而人才资源流动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我国借助“定制服务”“柔性用才”等机制,推动人才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流动,为激活欠发达地区发展活力、共享发展成果注入人才动能。未来要重点强化人才服务保障,针对基层和偏远地区出台补贴倾斜政策,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把握和用好四大优势,释放协同发展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是我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成果,是我国应对风险挑战、把握发展主动的战略底气。四大优势虽分属不同维度,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实践中构成一个相互贯通、彼此赋能、正向反馈的有机系统,共同汇聚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其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根本依托。凭借强大的统筹协调和资源动员能力,引导资源要素向关键领域汇聚,为超大规模市场的统一开放、完整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精准的政策红利、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形成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升级需求为完整产业体系提供精准导向,以内需升级倒逼产业转型。而完整产业体系能将市场需求迅速转化为优质供给,并创造新型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四大优势的发挥,最根本在于激发“人”的活力。人才资源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耦合,唯有持续培育、引进、用好各类人才,让人才资源与制度、市场、产业紧密结合,才能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四大优势的重要内涵,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作用,深化超大规模市场与完整产业体系的供需联动,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活力,推动四大优势深度融合、协同释能,用好战略机遇期,把握发展主动权,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战略主动。(李辽宁 舒思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