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四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2025年07月28日 15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对破解现存困境、释放文旅产业潜力、推动四川省从文旅资源大省迈向文旅产业强省意义重大

    ●着力高能级产品供给、高质量全媒体传播、高品质服务、高效率统筹和全方位保障健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彰显文旅品牌独特优势、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竞争力,增强文旅融合的协调性和确定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不仅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旅游为载体让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还能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赋予旅游产品深厚文化内涵,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四川文旅资源得天独厚,具备文旅融合发展的显著优势,但仍面临文旅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市场主体“散小弱”、部分景区设施陈旧、产业数字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对破解现存困境、释放文旅产业潜力、推动四川省从文旅资源大省迈向文旅产业强省意义重大。

    健全高能级产品供给体制机制。高能级旅游产品供给是文旅融合发展的“聚光灯”,有助于彰显四川文旅品牌的独特优势。一是培育壮大文旅经营主体,提升产品供给能力。聚焦做强重点骨干文旅企业,支持其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加快培育头部文旅运营企业,凭借政策优惠与资源优势吸引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与创新理念;梯度培育中小文旅企业,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建立覆盖初创、成长、成熟等阶段的文旅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二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运营效能。分类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激活内生动力;“一馆一策”制定文化事业单位差异化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办法;完善文艺院团创新剧目生产机制,提高创演质量和管理水平,以精品剧目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四川文化;深化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束缚,探索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景区服务品质与运营效率。三是构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提升产业创新力。依托四川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培育壮大影视动漫、游戏电竞、数字创意等重点产业,以科技赋能文旅产品创新,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文旅体验项目。同时,加快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和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产业集群。

    健全高质量全媒体传播体制机制。高质量全媒体传播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放大镜”,有助于扩大四川文旅品牌的影响力。一是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品牌营销效能。借助主流媒体,通过纪录片、专题报道等形式,以专业视角深度解读四川文旅资源的文化价值;同时,运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将九寨沟四季风光、成都美食探店等短视频精准推送给目标群体,让四川文旅在不同媒介生态中精准触达潜在游客。二是完善传播资源统筹整合机制,塑造品牌影响力。纵向层面,省级文旅部门统筹规划,联动市县级文旅机构,围绕“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统一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形成上下贯通的传播合力;横向层面,推动文旅企业、景区与媒体深度合作,整合宣传资金、渠道与内容资源。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塑造立体、统一的四川文旅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辨识度与美誉度。三是创新传播模式,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一方面,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让游客足不出户感受四川文旅魅力;另一方面,深度挖掘网红经济潜力,开发具有四川特色的文旅内容IP,以故事化、场景化叙事展现四川文化底蕴。

    健全高品质服务体制机制。高品质服务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器”,有助于提升四川文旅品牌的竞争力。一是健全文旅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提升旅行体验。立足游客需求,围绕吃、住、行、游等旅游基本要素,系统优化文旅公共服务。餐饮方面,规范景区周边餐饮商户,打造“舌尖上的四川”美食地图,标注特色菜品与口碑店铺;住宿方面,需引导酒店、民宿推出特色主题房型,配套贴心管家服务;交通出行方面,加密热门景区与城市间的旅游专线,在景区内增设无障碍通道与休憩驿站;游玩方面,在城市公园、社区空间嵌入文旅服务功能,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便捷与温暖。二是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升级游客体验。突破传统服务模式,以文化与科技融合构建场景化服务空间。例如,在三星堆博物馆周边,打造“古蜀文明沉浸式街区”;在成都太古里等商圈,将川剧变脸、茶馆文化融入商业空间,设置“市井生活体验舱”。不仅满足游客对新奇体验的需求,也让四川文化以鲜活的方式传递,实现主客共享的体验升级。三是推进智慧文旅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依托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构建智慧文旅平台,整合景区、酒店等资源,通过官网、APP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游客可实时查询景区信息、预订服务、获取个性化路线。借助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推动四川文旅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发展。

    健全高效率统筹协调机制。高效率统筹是文旅融合发展的“连通器”,有助于提升四川文旅融合的协调性。一是强化党对文旅工作的全面领导,筑牢统筹协调核心引领。持续完善文旅发展领导机构运行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常态化协同议事平台,针对文旅融合中的重大问题,实现多部门联合调研、共同决策,提升统筹协调效率。依托数字化手段,构建文旅政策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文旅市场动态、政策实施效果,确保文旅发展规划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二是深化省级统筹与市县联动模式,推动文旅项目高质量落地。建立“文旅项目需求动态响应机制”,借助大数据分析市场与资源,精准储备项目;强化数字化管理,引入人工智能构建智能预警与决策模块。搭建经验共享协作平台,组织案例研讨与技术交流,持续优化项目建设机制。三是压紧压实各级党委责任,形成统筹协调强大合力。明确各级党委职责,推动文旅融合工作高效开展。建立常态化督查问责机制,构建部门协同制度,文旅部门与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围绕文旅交通网络建设、生态保护开发等议题开展沟通协商,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跨领域、跨层级的工作合力。

    健全全方位保障体制机制。全方位保障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安全器”,有助于增强四川文旅融合的确定性。一是构建多层次文旅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夯实融合发展根基。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依托本地高校共建文旅产业学院,开设文旅融合创新、非遗传承等特色专业,定向培育文旅规划、数字文旅运营等专业人才,为行业储备新生力量。建立文旅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以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吸引国内外文旅专家、高端创意人才参与四川文旅项目开发。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税收优惠,优化职称评定程序,畅通晋升渠道,提供项目资助支持人才创新实践,全方位激发人才发展动力。二是创新多元化资金筹措与使用机制,强化融合发展财力支撑。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设立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探索“基金+项目”“奖补+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支持模式,重点扶持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文旅融合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文旅专属信贷产品,提供低息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文旅综合体开发,拓宽文旅产业资金来源渠道,保障重大文旅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三是完善文旅融合政策支持体制机制,营造融合发展良好环境。持续完善文旅融合政策框架,围绕土地、税收、市场监管等领域,出台配套实施细则,细化文旅项目用地审批流程,落实文旅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范文旅市场经营秩序。建立文旅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结合文旅市场新趋势、新业态发展需求,及时修订完善政策内容。加强部门间政策协同,推动文旅与教育、农业、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政策衔接,为文旅融合发展营造稳定、有利的政策环境。(唐永 刘彦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健全四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2025年07月28日 15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对破解现存困境、释放文旅产业潜力、推动四川省从文旅资源大省迈向文旅产业强省意义重大

    ●着力高能级产品供给、高质量全媒体传播、高品质服务、高效率统筹和全方位保障健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彰显文旅品牌独特优势、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竞争力,增强文旅融合的协调性和确定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不仅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旅游为载体让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还能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赋予旅游产品深厚文化内涵,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四川文旅资源得天独厚,具备文旅融合发展的显著优势,但仍面临文旅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市场主体“散小弱”、部分景区设施陈旧、产业数字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对破解现存困境、释放文旅产业潜力、推动四川省从文旅资源大省迈向文旅产业强省意义重大。

    健全高能级产品供给体制机制。高能级旅游产品供给是文旅融合发展的“聚光灯”,有助于彰显四川文旅品牌的独特优势。一是培育壮大文旅经营主体,提升产品供给能力。聚焦做强重点骨干文旅企业,支持其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加快培育头部文旅运营企业,凭借政策优惠与资源优势吸引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与创新理念;梯度培育中小文旅企业,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建立覆盖初创、成长、成熟等阶段的文旅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二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运营效能。分类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激活内生动力;“一馆一策”制定文化事业单位差异化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办法;完善文艺院团创新剧目生产机制,提高创演质量和管理水平,以精品剧目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四川文化;深化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束缚,探索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景区服务品质与运营效率。三是构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提升产业创新力。依托四川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培育壮大影视动漫、游戏电竞、数字创意等重点产业,以科技赋能文旅产品创新,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文旅体验项目。同时,加快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和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产业集群。

    健全高质量全媒体传播体制机制。高质量全媒体传播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放大镜”,有助于扩大四川文旅品牌的影响力。一是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品牌营销效能。借助主流媒体,通过纪录片、专题报道等形式,以专业视角深度解读四川文旅资源的文化价值;同时,运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将九寨沟四季风光、成都美食探店等短视频精准推送给目标群体,让四川文旅在不同媒介生态中精准触达潜在游客。二是完善传播资源统筹整合机制,塑造品牌影响力。纵向层面,省级文旅部门统筹规划,联动市县级文旅机构,围绕“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统一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形成上下贯通的传播合力;横向层面,推动文旅企业、景区与媒体深度合作,整合宣传资金、渠道与内容资源。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塑造立体、统一的四川文旅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辨识度与美誉度。三是创新传播模式,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一方面,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让游客足不出户感受四川文旅魅力;另一方面,深度挖掘网红经济潜力,开发具有四川特色的文旅内容IP,以故事化、场景化叙事展现四川文化底蕴。

    健全高品质服务体制机制。高品质服务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器”,有助于提升四川文旅品牌的竞争力。一是健全文旅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提升旅行体验。立足游客需求,围绕吃、住、行、游等旅游基本要素,系统优化文旅公共服务。餐饮方面,规范景区周边餐饮商户,打造“舌尖上的四川”美食地图,标注特色菜品与口碑店铺;住宿方面,需引导酒店、民宿推出特色主题房型,配套贴心管家服务;交通出行方面,加密热门景区与城市间的旅游专线,在景区内增设无障碍通道与休憩驿站;游玩方面,在城市公园、社区空间嵌入文旅服务功能,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便捷与温暖。二是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升级游客体验。突破传统服务模式,以文化与科技融合构建场景化服务空间。例如,在三星堆博物馆周边,打造“古蜀文明沉浸式街区”;在成都太古里等商圈,将川剧变脸、茶馆文化融入商业空间,设置“市井生活体验舱”。不仅满足游客对新奇体验的需求,也让四川文化以鲜活的方式传递,实现主客共享的体验升级。三是推进智慧文旅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依托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构建智慧文旅平台,整合景区、酒店等资源,通过官网、APP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游客可实时查询景区信息、预订服务、获取个性化路线。借助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推动四川文旅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发展。

    健全高效率统筹协调机制。高效率统筹是文旅融合发展的“连通器”,有助于提升四川文旅融合的协调性。一是强化党对文旅工作的全面领导,筑牢统筹协调核心引领。持续完善文旅发展领导机构运行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常态化协同议事平台,针对文旅融合中的重大问题,实现多部门联合调研、共同决策,提升统筹协调效率。依托数字化手段,构建文旅政策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文旅市场动态、政策实施效果,确保文旅发展规划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二是深化省级统筹与市县联动模式,推动文旅项目高质量落地。建立“文旅项目需求动态响应机制”,借助大数据分析市场与资源,精准储备项目;强化数字化管理,引入人工智能构建智能预警与决策模块。搭建经验共享协作平台,组织案例研讨与技术交流,持续优化项目建设机制。三是压紧压实各级党委责任,形成统筹协调强大合力。明确各级党委职责,推动文旅融合工作高效开展。建立常态化督查问责机制,构建部门协同制度,文旅部门与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围绕文旅交通网络建设、生态保护开发等议题开展沟通协商,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跨领域、跨层级的工作合力。

    健全全方位保障体制机制。全方位保障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安全器”,有助于增强四川文旅融合的确定性。一是构建多层次文旅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夯实融合发展根基。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依托本地高校共建文旅产业学院,开设文旅融合创新、非遗传承等特色专业,定向培育文旅规划、数字文旅运营等专业人才,为行业储备新生力量。建立文旅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以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吸引国内外文旅专家、高端创意人才参与四川文旅项目开发。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税收优惠,优化职称评定程序,畅通晋升渠道,提供项目资助支持人才创新实践,全方位激发人才发展动力。二是创新多元化资金筹措与使用机制,强化融合发展财力支撑。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设立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探索“基金+项目”“奖补+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支持模式,重点扶持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文旅融合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文旅专属信贷产品,提供低息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文旅综合体开发,拓宽文旅产业资金来源渠道,保障重大文旅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三是完善文旅融合政策支持体制机制,营造融合发展良好环境。持续完善文旅融合政策框架,围绕土地、税收、市场监管等领域,出台配套实施细则,细化文旅项目用地审批流程,落实文旅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范文旅市场经营秩序。建立文旅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结合文旅市场新趋势、新业态发展需求,及时修订完善政策内容。加强部门间政策协同,推动文旅与教育、农业、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政策衔接,为文旅融合发展营造稳定、有利的政策环境。(唐永 刘彦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